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及發展特點的實證研究

2010-06-08 07:13余雙好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道德觀念思想觀念青少年

余雙好

[摘要]通過三次大范圍實證調查,對當代青少年思想觀念、道德觀念、政治觀念狀況及特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結果表明,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條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青少年思想道德變化新特點對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青少年;思想觀念;道德觀念;政治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528(2010)05—0054-07

本研究中的青少年是指進入到青春期發展階段,但又沒有達到成熟的人生發展階段。由于成熟這個概念的多重內涵,我們把青少年年齡上限作了彈性處理,采取“守一望多”的策略,即以11~18歲青少年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青少年的多元理解作為補充,對青少年這個概念進行操作定義。同時,在本研究中我們把思想道德這個概念按照作用的領域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思想道德是包含思想、道德、政治等諸多層面,與科學文化相對應的思想道德概念。狹義的思想道德概念特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即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對應的社會價值觀念。我們認為,如果不從廣義角度理解思想道德就不能揭示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多樣性和內在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如果不從狹義的角度對青少年思想道德觀念進行探索,就難以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核心內容。因此,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采取了“多元整合”的策略對思想道德進行操作性界定,從思想、道德、政治等多個層面對思想道德這個概念進行理解,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作為重點領域進行整合,從總體上把握思想道德的本質內涵。

我們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的實證研究主要包括三次大型調查。第一次是2005年,為了配合共青團武漢市委開展的武漢市青少年“十一五”發展規劃,在共青團武漢市委的支持下,課題組于2005年5~6月,對武漢市青少年發展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4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3 741份。第二次是2006年5月,為了配合共青團湖北省委開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研究,為湖北省委召開青少年工作會議提供客觀依據,在共青團湖北省委支持下,課題調研在湖北省范圍內進行,共計發放調查問卷4 500份,回收問卷4284份,回收率為95.2%,其中有效問卷3 962份,有效率為88.04%。第三次調查在2006年11月~2007年1月進行,課題組主要選取北京、上海、重慶、黑龍江、甘肅、山東、安徽、廣東、湖北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等10個省市(自治區)的初高中生和大學生一年級新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4000份,有效問卷3 758份。本報告主要以全國范圍調查為主,結合武漢市和湖北省調查情況。研究表明,青少年思想道德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青少年思想觀念發展現狀及特點

從調查總體情況來看,大多數青少年人生目標明確,人生追求奮發向上,人生幸福觀念多元務實:生活態度積極樂觀,對人的態度總體肯定和信任,對消極人生態度持否定和批判態度:注重人生價值選擇標準,強調個人成功的內在因素,金錢觀念客觀理性等。表現出當代青少年良好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風貌,但在人生價值選擇過程中也存在著不成熟、不穩定和過多注重個人因素的傾向,過多現實利益的考慮也滲入到青少年發展過程之中。

1人生目標明確,人生追求積極有為,但更多偏重個人因素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青少年人生目標明確,選擇人生目標“非常明確”和“明確”的比例累計達72.4%。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發展的敏感時期,明確的人生目標有助于青少年用較為長遠的人生發展目標來對自我同一性進行整合,形成穩定的自我觀念和忠誠的心理品質。因而,青少年時期的人生目標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有著較好的導向作用。從青少年對人生追求的內容來看,青少年對傳統有錢、有勢、受人尊重和安分守己的人生追求認同度并不高,相反,青少年選擇了“在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自我實現”和“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對社會有用”等積極有為的人生追求,表現出現代青少年嶄新的精神風貌。但是,在調查的青少年中,依然有10%左右的青少年人生目標并不明確,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歷的提升,青少年選擇人生目標“非常明確”的比例呈現出日益下降的趨勢,這種趨勢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歷的提升,青少年回答問題日趨相對化、模糊化引起的,是青少年思想成熟的表現,還是隨著年齡增長和學歷的提升,人生目標越來越趨于模糊、不明確,需要作進一步討論。從青少年人生追求和方向來看,在青少年人生追求中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是“在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自我實現”,也就是主要偏重于從個體本位的立場出發來確立自己的人生追求,雖然這種人生追求在客觀上也對國家和社會有益,是一種積極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追求,但是,如果這種人生追求不與國家和社會貢獻聯系起來,在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其發展是存在著局限性的。調查還表明,女性青少年、城市青少年、共青團員、高中生以及獨生子女青少年選擇“在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自我實現”,也就是更傾向于從個體本位來確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選擇“在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自我實現”的呈上升趨勢,相反,選擇“對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對社會有用”的比例則呈下降趨勢。這也引發我們對青少年隨著年齡增長,其思想觀念是更加務實、健康,還是日益消極、低落的討論,無論如何,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思想觀念并沒有按照我們理論假設的方向進行提升,這個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2人生幸福觀多元務實,家庭幸福成為人生幸福觀的新元素,但理想主義的精神有所欠缺

青少年在人生幸福觀的選擇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在所列舉的選擇項目中,青少年選擇排在第一位的項目也只達到20%左右,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當前人們生活方式選擇多樣化的條件下,青少年對幸福觀念的選擇日趨多樣。青少年對幸福觀的選擇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既成就自己,又造福社會”、“擁有美滿和諧的家庭”、“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并且其他選項與這三位選項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三項選項占據總體選項的61.3%,占大多數。從前三者的情況來看,第一項和第三項在青少年幸福觀的歷次選擇中都居于前列,只有家庭幸福這個選項排在前列較為少見,說明與其他年代青少年相比,當代青少年把家庭幸福排在較為優先的位置,注重家庭幸福成為當代青少年看待人生幸福的新元素,并且在男性青少年和女性青少年中,女性青少年更看重家庭幸福因素,把家庭幸福列為首位。對青少年人生幸福觀的進一步分析還表明,青少年對人生幸福的看法與年齡、籍貫、政治面貌、學歷和是否獨生子女存在著顯著關系。城市青少年、團員青少年和獨生子女更多偏重選擇“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等作為人生幸福指標:農村青少年、

黨員青少年和非獨生子女青少年更偏重選擇“既成就自己,又造福社會”作為人生幸福指標。從總體上看,青少年選擇具有理想主義氣息的人生幸福指標并不多,只有不到10%的青少年選擇“為追求一種崇高信仰而奮斗”作為人生幸福指標,表明當代青少年在人生幸福的選擇上,日益趨向理性務實,而較為缺乏理想主義的激情。

3生活態度積極樂觀,對人的態度總體肯定和信任,但人際顧慮和不信任成分在增長

青少年對自己生活態度的評價總體積極樂觀,他們對傳統宿命論的人生和封建迷信的人生態度選擇了不認同,而更多傾向選擇積極的生活態度。調查中,選擇生活態度“非常積極”和“基本積極”累計為76.6%,青少年從總體上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度。從對人的總體看法和人際關系的信任度來看,青少年總體對人持正向和肯定的態度,超過半數的人認可“大多數人基本是誠實的”、“大多數人基本上是好的、善的”和“大多數人是值得信任的”,保持著對人的基本肯定和信任,并且大多數人對“受人信任時,大多數人也將信任對方”表示認同,表示了人際關系的基本信任度。但是,從青少年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等選擇項目的高度認同,表明青少年在人際關系中存在著較高的社會顧慮,也折射出人際關系的不信任情緒,這也會影響到其生活的態度和對人的信念。調查表明,15歲左右是青少年生活態度發生變化的敏感年齡,15歲的青少年選擇“非常積極”(24%)和“基本積極”(48.4%)的比例顯著低于其他年齡段,而選擇“不太積極”(4.1%)和“消極”(1.8%)又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這表明15歲左右青少年生活態度有一個明顯變化,是青少年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的重要時期。

4人生價值評價標準內在化,強調個人成功的內控因素,個人利益因素在人生價值的成分中日益明顯

從青少年對人生價值觀評價標準來看,大多數青少年更傾向于把個人品德、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作為價值評價標準,而對于一些較為世俗的人生價值評價標準如金錢、權力、社會地位、社會聲譽和個人生活舒適等認同度并不高,表明當代青少年人生價值評價標準總體積極健康,并且從青少年價值評價的特點來看,多數青少年并沒有選擇通過外在指標,如對社會的貢獻及金錢、權力、社會地位、社會聲譽等外在指標來評價自己,而是選擇個人品德、能力和個人生活舒適等內在的價值標準來評價人生價值。這既表明了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但從另一個方面,也容易使青少年自我價值迷失發展的方向,因為人生價值雖然可以通過自我價值來進行衡量,但歸根結底還是以對社會的貢獻作為評價標準。從青少年對人生成功的因素分析來看,青少年更多強調“勤奮和持續的努力”、“文化水平”、“品德”、“業務素質與工作能力”和“身體健康”等可以通過自我努力進行合理掌控的內控因素,而較少歸功于“機遇或運氣”、“金錢”、“外貌”等個體較難控制的外控因素,表明青少年更多強調通過自己個人努力達到人生成功,這些都是促進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積極因素。并且青少年在對成功的因素分析中,更多關注勤奮努力、個人品德等思想道德因素,表明思想道德因素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重視。但在青少年對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和人生幸福的歸因中,也存在著過多從個人利益角度來進行歸因的偏向,并且從青少年對金錢的看法來看,“有錢能使鬼推磨”、“錢是人的能力與價值的尺度”等觀念依然在青少年中還存在著市場,還有一部分青少年把個人成功寄希望于“機遇或運氣”、“金錢”、“外貌”等一些外控因素,這些都會影響青少年人生價值評價的標準和方向。

二、青少年道德觀念發展現狀及特點

調查表明,當代青少年道德觀念發展狀況總體處于積極穩定狀態,盡管青少年在婚戀道德選擇上日益趨向理性和自然,與傳統道德價值觀念存在著日益增加的距離,但是在青少年道德發展的諸多領域,當代青少年依然在主流上保持著與傳統道德觀念和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多數青少年積極認可道德的作用和功能,對社會肯定和支持的道德行為持積極贊同和力求踐行的態度,但在當代青少年中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道德相對主義傾向,在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之間依然存在著較大差距。特別是對一些需要作出道德犧牲的行為,青少年踐行的比例偏低,并且在婚戀道德觀念上也存在著過多的自然主義的傾向。

1認可道德對個體和社會的積極作用,重視道德的協調功能,但道德觀念上存在著明顯的相對主義傾向

調查表明,多數青少年認可道德觀念對個體發展的約束作用,追求有道德約束的生活,并且多數青少年對道德的作用和功能定位是積極正向的。他們較為充分肯定道德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把道德看成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要求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手段。在道德功能選擇上,與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相比,當代青少年更偏重于道德的協調性功能,即把道德看成是個體內在的修養和對個體的約束和協調,但對道德的進取性功能重視不夠,也就是把道德看成是促進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手段,積極拓展道德的社會功用。在當代青少年發展過程中還應關注的一點是,在青少年中道德相對主義觀念較為明顯,而道德相對主義容易使青少年在重大道德是非面前迷失自己的道德選擇,因此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反映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缺失。從調查的情況看,有20%的青少年在道德觀念上具有濃厚的相對主義色彩。

進一步分析不同性別、學歷、政治面貌和是否獨生子女青少年在道德功能上的表現顯示,男性青少年對道德功能的看法更為明確,更傾向于進取性道德,而女性青少年道德相對主義觀念更為明顯。大學生更傾向從積極角度來看待道德的作用,并且更傾向于從進取性功能來認識道德的作用,高中生的道德相對主義觀念最為明顯。黨團員青少年比群眾青少年更多從積極角度來看待道德的功能,并且較多從道德的協調功能認識道德現象,群眾青少年的道德相對主義觀念更為明顯。非獨生子女青少年更多地從積極的角度來認識道德的功能,更少以相對主義觀念來看待道德,獨生子女青少年更多把道德看成是外在的東西和實現目的的手段。

2道德標準依然是評價青少年的主要標準,能力標準也得到一定程度重視,但對身體健康標準依然不夠重視

調查表明,青少年在對好孩子標準的評價來看,近85%的青少年把道德標準作為評價好孩子的主要標準,10%左右的青少年把成績好作為好孩子的標準,而只有5%的青少年把身體健康作為好孩子的標準。在青少年評價好孩子的標準上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道德標準依然受到了充分的重視,但能力標準和身體健康標準卻受到忽視。當代青少年并沒有改變中國傳統思維中片面追求道德人格的總體狀況,其中,青少年對身體健康的忽視應引起高度關注,并給予適當引導。進一步分析青少年道德標準中的結構發現,在青少年道德標準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孝

敬父母尊敬師長,這個標準較重視個體對外在道德標準的服從性,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良好行為習慣,這個標準更重視個體內在的標準和實際行為表現,從兩者的排列來看,當代青少年更表現出對道德標準的遵從性的一面。不過,可喜的是,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學歷的提升,青少年越來越開始高比例地選擇良好行為習慣,越來越開始重視內在的道德準則和實際行為表現。

3青少年在基礎文明素質方面表現出較高的素養,對一些不道德和不文明行為敢于斗爭,但對涉及個^道德犧牲的行為則表現出自保性,觀念和行為之間存在著較大距離

調查表明,青少年在一些基本的文明素質方面表現出較高的素養,對于在公共汽車上讓座、拾金不昧等體現個體文明素質的觀念和行為,青少年表現出很高的觀念認同和行為選擇。對于一些不良的道德行為,比如考試舞弊等現象,多數青少年敢于同這些不良行為作斗爭,但也有部分青少年盡管對不良道德行表現出強烈不滿,但在行為選擇方面并沒有采取相應行為來制止。而對于一些危險性較高的道德行為,比如見義勇為,大多數青少年雖然觀念上認同并且由衷地表示欽佩,但在實際行為中更多地選擇了明哲保身的態度。在觀念和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4對傳統道德觀念基本表示肯定,認同傳統觀念的現代價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對傳統觀念的遵從,但對傳統道德的核心和實質缺乏系統了解

調查表明,與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否定相比,當代青少年對中國傳統道德及文化表現出較大程度的認同和喜愛。絕大多數青少年肯定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對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持基本否定和完全否定的青少年比例僅占2%:大多數青少年對中國傳統道德對個人成長的作用評價“很大”和“較大”,還有30%青少年評價“有一定作用”,只有不到5%的青少年選擇作用“較小”和“沒有”。關于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現代價值,絕大多數青少年表現出較高的認同,青少年對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現代價值的認同既高于以西方文化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也高于以社會主義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念,表明當代青少年更多從文化身份角度來認識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尋求中國文化的自我認同。這一方面表現出當代青少年越來越多地從文化本位角度來確立個體身份,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對意識形態標記的淡化。當代青少年不僅在觀念上認同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念,而且在行為上表現出較多對中國傳統道德的遵從,比如當代青少年在與父母關系方面,多數青少年能夠記得父母生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表現一定的孝順觀念。特別引起注意的是,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交互分析中,在道德觀念與行為的諸多選項中,非獨生子女的表現都要好于獨生子女,而只有在某些選項上,獨生子女卻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如對父母生日的記憶上。獨生子女更多記得父母的生日這個指標雖然并不能說明其對父母更為孝順,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獨生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聯系。與青少年對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高度認同和對其作用的高度評價相比,青少年對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了解并不充分,雖然大部分青少年閱讀過中國古代儒家一些經典著作,但了解并不系統,對中國傳統道德本質和具體內涵缺乏足夠理解。

5網絡已經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的基本方式,青少年在網絡道德上表現出基本道德底線,但對網絡。惡搞”的實質認識不足

調查表明,網絡已經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的基本方式,大多數青少年都有過上網經歷和經常上網。青少年在網絡道德上也表現出基本的道德底線,對于網絡“惡搞”現象,大多數青少年表示不支持和不贊同,有1/3左右的青少年對網絡“惡搞”現象表現出厭惡,認為應予以譴責。而對于涉及政治性很強的紅色經典著作的網絡“惡搞”現象,青少年表現出更大程度的譴責和厭惡,85%的青少年都選擇了不宜提倡、應該譴責和應該依法追究責任,只有15%青少年把這種現象看成是一般的行為甚至認作有創意的行為。表明當代青少年對一般的網絡“惡搞”和對政治性很強的網絡“惡搞”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分的,存在著明顯的道德底線。但是,從27%和16%左右的青少年對網絡“惡搞”、甚至對紅色經典‘‘惡搞”的贊同和欣賞態度來看,對網絡“惡搞”現象的實質還缺乏必要的認識和了解,應加強對青少年進行網絡“惡搞”的實質及其危害性教育。

6在婚戀道德方面采取更為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注重對婚戀道德主體的尊重,但較少考慮婚戀問題的社會影響

調查表明,青少年對于婚姻戀愛的態度顯得較為開明和包容,對于中學生談戀愛,盡管多數青少年并不支持在中學期間談戀愛,但采取絕對反對和排斥態度的比例非常小,說明盡管青少年本人不贊同談戀愛,但對于其他人談戀愛則采取了寬容態度。青少年認為在中學期間談戀愛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尋求終身伴侶,而是尋求友誼、支持幫助和對自我的證明,而這種選擇恰好比較好地印證了埃里克森把青少年的戀愛現象看成是尋求自我同一性的一種嘗試的觀點。青少年在對待婚姻道德方面,越來越多地把婚姻看成是個人的活動,盡管多數青少年對多角戀愛、婚前性行為直到同性戀行為持不贊同和不支持的態度,但對于這些不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對青少年身心有傷害的婚戀觀念,青少年并沒有足夠比例表示強烈反對,而是對其他人的這種行為以尊重個人選擇為由給予理解和包容。對于同性戀這種行為,青少年中隨著學歷的增長,持理解和支持態度的比例呈現出明顯增長的趨勢。把婚姻道德越來越多地看成是個人活動,尊重個人在婚姻戀愛方面的選擇,這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現代社會對個人權利和要求的尊重,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但婚戀道德問題除了有其個體性的一面以外,也存在著社會性的一面,青少年僅僅從個人道德層面,并且以自然主義的方式來對待婚姻道德,也存在著對婚戀道德的社會性的忽視,應引起注意。

三、青少年政治觀念發展現狀及特點

從調查的總體情況來看,當代青少年對現實政治形勢保持著較高的穩定感、認同感、信任感和滿意度,對政治形勢總體評價積極樂觀,對政治現實采取積極接納的態度,對未來政治發展充滿信心。對個人與國家關系的一些基本觀念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觀念,在具體的愛國主義情境的評價中也顯得合理、理性和客觀。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核心觀念保持著較高的認可度,并且多數青少年把加入黨組織看成是對共產黨宗旨的認同和信仰的選擇,大多數青少年有現在和今后加入黨組織的愿望。青少年對現實政治的看法也充滿著謹慎樂觀的態度,對現實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感到不滿意和不滿足: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處理中注入了過多的個人利益的權衡,在個人與國家關系觀念中還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度雖然絕對比例較高,但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西方色彩的價值觀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選擇度相對較低。青少年在入黨動機中滲透著較明顯的

個人利益的考量,并且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明確表明黨的宗旨不符合個人信仰,等等。

1對政治形勢近看困難重重遠看充滿信心,總體評價較好具體評價問題較多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青少年對眼前的政治經濟及政府政策的評價要低于今后政治經濟形勢和政府政策的評價,如青少年在評價當前政治形勢時,選擇“非常穩定”和“穩定”的比例為37.5%,而在評價我國保持長期穩定時,選擇“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為69.4%;在評價目前經濟形勢時,選擇“非常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累計為48.6%,而在評價我國經濟政策認同度時,選擇“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的比例累計為67.3%:在對當前政府滿意度進行評價時,選擇“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累計為48.1%,而在評價黨風社會風氣的信心時,選擇“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累計為46.7%,而選擇非常有信心的比例為13.5%。上述數據表明,青少年在評價眼前經濟政治形勢時,容易受到具體經濟政治問題的困擾,因而表現出較高的不滿意和不滿足,但是對我國政治局勢長期保持穩定充滿信心,而對當前經濟政策的認可度也表現出較高的狀態,對當前經濟政策的認同度又恰恰反映了其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青少年總體對我國政治形勢評價較好的同時,也有部分青少年對我國政治經濟形勢中存在的問題表示不滿意,對我國政治經濟形勢、黨和政府工作以及黨風廉政的信任度,選擇“非常滿意(認可、信任)”的比例都相當低,均不足20%。說明青少年對我國經濟政治形勢持審慎樂觀的態度,折射出我國現實政治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2保持著較高的國家觀念,在國家利益大是大非面前態度鮮明,但在個人與國家關系中滲透較多個人因素,對開放環境下的個^與國家關系存在著模糊認識

調查表明,在個人與國家關系的一些基本觀念上,大多數青少年保持著較高的國家觀念,比如對“熱愛祖國是光榮的,背叛祖國是可恥的”、“愛祖國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國格高于人格,主權高于人權”等,青少年選擇“非常贊同”和“贊同”的比例均超過半數以上,選擇“不太贊同”和“不贊同”,的絕大多數比例在20%以內,表明當代青少年對傳統國家至上觀念有較高認同度,其中“熱愛祖國是光榮的,背叛祖國是可恥的”的贊同度為88.1%,而不太贊同和不贊同累計為3.4%;“愛祖國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的贊同度為75.1%,不太贊同和不贊同的比例累計為10.8%,說明在國家利益大是大非面前,青少年有著明確的是非觀和榮辱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背叛祖國為恥”的榮辱觀也深深印在青少年心中。但青少年在具體涉及個人利益的一些選擇項目中,表現出一定的模糊認識,比如對于“國家是抽象的,個人發展是具體的”,選擇非常贊同和贊同的比例與不太贊同和不贊同的比例大致相當,為34.6%和34.7%,也就是34.6%的青少年把這個命題作為一種正確觀念而選擇贊同,表明在青少年處理個人與國家關系時,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滲透著個人利益的考慮,把具體的個人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少年對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而來的一些新的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觀念,顯得缺乏足夠判斷。比如“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世界公民”、“加入外國國籍也同樣可以是愛國的”這些命題從邏輯和事實上,應該是一種錯誤的命題,但在青少年中選擇“非常贊同”和“贊同”的比例卻均超過60%,說明多數青少年在這些新的問題上,缺乏足夠的判斷。

如果我們把當代青少年關于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觀點同1994年資料相比,青少年在個人與國家關系上的特征則更為明顯。1994年筆者在湖北地區大學生中進行關于個人與國家關系觀念的調查,從兩次調查的比較來看,經過10多年的變化,青少年從總體上依然保持著對社會主導的關于個人與國家關系的基本觀點的較高程度的認同,但其認同的比例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選擇“非常贊同”的比例變化最為明顯,說明隨著時間的變遷,青少年在思考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時候,從國家角度看待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比例在減少,而從個人角度來看待國家和個人關系的比例在增加。一些以前過去曾經認可的正確觀點,比如“國格高于人格,主權高于人權”,也開始逐漸淡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3對個人與國家關系的道德情境評價既開放包容,又有明確的道德底線

與其在個人與國家關系方面存在著較多的模糊認識相比,青少年在一些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情境和人們行為的評價顯得既開放包容,同時又有明確的評價底線。青少年對那些直接和間接為祖國服務的人,給予了較多的道德褒獎;對那些在國外謀生但希望祖國強大的人,給予了較多的理解和包容;但對那些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危害和損害國家利益的人,則給予了明確的譴責。表明當代青少年在評價個人與國家關系的道德情境中,有明確的道德底線。如果我們將青少年對個人與國家關系情境中人的行為表現的評價進行細分,可以將青少年的評價分成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積極褒獎的行為。青少年積極褒獎的行為是直接或間接為國家服務的行為,其中直接為國家作貢獻的行為最為受到肯定。其二是能夠理解和支持的行為。青少年能夠理解和支持的行為是不損害國家的利益,而間接對國家作出貢獻的行為。其三是能夠包容和理解的行為。青少年能夠包容和理解的行為是不損害國家利益而謀求個人發展的行為。其四是不能容忍的行為。青少年不能容忍的行為是直接或間接對國家利益構成影響,其中最不能容忍的行為是故意直接對祖國的榮譽構成影響的行為,或直接與祖國為敵的行為。青少年關于個人與國家關系評價反映了時代發展和個人國家觀的變遷。

4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中國共產黨表示高度認同,注重從黨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選擇入黨的理由,但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選擇低于其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入黨動機中滲透著明顯的個人利益考量

調查表明,青少年對與社會主義相聯系的價值觀念保持著較高的認同,絕大多數青少年表示現在或將來有入黨的意愿,表現出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黨的領導的較高度的認同。從青少年選擇入黨的理由來看,大多數青少年從黨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來考慮入黨的理由,而對于不入黨的理由也主要從個人條件不成熟或黨的標準這個角度來考慮,把入黨依然視為一種高層次的個人精神追求。但是青少年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認同度的選擇上,同其他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的認同度相比,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認同度的比例要低于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為特征的價值觀念,并且在青少年選擇入黨的理由中滲透著較為明顯的個人利益的考量,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選擇入黨的理由主要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尋找,還有一部分青少年選擇不入黨的理由是對共產主義沒有信仰,青少年入黨動機還有待于在具體情境中具體分析。

四、青少年思想、道德、政治觀念的相互關系

調查表明,在青少年思想道德觀念內部結構各組成成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互關系,青少年生活滿意度、人生目標、道德水平、現實政治觀念、國家觀念等成分之間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生活滿意度越高,人生目標也越明確,個人道德評價水平也越高,現實政治的評價也越積極,國家觀念也越強。同理,人生目標越明確,其生活滿意度也越高,道德自我評價水平也越高,對現實政治的看法也越積極,國家觀念也越強。個人道德評價水平越高,表明其生活滿意度越高,人生目標越明確,對現實政治問題的看法也越積極,國家觀念也越強。對現實政治評價越積極,其生活滿意度也越高,人生目標也越明確,個人道德自我評價水平也越高,國家觀念也越強。國家觀念越強,其生活滿意度也越高,人生目標也越明確,個體道德的自我評價水平也越高,對現實政治的評價也越積極。

在所有相互關系中,生活態度與人生目標存在著最高的相互關系,也就是兩者關系最為密切,即對生活態度越積極的青少年,其人生目標越明確,反之亦然,人生目標越明確,生活態度也越積極。其次是心理健康問題與生活態度間的關系,也就是生活態度越積極,心理問題越少,反之亦然。排在第三位的是生活滿意度與心理健康間的關系,也就是生活滿意度越高,心理健康問題越少,反之亦然,心理健康問題越多,生活滿意度也越低。排在第四位的是生活滿意度與生活態度間的關系,也就是生活滿意度越高,生活態度越積極,反之,生活態度越消極,生活滿意度也越低。排在第五位的是現實政治觀與國家觀間的關系,也就是對現實政治看法越積極,其國家觀念也越強,反之亦然,國家觀念越強,其對現實政治的看法也越積極。排在第六位的是生活滿意度與現實政治觀間的關系,也就是生活滿意度越高,其對現實政治的看法越積極,反之亦然,對現實政治評價越積極。其生活滿意度也越高。幾者的相關系數都超過0.3。

綜合上述關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在當前多樣、開放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很難用簡單的詞匯來描述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狀況,但從總體上看,青少年在思想道德上總體依然保持著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觀念和核心價值體系的較高程度的認同,對中國當前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也充滿信心。在價值觀念上,青少年盡管在選擇過程中個人因素越來越多地起作用,但并不主張完全脫離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個人絕對自由和純粹的自我實現,而是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進行整合和折衷,兼顧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雙向互利關系,具有了整合折衷和理性務實的特點。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也存在著在個人發展與國家利益之間出現矛盾和沖突的猶豫,在個人與集體關系上偏重于個人利益的考慮,對參與國家政策的自我效能不高,對社會主義主導核心價值觀念認同度較低,自我道德觀念與行為發展之間存在矛盾和偏差。當代青少年并沒有形成一整套與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相背離的價值觀念,相反,他們試圖在社會主導價值觀念與多種多樣價值觀念之間進行整合,表現出更為突出的價值選擇的痛苦。因而從這個意義上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有助于幫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具體策略來看,從青少年思想道德結構內部思想、道德、政治的相互關系來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可以從多個層面切入,多元推進。

猜你喜歡
道德觀念思想觀念青少年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國現代獨幕劇的30年(1919年-1949年)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論中西方神話創作的異同性及成因
思想政治工作是衛生工作的生命線
試論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公民教育
智能手機普及化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研究
高中體育教學現狀與改革對策探究
對體驗性德育的幾點思考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