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回族社會伊斯蘭文化與社會網絡

2010-03-14 02:37王平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6期
關鍵詞:回族清真寺穆斯林

本文以西北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為例,分析了聚居區內單一教坊和多教坊之間的互動網絡;以聚居區為核心形成的跨區域的回族經堂教育網絡;以及跨區域宗教儀式互動網絡和組織網絡,并對這些網絡體系的社會功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西北回族伊斯蘭文化網絡經堂教育

作者:王平,1969年生,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講師,博士。

美國學者喬納森·李普曼認為“甘肅穆斯林在其家園之外確實有一個廣泛的關系網,作為穆斯林共同特征的直接宗教聯系和朝圣以及所共同享有的經濟活動,都把穆斯林與其它地方的信教者聯結了起來”。我國回族學者通過長期觀察表明,“中國西北地區回族穆斯林社會,存在著一個看似無形卻時時處處都能感知存在的社會網絡系統。共同的民族文化是這一網絡系統的基礎構件,共同的伊斯蘭信仰是聯絡回族穆斯林族群情感的重要紐帶”。在八坊回族聚居區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隨著聚居區一體多元的中國伊斯蘭教派門宦文化體系的形成,構建了以八坊為中心的跨區域民族文化與社會網絡。

一、八坊回族聚居區內部社會互動網絡

(一)寺坊社區內的社會互動網絡

在八坊多教坊并存的回族聚居區,“圍寺而居”寺坊內的互動網絡,是構成八坊回族社會網絡結構中基本單位,是組成八坊回族聚居區多教坊結構的微觀基礎,清真寺位于整個寺坊網絡的中心,是寺坊內宗教、民族教育、文化儀式以及資源再分配中心,寺坊內的回族個體和家庭在教緣、地緣、血緣、族緣、業緣等基礎上與清真寺及彼此之間進行互動,構成寺坊內部的社群網絡。

1、資源再分配中的互動

八坊回族聚居區的各清真寺都是教坊所屬回族群眾共同出資建筑的,清真寺維護以及一些日?;顒拥拈_展也依靠本坊群眾的自愿捐助,而每個個體或家庭同時享受著清真寺提供的各項服務。教坊群眾基于虔誠的信仰向寺坊出“乜貼”,這種“乜貼”包括錢、物資或義務勞動,這種基于教緣基礎上的“乜貼”不僅是寺坊內個體和家庭表達信仰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成為寺坊組織得以運行的資源保證。同時,每個清真寺每年將教坊內部分為群眾繳納的“天課”和“乜貼”,通過再分配形式分配給教坊內的貧困家庭,出散天課或乜貼的群眾完滿了他們的宗教功修,而那些得到救助的貧困家庭,通過做“好嘟哇”的形式祈求“真主”賜福于舍散者,正是這種物質性饋贈和精神性的回賜,形成了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再分配過程中的互惠性交換。

2、公共文化空間中的互動

在八坊回族聚居區,公共空間內進行的宗教活動不僅是一種精神文化活動,同時也是個體和家庭的一種互動與交流方式,清真寺作為寺坊群眾的宗教活動中心,同時也是坊內群眾進行互動交流的公共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現實社會中由于身份與貧富造成的交流障礙消失了,人們在不分高低貴賤的身份界限下平等的交流。筆者在八坊從事田野時發現,八坊回族每日的五時禮拜、特別是每周的聚禮,清真寺為每個個人和家庭提供了一個定期聯系、互動與交流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到了每年的大型宗教節日期間,幾乎所有的家庭,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參加清真寺舉行的寺坊宗教活動,大家共同祈禱,共同會餐,共同聽阿訇的瓦爾茲演講,共同參加儀式與食物的分配。在八坊,許多穆斯林相約見面地點一般都會選在本教坊清真寺。八坊每個教坊內清真寺都擁有業余學習班、假期學習班、女子學校,通過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來實現教坊家庭間的有效互動,許多清真寺還專門設立婦女禮拜殿,為平時許多足不出戶的家庭婦女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場所。清真寺還通過本坊群眾家庭矛盾和糾紛的調節和處理,來維護教坊內正常的社會秩序,通過清真寺各項功能的發揮,使宗教成為一種社區整合的要素,維持教坊網絡的存續。

3、禮俗儀式規程中的互動。

規程是八坊回族對自己在族群人際交往中一系列禮節和規則的總稱。行規程就是遵行這些禮節和規則的行為。八坊人的規程,內容繁雜,涉及到人們日常交往的方方面面。在一個人一生中的人生禮俗中;在每個家庭舉行的各種宗教儀式活動中,尤其是在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中,都伴隨著規程性的禮俗交往活動。在八坊,當每個家庭舉辦爾麥里活動時,親屬、鄰居或朋友帶著清油、米面、牛羊肉等禮物參加儀式,爾麥里儀式結束后,舉行儀式的家庭又將油香、肉、薈菜等為儀式準備的食物分送到各家,一方面是一種宗教信仰的表達方式,但同時也是親屬之間,鄰里之間以及朋友之間的一種互動交流方式。在每年的齋月和開齋節期間,八坊回族有著“轉開齋”的規程,就是在親屬家族或家庭以及個人之間或者具有一定社會關系的家庭和個人之間相互開齋的互惠性交往行為,八坊回族十分重視“轉開齋”,晚輩們都帶上鍋盔、雞蛋、生雞、牛羊肉、清油等齋月常用的食品給自己的長輩親屬開齋,當齋月結束,開齋節來臨時,各個親屬家庭之間,鄰里之間,單位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都要帶著禮品相互開齋,相互宴請,由于每個家庭在一天之中要到好幾家中去開齋,八坊回族將這種行為形象地稱為“轉開齋”。每個家庭中的老人和婦女留在家中,準備招待前來開齋的人,而男人們則帶著孩子,到各個家庭中去轉開齋。根據筆者齋月期間在八坊的田野調查發現,每當齋月來臨時,八坊大街小巷都是禮品攤,大人小孩提著各種禮品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間,在整個齋月期間,每個家庭轉開齋的家庭數量,少則幾家,多則幾十家,筆者訪談的一個開鍋盔鋪的個體家庭,在每年齋月中要轉二十多家,如今,隨著八坊回族生活節奏的加快,日常交往減少,一年一度的“轉開齋”成為人們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雙向回惠性的禮物流動,增強了社區內的民族認同和凝聚力,形成了回族家庭之間的互動網絡。除開齋節外,每年的古爾邦節來臨時,許多八坊回族家庭都要舉行宰牲儀式,屆時每個家庭都會將家族中的親屬和本坊清真寺阿訇邀請到家中共同舉行爾麥里儀式,并設宴招待,儀式完畢后,還將所宰的羊肉或牛肉分割成許多份,分贈給所有的親屬或鄰居享用。還有每年的朝覲活動中,當一個家庭有朝覲的哈吉前往麥加朝覲時,家族內的各個親屬家庭、親戚朋友、鄰居、以及教坊內的許多家庭為其送行,當哈吉門完成朝覲歸來時,家族親屬、親戚朋友以及清真寺都會組織阿訇滿拉舉行迎接儀式,并在其后擇日組織教坊內的個人和家庭前往哈吉家中探望,哈吉們也設宴款待前來探望的親戚朋友和坊內教眾。

(二)多寺坊社區間的互動

八坊回族聚居區是一個多教坊結構的回族聚居區,不但在每個教坊內都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家庭和個人雙向互動。在各個教坊社區之間,也形成互動關系。

1、同一教派寺坊間的互動。八坊回族聚居區各教坊的互動一般在同一教派的教坊間發生,而且這種同一教派教坊間的互動,是在各教坊清真寺之間的日常性交往,以及教坊群眾共同參加宗教活動或儀式的過程中形成的。比如,臨夏八坊及周邊一些伊赫瓦尼教坊清真寺在每年的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到來時,共同在市郊空曠地帶舉行會禮儀式,屆時八坊聚居區伊赫瓦尼各教坊的回族群眾都前往參加;而八坊的格迪目清真寺,以及各拱北門宦,則在每年各自教坊舉行的圣紀儀式中相互邀請參加,形成教坊間的互動。

2、寺坊與門宦拱北間的互動。是指各格迪目寺坊與各門宦拱北間的交往與互動。八坊各門宦的信眾平時都在各自所在的教坊清真寺進行禮拜等日常的宗教活動,大部分信眾只是每逢節日到拱北點香祈禱,參加所屬門宦拱北舉行的大型宗教儀式活動,還有家庭舉行爾麥里等重大家庭宗教儀式活動時邀請拱北參加。所以八坊許多回族穆斯林既是所在格迪目教派寺坊清真寺的高目,又是所信奉的門宦拱北的信徒,形成了每個格迪目教坊中都有遵信不同門宦的信眾,而每個門宦拱北信眾中也有屬于不同教坊的高目,形成了格迪目教坊與拱北門宦間相互交錯的關系,每當各格迪目教坊和拱北門宦舉行大型的宗教活動時,都要相互邀請參加,形成格迪目教坊與門宦拱北間的互動。

3、不同教派門宦寺坊間的互動。這種互動主要發生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型宗教和公益活動之中,如大型捐資助教、扶貧濟困、禁毒宣傳、抗震救災等大型公益活動和《古蘭經》誦讀等宗教文化活動。

4、葬禮儀式中的互動。在所有的宗教活動中,葬禮被認為是強化共同參與的儀式的一種,也是穆斯林社會內部調適的手段之一。馬林諾斯基認為“葬禮提供了以集體手段表達個人感情的場所,同時也有維持社會的內聚力并防止社會崩潰的作用”,回族穆斯林的葬禮“關注社會群體組織方面,將悼念去世的親人行為作為再次確認社會價值、強化社會群體成員穩定性的手段”。對于一個亡者的家屬而言,穆斯林葬禮已不僅僅是個人或家庭的私事了,它已經成為整合社會網絡系統的一項重要手段。它不僅首先滿足亡者個人或家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這種葬禮還必須滿足穆斯林社會網絡系統的公眾精神需求。筆者在對八坊回族葬禮所作的田野中,深深體會到葬禮不僅僅是八坊每個回族穆斯林個體和家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儀式活動,而且是不同家庭和社群間一種有效的互動與交流方式,是八坊回族社會的一種凝聚整合機制,是多教坊社區網絡構建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正是在葬禮中,以亡者親屬,包括直系和旁系親屬組成的親緣社群,與亡者同屬一哲瑪提的教緣社群,亡者的左鄰右舍等為基礎的地緣社群,亡者生前同學、朋友等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社緣群體,以及和亡者身前一起工作或做生意的業緣群體,共同聚合在一起參加葬禮。葬禮跨越了教派門宦間的界線,跨越了世俗的恩怨和糾葛,跨越了身份的貴賤和貧富的差異,跨越了陌生與熟悉的距離,分屬不同教派門宦、不同家族、不同教坊的各族穆斯林,并肩站在一起,共同通過“者那則”儀式為亡者祈禱,通過送葬、誦讀《古蘭經》、接“都阿”等一系列宗教儀式為亡者祈禱,形成了不同家庭或群體間的交流與互動。

二、跨區域回族教育網絡中的社區

(一)跨區域的回族經堂教育網絡

經堂教育作為回族社會的文化傳承機制,“建構了回族社會文化再生產的自我體系,它不僅使回族社會的文化傳承有了特定的范式,而且以動態的管理制度即以阿訇、滿拉為主體的跨社區的流動建構了精神資源互動、共享的經學網絡體系?!鼻逯腥~,各地穆斯林遷居河州,宗教職業者劇增,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和學術中心從西安轉移到臨夏八坊并延續至今,以八坊回族聚居區為中心構建了跨區域的經堂教育網絡,一邊是宗教學者的游學流動,一邊是滿拉的求學流動,這種雙向流動,以家庭、社區的參與和支持為基礎,并將家庭、社區帶入了這個流動網絡的建構過程中,使家庭和社區成為這個文化流動網絡的編織者。

1、宗教學者的游學傳教網絡。在臨夏經堂教育發展過程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宗教學者,著名的有馬宗生、馬來遲、祁靜一、馬玉煥、馬萬福、祁信一、法明德、馬向真、蘇個、馬正卿、馬顯福、馬國珍、馬得寶、法真、祁明德等,這些宗教學者大多是中國伊斯蘭教派門宦的創始人或傳承人,他們的游學足跡遍及各地。歷史上,作為回族經堂教育中心之一的八坊回族聚居區培養和發展了許多著名的中國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通過他們的游學流動,形成了一個跨區域的游學網絡。

2、經堂學生的求學網絡

在八坊,與許多阿訇學者到全國各地的開學流動相對應,來自全國各地的回族求學者也紛紛來到八坊各清真寺舉辦的經堂中求學,筆者在八坊調查時發現,八坊各清真寺的滿拉(經堂學員)90%以上來自甘肅、青海、寧夏、陜西、河南、河北、安徽、山東、云南、海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全國各地,其中以甘肅、青海、寧夏等來自西北地區的回族學員為主。這些滿拉學成畢業后,大部分都回到自己的家鄉,一部分通過穿衣(畢業)儀式后聘到全國各地清真寺開學,一部分則聘請到各地清真寺成為經堂教育教師及宗教職業人員,也有一部分到全國各地追訪名師學習或到國外繼續求學深造。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形成了一個聚散性的求學網路。

(二)跨區域的回族職業教育網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需要一大批既掌握伊斯蘭文化又精通阿拉伯語的人才,八坊地區一些回族有識之士看到這種需求,舉辦了一批專門學習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文化為主的民辦職業學校。

三、跨區域互動的宗教儀式與組織網絡

跨區域的宗教組織結構是構成大分散的回族社會網絡結構的核心骨架之一,以八坊回族聚居區為中心構成的跨區域宗教組織結構網絡,主要以跨區域清真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海乙寺制”、“門宦制”構成。

(一)、清真寺之間的互動網絡

清真寺之間的相互交往是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回族教坊社區之間形成一種平等、互惠性互動的有效方式。八坊回族聚居區各清真寺與區外清真寺之間的互動,一般發生在清真寺重建、落成、迎請開學阿訇,舉行“圣紀”等重大宗教活動時,各個清真寺之間相互邀請,派代表參加,相互贈送“海吉牙”、送錦旗、送牌匾。這種跨區域的清真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將八坊回族社區與其它區域外的回族社區聯系了起來。

(二)、“海乙寺制”的社會網絡

八坊回族聚居區的寺坊結構有兩種形式:一是單一式的,二是復合式的,單一式的寺坊結構就是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圍寺而居的單一教坊結構,其特點是各教坊獨立行教,與其它寺坊平等而無隸屬關系。復合式的寺坊結構又稱為“海乙制”,是20世紀初期隨著伊赫瓦尼教派興起而出現在中國的一種伊斯蘭教制度,海乙又稱“海乙寺”,它所指的是在一個范圍很大的伊斯蘭教地區內,處于中心地位的一座清真寺,有時人們也把它稱為大寺或總寺。而同一地區內其它的清真寺就稱為“稍麻寺”,也被稱為小寺?!昂R仪逭嫠隆鳖I導和管理小寺,向小寺派掌教阿訇,每逢聚禮、會禮或其它重大宗教活動,小寺的教職人員和穆斯林都去“海乙清真寺”參加活動。有的“海乙清真寺”還統一管理小寺的經濟收支,或者小寺或教民為總寺捐贈乜貼。在八坊回族聚居區,只有臨夏市南關大寺是“海乙清真寺”,其所屬小寺主要分布在東鄉、臨夏縣的一些鄉鎮,每當聚禮日,就有許多小寺的教職人員和穆斯林到南關大寺作聚禮,尤其到了開齋節、古爾邦節的會禮日,四鄉屬寺的近萬名穆斯林乘車趕到南關大寺作會禮,每年,各小寺及其教民都會自愿向南關大寺送一些錢、糧食、油、面粉等乜貼,以滿足總寺的日常維護,2008年臨夏南關大寺

改擴建工程籌款過程中,許多小寺和教民也捐款捐物?!昂R宜轮啤苯嫷囊环N跨區域社會組織結構,實現了一定區域內的回族社會以單一清真寺坊為基點的整合,強化了八坊回族社區跨區域的網絡聯系。

(三)、“門宦制”的社會組織網絡

“門宦制”是不同于“海乙寺制”的另一種回族社會的復合式組織結構,“門宦制”以“老人家”、道堂、拱北為核心,由于道堂、拱北往往分布多處,形成幾個相互關聯的核心,以重大的宗教儀式如“圣紀”、“篩?!奔o念日的“爾麥里”為紐帶,實現了更大區域的回族穆斯林社會的互動與整合。由于八坊回族聚居區是中國伊斯蘭門宦制度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伊斯蘭教四大門宦中,其中三大門宦都在八坊地區有門宦分支,臨夏市八坊及周邊分布著大小近二十個門宦拱北及瑣麻,其中在中國伊斯蘭門宦體系中影響較大的有屬于虎夫耶學派的華寺門宦、屬于嘎德忍耶學派的大拱北門宦,以及哲赫忍耶教派的大西關索馬清真寺,屬于這些門宦拱北的清真寺或道堂以及信奉這些門宦拱北的回族穆斯林分布在西北及全國各地,構成了較為廣泛的門宦教眾分布網絡。每當拱北舉行“圣紀”以及紀念“老人家”的大型爾麥里等宗教活動時,這些門宦拱北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回族穆斯林信眾便會聚八坊,共同參加各自所屬門宦拱北舉行的盛大宗教儀式活動。當拱北進行重修或改擴建時,這些不同地區的回族信眾也會為各自所屬的拱北門宦捐獻自己的乜貼。八坊回族聚居區的不同門宦拱北通過“爾麥里”等大型宗教儀式活動為紐帶和操演空間,建構了一個以八坊社區為中心的跨區域交往互動的社會網絡體系。

大拱北門宦是伊斯蘭教嘎德林耶在中國的主要繼承和傳播者之一,大拱北是一個信眾較多,傳播于陜、甘、寧、青、新、川等省區,其所屬拱北分布在陜、甘、川各地,約有20多處,是一個拱北眾多的特殊門宦。通過師徒間的傳承體系和分布甘、川、陜、青等地的拱北、亭、寺及靜修地組成了其特有的組織網絡結構。大拱北門宦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面對面口傳心授的道統傳授體系,在其師祖祁靜一在世時,為了道統不致錯傳,輩分不致紊亂,自訂延續道統世系名次十字,即“一清風云月,道傳永世芳”。到清同治時期,第六代后裔祁道和先師增訂了“敬承先哲遠,克念悟真?!笔?。前后二十字,既作為拱北當家人列名順序,又可區別道統輩分。這二十個字,不但大拱北遞傳應用,而所屬拱北如臺子拱北、紅山拱北、東鄉葉哈池與石峽口拱北、陜西西鄉縣九處拱北,四川青川蒿溪、后溪,廣元縣大灘九井、二郎山、將軍橋、閬中巴巴寺拱北等處,都襲用這二十個字,以定名分,而繼道統。按大拱北道統傳遞情況,從祁靜一一字輩算起,到現在已傳了十一輩,構成了縱向師徒傳承網絡。

(四)、朝覲活動中的跨區域經濟文化交流與互動

“朝覲”是伊斯蘭教的一個重要的法定宗教功修,屬于穆斯林五功之一,也是許多八坊回族穆斯林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人生目標。在歷史上,許多八坊出生的穆斯林學者,通過前往麥加朝覲過程來完成求學,他們回國后游學各地,并同全國穆斯林學者一起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文化體系,形成了八坊獨特的一體多元的伊斯蘭文化體系。而如今,隨著八坊回族社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每年都有許多八坊回族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覲,在這個儀式完成過程中,八坊各教坊回族個體和家庭,通過歡送、迎接和探望哈吉,與哈吉們共同品嘗和分享朝覲體驗的過程中形成互動與交流,筆者在八坊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了朝覲給八坊回族帶來的諸多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許多哈吉們通過與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種、不同派別的穆斯林共同參加朝覲儀式和交流互動過程中,他們傳統的宗教派別觀念發生變化,形成了“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價值觀,他們觀念的改變同時也影響著教坊群眾的傳統觀念,增進了不同教派門宦群眾間的交流與互動,使這個傳統的多教派、多門宦回族社區在“尊重差異,和而不同”中變得更加和諧,促進了八坊回族聚居區一體多元回族伊斯蘭文化延續和發展。同時,由于世界各地許多穆斯林在朝覲時順便做生意和買賣,朝覲期間在麥加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集市,許多八坊回族商人通過朝覲活動加入到這個國際性的貿易交流中,朝覲為八坊回族提供一個參與國際貿易的平臺,朝覲也同時為八坊回族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禮品需求市場,在筆者對八坊一些穆斯林用品經銷商的訪談中,了解到八坊穆斯林用品貿易最初是從朝覲時的貿易交流中發展起來的,現在,穆斯林用品的生產和經銷已經成為八坊回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支柱行業之一,而且朝覲期間的穆斯林用品的銷售量在全年總銷量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對于八坊回族,朝覲不僅僅是個人的一項重要宗教功修,它是一個中國傳統回族社區與現代世界保持經濟文化交流與互動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互動交流,將八坊回族社區與世界聯系在一起,八坊回族也通過這種互動與交流不斷調適著自己,使社區在保持地方化特色的同時,也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獲得發展。

四、八坊回族伊斯蘭文化網絡的功能分析

(一)、民族文化傳承功能

在八坊回族地區經堂教育發展過程中,通過社區內各清真寺設立的經堂,通過接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回族穆斯林求學者,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阿訇學者,一方面,他們共同締造了八坊地區一體多元的伊斯蘭文化特色,豐富和發展了中國伊斯蘭文化體系,另一方面,他們求學游學行程足跡遍布西北及全國各地,形成一個文化傳播的跨區域橫向網絡體系;通過師徒方式培養的文化傳承人遍布各地,形成了一個文化傳播的縱向網絡體系,這種縱橫交錯的跨區域的文化傳承網絡,將精神文化傳播給多個回族社區,有效的傳承了中國伊斯蘭文化。改革開放后,一些八坊回族有識之士對傳統經堂教育進行了與中國社會相適應的創新性改革,將現代學校教育辦學機制成功引入經堂教育之中,對經堂教育進行一系列適應性創新,這些改革對全國許多回族地區的經堂教育改革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并吸引全國各地求學者到八坊求學,為民族文化的適應性傳承和民族整體素質提高做出了貢獻。

(二)、社會團結和凝聚功能

這主要體現在以社區為中心構建的教育網絡和宗教組織網絡的功能作用上,在跨區域的經堂教育網絡中,通過阿訇、滿拉的求學和游學流動,將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傳播到各地的回族群眾,將大分散的回族社區用共同的文化認同連接起來。

(三)、互動與交流功能

由于八坊回族聚居區所屬教派門宦都通過各自值得紀念的歷史傳統和宗教儀式,將這些歷史文化傳統深深地積淀在西北各回族社區回族群眾的文化心理中,通過大型宗教儀式活動為紐帶和操演空間,這些來自不同省區鄉、村、集鎮的穆斯林們也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自動地聚攏在八坊,有秩序地開展各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活動,固守著他們的精神家園,定期的儀式和活動使各地區回族之間形成了有效的交流與互動。共同建構了一個跨區域的精神社區。

(責任編輯袁朝暉)

猜你喜歡
回族清真寺穆斯林
印尼·雅加達
英國穆斯林更重國家認同
穆斯林在歐洲與居民互認度迥異
《回族文學》2015年總目錄
《回族文學》2011年總目錄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發生爆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