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青城話因明

2009-11-10 04:08張忠義
五臺山研究 2009年4期
關鍵詞:邏輯研究

張忠義 秦 楠

由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主辦,內蒙古師范大學與內蒙古警察職業學院、杭州佛學院共同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因明學術研討會”于7月29日至30日在美麗的草原青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功召開。來自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藏、蒙、漢因明專家和學者50余人參加了這一研討會。在這次盛會的開幕式上,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還收到了一份重禮,道爾吉處長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新聞出版局,向因明專業委員會贈送了蒙古文大藏經,鼓勵我們深入研究、發揚光大蒙古因明。

一、紀念虞愚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本次會議的一大重要主題便是紀念虞愚先生誕辰100周年。劉培育、董志鐵、張忠義,分別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與會人員講述了虞愚先生為搶救因明絕學所做的貢獻,講述了虞愚先生為因明培養后備人才所做的貢獻。他們聲情并茂的演講,仿佛又讓我們親身感受虞愚先生此刻就在講臺上,帶著他那慈祥的微笑為我們講述因明。作為后輩的淮芳,雖沒有親聽過虞愚先生的講課,但她從虞愚先生的著作中總結出了虞愚先生對因明研究的貢獻。虞愚先生這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怎能不叫我們感動。在這特殊的日子里,要記住虞愚先生的事跡,珍惜虞愚先生留下的因明財富,激勵后人不斷地為因明事業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二、蒙古因明的獨特價值

莫日根·巴圖重點介紹了第一部蒙古文因明學教材——圖·烏力吉編著的《蒙古因明學概要》。書中對“蒙古因明”概念的界定,認為應從來源和內容兩個方面才能更全面的對“蒙古因明”這一概念做出全新、準確的闡述;其次,介紹了《蒙古因明學概要》的內容和結構,認為該書的主要特點是開創性、學術性和基礎性;最后,闡述其在因明教學、科研方面的重要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蒙古因明不僅應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得到更為深入的研究,而且還是一座有待發掘的寶庫。值得慶幸的是,《蒙古因明學概要》已經為我們進一步的研究蒙古因明學點燃了一盞指路明燈。

三、因明貢獻

沈劍英以回顧自己的因明研究為主線,向我們介紹了他從事因明工作的坎坷與艱辛,分享了他取得的因明成果。沈劍英句句話語使得我們后輩受益甚多,感受至深,讓后輩對其肅然起敬。

鄭偉宏闡述了以《因明百年誰來評說》為題的論文,強調印度、日本等代表性著作都對我國因明學者研究有誤導,并對我國因明巨匠陳大齊先生產生了重要的誤導,并加以指正。

改瑪本闡述了《俱舍論頌》對攝類學的影響。認為攝類學與因明學和心明學形成了藏區獨具特色的“測碼學”。改瑪本從攝類學的含義進行研究,在論證了攝類學“攝”量論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思路以外還大量吸納了《俱舍論頌》很多內容的觀點。改瑪本老師重點闡述了《俱舍論頌》對攝類學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攝類學第一品色處等的分類和對攝類學中紅白色品、境所境品、大因果品、反是反非品等章節的內容。改瑪本老師以圖表的形式對其影響加以展示,使內容清晰、簡潔。

四、因明研究中的具體問題

劇宗林對《釋量論·成量品·首頌廣注》進行了翻譯、疏解與評說。劇先生認為所謂“量”,歸根到底,它當是人們主觀設定的“正確認識標準”,但不同宗派對“量”這個正確認識標準的認定自然就會有所不同。法稱著《釋量論》,把陳那《集量論》六品約為四品(為自隨量品、成量品、現量品、為他隨量品)。然而這種品次的調整安排無疑是不合因明邏輯的,故引起后世藏族量論大師們的競相爭辯。因此,劇宗林在這里對法稱《釋量論·成量品·首頌》及天主慧《廣注》之格瓦洛卓藏譯本試作漢譯、疏解與評說,供因明學者研究參考。

姚南強闡述了從“真唯識量”的論爭談到因明研究中的多元取向。姚南強概述了“真唯識量”問題的相關討論,從對“真唯識量”的不同討論進一步看到,由于研究者本身的社會地位、利益、經歷、學科背景、價值觀念等的不同,由此也會導致對同一研究對象的不同認知和不同的研究視角下產生“教理派”與“邏輯派”的不同研究取向。這就造成了因明本身發展的多元化,出現了印度因明發展和藏漢因明發展的兩種不同取向。

五、三大邏輯比較研究

陳道德闡述了“譬”與因明中的五支作法。認為“譬”是中國古代名辯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論辯方式,它與傳統邏輯中的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是有區別的,并分析了其與因明三支作法與五支作法的區別。指出新因明的三支作法對古因明的五支作法進行了重要改造,一是刪去了“合”、“結”二支,二是在“喻”支中增設了喻體。不要小看這點小小的改動,它在因明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進步。它使過去僅有“譬喻”性質的推論具有了歸納與演繹的性質,從喻依到喻體是典型歸納,從喻體到宗是演繹。我國古代名辯學中的“譬”式推論卻始終沒有走出這重要的一步。

吳新民闡述了古代中國與印度和希臘邏輯推類比較研究。認為邏輯學是全人類共同的,邏輯體系則帶有時代、民族和個人的特點。三大邏輯不僅要求同更要求異。指出,世界古代三大邏輯是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的生成物,它們的推論功能與價值的認識不同,表述方式不同,作為主體的推理類型也有差異,系統化與理論化的水平亦不盡相同。

六、不同視野下的因明研究

翟錦程闡述了邏輯哲學的新進展與因明研究。首先,關于因明的特質問題。這與有無一般邏輯相關。再次,因明研究的兩個角度。因明首先是一般意義上的邏輯思想,要用邏輯的觀念審視因明中的邏輯思想;其次,因明又是古代印度文化中的證明思想,要用印度文化與哲學的視角來解讀因明的思想內涵。

順真闡述了陳那、法稱“量一現量說”與笛卡爾、布倫塔諾“悟性一知覺論”之比較研究,認為認識論層面的方法論之原創,從來都是哲學原創智慧常新的淵源。東西方均有自家的深度方法論,但伴隨著具體而且復雜的種種歷史原因,思維的原創性源泉同時在東西方集體性的失去記憶。順真通過回溯古老東方佛教量論因明學之“量一現量說”,并在其與西洋近現代哲學的“悟性一知覺論”的基礎上,對老樹先生新近的“象思維”理論體系做了東西會通的闡釋,認為老樹先生的“象思維”體系再次喚醒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渴求,再次證明了東西方文化“會通以超勝”的可能。

王湘云闡述了良基集合視域下的三支論式中同異喻間關系。認為非良基集合公式刻畫了集合論中的循環現象,將陳那三支論式中喻體和喻依分開來進行分析,從而得到一個同異喻間類似于循環論證的結論。

姜鐵穩闡述了佛教量論因明學視野下的信仰解脫與哲學認識論。姜鐵穩分別闡述了信仰與信仰之能力、量與現量,最后著重講述了四種現量的境界,指出現量從某種層度而言,就是直觀。佛教四種現量是有次第的。而構成我們日常生活的是五根現量,是對于五根現量的態度,其中追求解脫,達到解脫,這即是人生終極價值的真正體現,也是人生終極存在的最后歸宿,也是一切哲學、宗教的最后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劉培育在會上還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重要消息:中國社科院已將因明列為首批立項的“絕學”學科。相信這一舉措定不會將因明發展為“絕學”,而是推動我們因明事業不斷發展。會議上肖平和順真,還分別為我們介紹了日本和歐洲因明研究的現狀,指出我們的研究實際上并不遜色于國外的同行,同時還結合量論因明這門學科本身的特質,為我們刻畫了將來研究的大致走向。

第五次全國因明學術研討會勝利閉幕了,相信這次會議不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更加重了我們肩負繁榮因明事業的重要使命。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定不會辜負黨和國家以及老一輩專家的殷切期望,使得因明事業煥發出新的光彩。

猜你喜歡
邏輯研究
邏輯
2021年高考“集合、簡易邏輯”經典問題聚焦
我們還能有邏輯地聊天嗎
公司研究
女生買買買時的神邏輯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從邏輯隱喻看培根《散文集》翻譯的隱性邏輯連接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