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再尋“斷腸人”

2009-07-24 08:51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6期
關鍵詞:斷腸人缺失主題

鄭 飛

摘 要: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屢屢出現的“思念”主題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卻大為減少,這一方面是由于客觀上通訊手段的發達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作家主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由此推之,社會的進步與文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分歧的。

關鍵詞:當代文學作品 “思念”主題 缺失 矛盾

當我們翻閱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時,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即“思念”這一主題被反復吟誦、多次抒寫,并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文學藝術精品。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思念”這一主題,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將會缺少很大一筆財富。

縱觀中國古代數千年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許多都直接寫人的思念之情。有的寫愛人之間的思念,如《詩經》中的《關雎》、《漢廣》、《君子于役》、《蒹葭》、《伯兮》[1]等篇章,再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明月何皎皎》等;有的寫對故鄉的思念,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的四句詩,生動地刻畫出了離家游子的復雜的思鄉情緒,除此之外,杜甫、賀知章等其他許多唐代大詩人也寫下了不少對故鄉思念之情的優秀詩作;有的寫對親人的思念,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表達對親人思念的千古名句。至于在其它作品中涉及到思念主題的古代詩、詞、曲、話本和小說更是不勝枚舉。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寫“思念”主題的文學作品在藝術風格上都十分低沉,尤其那些以女性口吻寫思念丈夫的詩作更是如泣如訴,幽幽咽咽,甚至讓千年以后的多情讀者仍為之動情不已。

思念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心理狀態,它往往在人們孤獨的時候悄悄產生。當原本就多愁善感的文學藝術創作者處于思念狀態時,縱然往日有萬丈豪情,此時此刻也被隱藏起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纏綿悱惻的陰柔之美。即使大丈夫氣十足的李白和蘇東坡在寫關于思念的詩詞時也無不顯得柔情萬種纏綿動人。

從創作手法上看,僅以表達“思念”主題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例,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明清小說,其藝術手法是漸趨復雜、成熟的,作品也愈來愈展現出一種成熟之美。如《詩經》中的男女主人公在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時往往比較直白而坦露,少有藝術修辭,因沒能追求到自己心愛的姑娘便直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關雎》)。思念自己在外的丈夫便說“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保ā恫狻罚?。至《古詩十九首》便漸漸有了借物抒情的跡象,如“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庭中有奇樹》)。直至后來,“月亮”成為文人寄托自己對親人、對故鄉思念的固定意象,似乎標志著“思念”主題藝術上創作的成熟。這一過程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些許軌跡。雖然從純藝術的角度來說,經過了寄寓等藝術手段處理過的文學作品更具有審美價值,但我們絕不能因此就否定《詩經》中的直白,正如我們現在的人并不能嘲笑我們的祖先愚昧一樣,更何況,《詩經》中的直白與坦率是它的藝術特征之一。

然而,可悲的是,在這個較之于古代不知要發達、文明多少倍的今天,人們內心深處的“思念”之情卻越來越淡薄,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思念”主題被越來越邊緣化,不要說專門寫“思念”主題的作品,就連對思念有所涉及的作品也越來越少。一時間,“思念”主題在中國當代文學中處于嚴重的缺失狀態,而且這一現象在大陸表現得尤為突出。綜觀新時期以來的當代中國文學,有幾篇作品能把思念寫得纏綿悱惻如古人者?

那么,造成當代中國文學“思念”主題嚴重缺失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當今思念的“數量”和“質量”已大不如前?,F代通訊科技的發達給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帶來了無盡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隔膜。今天的人們在送別親友時,哪怕萬里之遙,“兒女共沾巾”的場面早已不復存在,因為他們心里都明白:縱使相隔天涯,交流也不過咫尺之間。我們生存的地球早就被信息和網絡縮小成一個村落,古人那種“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的狀態在科技的作用下幾近完全消除,這在客觀上大大減少了當下思念的“數量”。

幾乎同時,人們思念的“質量”也在大幅度降低。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隨著通訊科技的進步,人們之間的現實距離雖被拉近,但心理距離卻被拉遠。今天的人們隔膜越來越嚴重,內心深處的真情越來越淡薄,虛偽和欺騙大量存在……思念親人、思念故鄉、思念愛人的真摯情感也裊如青煙、白霧。

其次,從作家主觀方面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金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原本應該清心寡欲、致力于精神世界耕耘的作家們大多已耐不住寂寞,紛紛走出書齋,熱情擁抱經濟利益。在這種大的形勢下,能堅守自己精神陣地與心靈家園的作家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在寫大題材、熱題材,或迎合主流意識形態,或媚俗于具有低級審美情趣的讀者,在爭名奪利的道路上各不相讓。在名與利的牽動下,作家們的創作水平可想而知。普遍浮燥的心態讓他們在遠離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越來越孤獨。

雖然現在仍有許多作家以人類靈魂的拯救者自居,但高高在上的目光與姿態卻讓他們沉迷于自己的“空中花園”,這就是為什么當下的許多文學作品都嚴重脫離現實、流于想象與虛構甚至怪誕的原因之一,這些“畸形”的文學作品早已背離了文學的本質,也嚴重削弱了它嚴肅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功用。

當下文學狀況的糟糕當然也不能完全歸結于作家,當今社會浮躁,人們早已不能再淡泊如昔,也再沒有了閑情逸致去弄花吟詩。人們需要更大的刺激、更快的節奏和更現實的作品,作家們畢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他們也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生活,因此,我們并不能完全地否定那些流俗的作家,畢竟他們中間還是有一些不為現實生活所迫而低頭的,只可惜為數不多。

再來看那些沒有流俗的作家。他們一向以默守人類的精神家園、致力于精神耕耘而自居并為人所稱道,但他們就能寫出好的以“思念”為主題的作品嗎?并不盡然。

在當代文學界,張煒和張承志是這一類作家的代表。然而,二人都努力構建自己理想中的、貌似龐大的神圣精神世界,[2]在他們眼里,“思念”這一主題只不過是不值一提的小問題,所以他們很少有以“思念”為主題的作品。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們雖然對田園、對故鄉有思念之情,但故鄉在他們筆下更多的只是一種寄托感情的工具,而不是飽含情感的抒情對象。

沒有才情的作家寫不出,寫得出的又不屑于寫,浮躁的年代造就了浮躁的心態,浮躁的心態逼迫著作家創作浮躁的作品。原本歸屬于平靜、淡泊、真摯的思念之情在巨大的浮躁之風下顯得形單影只,其在當代文學作品中的缺乏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從深層次上講,無論是主觀因素還是文學接受者的客觀需求,甚至現代科技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文明進步的必然態勢,依此看來,“思念”主題的消逝似乎也應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一種主題的消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消逝的腳步永不停歇,而新生的主題又不能有效地延續,糟糕的是中國當下文學界的現實正是如此。筆者并不否認也有不少新主題的誕生,但原創性的、生命力旺盛的主題如“思念”者幾乎沒有。更悲觀地說,即使表達以往的主題,其創作實績也并沒能趕上古人,何談超越?

馬克思在論及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的關系時曾提出過二者的“不平衡關系”,其中之一的體現就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經濟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如18世紀的德國和19世紀的俄國?!盵3]這一規律運用在當代中國的文學界似乎很合適,但同時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中國的經濟難道真的已經強盛到足以使自己的藝術落后的程度了嗎?

這似乎是一個更難以回答的問題。

注釋:

[1]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四卷本),2005年版。

[2]現在的情況是,雖然張煒和張承志自認為、他們也的確從事著神圣的事業,但他們的作品卻越來越脫離讀者,除了專門的文學研究者外,很少有人讀二人的作品。銷售市場的火爆更多的是依靠了媒體廣告的力量。

[3]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頁。

(鄭飛 山東聊城大學文學院 252059)

猜你喜歡
斷腸人缺失主題
悼玲秀
臨江仙·昨夜星辰
立秋日
當前中國公民意識缺失研究——以社會監督為例
淺談大眾傳媒社會責任的缺失
淺析古詩詞教學中意象教學的策略
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缺失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巖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談
近十年武俠電影主題的新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