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正名》的現代解讀

2009-09-03 09:54曾祥云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荀子符號學

曾祥云

[摘要]在《正名》中,荀子詳細闡述了名的符號性質,系統探討了名稱的作用,提出了命名的基本原則以及正確使用名稱的原則和方法。因此,從現代語詞符號理論來看,荀子的《正名》實際上是一篇論述命名問題的符號學專論。

[關鍵詞]荀子;正名;語詞符號;符號學

[中圖分類號]B2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09)04-0102-04

在“名即概念”的傳統名學研究模式中,荀子專論命名問題的《正名》,也被當作形式邏輯的“概念論”而遭強解和誤讀。本文試從現代語詞符號理論的角度,對荀子《正名》的名學思想給予新的解釋與探討。

一名的符號性質和作用

《正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边@是荀子對“名”的界說。對于“期累實”中的“期”字,歷來注家有不同解釋?!墩f文》:“期,會也?!庇侄巫ⅲ骸皶?,合也。期者,要約之意。所以為會合也?!币虼?,“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的意思是:名是對許多事物的一種要約。荀子對“名”的這一界說,是從名的生成過程而言的。由于人們通常所見到的事物都是具體個別事物,而事物的名又往往是某一物類的名,如人們見到的都是一匹匹具體的白馬、黃馬等,只有在感知到許多具體的白馬、黃馬等共同具有的外貌形征后,人們才可據此生成關于馬的名稱“馬”。通過觀察個別事物,找出個別事物共有的形征,以此為根據,制訂出一個相應的名作為該類事物的“要約”、標志,這是符合我國古代制名的歷史事實的。荀子所說的“期累實”,與漢文字“依類象形”的生成特征是一致的。

《正名》:“制名以指實?!边@是從名的功能方面指明名的本質。這里的“指”即是代表、指稱、指代之意。名之所以能成為事物的名稱符號,就在于名能指稱事物、代表事物,是事物“有意義的媒介物”。

《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荀子認為,名本來沒有其固有的指稱對象,只是語言大眾共同約定用某一個名去指稱、命名某一事物,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人們就把這個名叫做該物的名稱。荀子關于“名無固宜”的思想,在古希臘也有相類似的說法??死佐斦J為,“一個詞要么是某一事物的正確名稱,要么根本不是它的名稱,而是另一事物的名稱。不存在名稱在不同程度上適合被命名事物這種情況?!?/p>

荀子認為,一個名表達什么所指,代表什么事物,雖只是約定俗成的,但名與所指對象之間的關系一旦確定下來,人們就必須遵守語言社會的共同約定,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使用這些名稱。如果擅自破壞名與所指對象之間已經形成的確定聯系,隨意改變名的所指,就將造成名實關系混亂。荀子對名的約定俗成的論述進一步表明,他所理解的名就是用以指稱、代表事物的名稱符號。由于名稱的存在方式或表現形式即是漢語言系統中的語詞,因此,也可以說,名是一種語詞符號,更具體說是一種名詞符號。

對名的功能、作用,荀子有詳細論述。具體說來,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名的指稱功能?!墩罚骸爸泼灾笇崱?,“名足以指實”。荀子指出,“實不喻然后命”,當事物無法被人們表達、告知時,就必須給事物命名,通過給事物制訂名稱,用名稱符號來指稱、代表事物。名能指稱事物,成為事物的一種感性替代物,既是名作為符號的一種根本規定性,也是作為符號的名所固有的一種功能。因而,在荀子看來,名能指稱事物,表征事物,這是不言而喻的??隙闹阜Q功能,是荀子闡述名的其他作用的前提、基礎。

2名的認識作用。荀子認為,“萬物同宇而異體”,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是混雜在一起的。沒有名,就會使“同異不別”,不能使渾然一體的客觀事物區別開來。人們要區別事物,必須“分別制名以指實”,給事物分別制定出名稱。由于“名足以指實”,名是事物的符號標志,是客觀事物的一種替代物,因此,“名定而實辨”,名與所指對象的聯系一經確定,用什么樣的名指稱什么樣的事物,什么樣的事物又用什么樣的名去稱謂,就變得一目了然了。區分了名,也就等于區分了名所代表的事物。在他看來,名是人們用以區分事物,“以辨同異”的手段、工具。

3名的交際作用?!爱愋坞x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痹谲髯涌磥?,名實相亂,一個名沒有其確定的指稱對象,必將導致“同異不別”、“貴賤不明”;當人們用這樣的名去表達思想時,就會把不同事物當作同一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當作不同事物,如此,人們就無法交流思想,無法使自己的思想為別人準確理解,而如果對不同的事物分別制訂名稱,使不同的名各有不同的指稱對象,則“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人們用這種名實相應、名與所指對象有著確定關系的名來表達、交流思想,就不會造成交際困難。

“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氨苏涿?,當其辭,以務白其志義者也。彼名辭也者,志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舍之矣?!薄坝鳌奔锤嬷?、了解;“白”即明;“志義”即思想內容。荀子認為,由于名具有“喻實”的功能,人們聽到名的聲音即可了解到名所指稱的對象。因此,只有使名規范化,名與實相應,使不同的名各有其確定的指稱對象,使語句恰當,才能使其所表達的思想為人們所準確理解,彼此明白。名以及由名構成的辭即語句,是人們表達思想,實現成功交際的工具。

4名的治世作用。荀子繼承孔子“正名以正政”的名學思想傳統,也十分強調名對于治理社會的作用。他認為,治世的第一要務,就是調整當時社會的名分等級秩序,通過“制名以指實”,使貴賤分明,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互不相亂?!懊髻F賤”,是荀子之論“所為有名”的重要根據,也是荀子所強調的名的政治作用。在他看來,“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百姓的言行就會“壹于道法而謹于循令”,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君王就可“率民而一焉”,達到天下大治。在荀子那里,名乃是治世的重要手段。

5名的構辭作用?!懊劧鴮嵱?,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薄稗o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薄拔摹奔础稗o”?!胞悺奔锤禁?、配合之意。茍子認為,“命不喻然后期”,如果給事物制訂名稱后,事物還不能為人們所了解,那就要把指稱事物的名會合、聯結,用名組合成“辭”即語句。辭是由指稱不同事物的名相聯結用以表達思想的。荀子不僅認為辭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而且從辭的結構上揭示了辭與名的關系。名與名之間的聯結,就構成辭即語句。

二命名的原則

荀子認為,要使制訂的事物名稱合乎規范,必須考察和掌握命名的要領、原則。因此,“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

1“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叭缓箅S而命之:同則同之,異則異之……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不

可亂也,猶使同實者莫不同名也?!彼^“同則同之,異則異之”,是說同類事物用相同的名來命名,不同類事物用不同的名來命名,簡言之,就是同實同名,異實異名。荀子認為,名是用來指稱實的,名是區分事物同異的工具、手段,因而,給事物制訂名稱時,對于同類事物,應當用同一個名來稱謂;對于不同類的異類事物,則必須“分別制名以指實”。荀子的“同則同之,異則異之”的命名原則,揭示了名與實的對應關系,強調了名實關系的確定性,即每一個名都有其具體的指稱對象,不能相互混淆。

“同則同之,異則異之”,是最重要的命名原則,荀子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對“所緣而以同異”,即同名、異名的生成原因,也作了深入分析?!叭粍t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避髯诱J為,人的“天官”即感覺器官是不同的,不同的感官有著不同的感知職能,如人們用視覺來分別形狀、顏色,用聽覺來區分不同的聲音、曲調,用味覺來分辨甜、苦、成、淡等味道,用嗅覺來區分香、臭、腥、臊等氣味,用觸覺來感知痛、癢、冷、熱等。他認為,不同的感官職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盡管不同的感官有著不同的感知職能,它們彼此不能替代。但是,對于相同的感官而言,人的感官職能是相同的,并不因人而異,當人們用同樣的感官去感知同類事物,其獲得的感覺印象是相同的。不同事物因其性征不同,人們要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這樣,不同事物就有了不同的名稱。這即同實同名、異實異名的生成道理。

2“徑易而不拂”?!懊泄躺?,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皬揭住奔粗苯?、簡潔;“不拂”,即準確、明了。荀子認為,就名與它所表達的所指來說,它是約定俗成的,不存在什么合適與不合適的問題,但就名本身而言,卻有一個好與不好的問題。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名稱應當符合“徑易而不拂”的標準,即直捷、簡潔而又明了,不會與其他的名相混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新的事物也必將不斷涌現,如何給它們制訂一個好的名稱,使之易于流傳,為人們普遍接受,有利于成功交際,荀子“徑易而不拂”的命名原則,是有其現實借鑒意義的。

3“稽實定數”?!拔镉型瑺疃愃?,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謂異者,謂之化_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避髯诱J為,具體事物有其復雜多樣的存在方式,因此必須對事物的不同形狀、數量、處所等作出具體考察,才能確定是用一個名、還是用不同的名來命之。這即“稽實定數”的命名原則。

對于事物復雜多樣的存在情況,荀子區分和分析了兩種情形,并提出了相應的命名要求。一是“同狀而異所者”,即形狀相同而所處空間位置不同的事物,如齊人、荊人,形狀一樣,雖可合稱為“人”,但由于他們所處地方不同,應用“齊人”、“荊人”分別命之。二是“異狀而同所者”,即“狀變而實無別”的事物。如一個人有其由小到大的生老過程,在這過程中人的形體雖有某種程度的改變,但其實體只有一個,后來的那個人還是原來的那一個人。荀子認為,這種有形體變化而沒有實體區別的事物,只能當作一種事物,用同一個名去命之。

4“王者制名”。在荀子所論“制名之樞要”中,并無“王者制名”這一條,但從其全部名學思想內容來看,他實際上是將“王者制名”作為一條命名原則、甚至是最高原則來對待的。

“王者制名”探討的是命名者問題。從一般意義上說,誰有資格擔當命名者,并無原則規定,且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也不會去追究一個名稱究竟是由誰制訂的。一個名稱的最終確定并得到廣泛推行,需要借助某些手段或措施,比如說一個國家的某個部門或某個專門機構,或通過字典、詞典形式,予以確認。因為,命名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它與整個語言社會有著密切聯系,而決不是任何個人隨意可為的事情。因此,荀子“王者制名”的主張,雖包含了個人的政治傾向,但從其理論本身而言,未必失其合理性。

“王者”應當如何制名呢?荀子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立場出發,提出了王者制名的具體主張:“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薄昂笸踔擅盒堂麖纳?,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于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薄靶堂?、“爵名”和“文名”主要指用以表征當時社會人倫等級及政治倫理道德秩序等社會事物方面的名稱,除此之外的其他名稱則統稱為“散名”,即那些用以指稱自然事物的名稱。荀子認為,對于舊名即原有的已在語言社會中得到規范并獲得廣泛使用的名稱,應當繼續沿用,即刑法之名從商,爵位之名從周,禮儀之名從《周禮》,這些名稱的所指在先王那里已有具體規定,可繼續沿用而不必重新厘訂。對于用以指稱自然萬物的散名,則以諸夏即中原地區業已形成的語言習俗沿用之,也不必再予制訂。至于有待制訂的新名,則自然要按照“制名之樞要”所提出的具體要求來制訂。

命名原則是荀子名學的核心內容,也是荀子對先秦名學的最重要貢獻。由于許多研究者簡單地以西方邏輯中的概念論對荀子的名學加以附會,結果造成了對荀子命名理論的許多似是而非的解釋和評價。上述分析表明,荀子的命名思想不僅基本上是合理的、正確的,而且大多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三使用名稱的原則和方法

在論述“制名之樞要”過程中,荀子探討了有關正確使用名稱的原則和方法。

1“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皢巫阋杂鲃t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也?!避髯诱J為,對于某一事物,如果使用一個單名就足以指稱它,那就以單名來稱謂它。單名是指由一個音節或一個字構成的名,如“馬”、“白”等。對于某一事物,如果用一個單名不足以代表它,那就以兼名來指稱它。兼名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或字組成的名。例如,白馬雖屬于馬類,但白馬之為白馬,已突出了白之色征,因此用以指稱馬的單名“馬”,已不足以指稱白馬,使用“馬”名不能將白馬與其他有色之馬區別開來,這時,就要用“白馬”這樣的兼名來稱謂白馬?!榜R”是單名,“白馬”是兼名,“馬”名指稱的馬與“白馬”所代表的馬具有類屬關系,馬又屬于動物,因此用“馬”或“動物”這樣的共名來稱謂白馬也是可以的。需注意的是,荀子的“共”是從使用名稱的角度來說的。由于兩個不同的名所指稱對象之間具有類屬關系,因而在使用名稱的過程中,可以靈活地采取“共”的方式,但并不是說一個名稱既可指稱此物又可指稱彼物。在他看來,在“動物”、“馬”這樣的共名所指稱的對象中,包含有白馬,因而可稱白馬為“馬”、為“動物”;而不是說“馬”名指稱白馬,或“動物”指稱白馬。有研究者將荀子的“單名”、“兼名”比附為傳統邏輯

的“單獨概念”、“復雜概念”,這種解釋與荀子本意明顯不符。

2“遍舉”與“偏舉”?!肮嗜f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后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于元別然后止?!避髯诱J為,客觀事物為數眾多,人們在使用名稱去稱謂對象時,可根據具體要求或采取“遍舉”方式,或采取“偏舉”方式。而要準確理解“遍舉”和“偏舉”的含義,則要結合荀子有關“共”、“別”的論述。

荀子的“共名”是指不足以使被稱謂對象與該名所指稱范圍內其他對象相區別的名。這是使用名稱去稱謂對象的遍舉方法。比如,“白馬”指稱色白之馬,“馬”則是有色之馬的統稱。由于白馬屬馬類,因此當看見白馬時,人們可稱白馬為“馬”,這是遍舉的用名方法。必須注意的是,當人們用“馬”去稱謂白馬時,并不足以將白馬與馬類中其他非色白之馬如黃馬、黑馬等區分開來。相對于“共名”而言,荀子的“別名”是指能夠使其稱謂對象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名稱。這是使用名稱去稱謂對象的偏舉方法。以上例來說,采取偏舉的方法就是稱眼前的白馬為“白馬”,“白馬”之名足以使白馬與其他非色白之馬區別開來。

茍子稱“物”為“大共名”?!疤斓嘏c其所產焉,物也”?!拔铩笔鞘郎先f事萬物的總稱,因而“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顯然,“大共名”是指稱范圍最大的名。由于人們所見到的都是具體事物,因此對于任何一個物類或個體事物,人們都可采用遍舉的方法,以“物”這個大共名去稱謂。但當人們用“物”這個大共名去稱謂某一物類或個體事物時,并不能將該物類或個別事物與它物區別開來。同時,“物”這個大共名因為不存在“無共”之處,不可能再用作偏舉的別名。除“物”這個“至于無共然后止”的大共名外,其他名都可作為偏舉的別名?!皠e”即區別?!按蟆笔窍鄬τ诿阜Q的對象范圍而言的。由荀子以“鳥”、“獸”為“大別名”可知,“大別名”是指別名中指稱對象相對較多、指稱范圍相對較大的名稱,即除了稱謂個體事物的最小的別名之外的其他別名都是“大別名”?!傍B”、“獸”之所以是“大別名”,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是足以使其稱謂對象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名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它們指稱的對象范圍內還有可用另外的名加以稱謂的對象。如“鳥”指稱鳥類,它使鳥區別于其他非鳥類對象;在“鳥”名指稱的鳥類中有雀,雀有“雀”名命之,所以“鳥”是大別名。不難理解,荀子的“大別名”實際是指除大共名和最小的別名之外的所有的名稱。由于最小的別名“至于無別然后止”,是指稱個體事物的名,因而它不能用作遍舉的共名。

“別名”是能夠使其指稱對象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名稱,相對“別名”言,不足以使稱謂對象與它所指稱對象范圍內的其他事物相區別的名稱就是“共名”。從這個意義說,“大別名”都可以作為另一個名所指稱對象的共名,而“物”是最大的共名?!拔铩彪m然“足以指實”,但不具有“辨實”的作用,不能使其指稱對象相區別。除“物”名外,用以指稱任一具體物類和任一個體事物的名都是別名。因為它們除“足以指實”外,還可使其指稱對象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由于最小的別名指稱個體事物,“是名也止于是實也”,因而它不能成為其它事物的共名??梢?,荀子的“共”、“別”之分只是相對的。從一個名足以使其稱謂對象與它物相區別來說,它是別名;而從一個名指稱的對象中包含可用它名指稱的對象來說,則是共名。

從命名的角度來說,同實同名,異實異名,無疑是最根本的和必須遵守的原則。但是,人們在使用名稱時,則具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對于某具體事物,人們既可采用偏舉的方法,用相應的一個別名去稱謂它;也可用遍舉的方法,用相應的一個共名去稱謂它。遍舉的原則是必須符合事物間的類屬關系。

3“約定俗成謂之宜”?!懊麩o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荀子認為,一個名原本就沒有固定的對象與之相稱,只是語言社會大眾共同約定用某一個名去指稱某事物,人們便把這個名叫做該事物的名稱。在他看來,一個名表達什么所指,代表什么事物,雖然只是約定俗成的結果,但是,當名與所指之間的關系一旦確定下來,人們就必須遵守語言社會的共同約定,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來使用這些名稱。因此,荀子認為,名本身無所謂合適與不合適的問題。在使用名稱去表達所指、稱謂對象時,如果一個名與它們所表達的所指符合語言社會的共同約定,那么這個名就是合適的名;而如果使用一個名去稱謂某對象時,該名與它所表達的所指不符合語言社會的共同規約,即改變了一個名與其特定所指之間的確定關系,那么這個名就是不合適的名。

索緒爾指出:“能指對它所表達的觀念來說,看來是自由選擇的,相反,對使用它的語言社會來說,卻不是自由的,而是強制的。語言并不同社會大眾商量,它所選擇的所指不能用另外一個來代替。這一事實似乎包含著一種矛盾,我們可以通俗地叫做‘強制的牌。人們對語言說:‘你選擇罷!但是隨即加上一句:‘你必須選擇這個符號,不能選擇別的。已經選定的東西,不但個人即使想改變也不能絲毫有所改變,就是大眾也不能對任何一個詞行使它的主權;不管語言是什么樣子,大眾都得同它捆綁在一起”。這就是說,語言符號本質上是屬于社會大眾的。因此,當語言符號的能指(音響形象)與它所表示的所指(概念或觀念)之間的關系,在語言社會中確定下來,任何使用這種語言符號的人,就得像遵守法律一樣,嚴格遵守能指與所指之間已經規范化的確定關系,不得隨意改變。由此可見,荀子有關使用名稱符號必須遵守約定俗成原則的論述,與現代語言符號學家所論,其思想實質并無多大差別。遺憾的是,對于荀子這一重要的符號學思想,在一些研究者那里,不是遭到嚴重曲解,就是因其與邏輯“概念論”不相符合而遭拒斥。

猜你喜歡
荀子符號學
基于圖像符號學的品牌聯名設計研究
淺析徽州馬頭墻中的設計符號學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機場與修理匠(微篇小說)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寫在“生命符號學研究”前面的話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識小詞條
我們存在于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里?
交流.拓展.展望:記2008年南京國際符號學研討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