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實施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2009-10-28 07:01申蘭婉
素質教育論壇·下半月 2009年9期
關鍵詞:圓錐圓柱新知

申蘭婉

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教師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獲得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那么,如何實施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在對數學特點、內容發生興趣時而引發的。課的引入是學生能否產生學習興趣,渴求新知,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挖掘教材活動性和創新性因素,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設置認知沖突,以情激趣,以趣導思。讓學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我們要選準新知識生長點,提供誘因,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主動探索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10的分與合”時,我準備了一個盒子,盒子里裝了10支鉛筆,一上課,我叫一名學生上臺摸鉛筆,然后,我根據學生摸到的支數,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數。幾次都猜對了,學生感到很好奇,頓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探究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牛頓認為“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痹谟柧殞W生直覺思維方面,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于創新,甚至異想天開。對學生回答問題不要苛求過于嚴謹全面,讓他們發現什么說什么,想到多少說多少,說出表象的理解或猜想也可以,不一定要說個所以然。對學生獨到的見解要因勢利導,讓他們想出點門道來。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先讓學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數”會有什么特征?有些學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影響,會猜特征是“個位數是3、6、9的數”。接著出示一組個位是3、6、9的數,如13、16、19、23、26、29……學生發現這些數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組數,如12、15、18、21、24、27……學生發現這些數反而能被3整除。這樣,通過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學生認知上不平衡,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為什么后面這一組數都能被3整除呢?學生又帶著這個問題進行猜測探索,最后發現原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三、鼓勵學生一題多解

我們要引導學生不盲從別人,大膽發表自己意見,一題多解。

例如:在執教“乘法意義的運用“時,我出示了這樣的一道加法題:8+8+8+5+8=?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

生1:8×4+5=37。

生2:8×5-3=37。這個學生思維有創新,她創造一個實際并不存在的8,她假設在5的位置上是一個8,用8-3代替了原題中的5。

四、一題多變

在教學中,經常進行“一題多變”訓練,不僅可以避免孤立靜止地思考問題所帶來的局限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進行思維發散,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

例如:在講解“修一條長1000米長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8,第二天修了全長的40%,還剩下多少米沒有修”時,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分析與解答:1000×(1-1/8-40%)=475(米)。

變題1:修一條長1000米的路,修了全長的21/40,還剩下多少米沒有修?

分析與解答:1000×(1-21/40)=475(米)。

變題2:修一條長10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8多25米,第二天修了全長的40%少25米,還剩下多少米沒有修?

分析與解答:1000×(1-1/8-40%)-25+25=475(米)。

變題3: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8,第二天修了全長的40%,還剩下475米,這條路長幾米?

分析與解答:475÷(1-1/8-40%)=1000(米)。

變題4:修一條路,已修了全長的21/40,還剩下475米,這條路長幾米?

分析與解答:475÷(1-21/40)=1000(米)。

變題5: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8又25米,每二天修了全長的40%少25米,還剩下475米,這條路長幾米?

分析與解答:(475+25-25)÷(1-1/8-40%)=1000(米)。

變題6: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8,第二天修了全長的40%少25米,還剩下475米,這條路長幾米?

分析與解答:[(475-25)÷(1-40%)+25]÷(1-1/8)=885 (米)。

五、加強直觀操作,培養空間觀念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基礎上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的,而這種抽象的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直觀操作,培養空間觀念。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課前每組準備圓柱和圓錐容器各一個:A組,圓柱和圓錐等底不等高;B組,圓柱與圓錐等高不等底;C組,圓柱和圓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D組,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教學時,我先出示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進行演示,將圓錐裝滿水,倒入圓柱,正好三次倒滿。學生(下轉第27頁)(上接第55頁)親眼看到: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時我再巧設問題:在什么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正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呢?就在學生躍躍欲試時,老師讓學生四人一組拿出圓柱和圓錐,按照剛才我的演示過程,實際動手操作,得出結論:只有當圓錐與圓柱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時,這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進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六、加強“說題”訓練

學生解題的錯誤,一般是由于缺乏細致、周密的邏輯思考和分析。特別是當作業量稍多時,這種表現更為突出。從教師教學實際看,教師為了強化對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往往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出分析思路圖,或畫出線段圖。但這項工作,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方面難度比較大,另一方面因費時多,學生持久性不夠,往往收效并不大。我在教學中加強“說題”訓練——我要求學生解題時,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分別進行順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題思路及計劃說出來。再把說出的意義與原題對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則要重新分析,認真檢查,直到說出的意義與原題一致為止。對于題中某一個條件或問題,我引導學生善于運用轉換的思想,說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使學生加深理解。

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有效。

猜你喜歡
圓錐圓柱新知
圓柱的體積計算
“圓柱與圓錐”復習指導
學包圓錐粽
圓錐計算題,“展開”來思考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新知
新知速遞
圓柱表面積的另一種求法
編后絮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