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復興與文化自覺

2010-04-11 12:55李英華
關鍵詞:國學中華民族精神

李英華

(海南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海南 ???570228)

21世紀儒學研究

國學復興與文化自覺

李英華

(海南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海南 ???570228)

國學是代表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學術文化。國學復興體現了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精神。它有助于彌補中國現代教育的嚴重缺陷,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并賦予人類生態文明以深刻的內涵和意義。

國學復興;文化自覺;現代教育;和平崛起;生態文明

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演講時引用了兩句古語,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并指出這兩句話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與時俱進的強大精神力量。[1]《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薄爱斀駮r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庇纱丝梢?,伴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必然迎來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也即“國學復興”。這體現了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精神。而“國學復興”與“文化自覺”又必然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谶@一認識,本文擬就其中幾個問題作一簡要闡述,以期拋磚引玉。

一 國學與國學復興

晚清以降,“國學”一詞被賦予了嶄新的內涵,即與“西學”相對而言,“國學”代表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自性。

時至今日,“國學”名詞能否成立?內涵是什么?有何意義與價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相對而言,筆者贊同吳光先生的看法,即“國學”最一般的涵義是“代表國家民族精神風貌的學術文化”?!皣鴮W”概念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既是民族的,又是兼容的;既是學術的,又是文化的。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國學”,應當是一元主導、多元兼容、與時俱進的新國學。[2]基于此,國學內容大致可分如下幾類:儒道佛三教、古典史學、古典文學、古典藝術、傳統中醫、傳統武學、傳統蒙學等。從中又可剖析為三個層面:第一層是常識與民俗;第二層是學術與技藝;第三層是精神與價值。國學是安身立命之學、是治國安邦之學、是天人合一之學,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與精神理念。

近年來,從學術界、知識界、文化界到企業界乃至社會大眾,都對“國學”有了更多的關注,從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國學熱”現象。但從另一角度看,當前國民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還相當陌生、隔膜,因此還談不上“國學熱”。其實,我們的社會在很多方面倒是相當西化了。因此,面對所謂“國學熱”,不應該盲目樂觀,而應該看到它的不足,特別是它的浮躁化與功利化(或商品化)的一面。*參見張豈之《國學傳播要少點浮躁》,見《人民日報》2007年8月10日;陳來《國學熱與國學研究》,見陳來新浪博客。這種浮躁化、功利化的“國學熱”并不代表真正的“國學復興”。

所謂“國學復興”,指國學精華的全面復興。特別是儒學、經學的復興,以及蘊涵于國學、特別是儒學、經學之中的民族精神的復興?!皬团d”不是復古、倒退,而是深刻地體現了一種孔子所謂“非道弘人,人能弘道”的文化自覺精神,體現了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體現了一種開放包容、昂首奮進的時代精神。

總而言之,“國學復興”以復興國學中所蘊涵的文化精神為核心內容,以促進中華崛起為根本宗旨,“國學復興”解決了亨廷頓所謂中國文化的自性問題,是中華民族之文明屬性的主要標志。故“國學復興”依賴于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精神。

二 國學復興與文化自覺

所謂“文化自覺”,是指文化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覺醒,即生活在一定歷史文化環境中的民族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費孝通先生晚年以“文化自覺”作為最重要的問題加以強調,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16個字來概括他的“文化自覺”理論,值得我們珍視。參見樂黛云《文化自覺與社會和諧》,見“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4432537.html.:明白它的起源與發展,懂得它的內容與特色,明了它的地位與作用,認同它的精神與價值,開創它的新的內涵與意義。要言之,“文化自覺”還蘊涵一種對傳統文化進行損益揚棄的創新意識,以及對西方文化進行批判吸收的超越精神。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些“國學復興”的跡象。這種跡象體現了國人的一種文化自覺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不少企業家認識到,在學習、借鑒西方管理技術與方法的同時,還必須學習、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經驗與智慧,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之道。另外,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誠信缺失等問題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于是,有識之士試圖通過弘揚國學來喚醒社會的道德良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這表明了“國學復興”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也體現了國人的一種文化自覺精神。

第二, 《十七大報告》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边@表明國學復興與中央強調弘揚中華文化、提倡以德治國、執政為民、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等思想理念有著深刻聯系。事實上,“和諧”等思想本身就根源于國學,是國學中的精華,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的重要內涵與體現?,F代西方民主制度有它的嚴重局限,即缺乏一種深厚的歷史感和崇高的神圣感。因此,當代中國的政治建設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完全照搬西方民主制度,而要立足于本國國情,植根于中國悠久的政教傳統。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明。

第三,近年來,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新聞界與出版界聯手推動了國學熱的勃興。一些科研院校相繼成立了國學的教學機構或研究機構,如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等;在央視《百家講壇》上,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于丹講《論語》等;《光明日報》開辟“國學版”,百度開辟“國學頻道”,新浪設立“乾元國學圈”等;出版社紛紛出版關于國學方面的書籍,許多書店也相應地設立了國學書籍專柜,且常年暢銷。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社會大眾學習、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熱情,以致不少地方重新出現了私塾、書院和讀經等現象。

第四,21世紀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紀。中華文明應該在人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為世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因此,不少有識之士指出,中國學者應該有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努力把國學發揚光大。[3]的確,國學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我們應當更加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努力繼承和發揚國學的優良傳統,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近年來,我國陜西、山東等地每年舉辦各種盛大的祭祀活動,如祭祀黃帝、祭祀孔子等,都會有很多海外華人回到祖國,共同祭祀我們的人文始祖。這些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歸屬和認同反映了“國學復興”的廣闊社會背景,同時也體現了一種更廣闊的“文化自覺”精神。

由上可見,“文化自覺”是“國學復興”的重要前提,“國學復興”是“文化自覺”的顯著標志;反過來,“國學復興”有助于深化和提升“文化自覺”的內涵與精神。這是因為“國學”本身即是由先哲“文化自覺”精神所凝結而成的文化珍品。所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國學”的基本內涵與價值,必然有助于提升國人的“文化自覺”精神。

三 國學復興與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取代傳統教育是歷史的必然,而且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并不能掩蓋中國現代教育日益明顯的缺陷,即朝著越來越專業化、技術化、工具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毫無疑問,以儒道佛思想價值為主導的“國學”教育能夠在這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矯正和糾偏作用。正如吳光先生所說,國學對于改進國民教育、提高國民道德人文素質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當重新確立國學的權威性,大力推廣國學教育。[2]

但是,曾幾何時國學教育傳統已經中斷了。我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及其經典,不但沒有起碼的尊重,而是反過來妖魔化、丑化自己的文明及其經典,把近代以來國家民族的落后挨打統統歸罪于傳統文化,要孔孟來負責。國學幾乎成為落后、愚昧的代名詞。這種全盤否定國學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它所造成的文化精神的裂痕與創傷深刻久遠,長時間無法得到彌合。另一方面,近代以來新的課程體系打破了國學原有的整體結構,這導致了我國的文脈出現了斷裂?,F在要重新樹起這個脊梁,延續中國文脈,必須要“重倡國學”。[4]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國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紀寶成先生在閉幕式上發表了一篇“中國人民大學為什么要發展國學”的講話。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一些年輕人,甚至有一些領導干部,對西方文化的發展津津樂道,對中國的歷史和傳統卻知之甚少。這絕不僅僅是個人的文化修養問題,更關系到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因此,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國學這個大旗舉起來,為振興國學、接續文脈盡一份力量。[5]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國學院。此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2006年9月,國務院頒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在大中小學進行國學教育。吳光先生更加具體地指出,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設立國學學科,在大、中、小學課程中設置國學課程系統進行國學教育,是“功在千秋”的百年大計;在兒童教育中深入淺出地傳授國學經典、適度開展“兒童讀經”活動則是培根立基的良好舉措。特別地,吳先生認為,“國學”作為一門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立學科,是一門綜合性、人文性的通識之學,應當擁有國家一級學科的權威地位。在國學學科之下,可以分設“經學、史學、子學、文學、藝術”等五大門類作為“國學”的二級學科。鑒于現代學科門類已經非常專業化,國學只能突出其基礎性、綜合性、通識性的特征,故國學的課程設置,應該是通典、通論、通史、文選之類的基礎課程,國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當是博通人才而非高精專才,是學生的道德人文素質而非精深的專業素質。[2]這是國學教育的精義所在。在這基礎上,筆者認為,還可以在中小學開設“中華禮儀”與“中華武術”課程,在大學中開設“中醫概論”課程——這些課程旨在加強國學的實用性與實踐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還應倡議在各級黨校與行政學院開設國學課程,普及和提升領導干部的國學素養,以便更好地在全社會開展國學教育,促進國學復興。

四 國學復興與中華崛起

當前,中華民族正處于“和平崛起”的偉大征途。我們很有必要深刻認識“國學復興”對中華崛起的巨大意義??梢哉f,“和平崛起”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這就是“王道”精神?!妒叽髨蟾妗分赋觯骸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薄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边@表明了“國學復興”對中華崛起的深刻意義。事實上,“國學復興”與中華崛起是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過程?!皣鴮W是國家的軟實力。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國學資源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其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有助于形成民族認同與倫理共識,有助于維護國家的安全、地位及文化輸出?!盵6]

誠然,立足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代社會所普遍認同的諸如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科學技術,乃至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念,仍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但必須強調指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結合本國的具體國情。所謂“國情”,不僅指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狀況,還包括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即國學資源)。只有深刻地領悟“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辯證關系,才算完整地把握到了“中國國情”的基本內涵;只有創造性地把“傳統”轉化為對“現代”的一種積極的促進和提升的力量,才算無愧于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使國學智慧在現代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現代化才會真正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同時也使國學對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的不斷增強,必須更加注重文化實力的積累與建設,特別注重國學資源的現代轉化,從中概括和提煉出符合當今時代需要、且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與民族精神,諸如“憂患意識”“和諧思想”與“時中精神”等。

從梁啟超到張岱年,再到張豈之、馮天瑜、余敦康等先生,這些著名學者都認為,“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最為精練地概括出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吨芤住返那哉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天行健”,是指天道的運行剛健有力;所謂“地勢坤”,是指大地的品性柔和寬順,因而宇宙法則就表現為剛健與柔順的辯證統一。這種辯證統一蘊含著一種人文精神,即啟示人們應該把天道的剛健有力轉化為人類的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精神,同時應該培養大地那樣寬廣涵容、化育萬物的胸懷。這就形成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周易》稱之為“太和”,也就是今天所謂“和諧”。進入21世紀,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已經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7]

五 國學復興與生態文明

《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一命題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宗旨,既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追求人類社會的自身和諧,而人類社會的自身和諧(包括個體的身心和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前提??梢?,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與中華文明的精神理念基本一致。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閃爍著現代生態智慧的光芒。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說,人是自然的產物,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天人合一”是現實的存在或既定的事實。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又不是完全合一的,因為人畢竟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種自然物。人具有社會性、意識性和創造性。這種意識和創造具有兩重性。如何盡量避免對自然的破壞,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顯然是另一層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應當看到人為社會著想與為自然著想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人類在不斷改善自然環境和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因而鍛煉了人類的智慧。人類的特殊使命就在于自覺參與大自然的造化過程,使大自然變得更加美好,使人類社會變得更加和諧,也使人性本身不斷得到升華和完善。從哲學本體論上講,“天人合一”還具有更深刻的內涵與意義。天與人合于“道”、合于“德”。這種合一既是潛在的,但又是有待自覺和努力去實現的。從肉體上說,每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人;但從精神上講,每一個人都有待于努力地做人,去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因而,“天人合一”是整體性的大生命觀,它把宇宙看成是一個大生命體,人類是其中有機的但又是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

“天人合一”觀蘊涵了一種深刻的生態智慧,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生態文明的內涵與意義。這就需要加強國學教育,使國學的核心理念與基本精神滲透于國民的思想意識之中。只有這樣,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植根于一種最深層次的人性自覺和文化自覺,而不流于一種短暫的功利性的權宜之計??傊?,“國學復興”有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可持續發展,從而表明了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

結 語

古人云:“國于天下,有與立焉?!?《左傳·昭公元年》)這句話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尤其顯得內涵豐富、意義深刻。所謂“立”,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綜合實力的屹立。其中,文化精神的屹立是最為核心的。在中華民族“和平崛起”過程中,這一核心精神就表現為“國學復興”與“文化自覺”?!拔幕杂X”是“國學復興”的重要前提與關鍵所在,在現代教育中普及國學教育則是“國學復興”的基礎工程,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是“國學復興”的根本旨歸,“生態文明”則表明了“國學復興”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正如“和平崛起”是一個艱苦卓絕的歷史過程,“國學復興”也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我們必須不斷提升“文化自覺”精神,始終懷著堅定的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包括“國學復興”與“和平崛起”)而努力奮斗!

[1]胡錦濤.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演講[EB/OL].(2008-05-08).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5-08/1243665.shtml.

[2]吳光.“國學”的內涵及當代定位[N].北京日報,2009-05-11.

[3]周婷.張立文:今天我們更需要國學[EB/OL].(2005-08-01).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reading/writer/11022791/20050801/12532579.html.

[4]紀寶成.重估國學的價值[N].南方周末,2005-05-26.

[5]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為什么要發展國學——在“國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J].中國思想史通訊,2006,(1).

[6]郭齊勇.關于“國學熱”的思考[EB/OL].(2008-01-2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f1ea0100849a.html.

[7]余敦康.國學概論[EB/OL].(2007-05-3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ea050100092a.html.

(責任編輯:沈松華)

ChineseNationalCultureRejuvenationandCulturalConsciousness

LI Ying-hua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300387, China)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s a kind of academic culture, which represents the ment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state-nation.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embodies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t can help to remedy the serious defects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promote peaceful rise of Chinese nation and to enrich hum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profound connotations and significanc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rejuven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modern education; peaceful ri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09-09-05

李英華(1970-),男,海南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外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諸子學、春秋公羊學、中華政教文明。

B262

A

1674-2338(2010)02-0027-05

猜你喜歡
國學中華民族精神
“垂”改成“掉”,好不好?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