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諧社會構建與網絡輿情引導

2009-12-01 02:43
理論導刊 2009年7期
關鍵詞:網絡傳播網絡輿情和諧社會

李 菲

摘 要:在信息時代,網絡輿情對和諧社會構建的影響不容忽視?;趯W絡輿情的特點及其對和諧社會構建影響的分析,當前我們應從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普法教育及網絡管理、建立網上輿情預警機制、公開政府信息四個方面著手正確引導網絡輿情,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和諧社會;網絡傳播;網絡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9)07-0052-03

隨著信息技術的提高及網絡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最活躍和最具生命力的參與者,網絡上產生和傳播的輿情借助互聯網,實現了向輿論的更快、更多、更容易和更復雜的轉變,擴大了網絡輿情的影響力,這種情況既加強了政府與公眾的傳播交流,又可能在無形中造成政府與公眾溝通的障礙。如何實現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控制,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網絡傳播及網絡輿情特點

眾所周知,互聯網傳播具有明顯的即時性和超越時空的特性。在網絡上公眾可以隨時公布任何信息,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網站拉取所需信息,并點擊相關的鏈接,方便、快捷地查找資料、存儲海量信息、參與熱點討論、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網絡輿情是指在網絡空間內,公眾受到網絡上傳播的種種社會信息刺激,產生和持有的觀點或社會政治態度。網絡輿情包含了情感因素、認知因素和行為反應傾向等[1],產生受到網絡信息來源的影響,抒發與表達需要借助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輿情與網絡傳播緊密聯系,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1.信息量大。網絡的使用及信息的發表具有自由、便捷、低成本的特點,只要條件允許,任何人都可以作為傳播的主體在網絡上發表言論,言論的內容和篇幅基本上不受限制。而傳統的紙質媒介由于受到版面的限制,不能詳細地說明信息,且信息的發表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網絡上輿情表達的信息量遠遠大于紙質媒介的傳播。同時由于互聯網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信息傳播,在傳播的過程通過相互間的網絡鏈接,大量的輿情信息被保存,可以隨時查閱、傳播、反饋,不像傳統的紙質媒介,對于過刊的查詢、保存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因此網絡輿情信息公開的數量和速度都要超過現實社會中的其他媒介。

2.影響范圍廣。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充分發揮著傳播的社會功能,互聯網使用的用戶數量大、范圍廣、層次多、年齡跨度大、職業分布廣泛、人員構成復雜,無論是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還是具有中低學歷的普通公眾,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評價。這些人作為網絡輿情傳播主體時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網絡中虛擬的社會成員,又是現實輿情中真實存在的社會成員,不僅參與人多,而且涉及面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等無所不有,網絡輿情的表達直接反映了來自民眾的“心聲”,從某種角度講,網絡傳播效果是現實社會傳播效果的直接反映,其影響又大于一般媒介的輿情傳播。

3.即時性強。網絡是開放的,言論的發表可以署名亦可匿名,在缺少了傳統媒體運作的“議程設置”、“把關人”等程序下,網絡上的言論表達被即時地傳播出去。網絡的使用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網絡上形成的輿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被網絡使用者查閱、跟帖,新的輿情產生后又可以被使用者即時發現。這種傳播方式與傳統媒介不同,傳統媒介由于受到期刊出版時間或節目編排時間的影響,其傳播的即時性遠遠低于網絡輿情傳播,因此可以說網絡輿情即時產生、即時傳播、即時反饋。

4.直接反映問題。公民是自己利益的代表,在傳統模式下,公民要爭取合法權益時往往需要通過層層審批才能將問題向上反映,但在網絡世界中,公民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觀點、意見,經過網絡傳播形成網絡輿情。網絡輿情直接反映了公民要反映的問題和建議,其中有合理的、正面的意見,也存在不合理的、負面的意見,網絡輿情在受到相關信息的影響和刺激后,得到強化進而向輿論轉變,這種轉變可能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使問題反映更加直接、有效。

二、網絡輿情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影響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涉及面極廣的系統工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網絡輿情的灌輸會在人心理上產生深刻的影響,其對和諧社會構建的影響有如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又存在消極的一面。

就積極方面的影響而言,有以下幾點:

1.增強政府與公眾間的交流。在互聯網時代,公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由于網絡信息發布及時、公開,公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在第一時間了解時事政治,發表見解。同時,信息傳播的互動形式縮短了反饋時間,為政府與公眾良好的溝通架起一座橋梁,二者通過相互間的理解與認同易在認知與行為上相互適應,使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更加及時、有效。輿情是公民的情緒、認知、行為的綜合,政府尊重網絡輿情的反映,采納公眾的意見與建議,在進行決策及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公民的意志和利益,本著為民服務的原則對政府工作做出調整,提高政府服務效力,能夠更好地體現其公共性,這將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2.促使政府更好地調節社會關系。網絡輿情是社會控制的一種重要方式,較之政治、法律、習俗等形式來說,更具有感情色彩,更有自愿、自律和持久性,能起到其它社會形式所起不到的作用。網絡輿情客觀上具有較強的社會調解功能,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利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在網絡世界,發帖人的道德素養、價值觀念直接影響其在網絡中的態度和立場,一個倡導和諧、文明的版主或發言人,有助于維護網絡秩序,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指導和諧文化理念的形成,規范價值體系及相互間的行為,引領公眾追求美好的社會風尚??傊?積極向上的網絡輿情能夠引導成員和諧相處,互惠互利、誠信友愛,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3.提高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效力。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其中扮演者管理者、引導者、監督者的角色,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障社會公共安全,但政府社會性管制失靈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必須加強對政府及社會的輿論監督。網絡輿情的傳播能夠促進信息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言論自由,通過網絡反映公民對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動的褒貶與評價,更好地在網絡與現實社會進行雙重監督。通過網絡,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范圍擴大、積極性增強,使民意在反映社會熱點、民眾疾苦,揭露腐敗、違法亂紀等方面得到了真實、充分的表達,這將有利于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政治穩定、公平正義的形成。尤其是在重大公共決策或公共危機發生時,需要更加有效的行使公民的監督權,公民需要在第一時間了解事實、監控事態的發展,互聯網可以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公布事實、傳遞信息,并加快信息反饋進程。通過網絡輿情傳播,公民能夠發揮強有力的監督作用,有利于政府向服務型政府、陽光型政府轉變,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消極方面的影響主要是:

1.對價值取向、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價值失范等問題不斷出現,影響了我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2]在IT時代,網絡言論的不加限制及網絡瀏覽和個人參與的便利,導致小道消息、謠言的快速、大范圍的傳播,網民通過投票、發帖、直接書寫個人看法等參與網絡內容,并隨時“附和”自己的看法,由于信息發表的可匿性,導致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對公民的價值取向進行誤導。一些貪圖利益的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進行欺詐;建立充斥著色情、暴力的網絡視頻網站;還有的誘導網民沉迷于網絡游戲之中。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僅對未成年人同時也對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產生了負面影響。近年來,“網絡暴力”現象時有發生,一些網民以未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對他人進行惡意攻擊,揭露個人隱私、甚至造謠、謾罵等,由于參與人數眾多,很容易給當事者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并帶來心理創傷。這種現象發展下去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其不利。

2.導致錯誤的輿論導向。網絡信息的發表是自由的,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狀態下,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就會摻雜虛假的、夸大的“不和諧音”,充斥涉及色情、煽情及暴力等低俗惡俗消息,帶有輿論導向性的言論會使流言、謠言、破壞性、攻擊性的信息在網絡上蔓延?;ヂ摼W上一旦出現了包括事件、政策、問題、活動、形象等網絡熱點問題后,由最初的小范圍的意見經過不斷擴散后,可能會被社會上很多人認同,這是一種輿情向輿論轉變的情景[3],在在網絡信息傳播平臺上,呈現這種情景的機會遠遠高于其他場合。尤其在公共危機爆發時,對社會問題的不滿,在網絡中被大肆渲染,導致民族問題、社會問題、國際問題相互交叉、相互聯系,破壞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轉化成為聲勢浩大的社會輿論,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的穩定。嚴重時形成輿情危機,使分歧、矛盾難以化解,爭執和沖突時有發生,如果處理不慎,就會擴大發展,導致社會不和諧。

3.妨礙政府正確決策。政府通過監控網絡輿情,可以了解民意,進行輿情診斷,為決策提供依據,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公共利益。但網絡輿情同樣可以帶來錯誤的信息引導,使得政府在決策時受到干擾和阻礙。例如個別政策的實施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和支持,要取得認同需要時間和過程,但由于互聯網的即時性,會將公民這種不滿情緒、認知表達出來,形成與大多數人意見相左的網絡輿情,嚴重影響政府與公民的判斷力,甚至會影響司法公正。加之網絡的隱匿性及信息存儲的海量性,信息的收集、分類、整理、分析工作難度大,在對網絡輿情進行分析時,有多少人持反對意見不易判斷,甚至無法估計有多少人受到輿情錯誤的引導。最初只有極少數人宣泄的這種不滿情緒可能會繼續蔓延、甚至無限擴大,威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正確引導網絡輿情,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輿情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如不能正確地引導輿情向輿論的轉換,掩蓋了信息傳播的真實情況,就有可能形成“輿情危機”,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為此,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正確引導網絡輿情,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1.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所謂網絡文明就是人們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尚的思想品德修養、崇尚倫理和法制的理性精神,及網絡空間建立的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健全的社會性規范、準則等[4]。網絡文明與現實社會中的文明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網絡文明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既可以傳播真實的、客觀的、健康有益的信息,使公眾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及焦點問題的真實觀點表達出來,促進社會發展;也可以傳播虛假的、反動的、消極的內容,使非理性的言論甚至是別有用心的破壞性、攻擊性言論通過網絡宣泄,以危害社會。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要嚴厲打擊淫穢色情網站、取締暴力游戲、對網絡出版物進行嚴格審查,在運用技術防范和法律約束等外在他律的手段的基礎上,通過現有的倫理規范提升網絡行為主體的自律意識。由于“網絡虛擬社區”的存在,對網絡文明的建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必須重視“網絡虛擬社區”的文明建設,對各種現象去偽存真,使主流媒體發揮強大的新聞輿論導向功能,增強公民明辨是非、真假和善惡的能力。進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規范行為模式,提高綜合素質,自覺履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營造和諧的網絡文化氛圍。

2.加強普法教育及網絡管理。信息社會的運作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網絡,無論哪個領域的網絡遭到破壞,都將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5]我國網絡社會的管理與網絡在現實社會中的發展相比較顯得有些滯后,立法與道德約束力量薄弱,對于敵對勢力、恐怖組織利用網絡散布政治謠言,進行政治煽動,還不能完全做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對于網絡色情、低俗、格調不高的視頻及網站不能做到及時關閉;對于網民如何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未能做到正確的引導與監督。在網絡空間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規范,就很容易使社會處于無序狀態,引發社會矛盾,影響國家的穩定。加強網絡法制教育、倫理教育,完善相關的互聯網管理條例,打擊利用互聯網違法犯罪的活動,提高執行法律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網絡行為主體的自律意識,非常迫切,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2000年11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信息產業部通過《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2002年到2003年,國務院、國務院新聞辦、信息產業部等機構相繼制定并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國務院第292號令);2002年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頒布《新聞網站電子公告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2006年7月實施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制定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7年2月更新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2009年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審議通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上述管理辦法及條例的制定和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維護了網絡秩序、控制了網絡行為,但仍然存在著一些脫節現象,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對網絡的行政管理、監督和法制建設,使網絡管理的文件、法規具有針對性、嚴肅性、可操作性,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3.建立網上輿情監控系統及預警機制。掌握網絡傳播的信息監控權,加強技術管理措施,對網絡輿情進行調控,建立輿情預警機制和監督機制,有利于調節社會輿論內容,控制其輿論導向,抵制網絡社會中破壞信息的侵襲,實現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溝通。網絡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網絡輿情監控系統就是雷達,是社會的守望者,使那些利用網絡對我國社會進行政治、思想、文化滲透的別有用心者無所遁形,推動社會順暢運行。目前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是進行網絡輿情控制的必要手段之一。所謂網絡輿情預警就是在計算機系統軟件支持下,采用預測和仿真技術,對各種社會警源的變量進行監測、度量和評估,以及某事件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并對網絡及公共事務領域運行態勢進行有效監控、做出前瞻性判斷和預警,并就某一問題向決策者提供決策建議和參考依據的一整套人機智能化的現代管理系統[6]。在系統使用過程中,常用的技術手段有:通過防火墻技術等安全措施防止網絡病毒和不良網絡信息的傳播,對網上反動、色情等方面的信息加以隔離;網絡各服務器具有對訪問者的地址、訪問時間和操作行為記錄的功能,并對行為者進行身份查詢;對國家安全信息實施軟件加密技術;使用密鑰驗證、身份標識、數字簽名等安全技術提高電子商務的信用等級等等[4]。在網絡輿情預警系統中采用上述措施有利于保證網絡信息的健康和文明,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合理的使用網絡輿情預警系統,對其進一步更新、完善,將有利于加強網絡輿情的正確引導。

4.政府信息公開,樹立良好形象。政府是社會公民權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會公共事務,隨著政府向服務型政府、法制型政府、陽光型政府的轉變進程的加快,政府對網絡信息管理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ヂ摼W技術不斷成熟,網絡在公眾與政府之間構筑了一個暢通的信息交流平臺,反映了公眾思想動態、心理情緒、愿望心聲以及帶傾向性的社會動態。對于重大公共事件,政府組織的權威信息傳播得越早、越多、越準確,越容易與公眾溝通,謠言和流言就難以形成。在信息渠道通暢的前提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形成思想上的共識,這對于穩定秩序、化解矛盾、安定民心、樹立政府威信,發揮著積極作用。如果政府信息發布不夠公開、透明,甚至故意回避,不能及時將權威性的、明確的信息向公眾匯報,公眾難免通過互聯網獲得多種信息,包括小道消息、謠言,甚至是夾雜著不良價值觀的國外報道。此種情況處理不當,可能會錯誤地引導公眾,形成不利于政府、社會的輿論,產生負面影響,破壞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網絡作為政府和公眾的代言人,既可以起到澄清事實、溝通信息、疏導情緒,消除恐慌的作用,同時又可能混淆黑白、惡意煽動、宣傳錯誤言論,制造社會混亂。因此政府進行信息公開,通過整合網絡輿情中有價值的信息,開展電子治理,簡化政府行政和公共事務處理程序,使政府決策更具有公共性,增強其在公眾心目中的權威性、認同感、凝聚力,使政府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王來華.“輿情”問題研究論略[J].天津社會科學, 2004,(2).

[2]張偉.誠信文化與和諧社會[J].軟科學,2008,(9).

[3]王來華.論網絡輿情與輿論的轉換及其影響[J].天津社 會科學,2008,(4).

[4]高菊.論和諧社會的網絡文明[J].社會主義研究, 2007,(1).

[5]蘇文寧.互聯網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建設[J].圖 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1).

[6]翁詩環,龔建平.公共事件管理預警系統的構建[J].求 索,2007,(5) .

(責任編輯:黎 峰)

猜你喜歡
網絡傳播網絡輿情和諧社會
從《大魚海棠》看中國動畫與新媒體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基于社會穩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