?

舞龍的創造學考察

2009-06-13 06:26
西部大開發·中旬刊 2009年12期
關鍵詞:舞龍

龐 進

摘要:舞龍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一種融傳承文化、聚合族眾、表達祈愿、娛樂生活、強健身體等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它以舞蹈者手持龍形道具或以人體組合模仿龍的形態而得名,是龍的精神的形象化和動態化。舞龍從殷商時代發展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的最鮮明、最具動感的族群標志、文化符號和精神表征。本文以創造學總結的“新異替變、加減化合、文明積淀”三大規律為依據,對舞龍的產生、發展、品種、風格、現狀、功能、意義等,做了考察和分析,肯定和贊賞“舞龍進大學”,呼吁并建議舞龍進入中、小學。提出在推廣舞龍活動中,要堅持濾汰、福生、守德的原則。

關鍵詞:舞龍;創造律;文明積淀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631(2009)12-0106-02

舞龍是龍的傳人們所創造的一種融傳承文化、聚合族眾、表達祈愿、娛樂生活、強健身體等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它以舞蹈者手持龍形道具或以人體組合模仿龍的形態而得名,是龍的精神的形象化和動態化??脊虐l現和古籍資料說明,舞龍很有可能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出現,至2000多年前的漢代已初具規模。承傳發展至今,舞龍活動已遍布全國各個省區、各個民族,及海外所有的華人居住區,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的最鮮明、最具動感的族群標志、文化符號和精神表征。

十多年前,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創造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部名為《創造論》的創造學著作,提出了“創造是由創造物參與并釋放和發揮創造效能,經過創造過程完成從而有新的創造物出現的活動”、“創造物是宇宙已經出現和正在出現的所有的物體和事象的通稱”、“世界的本來是創造,人的本質是創造;創造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規律;創造態是世間萬事萬物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方式”等系列觀點?,F在,我就用其中的部分觀點,對舞龍這個創造物做一番簡略的考察。

我們說,創造律是創造物必然進入創造過程,必然要釋放和發揮創造效能,從而必然有新的創造物出現的規律。作為內在固有的、本質的、穩定的、重復的和相互制約的聯系,創造律決定著一切創造即一切事物發展演變的必然趨勢。創造律有三條:新異替變律、加減化合律和文明積淀律。

新異替變律可簡稱新異律,是創造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律,它意味著任何創造,都必須也必然以追求和出現新異替變為目的,新異替變越多,創造性越大。依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可以這樣說,當將近8000年前,居住在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的先民用褐色的石塊堆塑出一條長達20米的屬于前紅山文化的蛇形巨龍時,一個全新的、偉大的創造物便問世了。隨后,生活在陜西寶雞北首嶺的先民在一個蒜頭壺上,刻畫出了屬于仰韶文化的距今近7000年的魚形龍;生活在浙江余姚的先民在一塊象牙上,刻畫出了屬于河姆渡文化的距今達7000年的鳥形龍;生活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先民用一枚枚蚌殼,擺塑出了屬于仰韶文化的距今達6400年的鱷形龍;生活在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先民在一件陶尊上,繪制出了屬于紅山文化的距今達6000多年的豬形龍、鹿形龍;生活在浙江余杭的先民在幾枚玉琮上,刻畫出了屬于良渚文化的距今達6000年左右的虎形龍;生活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的先民采用一塊上好的玉石,雕刻出了屬于紅山文化的距今達5000年的馬形龍……這些“原龍”的出現,無不符合新異替變的規律,在中華龍的發展史上,都具有創生和奠基之功。新異替變是沒有終點的,新石器時代的簡單粗糙的“原龍”之后,出現了商周時期的神秘抽象的“夔龍”,秦漢時期的粗獷雄健的“飛龍”,魏晉隋唐時期的威猛與柔和并存的“行龍”,宋元明清時期的復雜華麗、時作兇惡狀的“黃龍”……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們看到了種種新穎別致的“祥龍”,如穿福字褂、錢字衫、騎摩托、打手機、用E卡的“時尚龍”,以綠葉為發、為眉、倡揚綠色理念的“生態龍”,承載和體現著當代科技成果的光纜龍、數碼龍、衛星龍、飛船龍……

學者們基本上都同意,將舞龍的創始權歸功于商代人,其理由,主要是甲骨卜辭上有祭龍祈雨的記載,而其時的祈祭活動,都要假以巫舞的形式。這樣的觀點當然是有道理的,甚至我們還可以考察得再早些:龍在距今8000年到10000年的時候就出現了,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既然能在地面上擺塑龍、在陶器上刻畫龍、在身體上佩戴龍,也就有可能在一定的場合舞蹈龍。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想,有待考古發掘出明顯的證據,才能成為確論。相比之下,漢代人的創造力似乎更強盛,他們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使舞龍跨上了一個臺階、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在漢代宮廷,有供娛樂和欣賞的大型舞蹈“魚龍曼衍”;在民間鄉野,有用來祈雨禱神的舞五色之龍。漢代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里,有一大段當時的鄉民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以及這些龍長達數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的記述。而“舞龍”一詞,也最早出現在董氏的這部著作里。

在舞龍的發展史上,唐代人的貢獻,是把燈燭與舞龍結合起來,使舞龍活動由白日延伸到夜晚,而且有了一個新的稱呼:“龍燈”。其情形,可從唐代詩人張說《踏歌詞》中的詩句“龍銜火樹千燈艷,雞踏蓮花萬歲春”中見其端倪。進展到宋代,龍燈似乎已成為民間節慶時不可缺少的主要的娛樂節目。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币晃杈褪且徽?而且“風簫聲動,玉壺光轉”,可見景況之盛。

千百年來,舞龍的創新從來沒有停止過。發展到當代,其品種之豐富、風格之多樣,讓人有舉不勝舉、觀不勝觀之嘆。以制作材料分,有布龍、紗龍、綢龍、紙龍、草龍、板龍、柴龍、竹龍、篾龍、錢龍、谷龍、麻龍、板凳龍、扁擔龍、稻草龍、棉花龍、百葉龍、蓼葉龍、荷花龍、花環龍、草繩龍、冬瓜龍、雞毛龍等;以形態特征分,有鰍龍、蟲龍、蛤蟆龍、蠶身龍、蝴蝶龍、狗婆龍、青蛙龍、鯉魚龍、鵝公龍、蜈蚣龍、獨角龍、高頭龍、矮腳龍、皰頸龍、短尾巴龍等;以結構特點分,有縮龍、節龍、段龍、串龍、片龍、手龍、斷頭龍、斷頸龍、硬頸龍、折鱗龍、筒子龍、脫節龍、袖珍龍等;以動作特點分,有游龍、睡龍、飛龍、醉龍、爬龍、跑龍、跳龍、站龍、滾地龍、滾花龍、走馬龍、圈子龍、座仔龍、吊吊龍、拉拉龍、扭扭龍、疙瘩龍、大絞活龍等;以內容特點分,有拼字龍、羅漢龍、故事龍、母子龍、五股龍、云牌龍、高蹺龍、頂碗龍、抬閣龍、魚化龍等;以數目稱謂分,有獨龍、雙龍、單龍戲虎、一龍九柱、二龍戲珠、三龍相會、五龍拱圣、九龍盤鼎、十三太保龍等;以色彩稱謂分,有黃龍、白龍、墨龍、黑龍、烏龍、蒼龍、青龍、赤龍、紅龍、金龍、彩龍、花龍、五色龍、七彩龍、九彩龍等。另外,還有不用道具,以人體接成的人龍和肉龍,專由女子舞耍的女子龍,由兒童玩耍的娃娃龍等。而且,即使叫同一名稱的龍,舞的方式也多有不同。

舞龍原屬于流行于民間的群眾性的自發的文體活動,其登堂入室,成為國家重視的競技性運動,即所謂“由一般的表演活動,發展成為一項集娛樂、喜慶、競技和健身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并開始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展軌道”,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事,其標志,便是1995年中國龍獅運動協會(受國家體育總局領導)的成立,和《中國舞龍競賽規則》的出臺。由民間自發而政府重視,由隨意盡興而科學規范,由祈神娛己而比賽競技,其發展演化,以創造學的觀點視之,均為創造律使其然,都可謂“新異替變”的結果。

這期間,供職于中南大學體育部的著名舞龍專家黃益蘇先生做出了創造性貢獻。黃先生從1994年開始到1997年,組建了中國高校第一支教工舞龍隊;1999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全面介紹舞龍舞獅運動的專著——《龍獅表演與競賽》;2003年正式掛牌成立了“中南大學龍獅運動研究所”,首創并先行“百校龍獅進課堂推廣計劃”,得到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河海大學、東北大學都等60多所大學的加盟和參與;2005年,黃先生出任湖南省旅游節開幕式“百龍祭祖,萬龍歸宗——全球華人共祭炎帝始祖大典”舞龍表演的創藝編排和現場指導……

舞龍進大學,在黃益蘇先生和諸多有識之士的努力下,看來已呈方興未艾之勢。那么,能不能讓舞龍進中學、進小學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海峽對岸的臺灣省,舞龍教材已于1996年正式列入小學的體育課程,而在之前的1992年,位于臺灣中北部的苗栗縣的中和國小就成立起一支舞龍隊,之后,其他學校紛紛效仿,發展至2004年,該縣已有包括高中、初中、小學在內有35所學校44支舞龍隊。臺灣同胞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鑒于此,我們在此特向有識之士和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呼吁和建議:大家共同努力,讓舞龍活動盡快進入中國的每一所中學和小學。

在中、小學開展舞龍活動,我想至少有三大好處:1、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龍是中華民族的徽標,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其表象瑰麗神奇,其內涵豐富深邃。通過舞龍,可以使青少年對龍的容合(兼容、包容,綜合、化合的概稱)、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底蘊有一個形象化的感受和理解,從而熱愛中華文化的優秀精華,自覺地擔負起傳承、弘揚、發展的責任。2、培養團結協作精神。舞龍是團結凝聚的產物,是眾人合力的結晶,沒有團結和協作,任何一條龍都難以舞動;而在舞龍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個體的不配合或出現失誤,都會對舞蹈的整體質量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讓青少年學習和練習舞龍,無疑有助于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3、強健體魄,娛樂身心。舞龍屬于大運動量項目,可以強健人的體適能,如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身體質量指數,及敏捷、平衡、協調、速度、反應時間、瞬發力等等。所以,臺灣學者廖金文指出,“發展體適能是舞龍在體育上的重要貢獻”。同時,舞龍又稱“耍龍”,其參與性和娛樂性都很強,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育和成長,好處多多。

加減化合律簡稱化合律,是創造律中的方法律,它意味著一切創造都必須也必然以加減化合的方式進行。沒有不以加減化合為手段的創造,加減化合的方法貫徹在任何一個創造過程的始終。加,有兩層含義:一是參加,加入;二是增加、添加。減,也有兩層意思:一是減去,退出;二是減少,縮小。而化合,則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創造物在一個創造過程內交互作用,從而生成新的創造物。

在石器時代,當某一個地方的原始先民以蛇或魚為藍本,加以鱷或蜥蜴的足、?;蚵沟慕?、龜或兔的眼,等等,用石塊在地面上擺置出來,或在陶器上刻畫出來,中華第一條蛇形原龍或魚形原龍便宣告誕生了。之后,各處的先民也紛紛參與,或以豬為藍本,或以鱷為藍本,或以馬為藍本,或以鯢為藍本,或以熊為藍本……,加減化合,造出了中華第一批豬形原龍、鱷形原龍、馬形原龍、鯢形原龍、熊形原龍……

同樣的道理,當漢代,或更早些的商代、夏代,某個地方的某位或某幾位鄉民忽然靈機一動,仿照擺放在地面上的石龍、土龍,或陶器上的畫龍的樣子,用樹枝、竹篾、布帛、線繩等札制成龍的形狀,將其舉在空中上下來回地舞動時,第一次舞龍活動便開始了,第一條用于舞耍的龍就問世了。這當然是加減化合的產物,參與的創造物至少有被仿照的石龍、土龍、畫龍,樹枝、竹篾、布帛、線繩,舞龍者的創意、動作、激情,以及當時當地的陽光、云霞、風塵,等等。

之后歷朝歷代的舞龍盡管式樣繁多,千姿百態,層出不窮,考察其形成的方式,也無外乎加減化合四個字。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舞龍,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是在前面已經出現過的舞龍的基礎上,加點什么,或減點什么,然后化合成一種新的舞龍。

我們不妨以“2005中國湖南省旅游節開幕式”上的舞龍表演為例:據媒體報導,參與的節目有:舞龍專家黃益蘇先生“十幾年來研究的各種經典樣式的舞龍形式”、“屬于國際創新舞龍項目”的“一條女子龍和一條男子龍”——“女子身著紅衣寓意火龍,男子身著青衣寓意青龍,行八卦、飛九宮,演繹天圓地方、陰陽搭配,神秘莫測的八八重卦和炎帝組合的六十四卦”、“三人布龍”、“五人小龍”、“人龍”、“百草藥龍”,等等。這么多“龍”字號的創造物“加減化合”,難怪有“龍文化狂歡”之譽,“不僅在氣勢上創下了年內舞龍表演之最,而且在表現上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從舞龍的意蘊和功能來看,起初主要是“祈雨”,因為雨水,對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原始農業來說,那可是太重要了。龍的容合對象,無論蛇、魚、鱷等動物,還是雷電、云、虹等天象,都和雨水有密切的關系,先民們認為,龍是掌管雨水的神靈,只要向龍祈禱,就能得到想要的雨水。民以食為天。風調雨順,稼禾豐收,有一口飽飯吃,就是有福的日子了。于是先民們相信,這有福的日子是龍帶來的,這樣,舞龍,就增添了“求?!钡挠靡?。龍降了雨、賜了福,質樸的人們,就要酬謝龍;加之龍是祖先創造并崇拜的神物,舞龍的技藝是先輩們傳下來的,于是,舞龍又加上了“感恩”、“謝神”、“敬祖”的用意。龍燈出現后,舞龍和煙花爆竹相結合,出現了“火龍”、“炸龍”、“燒龍”。古人認為,火之光焰和熱烈、爆竹之聲響,是鬼魅邪崇所懼怕的東西,于是,舞龍,尤其是舞火龍,便有了“驅祟”、“辟邪”的用意。既能祈雨,又能求福,還能驅祟、辟邪,于是人們便將“旺丁”、“興族”的功能賦予舞龍。舞龍的花樣不少,套路很多,加上鑼鼓、樂器、觀眾情緒和掌聲、喊聲等的配合,是很好玩的、有趣味的,舞好了是很美、很威風的,當然,也是很費力氣的。于是,舞龍,便又添加了“游戲”、“娛樂”、“健身”、“彰力”、“比美”、“顯威”等用意。進入近當代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舞龍常在大大小小的慶典活動中亮相,于是,便有了“添彩”、“慶喜”、“助興”的用意;有的舞龍隊還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到全球各地去表演,這樣,舞龍又擔負起“敦睦”、“傳情”、“示好”,甚至“招商”、“引資”的大任……

舞龍的意蘊和功能呈越來越多樣、愈來愈豐富的趨勢,但并非只“加”不“減”。比如“祈雨”,現在已幾乎退出了,尤其在大型表演的場合。還有“旺丁”,因推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也呈現著弱化的趨勢。

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積淀和凝結著幾十萬年來人類創造世界、創造自身所付出的巨大智慧,標志和顯示著人類社會開化、進步、發展所達到的水平與程度。文明積淀律可簡稱文明律,是人類創造的基本規律,也就是說,人類的任何創造,都要依循和遵守文明積淀的規律——非人類創造則不受其約束。這里有若干條基本原則,我們略講三條——

一是濾汰的原則。即在人類的創造過程中,必然要進行濾篩和淘汰——留下合適的、進步的、優質的,棄掉不合適的、落后的、劣質的。比如龍的“比帝”的神性,即做專制帝王的象征物的神性,在漫長的階級社會,相對于封閉保守的農耕文明,或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在進入以工業化、信息化、民主化為特征的當代社會,“比帝”就成為需要清理、批判、拋棄的東西。而龍身上所凝結和顯示的好飛、通天、顯靈、征瑞等神性,所體現的容合、福生、諧天、奮進等精神,則成了需要保持和發揚的東西。

二是福生的原則。也就是說,人類的任何創造都要以造福于眾生為目的。這里的眾生,主要指人,即要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是有害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有害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就要受到抑制、懲罰和修正。中國民間流傳有不少孽龍、惡龍、毒龍興風作浪、為害一方,最后被懲處、被斬殺、被降服的故事,就是此原則的體現。當然,眾生不光指人,還包括人之外的其他生命。

三是守德的原則。即作為創造主體,人在自己的創造活動中,要遵守某些公認的道德規范的約束,即起碼要守住一個普適的道德底線。比如,舞龍本是一項積極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但若用其來強取巧奪謀求私利,性質就變味了。新華社曾發過一條題為《舞龍專家痛斥“乞討龍”》的消息:湖南平江、衡陽兩縣,有少數村民于春節期間,在公路上以舞龍為名向過往司機強討“買路錢”。著名舞龍專家黃益蘇先生看到報道后深感憤怒,呼吁執法部門進行干預。他指出:“這種行為簡直是明火執仗的打劫,反映出一些人道德品質的低下,不但違背了國家法律,也背離了民俗的范疇,丟了這項運動的顏面?!痹谶@里,“乞討龍”的玩家們,丟棄的是一個“德”字;而黃先生所堅守的,也是一個“德”字。

參考文獻:

[1]龐進.創造論[M].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3.

[2]梁力生 葛樹蓉. 中國龍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3][4]廖金文.苗栗舞龍文化[M].臺灣:苗栗縣造橋國民小學,2004.

[5]楊瑩.投身龍藝十余載 大顯身手旅游節.中國娛樂電視網,2005,08,16.

[6]劉濤 文遠竹.舞龍專家痛斥平江、衡陽“乞討龍”.新華網,2002,02,22.

作者簡介:龐 進(1956-),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龍文化協會名譽主席,龍文化當代十杰(首席),西安日報社高級編輯。

猜你喜歡
舞龍
舞龍
幼兒舞龍舞獅特色活動及其效果研究
初探農村中小學體育課舞龍拓展課程的開展
紅紅的中國年
舞龍:馴龍少年
舞龍
舞龍,最濃的年俗記憶
舞龍
舞龍舞獅進校園
舞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