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與措施

2009-07-10 09:03
西部教育參考 2009年2期
關鍵詞:入學率普及原則

趙 鑫

日本的高中教育處于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擔負著向高等學校輸送合格畢業生和為社會培養勞動力的雙重任務。日本的《學校教育法》規定了高中教育的總目的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實施高等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

二戰后,日本高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普及很快,主要表現在初中生升入高中的比率逐年穩步上升:1950年僅為42.5%,1955年為51.5%,1960年為57.7%,1965年為70.5%,1970年為82.1%,1975年為91.1%,1980年為94.2%,1990年為95.1%,2000年達到97%。

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如此之快,首先是緣于日本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公眾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發展高中教育的經費有了充足保障,為普及高中教育奠定了經濟基礎。其次是日本政府和教育機構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改革,制定和推行各種政策措施,具體如下:

一、高中“三原則”促使高中教育一體化

1948年,隨著戰后“六·三·三·四”學制的實施,在教育機會均等的口號下,日本建立了新制高中。日本文部科學?。?001年前稱“文部省”,下文同)在1947年2月發出《關于準備建立新制高中》的通知,指出:“高中以初中畢業生凡希望升學者全部能夠升學為奮斗目標?!边@表明新制高中要為推動日本高中教育的普及而努力,為此日本采取了新制高中“三原則”。

1. 綜合制原則。

綜合制原則的實行是為了避免因學校和學科類別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平等。為了建立新制高中,日本于1948年至1949年對全國的高中進行了綜合制改造,將普通高中、高等女子學校和實業學校等合并為不同類型的新制高中,并把戰前不屬于中等教育范圍的實業補習學校和青年學校等作為定時制高中納入新制高中。

2. 共學制原則。

實行共學制原則是為了取消男女入學差異。戰前,日本的中學實行男女分校,在學校類別、教育內容和教學水平上存在很大差異,女子的入學率和受教育機會遠遠低于男子。戰后,本著受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日本實施了男女同校制和產學協作,女子入學率逐漸升高。20世紀80年代以后,90%以上的國立高中和公立高中都實行了男女同校,且女子入學率略高于男子。

3. 小學區制原則。

小學區制原則的實行是為了消除因地區不同而產生的高中教育不平等現象。小學區制是指在一個學區設立一所高中,但在綜合制原則實施以后,小學區制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由于對為升學而設置的普通教育課程和為就業而設置的職業教育課程的評價不同,以及各高中的教學水平和設備等方面的差別,導致了學校和課程之間的差別與對立。

因此,隨著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和多樣化,小學區制逐漸被中學區制(一個學區設立2~6所高中)和大學區制

(一個學區設立7所以上高中)所取

代。目前,只有京都府仍在實施小學區制,其余的都道府縣均采取中學區、大學區制或并行設置。

日本在建立新制高中的過程中,“三原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貫徹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促進單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消除高中教育中的等級差別、男女差別和地區差別,實現了后期中等教育的一體化,為高中教育的普及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但是,“三原則”中唯有共學制原

則得到了真正的落實,綜合制原則和小學區制原則都未能行得通。

二、為就業青少年創設多種接受高中教育的機會

1963年,日本經濟審議會估計1965年的高中入學率為70%左右,就這樣仍有近30%的學生不能入學。為使這些學生和已就業的青少年獲得深造機會,日本政府開辟了以下道路提高高中教育的普及率。

1. 采用定時制高中與函授制高中并行的方式。

日本的函授制高中和定時制高中是為已經就業的青少年開辦的,學習時間在四年以上。為了使這些青少年獲得高中畢業資格,允許他們在就讀定時制高中的同時就讀函授制高中。之后,隨著函授制高中的增設,定時制高中及其在校生數量逐漸減少。

2. 加強定時制高中與職業訓練機構之間的協作。

日本的職業高中和職業訓練機構的教育計劃有較大區別,職業高中的教學計劃是以學科教學為中心的,而職業訓練機構的教學計劃是以實習為中心的。由于高中入學率的迅速上升,職業訓練機構漸漸難以招收到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并且,在已經就業的接受職業訓練的青少年中,白天接受職業訓練、晚上又到定時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學習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減輕學習者的負擔和提高職業訓練的水平,1955年,文部省指定神戶市立產業高中和阪神內燃機制造廠進行加強定時制高中與職業訓練機構之間協作的試驗。1961年通過的《學校教育法》修訂版正式確立了產學協作制度,職業訓練機構和定時制高中相互承認學生在對方機構所學科目的學分,即職業訓練機構承認學生在定時制高中學習普通科目和基礎科目的學分,定時制高中也承認學生在職業訓練機構學習專業科目和實習的學分。

三、高中準義務教育化和基礎教育化

20世紀70年代,隨著產業結構和科技政策的轉變,日本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此時,戰后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高度普及,各級教育迅速發展,日本開始步入高學歷階段,人們都向往更高一級的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日本高中教育開始向作為普通教育體系中的一環、具備準義務教育特征、促進中等教育徹底普及的方向轉變。

1. 實現高中教育的準義務教育化。

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受戰后初期出生率增長高峰的影響,日本的高中適齡青少年急劇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徹底普及,要求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逐漸增多。因此,以公眾強烈的教育要求為主導的“高中全員入學運動”在全國展開。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經濟和教育政策的轉變,高中教育普及化的時機日漸成熟。為加速高中教育的普及,日本采取了各種措施。例如,增設地區普通公立高中,實行《私立學校振興法》,地方援助私立高中辦學;加強高中的學校設施建設,縮小各校之間的差距;改革高中入學方式,普遍實行中學區綜合選拔制;挖掘現有高中的潛力,擴大學校規模,使之趨于大型化等等。除此之外,為加強基礎教育機構的一體化和相互之間的銜接,中央教育審議會和教育制度探討委員會提出改編學制、建立“地域綜合高中”的設想,從而徹底保障了所有青少年接受高中教育的機會。

正是因為這些合理措施的有效實施,日本的高中教育才得到了長足發展和迅速普及,入學率猛增,到1989年達到94.7%,基本實現了高中的“準義務教育化”。

2. 逐漸將高中納入基礎教育范疇。

與20世紀60年代高中教育要為經濟增長服務、大力發展職業高中、培養社會急需的大量初級技術專業人才的基調不同,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強調要解決中等教育中的初中與高中相脫節、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分離的問題,逐漸建立初、高中一貫制,實現高中普通課程與職業課程的相互結合,將高中變成實施基礎教育的學校。

日本對高中的調整體現了其重視普通高中、強調升學率的傾向。首先是擴充普通高中,加大普通科學生的比例。其次,從高中畢業生的出路看,升學率上升,就業率下降。這說明日本高中正逐步成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

3. 加強職業教育的基礎化和綜合化。

為了使高中教育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文部省于1973年成立了職業教育改革委員會,研討高中職業教育改革,并于1977年發布了《關于改善高中職業教育問題》的咨詢報告,修改職業教育的多樣化方針,提出與其讓學生學習眾多專業科目,不如把基礎知識的教育放在首位,為其今后能夠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打好基礎。為此,1987年高中教學大綱的修改突出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規定各類高中的一年級學生都要學習共同的普通基礎課,即高中一年級不分專業,到二、三年級再分。同時。專業設置趨向綜合化,削減專業學科,各職業學科都要開設專業基礎課。例如工業方面的學科要開設工業基礎課,農業各學科要開設農業基礎課,使學生掌握相應專業的基礎知識。經過以上措施,高中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由多樣化、過細化轉變為基礎化和綜合化。重視高中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日本高中教育普及過程中的重要政策措施。靈活多樣、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形式促進了日本高中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從而推進了其整個高中教育的快速普及。

(馬延偉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3期,有刪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供稿。)

猜你喜歡
入學率普及原則
野外生存的基本裝備之普及篇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則
未來的超市
2020年我國在校生2.89億人
從小學入學率和師生比看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特點
全世界都在擴招
惹人喜愛的原則(二)
惹人喜愛的原則
原則與原則上
抓普及、促提高、創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