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

2010-03-14 02:37程雅君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6期
關鍵詞:性命道教醫學

《呂祖醫道還元》是“圣(清)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季秋,廿九戍刻,降著”,由“板藏粵東省城善書總局”印刷的一本道教醫學孤本古籍。隨著該古籍的整理和挖掘,促使學界對道教醫學的內涵做更深入地解讀。道教醫學包括三種境界:“身”醫學、“心”醫學、“性命”醫學?!叭场庇指魈N含三重層次:“身”醫學分為《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藥法闡微》;“心”醫學分為《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性命”醫學分為《性命洞源》、《修性復命》、《真體圓成》,共計九重。從《呂祖醫道還元》探討道教醫學“三境九重”之內涵,不僅對道教道學研究必不可少,對中醫學尤其中醫哲學研究,也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呂祖醫道還元》道教醫學三境九重

作者:程雅君,1972年生,中醫學博士,四川大學哲學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后,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關于道教醫學的定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云:“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中國中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過程中,積累的醫藥學知識和技術。它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以及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與中國的中醫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藥物學的精華為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比毡緦W者吉元昭治所著的《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稱:“所謂道教醫學,可以說就是以道教為側面的中國醫學。這些被看作是道教經典中的主要內容。不過現在,就像道教湮滅在民間信仰(民俗宗教)之中那樣,道教醫學可以在民間醫療,或民間信仰中的信仰療法中見到其蹤跡?!薄吨腥A道教大辭典》在“道教醫學”條目中云:“道教醫藥學是在道教文化中發展起來的醫藥學。這不僅是因為道士以醫術布道促進了它的發展,而且是由于這類醫術和藥物本身就含有道教修煉的特征?!澜提t藥學是以長生成仙為最高目標的醫學?!且环N社會醫學和宗教醫學?!焙阼∠壬J為:道教醫藥學大致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其核心部分是仙藥、本草、醫方、針灸等,大致范圍相當于世俗的中醫學和中藥學。道教醫藥學的中間層部分是導引、按摩、氣法、辟谷、房中、存思、飲食療養及起居禁忌等,這是靠自我攝養和調諧精、氣、神來防病抗病的技術。道教醫藥學的外層部分是符水、藥簽、祝由、祭祀、齋醮等調整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的治療方法,具有強烈的宗教特征。道教醫學是一種社會醫學,重視調節人的社會關系和心理因素。道教醫學另一特征是帶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術傾向。道教醫學還有一些特征,那就是它重養生、重預防,將醫藥同人的飲食起居結合起來。以上都體現了道教醫學區別于世俗醫學的特色。上述關于道教醫學的論述,都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道教醫學。但隨著《呂祖醫道還元》的挖掘和整理,將促使學界對道教醫學的內涵做更深入地解讀。

《呂祖醫道還元》是“圣(清)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季秋,廿九戍刻,降著”,由“板藏粵東省城善書總局”印刷的一本孤本古籍。該書無疑是一本道教醫學專著,如開篇即賦《純陽呂祖仙師寶誥》“志心皈命禮”,云:

玉清內相,金闕選仙?;頌槿讨畮?,掌法判五雷之令。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

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谷礬頭留勝跡,玉清殿內煉丹砂。存芝像于山崖,顯仙蹤于古洞。闡法門之香火,作玄嗣之梯航。大圣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元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

《醫道還元自序》中又云:

吾自晚唐下塵,得遇鐘離老祖,授以心性之學,皈依至道。并授濟世救人妙術,令我遍行救濟數十載,足跡幾遍寰區。一旦叨蒙天恩,遂辭塵而歸羅洞,迄今廁身金闕。救世之本愿未酬,時駕青鸞;度人之素懷欲白,適逢文武二帝,同在座中。談及至道不明,人心日流于穢濁,致本真喪而疾病夭傷,興言及此,皆為太息。因協奏上皇,降旨敕吾垂書。俾迷昧者得所信,從而學習。統君民、上下、老雜、智愚而皆宜,故特擇地于信宜焉。爰令法門弟子,秉木筆以待傳。將吾所得醫身醫心醫性命之道,畢達于世上?;拭菚鵀椤夺t道還元》。

全書約20萬余字,有六序、九卷正文、一附。六序:《玉皇大天尊序》、《太上道祖序》、《如來佛祖序》、《文昌帝君序》、《關圣帝君序》、《醫道還元自序》。九卷正文:《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藥法闡微》、《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性命洞源》、《修性復命》、《真體圓成》。一附:《呂祖奇癥新方》。

《呂祖醫道還元》九卷其實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身部”、“心部”、“性命部”。前三卷屬于“身部”:《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藥法闡微》,主要講“治身”;中三卷屬于“心部”:《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主要講“治心”;后三部屬于“性命部”:《性命洞源》、《修性復命》、《真體圓成》,主要講“治性命”。這三個部分呈遞進關系?!队窕蚀筇熳鹦颉吩疲骸吧硇男悦?,統而會之則為道。不治身,無以及心;學不治心,何以人性命之微?”《自序》云:“故先治身,繼治心,終治性命,而統括之日醫?!缮砑靶?,由心及性命,一一會通,又何疾病之不可已,又何患至道之不造其極耶?”《太上道祖序》云:

人雖由性命乖離,致心受其病,而后牽連于百脈,然百脈既受其病,又何暇講龍虎之交、龜蛇之會?救死尚恐不瞻??v有三家相見之法,無從施兩大締交之妙,莫可措執。此與語禪,真是猶使餓殍荷千鈞之任也。剝膚之災未去,奚暇治心完性命?……調百脈使歸安和,不異厥初此身之還元也;修五德以達到無礙,不愧本來此心之還元也;煉精歸氣,煉氣歸神,煉神化虛,反其當來,此性命之還元也。醫中有道,道中亦要醫,無非返本尋原之妙?!掏?,于茲可見;萬法歸一,舍此安求。

可見,《呂祖醫道還元》是一本道教醫學古籍。從《呂祖醫道還元》看,道教醫學包括三種境界:“身”醫學、“心”醫學、“性命”醫學;每種境界又具體包括三重層次,共計九重內涵。

一、“身”境三重

《呂祖醫道還元》前三卷《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藥法闡微》主要是論述“身”醫學的。所謂“身”醫學即是以“身體”為研究對象,探討“身體”之生理病理以及治療的一門學科。

卷一《脈理奧旨》首重“脈”但并非僅限于“脈”,而是與“望”、“聞”等“四診合參”的。并且關于脈診,也分為平人脈象、各種病脈以及絕脈等幾類。如《脈理奧旨總論》云:

洪溕未判,一氣混元;太極初分,五行列位。陰陽貫乎萬象,水火運于兩間。天氣輕清,常充盈而流轉;地氣重濁,實凝固而安貞。稟三才之末,身具百脈之關。上則符天,下則符地。天有晷度,人之脈竅同其源;地有山河,人之脈絡合其妙。三百六十無非脈之貫通,八萬四千盡是脈之穿透。同源異用,合一分三。內景和諧,諸災不作;本真耗散,百病俱生。時手庸醫,習古書而未化,強猜誤認,視人命若無關悉,由脈源不分,脈理所以多錯也。

這一段話根據“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原理,并按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順序推演之?!疤鞖廨p清,常充盈而流轉;地氣重濁,實凝固而安貞”,推演至二;“人稟三才之末,

身具百脈之關。上則符天,下則符地”,推演至三;“天有晷度,人之脈竅同其源;地有山河,人之脈絡合其妙。三百六十,無非脈之貫通;八萬四千,盡是脈之穿透?!边@兩句則推演至萬物。如此從整體到局部,越來越細分,后三句則重點把“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原理,落實到“脈”上,而云“三百六十,無非脈之貫通;八萬四千,盡是脈之穿透?!钡@四句是言“天人”之同;“同源異用,合一分三”,則言“天人”之異??梢娢覀兂V^的“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其真實內涵是“天人同構,同中有異;天人合一,合中有分?!倍皶r手庸醫”之后文,則直指時弊,論述脈學之首重。又云:

北坎命根活五黃,而通九紫;南離神室宰白璧,而守青松。其動也,若換宿移星;其生也,如長虹閃電。清清淑淑,洋洋悠悠。十二辰動數有常,上下關周行不滯。略言其概,大象如斯。至若究乎命之源本,必審乎脈之根苗。土釜潤溫,息息之來不暴;金鐘鳴響,點點之報有神?;鸬盟混?,象如燕飛下上;水得火而可治,形若鵝行往來。藏魂宮安,那有鈍刀刮竹;栽意垣穩,豈見競弩張弦。其至如賓,知五臟之完固;其去似客,識六腑之平和。興衰雖按四時,端的實憑三指。此乃以平等而論之,先知無病所流露也。

這段話其實是用道教的術語來論述“平人之脈”,所謂“以平等而論之,先知無病所流露也”,正是寫照。

來長去短,陰海泉涸何疑;去疾來遲,陽關氣虧莫錯。察來撒豆拋珠,知命基之不立;按去轉繩扭索,有暴客之相侵。鐵尺橫空水土敗,燈籠懸象火德非。純陰自有本相,張舉則難速生;純陽宜守舊規,消沮而期將至。頻頻到手辨實與虛。間間通音問寒與熱。江中竹筏,須按部位以究其端;池底藕蓮,亦依方所以原其疾。猛虎下山,當知攻法;微羊宿草,間宜施威。蔥里試問有否,石內那見空焉?;扔蛙囍D,男婦作用當分;澀如石路之行,陰陽損虧宜辨。絡不流通,定是兩端首鼠;關茍蔽塞,好比一個驚鴻。三陰賊劫敲到,密而且微;三陽敵攻打來,重亦兼痰。

這段話是關于“病脈”的總綱。所謂的“撒豆拋珠”、“轉繩扭索”、“鐵尺橫空”、“燈籠懸象”、“頻頻到手”、“間間通音”、“江中竹筏”、“池底藕蓮”、“猛虎下山”、“微羊宿草”、“滑等油車”、“澀如石路”等等,其實都是用形象化的文字對病脈的一種描述。

不僅如此,在《脈理奧旨》里,還分別論述了各種“絕脈”及預后,如“魚戲波,難逃十日;鳥啄木,莫度三朝。暴然半刻不來,將作行尸之體;倏爾幾聲亂應,急求保命之丹?!庇秩纭捌浠虮┟摳?,難窺源本;兼辨聲色,可究情由”,則說明了脈診當與望診、聞診“合參”。而關于切脈的要旨方法,更有精辟論述:

脈合而一箭破的,脈殊而九竅當參。載籍備詳,勤稽自得。竅竅皆統于三焦,滴滴成歸于六部。察其兩旁,大小攸辨;究其三驛,強弱暗分。獨盛一指,當問賊由誰唆;兼變兩關,還尋惡從何起。左沖右突似敗兵,細觀何宮之異;忽來即去如狂鳥,詳搜攸伏之緣。按部位以參求,憑靈苗為照燎。

總之,本卷從“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哲理到脈理。在論述脈理的時候,首先談脈學的的重要性,分別論述常人脈象、各種病脈以及幾種絕脈及預后,其次論述聞診、望診等與脈診合參,再其次論述切脈的要旨方法,并論述了如何根據脈象來防治調理,最后以“醫未病之病,見在機先;逐既災之災,法在指下”來總結全篇,點明全篇之要旨。

值得一提的是:《脈理奧旨》在很多方面與現在所謂的中醫學不同或說深刻。如“水中寓有真火,合而潤暖乎脾胃”,此言腎與脾胃之關系。這“潤暖”二字可謂傳神,因為腎臟的本質是“水中寓有真火”之臟,水能潤,火能暖,所以腎臟能“潤暖”脾胃。時醫在溫中健脾時兼顧溫腎,而在養胃陰時卻常常忽略滋養腎陰,觀此可鑒。又如“十二辰動數有常,上下關周行不滯。略言其概,大象如斯”,這其實涉及到對中醫整體觀的認識問題。但什么是中醫的整體觀?我們認為中醫整體觀應該從時間、空間、時空三個維度去看,而“十二辰動數有常,上下關周行不滯”,“人之脈絡,亦按十二辰,動發不?!?,“一日之間,息息相通,無止時也。即以一息而論,亦是四至為?!钡?,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再如“火得水而不飚,象如燕飛下上;水得火而可治,形若鵝行往來?!边@里說的是人腎中水火生理狀態下的脈象。需要注意的是其特征“象如燕飛下上”,即“乃脈之自下而來時。方來是下也,既到是上也?!薄靶稳豉Z行往來”,即“脈之不可過疾與過徐”。換言之,什么才是生理的腎臟之脈?可能不是現在教科書上所說的“有根”那么簡單。觀此方可知道怎樣判斷腎中水火之平衡態。

卷二《癥候源流》其本質是以“醫易相通”為總綱來論述醫學。故開篇即云:

易象包羅天地,不外休征咎征;人身調理陰陽,當稽無病有病。俯察仰觀,可識兩間之變;寒來暑往,悉憑四序之遷。奇正相生,祥殃互異。風狂雷迅,自是天氣不平;川竭山崩,孰非地靈失守。人稟其氣以成形。脈絡依然契合;身因乎氣之作慝,癥候自貴詳分。萬態千般,曷勝枚舉。賅原括委,自獲統宗。百脈推本乎五行,諸災成歸于八卦。

在“諸災咸歸于八卦”之后分別論述了乾、兌、離、震、坎、艮、坤、巽八卦的“癥候源流”?!秴巫驷t道還元》的八卦是緊密聯系中醫五行五臟觀的,如“中男構釁,欲耳不問”,“呂真人曰:中男者,何?坎為中男,于五行為水。在人則。腎是也。腎水為生身之源,而其脈絡則通于耳孔。從耳孔上下左右量出一寸,皆腎竅之所管?!薄吧倥蓧m,掩鼻而過”,“呂真人曰:何謂少女?在易卦,則兌為少女,屬金。在人,則肺金是也。肺主乎氣,晝夜呼吸,即須臾不可離。其竅則通達于鼻。日蒙塵者,乃人之肺金有所蔽塞。肺本至清至潔,一塵不可染。謂之蒙塵,則有所染矣?!?/p>

《癥候源流》在很多方面對現在的中醫學有啟迪。如“握樞則才堪調燮,失職則患自頻仍”,這14字是總括肺金“握樞”之重要地位,強調肺金在治療多種疾病中的重要性,不亞于脾腎。肺金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肺金的主氣功能,因為“天地不外一氣之默運。人身亦不外一氣之旋轉”,而肺主氣司呼吸,所以稱肺金“握樞”,即把握中樞關鍵之意。

卷三《藥法闡微》開篇即云:

蓋謂藥物繁生,何止飛潛動植;丹方妙用,恒施水火陰陽。五氣清濁,化成聲形色味;九星正變,造就時地性情。道合君臣,何須重作本草;事關人命,慎勿輕投古方??v教讀盡方書,未必能窺原本;若非殷勤救世,何勞詳發玄微?疾亦多門,固貴因端競委;藥求妙法,尤在運巧制宜。味若輕清,急需則或相倍蓰;品如重濁,過用則立見災非。善走多耗本真,太和易生惡積?;蚪祷蛏?,有時交相為用;作通作塞,亦問準類以施。除災如除盜,攻守自有權衡;調藥似調兵,后先豈無節度?按剛柔之妙用,別進退之機關。春夏相生,和同大造,秋冬交濟,氣舍化工。性稟中五,每貫徹乎八方;關膈有三,實統融于一氣。生生法乎河洛,在在妙其屈伸。真訣無多,全憑領悟;奇功至廣,試為詳言。

這里首先說明了藥物“何止飛潛動植”,但用藥的原則是“恒施水火陰陽”,突出了五行中水火的重要性。同時提出了“五氣”“君臣”“輕清”“重濁”“善走”“太和”以及升降、通塞、剛

柔等藥物之“品性”諸多概念。如果說上述與中醫學并無多大差異的話,下面則“詳言”了道教藥法之“真訣”,如呂真人對“五氣清濁,化成聲形色味;九星正變,造就時地性情”一句注曰:

五氣者,即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氣,此承上文所言。水火二氣,已備五行,特揭示之,以起下文作用之意,乃通章之大旨也。氣有清濁,清者輕而上浮,自其微者言之,氣之輕清,鼓鑄流行,落于冥忘之間,久久凝而為丹,此內藥也。自期顯者言之,品物亦有稟乎氣之輕清,惟其氣屬輕清,故可佐人之真元,此外藥也。如下文所言用藥之妙,即指外藥而言。氣有濁者,深言之,濁氣降于下,從下流而發去,別濁即所以揚清,亦講內藥之妙用。淺言之,物稟重濁之氣,則性多下行,亦足調人之根本,乃系外藥之功。

呂真人這里著重闡釋了外藥與內藥的妙用。關于內藥、外藥,《悟真篇》西江月詞云:“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外爐增減要勤功,絕妙無過真種?!笨梢妰人?、外藥之名分,實是道教之術語。

不僅如此,《藥法闡微》還有很多微妙之處,迄今尤有現實意義。如:

在有形之藥與無象之藥,合而用之,方可調治。

有形之藥,即溫補命門之方也……無象之藥,即絕妄緣,卻思慮,塞欲海,久久養復一點元陽。

這其實是論述命門火衰的治療原則,“在有形之藥與無象之藥,合而用之,方可調治?!薄坝行沃?,即溫補命門之方也?!睙o象之藥,“即絕妄緣,卻思慮,塞欲海,久久養復一點元陽?!敝档米⒁獾氖牵捍搜浴坝行沃贰?,是指血肉有情之品?!夺t門法律·寓意草》云“下虛者,不但真陰虛,究竟真陽亦虛,何也?陽氣以潛藏為貴,潛則弗亢,潛則可久,易道也。盞中加油,則燈愈明;爐中覆灰,則火不熄?!贝搜浴氨K中加油”,即是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補真陰,俾精血得補,“則燈愈明”。所以其實這種“命門火衰”證,其本質是“真陰虛”之證,準確地說,是以陰虛為本的陰陽俱虛證。否則治療為什么首先要填補真陰?認清這一點,對于臨床處方用藥很有價值。如遇到“真陰虛”之證,至少要用兩類藥組方:一是血肉有情之品的填補真陰藥,如紫河車、龜板等;一是推動先天運化的藥,如附子、肉桂。時醫有只主張只用附子、肉桂來溫陽,而忽略用血肉有情來填補真陰者,其實對病人是有害的。為什么?譬如燈里無油而不明,只靠扇風來鼓動,則油耗日重,早晚必生不虞之故。所以先賢首重“盞中加油”。又如:

縱教讀盡方書,未心能窺原本;若非殷勤救世,何勞詳發玄微?

這句話十分切中時弊。對于一個病,十個中醫可能有十種辨證,而且即使中醫辨證一致,處方用藥又各自不同。有喜補的,有喜瀉的,有喜寒的,有喜熱的,有主陰虛而滋陰的,有主陽虛而溫陽的,即使同主陰虛,用藥有主張草木金石的,有主張精血有形的。而且不管哪種理法方藥,似乎都可以找到師承依據。導致這種弊病的不是中醫本身體系的問題,而是現在中醫“祗識得萬派枝分耳,其原本究罔然無所得,”要純正中醫內部的思想,對中醫形成統一認識,正是該書強調的——醫道還元!這不能不說是道教醫學對中醫學的啟迪和貢獻。

二、“心”境三重

《呂祖醫道還元》中三卷屬于“心部”:《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主要講“治心”。所謂“心”醫學主要以“心”為研究對象,與“身”一起,構成道教的“身心醫學”。但道教“身心醫學”與現代西醫之“身心醫學”還有很大不同。

卷四《天地心》開篇即云:

浩浩穹蒼,茫茫下土。既包含于無外,亦發育而靡窮。孰為主宰?依然主宰若存。誰是綱維?自覺綱維不墜。華工迭運,亙古常新。弭悖害之虞,往來自通消息。還靜虛之體,布凄足見玄微。聲臭皆無,旋來妙機一點。質形常寂,流出大用千般。按實數以窮推,仍然陳跡。逞聰明而臆說,莫究真元。闔辟互為其根,動靜統歸于簽。生生殺殺,不假安排。始始終終,儼如布置。無為而無不為,不一而歸至一。是以道求散殊,宜觀萬物之理。倘若道尋源本,當究天地之心。

從“是以道求散殊,宜觀萬物之理。倘若道尋源本,當究天地之心”可見,“天地心”即是“道”,萬物從“道”出發,復歸于“道”。為什么要追求天地心或說道心呢?是因為:“欲究其無形,必于有形之體叚,舉以發其端也”,即借無形推究有形?!坝匀酥W,先即天地以推詳,知天地便可達乎人也”,即參天地推詳人?!氨鼐棵魈斓刂?,然后可以修心”,即體悟天地心推究人心。那么,怎么才能悟天地心,入門功夫又是什么?“人之修心,不外盡人以合乎天地,造到無上境,亦不過從此著手?!?/p>

《天地心》更將“心”與疾病做了更為直接和深入地闡釋:

人茍能除其殺機,則此心藹然,有一團中和之氣,真元自不奪,血氣亦覺和平,反殺從何而來?

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心病”之癥結所在真諦?!蹲裆斯{》有云:“西方圣人使我戒殺茹素,豈果異道者哉?人能不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厚,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即宣尼惡衣惡食之戒,食無求飽之言,謂非同一道耶?余錄諸經法言,覺彼飲食知忌,俾得人元之壽?!毕鄬τ凇蹲裆斯{》的這段話,《呂祖醫道還元》似乎更深入一點,與道教的聯系也更緊密一些。兩者也可以互為注疏。

卷五《五氣心法》其實是介紹具體的修心方法。呂真人對“佛土之宮,神洲之宇,七寶羅全以供養,五氣交濟而氤氳”注曰:

此一篇分別人心五德使修心者知所從入。故篇內逐段推演,反復詳剖其妙用。何謂佛土之宮、神洲之宇?佛土者,佛國之土,至清至潔。蓋佛國安于無為,無殺生害物,穢濁無從著于土,所以土潔。佛土既極其潔,則佛所處之宮可知,言此以比人之心。佛經所云清凈土,即此義也。宮本四面墻垣而中虛,人心亦有此意概,故以為喻。人主惟本來清凈明潔,乃可以佛土之宮擬之神洲者,即所謂三大之神洲。仙真所寓之區,亦不塵不擾,宇亦宮也。人心本來不染一塵,自不啻神洲之宇。此二句原以比人最初之心。句中佛字與神字,最宜細玩。蓋人心清潔無塵,內具一點靈光,即佛與神字真種,故此二字,未可大略看過也。何謂七寶羅全供養?此即佛宮神宇內之事。七寶者,珊瑚、瑪瑙、金、銀、琥珀、珠、玉是也。佛土宮,神洲宇,皆用此結成。異采流光,晶瑩朗激。不分晝夜,皆無晦冥。供養者,即安妥之謂。言此以比人本然之心,光明不昧。蓋人心不著物累,中藏一點真靈,有普照大千景象,一如佛土神洲之宮宇,以奇珍結成晶瑩景況。心不昧而真靈安妥,亦如七寶宮宇,安妥神佛焉。何謂五氣交濟而氤氳?五氣者,即水火金木土之五氣。蓋佛土神洲不分四時,五氣無倚毗,有一種陽和清淑氣象。無過寒,亦無過暑,百毒不至其地。古佛圣神居此,其樂孰加。氤氳即氣候無偏之,謂人心本具五氣之德,無乖無戾,有一段純和氣,亦如佛土神洲之五氣氤氳。故古經云:“收合氤氳見本來”,是此意也。此一節,首揭人心粹然之本體,以立通篇提綱。下文乃即五氣妙用,逐節推詳。皆所心發明心學之門徑也。

《五氣心法》其本質是論述如何用“修心”的方法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這點可謂道教醫學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他世俗醫學可能難以達到的境界。如呂真人曰:

有一種人,論其志亦欲上達,但空口中言道,而不知道之所寄安在,罔然枯修,置五德之妙用于度外,不肯細為考求,只一味閉目死坐,或虛談邪術,殊不知本元已失,欲因此而成圣賢仙佛,是直捉月于水中耳,老死豈能有成耶?

若“置五德之妙用于度外”,“成圣賢仙佛,是直捉月于水中耳,老死豈能有成耶?”充分說明了“修心”的重要性,而修心的要津就是“五氣心法”,目的是“五德之妙用”。這種細致入微的剖析,可能即使是現在西醫的“身心醫學”也是有所不及的。

卷六《無礙心》是在《五氣心法》基礎上的再深入。如呂真人對“人身之內,有靈谷焉。太陽出入于其間,神龍隱約乎其下”注曰:

此篇欲詳發人心無礙境界,俾修心者,得所印證,合三教而一以貫之,故首揭明心中之藏,以為元礙印心本原,人身內何謂靈谷?蓋指心中之竅而言,人心之竅,中空無物,如谷焉。惟其中空如谷,而真靈寓之,谷中既有真靈,故曰靈谷。人所以靈者心,心所以靈者,以其虛而無物,而真靈得寓,儒云至虛至靈,活潑潑地,釋云極樂國,道云杳冥之鄉,皆此靈谷也。但人同此靈谷而不能保其靈者,緣無形之私,襲入于其中,則空者實,真靈遂無所藏而散,一至真靈散,則此谷成為死谷,邪穢叢集,心遂不能無礙。欲印心于無礙者,不可不先將此關頭究明也。何謂太陽出入其間?太陽者,即指人之元神。蓋一心本為藏神之區,神為本然之陽火,故謂之太陽。其出也,由此而后應于五官百??;其入也,則反而歸于此。但人多出少入,或出而應于目,則目視無制,亂色搖之;出而應于耳,。則耳聽無度,奸聲動之;至于百體,莫不皆然。愈出而愈紛,愈紛而愈擾。晝夜不靜,久而衰耗,求其長為礙心而不可得,何況無礙?學者欲臻無礙境,當先從入字實實落落用功,不至散失其元神。天地所以能光明普照者,有太陽耳。人亦何莫不然?觀此便知收神為修心要緊關頭,惟一入字訣賅之,但不發明,人無從著手耳。何謂神龍隱約其下?神龍者,指人之識神而言,凡識是就只非,及一切利害之私見皆是。蓋人之識神,頃刻搖掉千里,如龍神焉。識神與太陽之元神,所別者,在陰陽耳。元神有陽無陰,識神則陽少陰多,識神亦藏于心中,但較元神則在底位,故日隱約其一。此識神亦人人所具,即三彭之統會也。但人皆從此運用,日事虞度,則識神愈覺張侈,遂以為智過萬夫,殊不知智為私智,并非光芒普照之慧,實一凡夫耳。且識神妄動,而元神亦易耗散,所以三教圣人,皆物來自照,慧光遍及,此神智異于私智也。人茍知識神不可妄用,于無所著處,養就神光,自能普照無礙。修心之士,切勿認假為真,庶不致終墜于冥冥也。此一節詳別人心神明,使人知正途與歧趨,不可不細為辨也。

筆者認為這段話有如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心竅貴如空谷,空則靈,實乃死。無形之私蒙蔽心靈,心不得無礙。出入決定凡圣,多出則凡,多入則圣?!笆丈駷樾扌囊o關頭”。元神有陽無陰,識神則陽少陰多。正途要收神以養元神;歧途則出神妄用識神。顯而易見,這幾乎全部屬于道教修煉之范疇了。而這種修煉的體悟則“祗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言”,正如呂真人所云:

靜極而神室開宕,沖漠中莫可測其際涯,內有不可名狀之真元,于靜極中貫澈上下,祗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言。

這里說的是道教修煉之境界,但不限于道教,因為中國哲學的很多境界,只能靠“內證”,且這種內證需要修煉才可證得?,F在所謂的科學性有一大要素就是“可重復性”,中國哲學的可重復性則以修煉為前提,在如法修煉的前提下,當然有可重復性,而不如法修煉,甚至不修煉,當然不可重復這個境界。

從道教醫學的_“心”境三重可見,道教醫學與現代西醫之身心醫學最大的不同是:道教醫學走的是“內證”“內修”的路子,而西醫則走了“外求”“外醫”的路子。

三、“性命”境三重

如果說“身”醫學、“心”醫學與現在醫學還有重合之處的話,那“性命”醫學則構成道教醫學的特色,也是最高境界?!靶悦贬t學以道教“性命”為研究對象,主要與道教內丹關系密切?!秴巫驷t道還元》后三卷《性命洞源》、《修性復命》、《真體圓成》分別論述了“性命”境界之三重內涵。其中《性命洞源》說的是內丹基礎理論,《修性復命》說的是內丹修煉方法,《真體圓成》說的是丹成境界。所以《醫道還元》后三卷其實就是內丹學卷。

卷七《性命洞源》主要論述道教“性命”的淵源。何謂性命?《性命洞源總論》有云:

究之性者,命之本,性定則命可修,命者,性之基,命立而性始盡。性中之命,生發無窮。命里之性,回旋靡既,盈虛消長,互為其根,剝復升沉,迭相作用,到神氣之相,抱見性命之歸根,門日希夷不外抱元守一,功臻融化,是謂煉藥還丹。此則天地之秘機,亦即人身之妙諦也。

這里所謂的“煉藥還丹”、“天地之秘機”、“人身之妙諦”說的就是道教內丹學。內丹學又被稱為“性命學”,是一套以“性命雙修”為特征的如何“成仙”的學問?!皬牡朗苌^之性,自一稟形謂之命”;張伯端《悟真篇》自序言“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樂育堂語錄》原跋稱“非闡明性命之學,無以喚醒群迷”;其余如“神仙之學,不過修煉性命返本還源而已”;“煉丹之要,只是性命二字”;“夫學之大,莫大于性命”;內丹學文獻中對性命問題的強調比比皆是,真可謂“內外通來性命兩個字,了卻萬卷丹書”。著名道家養生學家陸錦川先生說:“道家所說的修真修道,其實也是養生理論的發展,也是剖析生命及生存奧秘的性命之學……人類的生命仍然存在著至今猶不能為人們所認識的諸多奧秘,因此這一探索還遠遠沒有完結,還需要后人作進一步的探險?!?/p>

內丹修煉的關鍵在于“煉藥還丹”四字,呂真人注曰:

煉藥,即初功煉精氣使之舍凝,煉神使與精氣融結也。還丹者,即三寶融合,還歸至一也。所以丹書獨創為筑丹爐一說,及采藥進火等語,世人不察,遂誤認以為外物,不知丹字之義,乃借外物以取喻,醫家以火煉藥成丹,釋道家以神馭氣而成真一之至道,即儒者,亦無外此妙理,總之不外一性命之微。蓋煉到與天地同其真元,或以長生于虛靈之世,此真元即謂之保命金丹,非有形質可憑也。茍按形質求之,則誤之又誤矣。

性命之“功”,從道家修煉學而言,有性功和命功之分別。扼要言之,性功為精神修煉,命功為肉體修煉。就整個筑基煉已、煉精化無、煉無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煉過程而言,可謂精、無為命之本,神為性命各半,虛、道為性之體,因此可謂煉精化無是命功,煉無化神是性功與命功各半,煉神還虛全是性功。至于筑基煉已,有從人靜養神人手的,可謂性功;有從煉無煉精人手的,可謂命功。但是就命功修煉而言,所有肉體上的每一個修煉環節,離不開精神上的作用,就性功修煉而言,所有性功過程之中的每一個環節,如收心、止念、入靜、聚性、凝神等等,離開肉體,依然無法修證??梢?,有為的命功與無為的性功不能絕對分開。上乘功夫的內丹修煉,更是性命混融,合而為一,頓悟直超,無有性命之別,惟有天人感通而已。如此,性功和命功之說,是為了啟示初學而認為劃分的說法。

道教關于“性命”的認識,有不少值得現代醫學反思的地方。因為現在醫學對生命的認知顯然還沒有達到道教“性命”的境界。如“天何以能覆,地何以能載?此其中便有性命存焉?!笨梢姷澜虒ι恼J知不僅有天覆地載的寬度,且具備“非有形質可憑”的深度。而在還原論思想指導下,西醫認為“人如機器”,人是各種“零件”組裝起來的而已。顯而易見,用還原論思想是無法認知道教“性命”的,認識論的差別導致了對生命的認知迥然不同。

卷八《修性復命》主要論述內丹修煉方法。故開篇即云:“金丹大道,原系天地秘機;白雪奇功,允推神仙手段。旁門邪術,以偽雜真;正道妙行,修性復命?!眳握嫒俗⒃唬骸靶悦畬W,其奧妙前篇剖晰詳矣。故此篇復承前篇,將修性復命妙機,再為詳剖,特名為修性復命?!边@里明確將“神仙手段”作為“正道妙行,修性復命”之方法途徑。這就帶有顯著的道教醫學特征。因為神仙信仰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區別之一,也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顯著特色。道教神仙是個系統,包括神仙、仙境和成仙方術三要素。成仙方術是通達仙境,成仙證真的必要橋梁和紐帶。在成仙煉養方術中,內丹學是最核心、最主要和最重的部分,是煉養方術之集大成者。

卷九《真體圓成》說的丹成境界,開篇即云:

萬物有壞期,統歸大幻;人身亦虛器,當求至真。既稟氣而成形,實含靈而負異。冥冥沉墜,與世盡屬如斯;赫赫英光,凡人何修得此??傇谛悦鼩w本位,自從虛靈結真身。異卻濁血凡軀,毫光萬丈;可入清虛樂境,壽算億年。真借假成,拘精制液;假憑真立,積德累功。法既備于前篇,疑欲釋乎后學。

這里一方面提出“萬物有壞期”,又認為人可以“壽算億年”,其原因在于人身“既稟氣而成形,實含靈而負異”,所以如果“性命歸本位”,就能達到“赫赫英光”、“毫光萬丈”、“虛靈結真身”的境界。

在本卷中,頗能說明這種境界的是“光透泥丸照頂明”七字?!锻踔仃柤吩疲?/p>

此藥神功別有歡,專醫性命完全,名喚紫金丹。服之一粒,永保安康。寶結三田搬運過,明珠透出泥丸。五彩九霞光,共至并攢,捧入仙壇。

綜上可見,《呂祖醫道還元》作為一本道教醫學古籍,賦予道教醫學三種境界九重內涵。我們認為,對道教醫學“三境九重”內涵的解讀,不僅對道教道學研究必不可少,對中醫學尤其是中醫哲學的研究,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于光)

猜你喜歡
性命道教醫學
廢物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2019中國整合醫學大會光影
性命
小心這些美麗陷阱!
道家道教研究
動物神奇脫身術
介入治療在急診醫學中的應用
全國首次道教刊物座談會在延安召開
中國道教學院將于2001年改建教學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