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力
——詩歌《如果》中隱喻的認知語用分析

2010-04-07 18:30游曉玲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0年10期
關鍵詞:隱喻關聯語境

游曉玲

(南京曉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談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力
——詩歌《如果》中隱喻的認知語用分析

游曉玲

(南京曉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的、語義的現象,更是一種語用的、認知的現象。詩歌中隱喻的使用是詩人追求最佳關聯的結果,因此隱喻的理解是一種明示推理交際,是讀者在適當的認知語境下尋求最佳關聯而取得語境效果的過程。以隱喻的認知語用觀為出發點,結合具體的英語詩歌中的語篇隱喻為實例,可以進一步認識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力。

隱喻;認知;語用;關聯

一 隱喻與關聯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隱喻研究熱潮興起,認知科學、心理學、符號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者也加入到了隱喻的研究中,隱喻研究呈現出一種多角度、多層次和多學科的多元化態勢。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個不熟悉、較抽象或較難理解的目標域。不同的認知域之間之所以能進行映射,是因為兩者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即“在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有一系列本體或認識上的對應關系”。[1]作為始源域的事物是隱喻的認知基礎,通常是為人們所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東西,而作為目標域的往往是人們感到陌生的、抽象的東西。如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旅程)。這個隱喻是用較具體的、為人所經常體驗的“JOURNEY”(始源域)去映射“LIFE”(目標域)。隱喻的本質是概念化,是人們借助于簡單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抽象、復雜的概念的認知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 Lakoff等不斷發展和完善了隱喻理論,他們運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以及意象圖式來解釋隱喻現象,進一步揭示了隱喻的本質,形成了隱喻的認知觀,明確了對隱喻的解讀如果單純地從修辭角度和語義角度,都難以做到對其本質意義的揭示;要對隱喻意義作出更充分的闡釋,還要從認知角度來進行。

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隱喻研究中形成的語用觀把隱喻作為一種話語現象來研究。隱喻研究專家 A.Ortony[2]經過多年對歷史上各種隱喻定義的缺陷考證后指出,任何忽視語境因素的隱喻定義都是不完整的。在缺少語境知識的情況下,除了能列舉隱喻可能具有的多種意義外,我們無法確定某一隱喻的確切意義是什么。只有將隱喻置于語境下作為話語去理解,才能理解隱喻的真實含義。隱喻是一種以詞為焦點,語境為框架的語用現象,語境是確認和理解隱喻的依據[3]。這樣,就把隱喻提升到更廣闊的言語環境中作為一種話語現象來考察其意義。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將隱喻視為一般話語,不需要特殊的解釋能力和程序,是言語交際中一般認知推理能力自然發展的結果。即隱喻話語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機制,而只不過是具體語境下遵守關聯原則的產物,因此對隱喻的理解必須遵循關聯的原則,尋求隱喻相似性的過程,也就是尋求事物關聯性的過程,從而進一步揭示了隱喻理解的本質??梢?,關聯理論提出的關聯的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又規約著隱喻和轉喻中兩個認知域之間所激活的概念映現,決定了哪一個概念映現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下被首先激活。認知語言學和關聯理論在語用推理上的這一互補性進一步拓展了我們話語理解研究的范圍。[4]

二 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適用性影響

Lakoff和Johnson把隱喻的研究和認知聯系起來,他們認為語言表達形式只是語言的表面現象,起決定作用的是存在于語言表達形式以下的深層認知機制,組織我們的思想、形成我們的判斷、形成了我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概念結構,他們稱之為概念隱喻。概念隱喻與通常所說的隱喻不同,它是對一般隱喻表達式的概括和總結。例如,討論“LIFE IS A JOUTNEY(人生是旅程)”這一概念隱喻,將概念 LIFE變成JOURNEY,即是從生命開始到結束,也就是從啟程到旅程結束。兩個概念域之間存在著多次對應的映射。其本體映射是:旅行者——某人,旅行目的地——生活的目標,關鍵時刻——十字路口,已行距離——人生的過往。因而產生了“人生是旅程”這個基本的概念結構,并衍生出的許多相關的隱喻或語言表達,如:

1. I set out to be a doctor, but I liked English so much that I became an English teacher!

2. You can’t just go through life with your eyes closed!

3. I don’t know where I’m heading. My life has no direction at the moment.

4. After university I was at a crossroads, and I didn’t know which way to go.

5. His life took an unexpected direction after he met her.

6. You have to move on and forget about what has happened.

在上述有關人生的隱喻表達中,涉及到 STARTING–POINT(出發點)、LANDMARK(地標)、WAY(路)、PATH(路徑)、和GOAL(目標)等名詞概念;SETTING OUT(出發)、MOVING ON(繼續前進)、COVERING GROUND(走過一段距離)、FOLLOWING A ROAD(走某條路)、ARRIVING(抵達)等行為概念,這些概念在給“JOURNEY”這個概念提供結構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癑OURNEY”的概念域所包括旅行者、旅行方式、旅途艱辛和目的地等概念要素,“LIFE”的概念域所包括人、生活方式、生活困難和人生目標等概念特征,在兩個概念域之間進行多次對應的映射,從而實現能夠用較為具體的“旅程”概念來解釋較為抽象的“人生”概念的目的。

可見,認知論把隱喻理解為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從這一意義上說,它是一種認知方式;語用論則側重認為隱喻意義的創造和理解必須借助于語境等超語言因素。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以關聯為唯一原則,以演繹推理為理解模式的關聯理論。關聯理論認為,言語交際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是因為交際雙方都遵循著關聯原則,即根據相關聯的信息來認知事物。Sperber和Wilson指出隱喻不外是一種隨意的言談。語言中的隱喻是一種與語境密切相關的語言使用現象隱喻并不需要特殊的理解能力或程序,它是言語交際中使用的一些非常普通的能力和步驟的自然結果。隱喻的使用只不過是為了選擇不直接說話人思想的話語的結果,是為了尋求最佳關聯而采取的一種方式。隱喻是基于事物間的相似性而產生的,而相似性的獲得,受語境、人的認知能力等等因素的影響。[5]關聯理論把交際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認為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并受關聯原則的支配。從本質上來說,作為明示——推理交際行為的隱喻理解是讀者在始源域認知語境和目標域認知語境之間尋求最佳關聯性的過程,即作者期望讀者在理解文本時能取得充分的語境效果,而沒有付出不必要的處理努力。讀者應根據關聯原則,從潛在的認知語境中選擇正確的相關語境假設,從原語的語音層、句法層、語義層和語用層等各交際線索中推斷出原語作者的交際意圖。例如,LIFE IS A JOUTNEY(人生是旅程)。始源域“旅行”的認知語境包括旅行者、旅行方式、旅途艱辛和目的地等要素。與此相應,目標域“人生”的認知語境包括人、生活方式、生活困難和人生目標等等。讀者并不是無限制地激活所有可能的概念域特征,而是根據語境提供的信息,選擇某種特定的視角人生之旅需要自信、勇氣和毅力,然后再建構相應概念域(旅行者、旅途艱辛和目的地),選擇性地投射到目標域中(人、生活困難和人生目標),即所謂尋求特定語境下的最佳關聯(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論選擇什么,都應努力爭取成功)。關聯理論從人類的認知出發,以尋找話語和語境的最佳關聯為目標,并通過推理,使隱喻最終得到合理的闡釋。

三 隱喻的認知語用辨析

詩歌是隱喻應用最廣泛的文學體裁。隱喻和詩歌的關系正如魚和水,沒有隱喻,詩歌成了無魚之水,水因魚的存在而充滿活力,隱喻的使用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是詩歌話語特有的表意功能得以實現的載體??梢哉f離開了隱喻,便沒有詩歌。詩歌這種文學體裁更加典型地揭示了隱喻工作的認知原理。英國詩人吉普林的抒情詩《如果》曾被譯成27國語言,它是撒切爾夫人最喜歡的詩歌,也是邁克爾杰克遜的墓志銘,此詩如此受關注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其深邃的人生隱喻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勵志名篇。

詩歌語言與口頭話語的最大不同在于,口頭交際時,說話者可以對聽話者提供即時的語境信息。解讀詩歌中的隱喻時,讀者只能通過文本的字里行間明示的信息推測作者的意圖,利用隱喻的始源域和目標域間的多次對應的概念映射或意象圖式,積極尋找兩種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聯,在其共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一系列推理,最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隱含意義。因此隱喻的認知效果與讀者的人的認知能力、閱歷、素養等個人因素有很大關系,因此對同一首詩的解讀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具體地說,詩歌《如果》中的語篇隱喻的認知語用分析,主要側重于分析隱喻是如何在認知語境中通過明示—推理過程找到最佳關聯的,即讀者在詩人提供的明示信息的基礎上,如何依據關聯原則,結合語境,激活隱喻的始源域和目標域間的對應映射,借助意象圖式尋找最佳關聯。詩歌運用語篇隱喻“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旅程)構建和組織語篇。人生是一段旅程,旅途中會有很多道路選擇或應對策略的選擇(if平行結構所呈現的喻體),映射到本體(人生得失);全詩使用了13個if平行結構給讀者以提供明信息,在認知語境中激活了始源域(旅行者、旅途艱辛和目的地)和目標域(人、生活困難和人生目標)間的多次對應的概念映射,而兩個概念域間對應的相似性是實現語用推理的最佳關聯(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論選擇什么,都應努力爭取成功)。這一隱喻還會在認知語境中依靠意象圖式“路徑”的映射激活,并得到“變化<>運動”和“目的<>目標”這些相互關系的支持。在“旅行即走出的路途”中,路途的起點對應旅行的開始,路途的終點對應旅行的完成,中間站對應旅行的過程。在路徑圖式中,岔路對應旅行中不同活動的選擇(在本詩中,13個if結構對應13種不同的人生遭遇和選擇),路途的障礙對應旅行中的難題?!叭松锹贸獭币约坝伞叭松备拍钛苌龅南嚓P隱喻如:LIFE IS WAR、LIFE IS A STAGE、LIFE IS POSSESSION、LIFE IS A DAY/YEAR、 LIFE IS A DREAM等等。它們產生的意象圖式在這首詩里反復出現,渲染主題,滲透于整個語篇,我們可以稱之為語篇隱喻。它們使讀者能夠不斷重構和體驗紛繁復雜的人生抉擇和人生感悟,引發情感認同。這些隱喻之間相互關聯或彼此蘊含,強調探討人生的目的、方向和進程時,詩人啟用隱喻+LIFE IS A JOURNEY+;當強調人生的豐富內容時,啟用+LIFE IS A STAGE/ DREAM+;當強調人生的博弈屬性時,可以啟用隱喻+LIFE IS A WAR/ GAMBLING GAME+等等??梢允褂貌煌娜松[喻或其次生隱喻表達不同的人生概念內涵。詩人運用這些隱喻來描寫人生旅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假設,并且啟迪人們對人生價值的判斷。在第一小節,詩人構思了一連串不同的意象:世人的懷疑、咒罵、仇恨、欺騙等勾勒出人生旅途上可能遭遇的世態炎涼;在第二小節,詩人進一步將triumph,disaster,imposters,knaves,trap,fools等事物串成有機整體,構成豐富內涵的認知語境,以激活人們對人世滄桑的體驗。在該詩的第三節:

If you can make one heap of all your winnings

And risk it on one turn of pitch-and-toss,

And lose, and start again at your beginnings

And never breathe a word about your loss;

If you can force your heart and nerve and sinew

To serve your turn long after they are gone,

And so hold on when there is nothing in you

Except the Will which says to them: “Hold on!”;

在這一小節,詩人使用LIFE IS A JOURNEY隱喻,激活出人類基本的普通的對路徑的體驗。如路徑中有起點和終點(beginning,start),路況有崎嶇有平坦(turn,pitch-and-toss)等概念,這些概念又能衍生出相關聯的價值判斷,如目標就是目的地,困難就是路障,人生有得有失(winnings,loss, nothing),失去就是重新回到起點(start again at your beginnings),失敗后抱怨是錯的(never breathe a word about),堅持是正確的(serveyourturn,holdon)等等。在最后小節,詩人用了 LIFE IS A STAGE隱喻,呈現了在這個舞臺上的crowds,kings,foes,friends,man各種不同的角色及其對人生旅行的主體人物產生的影響等等。詩人對不同人物的態度反射出詩人對人生的個性化感悟和人生選擇。我們還可以看出,每個概念域并不是互相獨立或彼此不相關,而是存在一定的關聯,始源域內的諸要素及相互結構關系多層次地映射到目標域。概念隱喻和其次生隱喻之間也存在蘊含關系。在明示—推理過程中,跨域的映射可以不必全然存在于認知者既有的概念系統內,而可以由認知者根據具體的語境來構建,這正是關聯理論所強調認知語境在理解隱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人類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主動思維,積極認知和推理的主觀能動性。詩人把有關人生的概念隱喻發揮到極致,運用具體意象圖式彌補抽象化語言的不足,使主題“人生之旅需要自信、勇氣和毅力”在有限的詩行中得到無限的延伸。

綜言之,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和探討隱喻這樣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和認知現象,是當代語用學研究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詩歌中的隱喻被用作明示刺激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詩人的信息意圖上。解讀詩歌中的隱喻時,讀者可以通過文本的字里行間明示的信息推測作者的意圖,借助語境等超語言因素,激活隱喻的始源域和目標域間的多次對應的概念映射或意象圖式,積極尋找兩種事物之間存在的最佳關聯,真正理解隱喻的含義。文章對詩歌文本的認知語用分析,表明了關聯理論對詩歌中的隱喻具有極強的闡釋力。

[1]Lakoff,G. &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Ortony,A.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張輝,蔡輝.認知語言學和關聯理論的互補性[J].外國語, 2005,(3).

[5]匡方濤,文旭.隱喻的認知語用學研究[J].外語學刊,2002, (4).

(責任編校:周 欣)

H313

A

1673-2219(2010)10-0172-03

2010-05-04

游曉玲 (1967-),女,安徽黃山人,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

猜你喜歡
隱喻關聯語境
不懼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數“關聯”題的剖析與拓展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活的隱喻》
“一帶一路”遞進,關聯民生更緊
奇趣搭配
智趣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跟蹤導練(三)2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論幽默語境中的預設觸發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