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西岸經濟區投資環境優化的相關問題探討

2009-08-01 07:06
中國集體經濟·下 2009年3期
關鍵詞:投資環境優化途徑

林 敏

摘要:文章從海峽西岸經濟區目前的投資環境入手,分析環境對于投資的吸引能力,側重通過政策、經濟、基礎設施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改善投資環境的方法。從而達到優化海峽西岸投資環境。提高海峽西岸的引資能力,提高經營活力和經營效率,增加盈利能力。做大做強海峽西岸經濟區。為福建省新一輪招商引資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海峽西岸;投資環境;優化途徑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投資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政策、區位優勢逐漸弱化

回顧歷史,福建比鄰港澳,與臺灣隔海相望,在世界各地有800萬左右閩籍華僑和華人,在港澳有80萬閩籍同胞,在臺灣80%的人口為閩籍臺胞。獨特的地緣、人文條件,又受惠于中央的特殊優惠政策,使得福建在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對外開放大潮中得風氣之先,立于改革開放的前沿:1980年,廈門與深圳等地同步設立了經濟特區;1984年,福州與其他13個沿海城市一起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1985年,國家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南部地區同時列為對外開放地區。1978-1993年的15年間福建引進外資取得驕人的業績,開放初期,福建引進的臺資占中國的比重一度高達70%,多年來一直占據著祖國大陸引進臺資金額的首位,福建的投資軟環境在中國屬于第一梯隊。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福建吸引外資一路下滑,GDP增長速度由1998年的中國第1位(11.1%)退居至2001年的第18位(9.0%),與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沿海開放省份相比,福建改革開放的步伐已顯遲緩,福建的投資軟環境在中國已不屬于第一梯隊。

(二)投資回報率低,經濟結構調整緩慢

基建后續項目儲備偏少,制約國債資金投入;政府主導型投資空間有限,投資乘數效應明顯遞減;福建經濟總量小,重點建設經過前幾年的大規模發展后,進入一個平臺,后續項目儲備少。1999年以來在建項目的數量和規模逐年遞減。2001年11月,全省施工項目比上年同期減少374個。重大項目儲備嚴重滯后,對社會投資的支撐力下降,直接影響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三)利用外資存在的問題

1、外資進入門檻較高。根據世界銀行2004年商業指標(Doing Business Indica-tots2004)調查,中國申請新開企業需要12個程序46天,花費135美元,相當于人均收入的14.3%,最小注冊資本相當于人均收入的38.6倍而中國臺灣僅有8個程序48天,花費807美元,相當于人均收入的6.1%,最小注冊資本相當于人均收入的2倍;美國需要5個程序4天,花費210美元。對于中國來說,讓外商在華投資生產無疑比進口產品更有益,因為可以得到就業、稅收、技術等更多的溢出效應。所以,進一步放松投資管制,擴大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也就成了貿易自由化快速推進的形勢下貿易投資政策協調的一個基本選擇。

2、外商投資地區分布和結構失衡。外商在福建的投資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區,集中在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5市。它們實際利用外資已占全省的92%,而內陸地區(三明、南平、龍巖、寧德)實際利用外資嚴重滯后,僅占8%。利用外資的地區分布失衡與福建外資來源結構不合理(即以港、澳、臺、僑投資為主)及不同地區經濟基礎、自然環境、人員素質的差異有較大關系。

3、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比例有待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在福建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占了90%以上。雖然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于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比較有利,還可以帶來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但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以港、澳、臺中小企業投資為主,歐美跨國公司投資偏少。福建,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平均規模小,僅有96,36萬美元,比上海、江蘇平均規模低。外資主要投向于服裝、鞋帽、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對電子、機械、信息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少,因此,外商投資對提高福建綜合經濟實力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作用就顯得弱一些。

4、資金來源結構不合理。福建吸引外資來源結構仍然保持單一化格局。雖然來福建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60個,但其主要來源于視同外資的港、臺等地區。海外華僑、港、臺實際投資金額占福建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90%左右。而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福建的投資很少,如德國、法國等在福建實際投資金額均在1%以下。這種外資來源結構單一化的格局。使福建外資來源狹窄,對經濟發展極為不利。

二、優化海峽西岸經濟區投資環境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對臺優勢

1、充分發揮對臺的政策優勢。繼續用足、用好現有中央賦予福建的特殊對臺政策,同時探索新時期閩臺經貿合作新模式。中央賦予福建的特殊政策,有的雖然由于“普惠制”出現有所弱化,但并未過時。如廈門杏林、海滄、福州馬尾、集美4個臺商投資區和兩個農業合作試驗區。仍然可以成為吸引積聚臺資大項目的平臺。還要善于利用福建可以辦理臺胞5年有效期出人證、新臺幣兌出試點等特殊政策進一步改善福建投資軟環境。與此同時。福建應積極探索閩臺經貿合作新模式。如充分利用閩臺港口對接的優勢,爭取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形成“對臺自由貿易區”,也可以參照香港,劃出一些海島,試行兩岸更緊密經貿關系,對臺灣商品實行零關稅,加快閩臺投資自由化與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

2、充分發揮對臺的血脈優勢。把福建對臺優勢與港澳僑優勢緊密結合起來,營造閩、臺、港、澳4地合作的良好創業環境,促進福建開放型經濟發展。福建不僅具有對臺優勢,還具有港澳僑優勢。目前世界閩籍華僑華人已超過1000萬,香港澳門也有100萬左右閩籍同胞。實際上,近20年來,福建吸引的香港投資一直居中國首位。臺港澳僑歷來聯系也十分緊密,以僑引臺、以港引臺等已成為福建招商引資的很重要的一個渠道。擴大閩、臺、港、澳4地人員與貨物往來,大力引進臺港澳大公司大集團,加強貿易合作、產業合作、金融合作、物流業合作、旅游合作、人才合作等等。此外,港澳還是福建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通道,這方面優勢應繼續發揮。

(二)加大對基礎設施和自然環境優化的投入

創造更為良好的投資環境。要建立更加透明、開放的制度體系和更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充分認識到基礎設施和自然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所起到的無形條件,當投資逐漸認同基礎設施和自然環境對投資的促進作用時,工業園也就順時而生,另外,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加快發展必須堅持的重要準則,它直接決定著招商引資功能發揮的程度。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別是資源的低消耗。這就要求必須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妥善處理好資源、發展、環境的關系。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核心是體現特色,它離不開資源、

市場和技術3個基本要素。對資源型產業,在科學合理規劃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條,發展深加工、精加工產品,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

(三)以重,最城市及區域為導向

以廈門特區為例,廈門特區建立以來,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大幅度提高,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18.56%,居中國36個大中城市前列。1992年被評為中國經濟實力50強的第10位和中國首批投資環境40優城市之一。1999年廈門特區的中國生產總值達458102億元,人均中國生產總值34221元;工業總產值達698154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08億元;農業總產值33133億元;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66124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79169億美元。

(四)逐步改革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關系到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一個地區保障程度又關系到這個地區人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效率。

1、積極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證生活困難人員得以溫飽的“最后保障線”,因此,要全面落實城市低保制度,并確定適當的保障標準,切實貫徹屬地管理原則,將符合條件的城市困難居民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要建立穩定的財政預算,多渠道籌措資金。要規范收入審核和待遇申領程序,推進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堅持和完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將各種所有制企業職工都逐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適當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逐步做實個人賬戶。

3、不斷完善失業保險制度。要盡快建立失業保險制度,制定失業保險條例和規章,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逐步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與失業保險并軌,讓企業新的減員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要強化保障基本生活與鼓勵再就業相結合的機制,更好地發揮失業保險在保障生活和促進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要做好下崗職工出中心后的失業保險接續工作,補充失業保險基金,適當縮短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促進領取人參加培訓和就業。

(五)加強與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不僅會促進東道國的資本形成,而且還會伴隨著技術向東道國的轉移。福建全省各級政府要從福建在未來競爭中的戰略定位出發,以有形通道建設為載體。以促進經濟發展為落腳點,以全面推進國際、區際兩個層面上的同步開放為戰略性措施,形成大市場大流通、大整合和大協作的發展新格局。完善基礎設施,擴大福建經濟腹地,擴大市場容量;通過外引內聯,聚集人才,滿足外資企業“人才本地化”的需求;通過城市化和產業集聚,完善該省3大重點產業的產業鏈,適應外商投資新需求,并由此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硬環境。

(六)加快政府事業單位改革力度

1、完善政府職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已從以行政手段的直接調控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使以前對涉外活動管得過多過寬、機構之間分工不明等問題得到了糾正,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要適應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新趨勢。合理確定各個部門之間的分工。將涉外經濟活動的管理職能盡可能地歸并。明確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圍和職權;要根據合理性、高效性、公開性等原則,進一步簡化外資進入的審批制度。實施規范化、標準化的審批制度,縮短審批時間。

2、完善教育制度。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大量資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去。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學、小學3個階段每個學生,政府對其投入的比例是10:2:1,大部分公共教育資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在政府的教育改革中,應將“培養尖子”?!疤岣呱龑W率”這種有違教育初衷的思想摒棄,使得更多更廣的群體接受教育。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學術,而更應該側重研究。最近。韓國政府更是為高校提供了特殊的激勵措施,使它們變得更少地以教學為導向,相反,更多地以研究為導向。不僅僅需要提供教育,并且還要確保他們的技術不斷得到更新。當教育制度與投資環境相匹配,社會的知識基礎扎實,投資就更容易獲得回報。

三、結論

研究海峽西岸經濟投資環境的意義重大。大力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尤其應注重對投資環境的優化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資本,擴大規模。海峽西岸的投資環境存在著不少欠缺之處。優化投資環境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導,更需要企業、勞動者的大力支持,以及國際間成功經驗的借鑒。

猜你喜歡
投資環境優化途徑
淺析網上書店的營銷策略與模式
高校行政人員的績效管理及其優化途徑
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工作優化途徑分析
承德圍場投資環境分析
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途徑
FDI對陜西經濟影響的研究
郵政員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闡釋
產業轉移背景下吸引外商投資的對策研究
柬埔寨旅游業投資環境及風險分析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投資環境優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