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圓內方,剛柔相濟

2010-03-22 02:52陳代波
周易研究 2010年6期
關鍵詞:周易

陳代波

摘要:《周易》作為五經之首,對于中華民族性格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通過詮釋古老的天圓地方宇宙觀,塑造了中華民族外圓內方的理想人格模式:效法天道,剛健自強,圓轉不窮;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崇德廣業;剛柔立本,變通趨時,方智圓神。但是,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實現外圓內方、圓神方智的理想,總是處于非圓即方的狀態:多數人卻走向了世故圓滑,那些始終堅持內在品質和理想的少數人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關鍵詞:《周易》;天圓地方;外圓內方;剛柔相濟;理想人格

中圖分類號:B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82(2010)06-0072-08

從西漢以來,《周易》長期被尊為五經之首、大道之原,對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遠的影響,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和民族性格也有著重要作用?!吨芤住穼τ谥腥A民族性格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塑造了中華民族外圓內方、剛柔相濟的理想人格。

一、觀物取象:從宇宙觀到人格模式

“天圓地方”說作為我國古代關于天地形狀的基本認識,根深蒂固、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廣泛流行。我國考古學界的發現表明,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其居住區外環一道圓形圍溝,建筑物呈環狀布局,所有房屋都背對圍溝、面向約4000平方米的中央廣場,呈現明顯的外圓內方的形式。陜西寶雞北首嶺、甘肅秦安大地灣甲址也有類似的情形。在北方的遼寧省牛河梁發現的距今約S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有象征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形祭壇。在我國東南地區的太湖流域,在距今4000-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遺址發現大量外方內圓形狀的玉琮。在我國大西南的成都金沙遺址,也發現了良渚文化玉琮和大量仿良渚文化玉琮。玉琮作為良渚文化中象征宗教權力的法器,其形狀是外方內圓,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宇宙觀之“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而玉琮就是“天地貫通的象征”。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了方形的玉版,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認為,“玉版是方形的,上畫圓形,用矢形標出八方,是天圓地方這種古老的宇宙觀念的體現”;“在中國古人心目里,天圓地方實是普遍的看法。因此,常用相疊的圓形、方形作為這種宇宙觀念的圖解”??梢?,中國先民的天圓地方觀念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比較流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徽含山的凌家灘文化遺址,代表占卜文化的玉龜和玉版相伴而出,有學者據此認為凌家灘玉龜就是河圖洛書的母本,是易經產生的重要淵源。李學勤先生也認為,從凌家灘玉版上面的圖紋來看,“任何人一看之下,都會聯想到八卦”;因為玉版的圖紋與“規矩紋”類似,而“規矩紋”是漢代流行的用以表現天圓地方觀念的代表性紋飾,因此李學勤先生斷定凌家灘文化的玉版圖紋與漢代的“規矩紋”一脈相承?!兑住繁臼钦俭咧畷?。其創制目的應該是占問天意與吉兇,即起到溝通天地人的作用,因此天圓地方的觀念被巫貫徹到占筮之中應當是合乎情理的。由此似乎可以推斷,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玉龜和有著八卦圖形的玉版相伴而存,不僅說明古老的天圓地方觀念已經滲透到占筮家的理念之中,并很可能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與以占筮為主的易文化相互滲透了。商代的甲骨文中證實天圓地方觀念在商代的占筮文化中得到了體現:“甲骨文中的天字,常在人的頭頂上頂著一個圓圈或圓點,使人推想商代已有天圓之說?!貫樗姆?,則卜辭中四土、四風等觀念更清晰地表示出來?!睆埞庵毕壬M而指出,甲骨文中的“巫”字字形就表明巫是使用矩的專家,能夠畫圓畫方,因而有能力貫通天地、溝通天地。因此,盡管《周髀算經》的著作年代是否為周初受到質疑,但是西周初年能夠明確提出“天圓地方”思想(“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應當符合歷史和思維的發展脈絡,這種天圓地方思想滲透到《周易》之中也符合情理。從《易傳》來看,蘊含在《周易》中的天圓地方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揭示和提煉。

眾所周知,《易傳》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仰觀俯察的觀物取象模式,《系辭下》曰:“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碧靾A地方是人們直觀地仰觀俯察的結果,在《易傳》的《說卦傳》中,就包含了天(乾)圓地(坤)方的取象:“乾為天,為圓”,“坤為地,……為大輿”。其中“天圓”之象已經十分明顯,但是“地方”之意似乎不夠明顯。盡管《說卦》沒有明確提出“地方”,但以“大輿”為坤卦之物象已經包含此意。宋玉在《大言賦》中有言:“方地為車,圓天為蓋?!笨梢?,以“大輿”為坤卦之象即有“地方”之意。不僅如此,《易經》坤卦六二爻辭為“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足見方早已為坤卦的物象之一。那么,對于“法象莫大乎天地”的《易傳》作者來說,天圓地方的物象給人類何種效法之處呢?難道是人的形體要像天地那般方圓嗎?當然不是。對于《易傳》作者而言,從天圓地方的物象中探討天之圓、地之方對于天地的影響,從而對于人類的立身行事提供指導和借鑒,才是其觀物取象的目的。

先秦時代,人們從樸素的直觀中發現:圓圓的天總是在不停地運動——白天太陽東升西落,夜晚月亮陰晴圓缺,天有風雨晦明的變化,春夏秋冬四時更替,天的運動從不間斷,因此《乾·象》說“天行健”,《說卦》說“乾,健也”,“健”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行不已之意;與天的運動不已相反,人們腳下的大地總是靜止不動的,故而《坤·文言》說“至靜而德方”,即是說大地是最安靜的。由此可見,天地在《易傳》中不僅有圓和方的不同形狀,還有動和靜的不同性質。人們效法天是要效法天之道動的特點,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效法地是效法地之道靜的特點,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先民們通過觀察發現,天地均有恒久不已之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赵碌锰於芫谜?,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恒·彖》)人們觀察體味“天圓地方”、“天動地靜”的物象特點,就要效法天道和地道。希望像天地那樣“博厚”、“高明”、“悠久”(《中庸》),從而在人世中實現圓融暢達、往來不窮的目標。因此,在古老的天圓地方宇宙觀指導之下,《易傳》作者建構了外圓內方、剛柔相濟的理想人格模式。

二、效天以圓外:變通趣時,剛健自強

在《易傳》看來,天之所以能夠運行不息,是因其具有“變”和“健”的內在精神和特質。人類效法天道,就要學會變通的本領,就要保持剛健自強的品質。

1、與時偕行。唯變所適

變歷來被視為《易》的核心和根本?!兑捉洝肪褪且槐居懻摗白円住钡慕浀洹饕懻摓楹我?,怎么變,變的效果如何等問題,所以司馬遷說“《易》長于變”。變固然是《周易》的核心,但是變的結果未必有利,關鍵是要變而通之?!断缔o下》說得很清楚:“《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币虼?,《易傳》也十分強調“通”。因為變的結果有優劣之分,變而不通是要避免的結果,變而通之才是追求的目標。

《周易》本為占筮之書,其目的就是在事物發生變化之時,能夠作出合理適當的選擇,實現趨吉避兇、

趨利避害的結果,達到利益的最大化“變而通之以盡利”(《系辭上》)。如果說趨吉避兇、趨利避害是變通的根本目的,那么時機則是變通的直接誘因,如果時機不成熟,變通就很難達到目標。為此,《系辭下》直截了當地說:“變通者,趣時者也?!币馑际钦f,要根據時機的需要適時變通,才能達到往來不窮的目的。因此,《易傳》非常強調“時”的地位和作用,強調要根據時機的變化予以相應的變通?!遏蕖ゅ琛氛f得很明確:“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本右朴诎盐諘r機,做到“與時偕行”: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機遇,不可錯失良機;反之,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不要輕舉妄動;只有動靜不失其時,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2、剛健自強,往來不窮

《易傳》認為,天之所以運轉不窮,是因為天有著不變的內在精神:“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乾·文言》)人應當效法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易傳》認為,君子應當保持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才能抓住機會,創建“盛德大業”。除乾傳之外,《易傳》還有多處盛贊剛健之德,如《需·彖》有“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大有·彖》“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大畜·彖》有“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種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精神為中國歷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所推崇、傳承并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什么君子能夠保持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呢?因為真正的君子始終懷有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比較獨特的一種超前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中華民族在安逸之中也能夠警惕危險,從而避免像強盛的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最終覆滅的命運。何謂憂患意識呢?《系辭下》中有一個詞講得好,叫做“懼以終始”——即始終保持警惕戒懼之心?!吨芤住纺耸墙渖骶瘧值膽n患之作:“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系辭下》)乾卦九三爻辭就表達了這種警惕戒懼之心:“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本咏K日不懈怠,始終保持警惕之心,雖然遇到危險,仍不犯過錯。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币馑际撬的耸菆员絹淼南日?,要求人們善于察覺事物的走向,防微杜漸,以免后患?!断缔o下》特別強調了居安思危的意識:“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比碎g的治亂興亡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只有居安思危,始終保持憂患意識,才能在變動不居的社會變遷之中實現通達、長久的目標。

從《易傳》可以看出,為了實現趨利避害、趨吉避兇的目標,我們必須時時關注“時”的變化并即時變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始終保持戒慎警懼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事的通達、長久。這種居安思危、執著追求通達長久的精神就是剛健自強的精神。因此,變通趣時與剛健自強作為效法天道的產物,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通達長久、圓融無礙。

三、法地以方內:守正固本,崇德廣業

如果說圓圓的天因為其變動不居、運行不已的特點而長久的話,那么方方的大地之所以長久則是因為其安靜、包容的特點而實現的。大地之所以能夠讓萬物得以滋長,就是因為她安靜柔順的品質和博大、包容的心胸,因此人們效法地道就要做到守正固本、厚德載物,才能實現通達長久的目標。

1、守正固本,敬內義外

與始終健動不已的圓天相比,大地卻始終保持自己端方、安靜的特性,人們效法地道,就要固守方正之德。故而《坤》卦辭有“安貞吉”之語,《坤·彖》解釋說“安貞之吉,應地無疆”,意思是安于固守正道所獲得的吉祥,與大地無疆的美德相應?!独ぁの难浴氛f得好:“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薄俄n非子·解老》曰:“所謂方者,內外相應也,言行相稱也?!崩るm然是最柔順的,可是她也有剛強的一面;她雖然是最安靜的,卻始終保持著方方正正的品質:“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币怨Ь粗氖冀K保持這種端方正直的內在品質,就會不斷感染他人,所以說“敬義立而德不孤”。君子在不熟悉的情況下能夠獲得“無不利”的效果,就是因為常懷尊敬之心,始終保持這種端方正直的品格并從不懷疑自己,終能達到“直方大”的境地,一定會無往而不利,所謂“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边@種“不習無不利”的結果是長期積累的厚重、敦厚所導致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易經》作為占筮之書,尋求趨吉避兇、趨利避害之道是其根本出發點。然而在《易傳》看來,守正固本、立不易方才是趨吉避兇的根本和基礎,即固守道德的根本立場,不為各種利益、艱險所動搖?!断缔o下》深刻論述了守正的重要意義:“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币馑际钦f:吉兇的規律,說明守正就能夠獲勝;天地之道,說明守正就能夠被人崇敬瞻仰;日月之道,說明守正就能夠煥發光明;天下的變動,說明萬物都應當專一守正?!逗恪は蟆芬笕藗冃Хê阖?,恪守正道始終不動搖,恒久不變:“君子以立不易方?!薄肚の难浴芬舱f“貞固足以干事”,意思是說只有固守正道才能辦好事務?!锻汀坟猿蹙咆秤醒裕骸氨P桓,利居貞,利建侯?!币馑际钦f君子雖然徘徊不進,但是能夠始終恪守正道,就有建立諸侯之利。倘若讓大家都能夠守正,那就可以稱王于天下:“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師·彖》)《彖傳》還列舉了其他很多守正得吉的例子,茲不贅舉。但《坤·文言》中的一段話具有總括性,不能不提:“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意思是君子的美質好比黃色中和、通達文理,他身居正確的位置,美在其中,流暢于四肢,令事業大發展,這才是美之極致啊!這種美乃是長期守正固本獲得的。當然,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始終持守正道,故而《乾·文言》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2、厚德載物,崇德廣業

古人在仰觀俯察的過程中,一方面看到天運行不已、剛健有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發現大地那種無與倫比的寬厚和包容,千差萬別的各種事物都能夠在大地上生長,因此主張效法這種博大寬容的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焙螢椤昂竦隆?《系辭上》說:“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鼻趧诙蛔钥?,有功而不自得,這是一種謙卑的美德?!熬右院竦螺d物”就是要求君子像大地母親那樣有著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默默奉獻;寬容他人的錯誤、包容他人的缺陷,此謂“有容乃大”。

《易傳》十分注重闡發道德在人事之吉兇、利害中的基礎性和根本性作用,把道德當作推展事業乃至廣大事業的前提和基礎?!肚の难浴吩诮庾x九三、九四爻辭時提出,君子進德才能修業,忠信是增進美德的階梯,真誠是積蓄功業的條件:“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鼻缘木湃?、九四爻都因其憂患振作和增進美德的努力,因此雖有危險也不會有災禍。相反,如果德行淺薄或者不能恒久地保持美德,就會有危險。正如《系辭下》所說,德行、才智、力量都薄弱的人擔當重任,

很難避免災禍:“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薄逗恪坟跃湃侈o也說“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小象》解釋說“不能恒久地保持美德,就無所容身”。在《系辭》的作者看來,《周易》的履、謙、復、恒、損、益、困、井、巽等卦分別是道德的基礎、柯柄、根本、鞏固、增進、充實、檢驗、領域、規范,從而構建了一個不斷增進道德的系統,為廣大事業奠定了基礎。作者借用孔子之言贊道:“《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大易何以至善至美呢?因為大易是圣人崇尚道德而廣大事業的智慧,只有崇尚道德才能廣大事業。

我們今天效法坤,就是要效法坤“至靜而德方”、“厚德載物”的特點,始終保持端方正直的品格、寬廣包容的心胸,才能更多地發現他人的長處、優點,才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寬容他人的錯誤,從而達到通達無窮的目標。

四、圓神方智:乾坤并建,剛柔相濟

《易傳》盛言天之道、地之道,不過是為人的安身立命提供理論依據,最后也都會歸結到人之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說卦》)《易傳》作者效法天地之道,終于發現了可以長久安身立命的理想人格模式:效法天道,剛健自強,圓轉不窮;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崇德廣業;剛柔立本,變通趨時,方智圓神。

1、圓與方:乾坤并建,剛柔相濟

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傳》深諳辯證法,總是天地對舉,乾坤并建。從天地構成的世界來看,乾天之圓與坤地之方一起構成了世界這個統一體,這個世界同時具有剛健不已和安靜柔順的雙重性質。

對于掏成世界統一體的乾滅與坤地這兩極而言,又分別體現出其圓方,剛柔和動靜。對于乾天而言,剛健是其內在的品質,作為圓轉無窮的內在根據,這一性質永遠不變,這是乾天方、靜、剛的一面;從功能或者效果上而言,乾天運轉不窮、圓轉如意、生生不息,這是乾天圓、動、柔的一面。因此,就乾天本身而言,自有其外圓內方:在固守天之道的性質上而言是方、是靜、是剛,在充分發揮天之道的功能、實現生生不息的效果上而言是圓、是動、是柔;固守天之道的性質是內在的方,發揮其功能是外顯的、效果的圓。對于坤地而言,方方正正、安靜柔順是其永遠不變的內在性質,這是其方、靜、剛的一面;從功能或者效果上而言,因為其無限的柔順、包容,坤地以其無限寬廣的胸懷讓萬物都能夠得到普遍生長,即所謂“厚德載物”、“應地無疆”,這又體現出運轉不窮的圓、動、柔的一面。因此,就坤地而言也有其外圓內方:固守其方方正正、安靜柔順的性質是方、靜、剛,因為其柔順的發揮而使得萬物普遍生長是圓、動、柔;固守地道安靜柔順的性質是內在的方,實現厚德載物的功能是外顯的、效果的圓。

正如圓天與方地構成世界的統一體,君子之道也應當是效法天地之道的統一體,效法天地之道的君子也應當具有外圓內方的人格模式:兼具圓與方、動與靜、柔與剛的不同性格。因此,君子一方面要效法乾天、坤地之方的一面,即像乾天一樣始終保持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為理想不懈奮斗的品質,也要像坤地一樣始終保持方方正正、安靜柔順、寬容謙遜的品質,另一方面要效法乾天、坤地之圓的一面,即追求像乾天一樣運轉不窮、圓轉如意的效果,追求像坤地一樣厚德載物、德合無疆的效果。

2、外圓內方:剛柔立本,變通趨時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像乾天一樣運轉不窮、圓轉如意和像坤地一樣厚德載物、德合無疆的效果呢?是不是始終固守內在的剛健或者柔順的品質就可以實現呢?深諳辯證法的《易傳》指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剛中有柔、柔中帶剛,陰陽與剛柔總是在發生變化,正是這種變化使得世界生機勃勃、大生廣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嗣,是以廣生焉?!?《系辭上》)外表運轉不窮、變動不已的天也有其清靜專一的一面,安靜柔順、守正閉藏的大地也有張開懷抱、滋養萬物的一面。在于乾天而言,因其象為圓,圓轉無窮是其健而動的一面,但是一個圓要得以運動不已乃至圓轉無窮,其圓必須保持“一中同長”(《墨經上》)的性質,這就是其“靜而?!敝?,否則就不再成其為圓,在運轉中就會受到阻礙,不再圓轉如意;就其精神層面而言,“靜而?!本褪潜3制鋭偨∮袨?、堅持不懈和深懷憂患、自強不息的理想追求和意志品質。對于坤地而言,其常態是安靜而柔順、守正閉藏的,但是也有其剛健的一面:_一是促使萬物在其懷抱中隨著四時變化而生長,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表現,此為其陽剛運動的一面;二是地震之山崩地裂的氣勢奪人心魄,安靜柔順的大地剛健運動的一面令人生畏。因此,陰陽、剛柔等之間是可以根據時勢、時機的需要而發生變化的,這種變化就是變通:“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闢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系辭上》)《易傳》為什么要強調變通呢?《系辭上》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變通:一是被動地變通,形勢惡化到極點,不得不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二是主動地變通,目的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變而通之以盡利”。

什么情況下應當變通呢?《易傳》認為,變通是根據時勢、時機的需要決定的?!断缔o下》說:“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币馑际乔瑒偫と崾歉?,應當固守乾道之剛健自強和坤道之方正、寬容和謙遜這些基本原則和品質,但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需要根據時勢、時機予以變通?!稉p·彖》說得更清楚:“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眱审奈⒈≈锞涂梢苑瞰I神靈,只要應合其時節就好;同樣,減損陽剛、增益陰柔也要看時機是否成熟、恰當。無論是減損還是增加、充滿還是缺欠,都要根據時勢、時機而定?!兑讉鳌窂娬{根據時勢、時機而變通是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或者不得已而為之,其意蘊均可以視為達到圓滿無缺、運轉不窮,因此變通體現了外圓內方之圓的一面。與變通相對,保持原有的天動地靜、天剛地柔的原初性質,即保持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固守正道、寬容謙遜的品質則稱為外圓內方之方的一面。

君子要實現平治天下的理想和目標,首先要守正固本,始終保持內在的品質不變:效法天道陽剛的一面,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動搖,這是固守陽剛之本;學習大地柔順的一面,固守正道、寬容謙遜,包容他人的缺點和錯誤,這是固守陰柔之本。同時,為了實現理想和目標,又要根據時勢和時機的需要適時變通、剛柔并濟,這樣才能達到圓轉靈活、無往不利、盛德大業的效果。圓者,圓轉不窮、無有滯礙之意;方者,止也,保持方正、靜止不動之意。始終保持內在的品質不變是為方,適時變通以避開障礙、達到圓轉無窮是為圓。因此外圓內方的理想人格模式應當是:內心方正,堅持做人的原則,始終保持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寬容謙遜的品質,又能夠根據時勢和時機的需要適時變通、剛柔相濟,以達到圓轉如意、無往不利的效果,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

3、圓神方智:理想的狀態

《系辭上》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斷:“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睍x代韓康伯注云:“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變所適,無數不周,故日‘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秉S壽祺、張善文在此基礎上釋為:圓,即圓通;方即方正,知即智;兩句的含義是“蓍數以變化神奇為‘德,卦體以明智有方為‘德?!惫P者認為,“蓍之德圓而神”是因其“唯變所適”而達到圓轉如意、神妙莫測的效果,“卦之德方以知”是因各卦皆有其確定的象征意義故而給人以明確指向,讓人明智?!胺揭灾恰迸c“圓而神”之間是相互應證的關系:“方以智”既是“圓而神”的基礎,又是“圓而神”的體現;“圓而神”是“方以智”的結果和目標,各卦皆能做到“方以智”,則整體效果就達到了“圓而神”,所以《系辭上》說:“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薄皹O深研幾”是圣人“方以智”的體現,能夠探究幽深的哲理,能夠發現并研究極其細微的征象,難道不是智慧嗎?“極深研幾”的智慧能夠為人的出處進退隱顯明確未來的方向:提供明確指示、指明道路,故而是“方以智”?!巴ㄌ煜轮尽?、“成天下之務”是圣人奮斗的目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正因為圣人有“極深研幾”之智,故而在實現“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的目標上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神秘莫測,這就達到了圓轉如意的神妙效果?!兑住泛我阅軌驅崿F如此神妙的效果呢?因為,《易》作為圣人“崇德而廣業”之道,具有“方以智”、“圓而神”的特點: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系辭上》)

易道是效法天地而得,所以能夠通達天地之道。能夠“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知鬼神之情狀”,能夠“不違”、“不過”、“不流”、“不憂”、“能愛”,若非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如何可能?正因為有著超常的方智,所以能夠達到“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的圓神效果。

五、非圓即方:現實的無奈

圓神方智是外圓內方的理想狀態,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達到這種圓神方智的狀態,大多數人在根據時機、時勢變通的過程中難以始終保持內在的方正,因此《乾·文言》感嘆道:“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只有圣人才能根據時勢、時機的需要予以適時變通并不失其內在的方正。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早已洞悉世事。盡管他崇尚在“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基礎上的中庸、“無可無不可”的外圓內方人格,但卻不得不遺憾地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孔子深知,在嚴酷的社會政治環境中要做到既堅持原則又能夠適時變通、保持靈活性絕非易事,稍不留心就會喪失做人的原則而流于以利益為轉移的鄉愿——圓滑處世、狡黠媚俗。因此,孔子寧愿舍圓留方:狂者剛健有為、積極進取,取象乾卦剛健之德,是固守剛健之方;狷者有所不為、不同流合污,乃是取象坤卦安靜有止、柔順守正之德,是固守正靜之本。相對于孔子的這種舍圓取方的選擇而言,《易傳》本著天地、圓方皆重的原則,既未設計方圓沖突的格局,也未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但總體而言《易傳》似乎更加強調“圓”、“變”和“神”。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中國的知識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總是希望在堅持內在原則性、獨立性的前提下保持對外界的靈活性,因此外圓內方長期被視為理想的人格,直到近代還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認可的人格模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卻很難真正做到外圓內方,唐代著名詩人、改革家柳宗元在年輕時剛直激烈、棱角分明、敢作敢為,但是這種內外皆方的性格讓他在政治斗爭中遭遇失敗。柳宗元痛定思痛,提出“圓其外而方其中”的理想性格設計,也不過是馬后炮。東漢時期的黨錮之禍,給崇尚道德品質和個性自由的儒家知識分子以沉重的打擊,封建君主專制的強權使得外圓內方的理想人格往往分裂為少數人的方和多數人的圓。那些固守內在方正的知識分子要么在現實中頭破血流,如兩漢的晁錯、李膺到隋唐的魏征、韓愈、柳宗元,再到兩宋的范仲淹、包拯以及明朝的于謙、海瑞等;要么就像陶淵明一樣歸隱山林。大多數人在強權壓迫與利益誘惑之下,漸漸舍方就圓以至于圓滑世故,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把中國人的這一人格特點歸納為“圓熟”、“老滑俏皮”,其中“老滑俏皮”被他稱為“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這種狡猾的哲學可以從“三十六計,走為上著”,“乖人不吃眼前虧”,“退一步著想”等詞語中可以看出,而且這種人生態度經過不斷打磨,已經臻于圓熟境地,成為中國文化的特征。盡管如此,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少能夠始終保持內在原則和理想的方人,他們是“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人的脊梁,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和推動,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數千年而不倒。在這些堪稱民族脊梁的中國人中,能夠真正做到既保持內在道德品質的方正,又能夠以一定的靈活性應對外界壓迫的外圓者,實在是鳳毛麟角。

責任編輯:黎馨平李尚信

猜你喜歡
周易
返本歸元:《周易》研究的四個維度與未來方向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豫》卦釋義
甜甜的“蝴蝶繭”
清代風水師沈竹礽視域下的《周易》古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著作
《周易》經、傳中“時”之思想探賾
從歸妹卦看古今社會的“大齡剩女”的婚戀觀
《百年易學文獻菁華集成》(一)目錄(周易經傳研究專輯)
易學新書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