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硝煙的遺跡

2009-11-10 07:33大哈瑞
坦克裝甲車輛·新軍事 2009年10期
關鍵詞:灘頭諾曼底盟軍

幸會E連老兵

離開布瑞柯特莊園,再往東南走1.5千米就是圣馬赫·杜芒鎮。當年被斯比爾斯中尉擊傷的米歇爾,在戰后長期擔任鎮長的職務。在他的管理下,這個鎮子的建筑風格始終保持著60年前的式樣。

兄弟連的6個弟兄在D日第2天(6月7日),在圣馬赫·杜芒鎮中心廣場拍下了一張照片(圖見下頁),圖中前排左至右為兄弟連的古思、米列特、莫瑞斯、威斯特、塔爾伯特、史密斯。

這六個人里面除了塔爾伯特以外都沒在電視劇“兄弟連”里出現??上柌匾延?982年過世,沒有機會看到自己在劇中的形象。在“兄弟連”最初的劇本里曾經有過古思下士的角色,甚至連他的服裝都已經做好。然而,在修改劇本時,最終還是取消了他的角色。因此,對外界來說,特別是對中國的粉絲來說,古思是個幾乎不為人知的人物。大哈瑞在諾曼底實地察勘過古思空降后的集結點。發現他在諾曼底的戰斗經歷也相當精彩。圖中后排的三人是第四步兵師的士兵。從陽光的角度和方位推測,拍攝時間應該是上午。這張照片是由E連的戈登下士拍攝的,他如今依然健在。

由于當年的建筑和地貌標都依然完整地保存著,我在鎮中心廣場很容易就找到了拍攝這張照片的地點。我還發現,照片背景里的那個小紀念碑的基座上鐫刻著米歇爾兩位兄長的名字。他們是在1940年抵抗德軍“閃擊戰”時陣亡的。

2007年,大哈瑞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遇到E連的幾位老兵。圖中從左到右依次為古思、康普頓和馬拉基。盡管他們年事已高,但看來身體都相當不錯。我請他們在上面照片上簽字。左上角寫的是To daharry cchere(注:cchere是在海外華人中享有盛譽的西西河網站),下面的簽名是Forrest Guth(伏瑞斯特·古思)和Buck Compton(巴克·康普頓),右上角的簽名是唐·馬拉其(Don Malarkey),左下角的簽名是比爾·瓜尼爾(Bill Guarnere)。除了古思外,其他三位由于電視劇“兄弟連”而被軍迷們所熟悉??上谴螞]有見到E連連長溫特斯。他由于健康原因不便出門,已經不再參加公眾活動。

探訪猶他海灘

從圣馬赫·杜芒鎮出來向東5千米就是猶他灘頭。當年,德軍放水徹底淹沒了灘頭后面的大片農田,形成了寬1.5-3千米的泛洪區,泛洪區的水下還暗藏了多條反坦克壕。穿越泛洪區必須經過4條狹窄的通道(從南到北編號為1、2、3、4)。德軍在每一條通道的兩頭都派了重兵把守。這樣德軍就把一個平坦、沒有天然障礙的地帶改造成易守難攻的壁壘。因為這里不利于兵力,特別是裝甲部隊的展開,所以德軍判斷盟軍在這里大規模登陸的可能性非常小。

我們前往猶他灘頭時走的那條柏油公路就是當年的2號通道。泛洪區在戰后早已被恢復為農田,反坦克壕也蹤跡全無。

猶他灘頭的地勢非常平緩,緊挨著海灘是一道綿延整個灘頭的沙堤,高3-6米,底部寬15-40米,部分地段筑有水泥墻。沙堤是猶他灘頭唯一的天然屏障。這張圖顯示的是3號通道附近的沙堤,此處就是盟軍第一波的預定登陸點。在高潮的頂點,海灘大約有20米寬。低潮時的海灘大約有300-400米寬。盟軍選擇了在低潮時登陸,把德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D日凌晨6時30分,美軍先頭部隊冒著敵人的火力開始在猶他灘頭強行登陸。當第一般登陸艇艙門放下的時候,第一個跳出來的不是士兵,而是一位頭戴毛線帽,拄著拐杖,身份極為特殊的人:他是美國運通公司的董事長、富翁兼社會名流,他擔任過的最高公職是波多黎各總督,相當于國家元首——這就是時年56歲的第四步兵師副師長小羅斯福準將。這次是小羅斯福第二次率領部隊首先抵達法國,上一次是1916年,那時他擔任營長。小羅斯福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長子,也是二戰時美國總統福蘭克林·羅斯福的堂弟。一小時后,小羅斯福的兒子昆廷在奧馬哈灘頭登陸,他們是D日當天唯一的一對父子兵。

身患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連行走都需要依靠拐杖的小羅斯福準將本來應該在總部工作。但為了能夠參加D日的戰斗,他居然跑到老戰友馬歇爾將軍那里走后門,結果任命為第四師的副師長。但這樣他依然不滿足,戰前他曾幾次堅決要求親自帶兵沖在第一線,以便更好地掌握部隊,師長非常勉強地批準了他的請求。

根據作戰計劃,猶他灘頭的先鋒部隊應在三號通道入口處登陸。小羅斯福登陸后核對了地形,卻沒有找到相應的地標。他冒著敵人的炮火徒步勘察了戰場,發現自己的登陸點居然向南偏離了1800米,處于二號通道的入口處。錯誤的登陸地點意味著整個作戰計劃完全被打亂。面對復雜的局面,小羅斯福當機立斷,對營長們說:“我們就從這里開戰?!边@對保障猶他灘頭戰斗勝利產生了決定性意義,這句話后來成為美軍的一句名言,同時也成就了小羅斯福作為美軍名將的歷史地位。

這個方案的不利之處是全師的戰斗目標全部需要臨時更改。小羅斯福以師級指揮官的權力以及高超領導能力,重新部署了灘頭的戰斗,并親自指揮協調了后續部隊的任務。這些措施為及時打通和控制二號通道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中午時分,第四步兵師就全面突破了猶他灘頭的德軍防線。D日結束時,該師兩萬人和1700部車輛都在猶他灘頭上陸,先頭部隊向內陸推進了10千米,全師以陣亡91人的輕微代價取得了重大勝利。這段歷史在電影“最長的一天”里有詳細的描寫。

不幸的是,小羅斯福本來就相當衰弱的身體被其后一個多月的連續高強度作戰徹底拖垮。7月11日凌晨,他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

小餐館大名堂

如今,諾曼底的硝煙已經散去60多年,猶他灘頭早已恢復了平靜。布瑞科特莊園的主人米歇爾為保存當年戰場的原貌和紀念那些為了解放法國而獻身的美國兵花費了畢生的心血。就在小羅斯福登陸的地方,米歇爾親自主持建立了猶他灘頭博物館。站在博物館外面的平臺上向東可以遙望奧馬哈灘頭。

平臺的后面有一個德軍修筑的半地下鋼筋水泥掩蔽部,位于一座漁民房子的背后,兩者成為一體。德軍在地下掩蔽部里設立了電話交換站。D日一大早,這個掩蔽部就被盟軍攻占。戰后,這座房子的主人把它改造成餐館,命名為“登陸餐館”。后來餐館幾經易手,名字也變成了“羅斯福餐館”。

餐館的內部裝飾極富特色。墻上懸掛著多幅猶他灘頭作戰的圖片。中間那張照片里站立的人就是小羅斯福。這是他于1944年7月10日拍的,是他生前最后一張照片。照片下面擺放著許多二戰時期的無線電設備和軍用品。這些東西都是價值不菲的原裝貨。餐館的柜臺上放了幾

個不起眼的紙箱子,都是原裝的美軍作戰口糧的包裝箱。

最初,由于經營上的需要,餐館利用地下掩蔽部作為酒窖兼儲藏室,里面堆滿了雜物。在戰后的漫長歲月里,再也沒有人對它發生過興趣。直到1994年D日50周年紀念日之際,大批諾曼底老兵返回灘頭參加紀念活動。其中有兩位,一個叫查哥農,另一個叫阿庫斯塔。他們試圖在灘頭尋找自己當年工作過的一個掩蔽部。在他們的請求之下,餐館的主人佛蘭克-邁斯維依埃欣然打開了地窖的門。

兩位老兵立刻就認出,這正是50年前他們工作過的地方。他們借助蠟燭和手電筒仔細地檢查,發現了酒架旁邊的墻上有一位戰友的簽名。餐館主人當時就叫人搬開了地窖里所有酒瓶,后面墻上露出了18個簽名,清晰可辨。

原來,D日那天上午,查哥農和阿庫斯塔所在的美國海軍第2海灘營通訊分隊登上了猶他灘頭。他們的任務是以電報和步話機配合灘頭指揮官調度交通和物資運輸。通訊分隊于第二天在這間擁擠不堪的掩蔽部里開設了通訊中心并一直工作到1944年10月18日。他們離開時,有18人在墻上簽了自己的名字留念。

邁斯維依埃意識到地窯的歷史價值,便把所有的東西全部搬了出去。后來他花重金買回了許多當年美軍和德軍使用的無線電器材,恢復了通訊中心的原貌?,F在,這個掩蔽部就成了餐館自己經營的小博物館,只有經過特許的導游才能帶著游客進來參觀。

遙望英吉利海峽

在諾曼底登陸戰期間,盟軍的后勤供應能力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盟軍預料,位于諾曼底登陸區兩翼的色堡和勒哈沃這兩個深水港在短期內不可能被奪取。為了向上陸的部隊提供可靠的物資供應,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諾曼底灘頭開辟兩個臨時人工港。建造人工深水港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在戰役發起之前,所有的大型組件都要事先構筑完畢。其中包括建造防波堤用的200個巨型混凝土沉箱。每個沉箱長60米,高寬各20米。戰役發起后,這些沉箱和各種大型鋼制部件由拖船拖帶至奧馬哈灘頭(A港)和金灘(B港)。在那里,工兵部隊放水把沉箱沉入指定位置,和沉船共同組成防波堤。借助防波堤的保護,工兵們就可以組裝鋼結構的碼頭泊位和上陸的堤道。人工港在6月9日就部分開通使用,解了燃眉之急。6月19日那天,突如其來的一場特大風暴將A港徹底摧毀,B港也嚴重受損。無奈之下,盟軍便把A港能用的部件拆卸運至位于阿赫芒什鎮的B港,將其修復。此后10個月內,B港向整個西歐戰區輸送了250萬兵員,50萬部車輛和4百萬噸物資,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戰后60多年的歲月里,阿赫芒什鎮的人工港由于海浪侵蝕而逐漸解體,一個個從海面上消失,如今只剩下寥寥數個依然頑強地堅守在當年的崗位上。有一大塊沉箱碎片被海浪沖到岸邊的沙灘上,似乎刻意要讓游客看清楚自己。大哈瑞趁著退潮攀了上去。從這里眺望英吉利海峽,感慨良多。再過幾十年,恐怕就再也見不到這里的歷史遺跡了。

被遺忘的德軍墓地

在諾曼底,人們一向對于盟軍方面的歷史給予高度關注,以致于有一個地方常常被游客們所忽略,這就是位干諾曼底腹地拉·坎比的德軍墓地。這個墓地埋葬了12000多名德軍陣亡官兵。在墓地的中央有一個土丘,里面埋葬了207名無名士兵和89名身份得到確認的士兵。土丘上面矗立著一個高大的十字架。十字架兩側有一男一女石雕像,象征德軍士兵的父母在哀悼。墓地里有許多黑色石頭做的小十字架,五個一組。這種布置即使在陽光明媚的時刻也會使人產生沉重的感覺。墓碑都是十字形的石板,平放在地表,上面刻著陣亡者的名字、軍銜和陣亡日期。

這個墓地引人關注的焦點是黨衛軍上尉麥克爾·維特曼的墓碑。維特曼是德軍著名的坦克手,他經歷過東線和西線激烈戰斗,擊毀過138輛坦克和132門反坦克炮,創下了德軍排名第二的記錄。在諾曼底戰役中,他于6月13日在15分鐘內擊毀了至少10輛英軍坦克,2門反坦克炮和13輛裝甲車。但面對盟軍的優勢力量,他的坦克在8月8日最終被英軍擊毀,維特曼和全體乘員陣亡。1980年,維特曼和兩位乘員的遺骨被歷史學家挖掘出來并被移葬至德軍墓地。他們三人的墓碑被特意放在一起,排成品字形。維特曼陣亡60多年后,在全世界仍然不乏崇拜者。他的墓碑旁邊常常有崇拜者特意送來的鮮花。法國人在自己的領土上為被打敗的侵略者保留一塊容身之地,意在表明戰后兩國人民之間的和解以及人民之間友好關系的重建,這與納粹無關。

(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灘頭諾曼底盟軍
憑海臨風
唐啟輝
垂釣
走親連心享童年
奧馬哈海灘諾曼底戰役登陸地(環球360)
德國外交官改變二戰格局
諾曼底之戰軍力對比
諾曼底的70年
日軍步兵第四聯隊與中國遠征軍交戰始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