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制的不斷完善與民本思想的廣泛傳播

2009-09-03 09:54張分田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民本思想帝制

張分田

[摘要]國家政權的尊崇與宣教、各種學派或教派的闡釋與宣揚、政治思潮的激蕩與播散、人際之間的互動與傳承是民本思想廣泛傳播的主要動因。在帝制由確立走向鼎盛的演化階段,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逐步獲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同。這種歷史現象表明:許多著名學者做出的“君主專制興,而民本思想衰”的判斷與事實不符。

[關鍵詞]帝制:民本思想;統治思想

[中圖分類號]B2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09)04-0015-06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理想政治模式理論的核心內容。從西漢中期到隋朝統一,帝制處于由確立走向鼎盛的演化階段。隨著帝制的不斷完善,在思想與社會的互動中,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逐步獲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同。本文著重分析民本思想廣泛傳播的主要動因及具體表現。

一政治性動因:國家政權的尊崇與宣教

國家政權的尊崇與宣教是推動一種思想廣泛傳播的主要政治性動因。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貫徹統治意志,弘揚官方學說,直接干預社會大眾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向廣大國民灌輸官方意識形態的核心政治價值。

在民本思想廣泛傳播的過程中,歷代統治者的自覺選擇、大力扶植和積極倡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神化孔子,崇拜“五經”,使儒學經典化。歷代皇帝大多尊孔崇儒,甚至為孔子崇拜和儒家經典崇拜染上信仰的色彩。在這個背景下,人們大多認為經典即圣人之作和王道載體,經典所言為人道常行乃至“大經大法”?!缎⒔洝の逍姓隆贩Q“非圣人者無法”,為“大亂之道”。于是“圣”、“經”、“法”聯結在一起,學術、信仰、價值、規范也因而交織在一起?!拔褰洝敝卸嘤忻癖舅枷朊},相關的經學文獻對此多有闡發,諸如《公羊傳·隱公四年》的“重愛民命”,《谷梁傳·桓公十四年》的“民者,君之本也”,《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的“百姓者卑賤而神”,《韓詩外傳》卷四的“王者以百姓為天”等。經學與王權的結合不僅將圣人權威、經典權威與政治權威扭結在一起,而且使儒家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論及其核心政治價值具備了行政規定性權威的屬性。強化了孔子、經典、經學的權威性也就強化了儒家民本思想命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使之成為不容置疑、不得違背的政治準則。

二是堅持以經興學,以經取士,使儒學官學化。在歷代統治者的扶植下,經學成為主流學術,儒家經典成為各級學校教育的必讀教材,讀書做官的人大多為儒士。這就進一步推動了儒學的普及,強化了儒學的社會基礎。從文獻記載看,涉及治國理民方略的帝王策問屢見不鮮,這也是儒家民本思想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例如,漢順帝因“河南三輔大旱,五谷災傷”,親自求雨,并“特下策問”。尚書周舉依據“萬物之中,以人為貴。故圣人養之以君,成之以化”,批評皇帝“處唐虞之位,未行堯舜之政”。周舉因此而得到召見和晉升。又如,從南朝齊武帝的《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的內容看,秀才對策多與重民政策有關。諸如如何避免“兼貧擅富”、“驚擾愚民”,如何實現“聚人”、“利民”、“民富”,如何“審刑德之原”,以減少冤民等。其中“農為政本”是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題之一。

三是依據經典定制立法,治國議政,使儒學制度化。儒家經典成為朝堂議政的權威性論據,乃至以經議禮,據經制禮,“經義決獄”等,這勢必導致儒學的制度化。其中,民本思想制度化的主要表現有:“天作君師”、“立君為民”等成為實行君主制度的主要理據;“天下歸往”、“慈惠愛民”、“安民立政”等成為帝王尊號與謚法制度的重要理據;“天與人歸”、“天心民欲”等成為君位繼承制度的重要理據;“令順民心”、“以民為鑒”等成為言路制度的主要理據;應答天譴的“禹湯罪己”、維新變法的“與民更始”等程式化的政治行為均以民本思想為主要理據;“設官為民”、“作民父母”等成為官僚制度的重要理據;“有功于民”、“化民成俗”、“以為萬民”等成為國家祭祀制度的主要理據等。在歷代文獻中,記述上述現象的史料不勝枚舉。

四是借助儒家經典,興教化,移風俗,使儒學大眾化。歷代統治者依據儒家學說大力推行教化,向社會大眾灌輸儒家價值觀。一旦儒學的主體框架和核心價值獲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同,儒家思想就從一種政治觀念、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方式。這勢必導致儒家教條彌漫于全社會并高懸于社會之上,乃至成為許多人的信仰。民本思想之所以經常出現在形形色色的人際互動中,特別是君臣互動中,正是由于這個原因。

二學術性動因:各種學派或教派的闡釋與宣揚

各種學派或教派的闡釋與宣揚是推動一種思想廣泛傳播的主要學術性動因。其基本特征是:通過闡發政治學說,傳授政治理念,灌輸政治信仰,深刻影響弟子、信徒的政治意識。如果一種信條成為各種重要學派、教派的共同主張,就勢必形成全社會的普遍政治意識。

在帝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思想家,他們提出了一些頗具創意的見解,并對統治思想和大眾心態有一定的影響。除個別無君論者外,幾乎所有學派或教派著名思想家的政治著述中都包含民本思想因素,他們為民本思想的發展與傳播做出了各自的貢獻。這里僅列舉道家、道教、玄學、佛教中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

西漢末年的嚴遵是被歸入道家的著名學者。在《道德指歸》(又名《道德指歸論》)中,他發揮《老子》大道無為的思想,系統闡述治國為君之道。嚴遵認為,“人之生,懸命于君;君之立,懸命于民。君得道也,則萬民昌;君失道也,則萬民喪。萬民昌,則宗廟顯;萬民喪,則宗廟傾。故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根傷,則華實不生。源衰,則流沫不盈。上下相保,故能長久?!彼U發《老子》貴以賤為本、上以下為基的哲理,告誡君主必須明了“為賤者貴,為高者卑”的“天人之道”,厲行“處卑守微”、“務設民下”的為君之道,主張君主因民而治,得民心,順民志。嚴遵的民本思想既有道家的特色,又有百家之共性,可以作為這個時期道家民本思想的典型代表。

漢魏以降,道家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有文獻可考的研習《老子》者不勝枚舉?!独献印芬粫揪陀性S多民本思想命題,經老子后學的不斷發揮,道家的民本思想也取得新的進展?,F存《老子河上公注》極有可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本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從治國安民之道的角度解讀《老子》,并將《老子》的第三章命名為“安民”。其他許多章節的命名也大多凸現了君道與治民的意蘊。由此可見,道家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論始終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這個時期,道教迅速崛起,影響很大,其宗教信仰及相關的政治觀念曾在社會各階層擁有大量信徒。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不僅明確提出“以民為本”,而且做出相當系統的論證?!度舷嗤ㄔE》指出:設立君主的目的是治理、養育民眾?!俺济駸o

君,亦亂,不能自治理,亦不能成善臣民也?!泵駷閲业幕A,君與民相須而立,互相依存,“君而無民臣,無以名為君”。國之興衰,君之壽天,都取決于民眾,“故治國之道,乃以民為本也”?!短浇洝肥敲癖舅枷氆@得包括廣大民眾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廣泛認同的重要證據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道教學者大多儒道兼修,在政治思想上主張大興儒教,維護綱常。他們也認同乃至闡釋立君為民的思想。晉朝葛洪的思想最有代表性。葛洪是一位“從儒家正宗人手”的道教思想家,其核心政治價值與儒家沒有太大的差別。葛洪認為,君主制度為民而設,君主的地位來自民眾的擁戴。他引據歷史的經驗教訓,闡釋為君之道。在他看來,“四岳三涂,實不一姓。金城湯池,未若人和?!睓喔邉葜?,山河險固,皆不足以保持權位,只有獲得民眾的擁戴,才能保全國家與政權。如果“力殫財匱,民不堪命,眾怨于下,天怒于上”,就會招致改朝換代?!笆且再t君抱懼不足,而改過恐有余。謀當計得,猶思危而弗休焉。戰勝地廣,猶戒盈而夕惕焉?!迸c許多道教學者一樣,葛洪以修身之道論治國之道,以治國之道論長生之道。他說:“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即身死?!睈勖褚园财鋰?,猶如養氣以全其身。葛洪的這個思想或多或少為民本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魏晉玄學曾風行一時,對士大夫群體的政治意識有重大影響。玄學諸子對民本思想的發展也做出了理論貢獻。何晏的《論語集解》廣集眾說,改易舊說,解讀孔子,闡發義理,凸顯了《論語》的哲學意義。他對孔子的重民思想多有闡釋,贊成孔子提出的各種重民政策原則的基本思路。他明確以“國以民為本”為主要理據,主張“為國者”必須敬慎、誠信、節用,推行各種重民政策以“愛養之”。在《老子注》、《周易注》和《周易略例》中,王弼闡發玄旨,以無為本,闡釋了一批與民本思想相關的思想材料。例如,《周易·屯卦》初九爻辭有“以貴下賤,大得民”等,王弼注:“夫息亂以靜,守靜以侯;安民在正,弘正在謙。屯難之世,陰求于陽,弱求于強,民思其主之時也?!似涞妹褚病?。在《莊子注》中,郭象以“任賤者貴,因卑者尊”注釋《莊子·在宥》的“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彼鲝堉螄越鉀Q衣食為本,君主不得輕用民力。玄學深受經學的影響,而經學又深受玄學的影響。其中,王弼的《周易注》影響很大,在南朝屬于官學范疇。

南朝經學家大多主張易學研究以王弼的《周易注》為主。到唐朝,這個注本被納入孔穎達主持編輯的《五經正義》。

佛教屬于外來宗教。作為一種異質文化,它必然與中國固有文化發生碰撞。為了生存的需要,佛教迎合中國主流文化,配合統治者的需要,不斷調整思路,修改教義。其結果之一是一些中國傳統政治價值為眾多的佛教徒所認同。一些佛教徒宣稱佛陀“教授天下,度脫人民”,佛教有助于王化,有利于民生。就連堅持主張“沙門不敬王者”的釋慧遠也一再聲稱佛教“功侔帝王,化兼治道”,其教義“遠通三乘之津,廣開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有的佛教學者明確認同了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南朝宋的僧人慧通就曾寫道:“夫國資民為本,君恃民而立。國之所以寧,民之力也?!弊鳛橐环N旨在普度眾生的宗教,佛教教義中原本就包含著重民思想因素。這類宗教思想一旦與中國傳統政治價值結合在一起,勢必為民本思想注入了一些新的內容。這種歷史現象進一步證明民本思想是一種大眾化的思想,而佛教的廣泛傳播又是把民本思想推向社會大眾的一個重要渠道。

上述現象表明,“以民為本”是一個超越學派的命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獲得各種重要的學派或教派廣泛的認同,儒家、道家、道教、玄學都有精到的論述,就連佛教也沒有完全置身度外。這就必然形成若干具有普遍性的政治文化。

三群體性動因:政治思潮的激蕩與播散

政治思潮的激蕩與播散是推動一種思想廣泛傳播的主要群體性動因。其基本特征是:圍繞重大現實政治問題,形成一些超越學派、超越階層的政治主張,匯聚成一股思想的潮流,進而導致這種政治主張的基本思路在廣大社會群體中迅速傳播。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潮中,通常會涌現一批具有類似思想傾向的思想家,而民本思想與治民政策也會成為共同的話題。例如,在東漢末年的政治批判思潮中,幾位著名思想家都將民本思想作為政論的依據。王符認為,天民相通,天從民欲,“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蓋以誅暴除害利黎元也”。他一再強調“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主張君主以恤民富民為政治之本。崔定期望重整君、臣、民之間的政治關系,實現“國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的理想。荀悅明確提出“天作道,皇作極,臣作輔,民作基”的命題。仲長統也將“人事為本”作為政論的基點。從《后漢書》、《三國志》的相關記載看,當時許多士大夫具有同樣的思想傾向和政策取向。這就匯聚成一種影響廣泛的張揚民本思想的政治思潮。

政治思潮的形成與發展往往具有上下互動的特點。東漢末年的政治批判思潮亦然。以《太平經》為代表的早期道教經典也與這個思潮息息相關?!短浇洝芬缘澜痰姆绞疥U釋與宣揚“以民為本”,并在當時的農民起義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這表明:一種影響廣泛的思潮不可能局限于思想家的書齋,它往往植根于深厚的社會大眾文化中。在這個意義上,作為政治思潮弄潮兒的思想家們更像是一個中介者。許多思想學說是溝通上下、提煉精華、發揮演繹的產物,其基本文化價值的歸屬很難簡單地判定是上層的還是下層的,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是精英的還是大眾的。

在一種思想的傳播過程中,政治思潮的作用尤為突出。政治思潮比某個思想家、某個學派的影響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在東漢末年,面對各種政治弊端,以王符及一批士大夫為代表的儒者群體、以崔塞為代表的具有濃厚法家色彩的一些學者和以《太平經》的作者為代表的一批道教教士不約而同地張揚民本理念。這種現象表明:影響廣泛的政治思潮通常具有超越學派、通貫階層的特征,它們往往會造就主流文化乃至全社會普遍意識。

政治思潮與統治思想的關系最為直接。它們常?;橐蚬?,甚至亦此亦彼。一方面發端于民間的政治思潮往往是統治思想的重要來源和推動統治思想演變的主要動力之一,另一方面統治思想對各種政治思潮往往有深刻的影響,許多統治者的政治選擇還會為其推波助瀾。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許多起自民間、學界的政治思潮,與官方學說雖然有許多差別,而其核心價值卻又與統治思想大同小異?!短浇洝繁闶堑湫屠C之一,其政治思想深受漢代統治思想影響,并與民間政治意識關系密切。

四社會性動因:人際之間的互動與傳承

各種形式的人際之間的互動與傳承是一種思想

廣泛傳播的主要社會性動因。其基本特征是:以某種比較密切的社會關系為主要中介,以人際互動為主要形式,使得一種思想在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漸次傳播開來,并在一定群體中逐漸獲得廣泛的認同。人際互動是思想與社會互動的主要形式與途徑。從文獻記載看,民本思想常常在人際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下面依據參與人際互動的社會角色,列舉若干事例。

一是家庭教育中的長幼互動。家庭關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家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政治認知首先在至親之間交流擴散。家庭常常是一個人形成政治態度的最初來源。父子、兄弟、長幼、親戚之間的面對面的政治交流,有時可以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政治取向和政治情感。因此,父母與子女的政治價值和政治認同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一點在宗法社會體現得尤為明顯。在中國古代,長輩教導晚輩忠君愛民的事例司空見慣。在一些家訓、族譜中不難找到與民本思想相關的材料。茲舉一例。

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是士大夫的典型代表。顏氏家族以儒學傳家,“世善《周官》、《左氏》學”。受長輩的影響,顏之推也服膺儒家理念,認同天地開辟,“已生民而立教”的立君為民思想。依據儒家“修齊治平”的古訓,顏之推教訓子孫做人、持家、治國的道理,一些內容與民本思想息息相關。顏之推期盼子孫能夠成長為經世致用的社會人才乃至國家棟梁。在他看來,“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即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此則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辦也”。由于每個人的天賦不同,不能責備求全,“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其中“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清白愛民”。這一條正是民本思想對地方官員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顏之推的政治認知顯然與長輩的傳授有密切關系,又通過他的言傳身教由下一代傳承。著作家訓的目的在于教訓自家子孫,整飭家庭關系。在這類著作中也包含民本思想因素,這既是民本思想大眾化的表征之一,又是民本思想廣泛傳播的重要途徑。

二是學術傳承中的師生互動。師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傳道解惑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在通常情況下,許多人的政治知識來自師長的教育。自漢代以來,經學教育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儒家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論為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大多數讀書人所認同。即使師從其他學派的人也會獲得有關民本思想的基本知識。這是民本思想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

儲君教育也具有同樣的特征。漢代以來,儲君教育以系統讀經為主,師保類職官通常以博學鴻儒充任。例如,漢光武帝召見儒者鐘興,“問以經義,應對甚明”。于是令其教訓太子及諸王侯,“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以授皇太子”。南齊文惠太子熟讀經典,熟知《尚書》、《左氏春秋》、《孝經》、《禮記》的經義,將“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視為“立身之本”。作為儒家理想政治模式理論核心內容的民本思想顯然是儲君教育必備的內容。因此,統治者大多通曉民本思想,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三是社會團體中的朋友互動。朋友關系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個體的政治認知通常會在一個團體內部交流,進而由個體的自我認知轉化成群體性的政治認知。這是民本理念在社會大眾中廣泛傳播的一條重要途徑。這種現象以改朝換代之際最為顯著。茲舉一例。

兩漢之際,群雄并起。成丹、張印等人自恃人多勢眾,皆曰:“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制乎?:歸心漢家的王常不以為然。他指出:正是由于民心思漢,而王莽“積失百姓之心”,群雄才得以乘勢而起?!胺蛎袼拐?,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負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復失之。以秦、項之孰,尚至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睋?,王常勸說將帥們歸順漢軍。史稱:“下江諸將雖屈強少識,然素敬常,乃皆謝曰:‘無王將軍,吾屬幾陷于不義。愿敬受教。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蓖醭5恼握J知與民本思想相契合。在特定的政治情境下,同一軍事團體的頭目們經王常勸說,接受了這類思想,并付諸行動。

四是朝堂議政中的君臣互動。君臣是一種重要的政治關系。各種形式的朝廷議政是君臣互動的主要途徑,而民本思想是君臣互動中經常運用的政治理論。只要大致翻檢一下這個時期的歷史文獻,就不難發現:在日常政務中,與民本思想相關的話語常常見于群臣的奏疏和朝廷的文告?;实蹅円渤34笾v這類道理。因此,在通常情況下,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君臣上下公認的政治價值。

在朝堂議政中,臣下依據民本思想諫諍君主的現象可謂司空見慣。這里僅列舉三國時期的一些事例。在群臣奏議中,常??梢钥吹竭@樣的話語:“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薄皣悦駷楸?,民以谷為命?!庇行┳h論更加到位。在一篇奏疏中,駱統寫道:“夫國之有民,猶水之有舟,停則以安,擾則以危,愚而不可欺,弱而不可勝,是以圣王重焉,禍福由之,故與民消息,觀時制政?!痹谧h政中,陸遜也提出同樣的看法:“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故為國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p>

在宣示臣民的詔旨中,許多皇帝也會講一番以民為本的道理,其中包括一些很糟糕的皇帝。這里僅列舉南朝的一些事例。宋文帝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饼R武帝說:“善為國者,使民無傷,而農益勸?!绷何涞壅f:“政在養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風,民應如草?!标愋壅f:“民惟邦本,著在典謨,治國愛民,抑又通訓?!本瓦B昏庸的陳后主也曾引用孔子之言:“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边@類來自儒家理想政治模式理論的思想顯然是最高統治者的政治常識。

在北朝的君臣議政中,民本思想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依照常理判斷,北朝的民本思想應有兩個來源。一是北方族群固有的政治觀念中的民本思想因素。例如,拓跋硅是北魏的開國之君。早在北魏立國之前,他就曾講過這樣的道理:“四海之人,皆可與為國,在吾所以撫之耳,何恤乎無民?!边@類樸素的道理很容易被人們感知。二是華夏典籍中的民本思想。在朝堂上,北朝皇帝與朝臣所使用的話語大多來源于儒家的經典思想。例如,拓跋嗣說:“百姓足則君有余,未有民富而國貧者也?!蓖匕虾胝f:“樹君為民,民情如此,可聽如請?!痹傉f:“攘災招應,修政為本,民乃神主,實宜率先?!?/p>

高洋依據“革命”觀念選定父王墓地是民本思想深刻影響人們的政治意識乃至社會生活的典型事例。東魏齊王高歡逝世,繼承人高澄命同母弟高洋負責選擇墓地。高洋與吳遵世考察了幾個地方,“頻卜不吉”。于是“又至一所,命遵世筮之,遇《革》,遵世等數十人成云不可用”。惟有趙輔和不以為然,他進言道:“《革卦》于天下人皆兇,唯王家用之大吉?!陡镥柁o》云:‘湯武革命,應天順民?!备哐螽敿创_定在此地安葬父王。登上帝位后,高洋(北齊文宣皇帝)一度勵精圖治,“深重民天,唯本是務”。他顯然精通以民為本的道理。

眾多學者將民本思想視為與君主專制制度背道而馳的思想現象。他們認為,自帝制確立以來,民本思想受到尊君思想和專制君主的壓制。例如,韋政通認為,“君主專制興,而民本思想衰”。在漢代,當儒家思想開始制度化的時候,民本思想卻遭受挫折。因此,在專制統治下,“只有極少數的思想家重提民本的理念”。這個判斷顯然與歷史事實不符。

從本文列舉的事實看,隨著帝制的不斷完善,民本思想不僅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廣為傳播,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而統治者的尊崇與宣教是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的主要原因。這種歷史現象再一次表明:在思想與社會的互動中,民本思想逐漸成為一種被精英總結的、被國家肯定的、被大眾認同的政治思想,對君主制度、帝王觀念、大眾心態和政治過程有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民本思想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哲學、文化信念和價值體系,還是一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法則。它既沒有局限在思想家的書齋中,也沒有停留在社會大眾的頭腦中,而是不斷地在精神、行為、政策、制度等政治現象的各個層面之間涌動,并逐步演化成通貫整體、影響全局、包羅萬象的重大政治現象。由此可以斷定,民本思想是帝制的統治思想,它與帝制之間有高度的匹配性。

猜你喜歡
民本思想帝制
《互洽共生——明代商人、商業與國家體制關系探研》介評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思考
袁世凱洪憲帝制覆滅之路管窺
《孟子》折射出的契約精神
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給國際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深刻啟示
淺析彭德懷廬山上書事件體現出的民本思想
習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論傳承及現實意義
儒家民本思想淺析
《順天時報》與袁世凱之死
淺析偽滿洲國傀儡帝制的原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