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唯物史觀考察殖民主義問題的重要著作

2010-06-08 07:13沙健孫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殖民主義唯物史觀資本主義

沙健孫

[摘要]馬克思在1853年寫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未來結果》,是他運用唯物史觀比較系統地考察殖民主義問題的重要著作。馬克思在上述兩篇文章中就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及其未來結果的論述,對于研究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的歷史及其相互關聯,對于考察民族、殖民地問題及其與無產階級革命前景的相互關聯,都提供了一個典型性的例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印度;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A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528(2010)05-0004-07

馬克思在1853年寫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未來結果》,是他運用唯物史觀比較系統地考察殖民主義問題的重要著作。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加強、擴大,民族和地區的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歷史。不過,這個世界歷史并不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繁榮與和諧發展的歷史,其基本特點之一恰恰在于“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所以,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我們不僅要研究資本主義國家自身的歷史發展,而且要研究它們的殖民地、附屬國的境況和命運,研究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及其前景。

在1848~1849年法國和德國革命之后,馬克思集中力量總結這兩個資本主義國家革命的經驗,寫了《1848~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等著作。與此同時,他對被壓迫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切,并且聯系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景來考察和研究民族與殖民地問題,撰寫了一批關于中國和印度等的論著。

英國是當時最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印度則是英國最主要的殖民地。馬克思在上述兩篇文章中就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及其未來結果的論述,對于研究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的歷史及其相互關聯,對于考察民族、殖民地問題及其與無產階級革命前景的相互關聯,都提供了一個典型性的例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印度成為“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和侵略者的“戰利品”

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是同它在東方的殖民掠奪聯系在一起的。

印度是西方殖民者競相爭奪的重要對象之一。當時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廣大的地區。這是“一個和歐洲一樣大的、幅員15000萬英畝的國家”。

英國在印度的殖民主義活動首先是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的。這個始建于1600年的英國貿易公司,是英國在印度等亞洲國家推行殖民掠奪政策的工具,它從18世紀中葉起即己擁有軍隊和艦隊,成為從事侵略擴張的巨大的軍事力量。在逐步排擠葡萄牙、荷蘭、法國等勢力的同時,從1757年起到1849年的92年間,東印度公司通過發動多次侵略戰爭并采取其他手段,實現了英國對全印度的征服。

西方殖民者入侵時,印度正處在封建社會的晚期。它的基層社會組織是村社。馬克思指出,印度人一方面“把他們的農業和商業所憑借的主要條件即大規模公共工程交給中央政府去管”;另一方面“他們又散處于全國各地,通過農業和制造業的家庭結合而聚居在各個很小的中心地點”。這些家庭式公社本來是建立在家庭工業上面的,靠著手織業、手紡業和手耕農業的特殊結合而自給自足。這種村社制度“使每一個這樣的小結合體都成為獨立的組織,過著自己獨特的生活”。

稍后,在1853年6月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具體地描繪了這種村社的情況。他指出,“在某些這樣的村社中,全村的土地是共同耕種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每個土地所有者耕種自己的土地。在這種村社內部存在著奴隸制和種姓制?;牡刈鳛楣材翀?。妻子和兒女從事家庭紡織業。這些田園共和國只是懷著猜忌的心情防范鄰近村社侵犯自己村社的邊界”。

關于印度村社制度的內部結構和剝削關系,有的研究者作了如下的敘述:英國人入侵時,村社一般包括四個階層,每階層又包括一個或若干個種姓。一是婆羅門或剎帝利。這是村社中的高種姓,他們大部分是地主。二是商人和農民。農民有的有土地,多數農民則租種高種姓地主的土地。三是工匠和手藝人。他們為村人生產滿足其日常需要的物品。四是賤民(所謂“不可接觸的人”)。他們從事世襲的職業(如糅皮、殺牲、當清道夫等),主要是當雇工,為有土地的人家干農活。印度村社的特點在于,“通過種姓結構把低種姓的家族和賤民束縛在村社上,使其處于依附地位——實際上也就是束縛在土地上,因為他們事實上要為高種姓耕種土地,受高種姓的剝削”。

村社制度在印度的古代就存在,到了近代,它越來越嚴重地束縛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從馬克思的有關分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首先,馬克思指出:“農村公社的最壞的一個特點,即社會分解成許多固定不變、互不聯系的原子的現象”。它們各自“同其他村莊幾乎沒有往來,沒有推動社會進步所必需的愿望和行動”。印度社會結構中的這種“孤立狀態是它過去處于停滯狀態的主要原因”。因為“它們使人屈服于外界環境,而不是把人提高為環境的主宰:它們把自動發展的社會狀態變成了一成不變的自然命運”。

其次,馬克思又指出:“這些田園風味的農村公社不管看起來怎樣祥和無害,卻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币驗椤八谷说念^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

再次,馬克思還認為,印度“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對立的國家”,“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在眾多孤立的、分散的、自給自足的村社的基礎之上,這個國家必定會形成封建的割據和紛爭,而不可能形成持久的鞏固的統一。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認為,入侵者是在“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的消極基礎上”立他們的帝國的。

誠然,這里所說的“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不能從絕對的意義上去理解。因為對于入侵者,印度人民包括一些愛國的王公曾經進行過不止一次的斗爭,但由于人民群眾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縛,處于分散、孤立的狀態,由于封建勢力的割據和紛爭,以致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持久的、足以有效扼制乃至戰勝入侵者的強大力量:印度社會也并非陷于絕對的停滯,從17世紀中葉以來,一些城市中已經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包買商制度等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由于它們的數量很少,發展緩慢,力量過于微弱,還遠不足以突破封建制度的堅硬的軀殼,改變“社會的消極基礎”。

基于以上事實,馬克思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的。他寫道:“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大莫臥兒的無上權力被它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

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睔v史的事實就是這樣。

二、殖民主義的入侵和印度人民的深重災難

1英國在印度的統治

東印度公司在侵略印度的過程中,采取了直接的軍事占領和建立藩屬國兩種形式。這樣,在英國的統治下,印度就被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該公司直接領有的殖民地,即“英屬印度”;另一部分是附屬國體系,即“印度土邦”。在“英屬印度”,全部官職由英國人壟斷,契約文官都是由該公司董事們從英國送來的貴族子弟,在農村由村社上層為他們征稅,村社繼續起著基層政權的作用。在“印度土邦”,則保留王公制度,由王公們在英國的“監護”下繼續進行統治,并為其服務和效力。在印度被全部征服時,這樣的土邦共有554個,其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面積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在早期,主要是進行直接的殖民掠奪;而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以后,其殖民政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把印度不僅變成英國傾銷商品的市場,尤其變成其廉價原料的供應地。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在過去,在大不列顛的各個統治階級中,“貴族只是想征服它,金融寡頭只是想掠奪它,工業巨頭只是想通過廉價銷售商品來壓垮它。但是現在情勢改變了。工業巨頭們發現,使印度變成一個生產國對他們大有好處”。

無論是采取何種統治方式和實行何種殖民政策,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掠奪印度的財富,奴役印度的人民,以滿足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

2“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

馬克思對英國殖民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他指出:“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边@從下面的歷史事實,可以看得很清楚。

從1757年起,東印度公司就通過扶植傀儡、擁立省督的手段,獲取“酬金”和“禮金”,勒索“賠償費”(它發動侵略印度的戰爭,卻要印度人加倍償付其戰爭費用):它借助手中的權勢,把貿易變成強制和劫掠:它利用獲得的征收田賦的權利,對印度人進行敲骨吸髓的壓榨。據估計,從1757至1815年的58年間,英國從印度掠取的財富約達10億英磅。馬克思說過:“在整個十八世紀期間,由印度流入英國的財富,主要不是通過比較次要的貿易手段到手的,而是通過對印度的直接搜刮,通過掠奪巨額財富然后轉運英國的辦法弄到手的?!?/p>

印度農民是英國殖民者的主要掠奪對象。馬克思指出,殖民者向農民征收的土地稅大到這樣,以致勞動條件的再生產,生產資料的再生產,都嚴厲地受到威脅,以致生產的擴大或多或少成為不可能,并壓迫直接生產者,使他們只能得到維持肉體生存的最小限量的生活資料。馬克思還指出,印度自古以來存在著三個政府部門:財政部門、戰爭部門和公共工程部門。英國殖民者從印度人手里接收了財政部門和戰爭部門,卻完全忽略了公共工程部門。19世紀初,他們在孟加拉等三省的全部收入,用于印度農業不可缺少的水利灌溉工程的不足百分之一。結果,印度的“農業便衰敗下來”。早在18世紀末,孟加拉已經有三分之一地區變成叢林。到1830年,馬德拉斯又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荒廢。在整個印度,遍地荒涼,饑饉不斷,居民大批死亡。

在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直接掠奪中。征收田賦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了保障田賦收入,他們改變了印度原有的土地關系。東印度公司首先在孟加拉等地實行柴明達爾制。柴明達爾是孟加拉的世襲包稅人。根據新的規定,這些包稅人成為土地所有者(地主),由他們直接向政府繳納土地稅(田賦)。1820年,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南部地區實行萊特瓦爾(萊特,意為農民;萊特瓦爾,意為農民持有者)制。根據這一制度,個體農戶成為土地所有者,也是土地納稅人。他們處于東印度公司的直接控制下,應繳的稅額由該公司確定。他們實際上成了殖民者統治的國家的佃農。19世紀40年代,英國殖民者又在信德和旁遮普地區實行農村租佃制。根據這一制度,村社為繳納土地稅的單位,村社農民對土地有占有權。整個村社的土地稅稅額確定以后,由村社頭人向農民攤派,并實行聯保制度。村社也變形了。以上這些制度加強了英國“對印度的封建剝削和殖民掠奪,培育了一批馴順的幫兇作為鞏固殖民統治的社會基礎,并使印度逐步淪為英國的農業——原料附庸”。

英國殖民者對印度實行的殖民剝削,毀滅了印度的紡織工業以及其他手工業:一方面,英國人依靠機器生產的工業品成本低廉,使印度依靠手工生產的工業品無法與之競爭:一方面,他們又利用其宗主國的地位實行單方面的自由貿易——英國輸入印度的工業品享受法定的免稅或實際免稅的特惠,而印度貨物輸往英國則課以高額關稅,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特殊有利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不列顛入侵者就“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英國對印度的出口迅速增加,而印度制成品的出口則日益萎縮。曾經發達的印度手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許多手工業者喪失了生計??偠奖径】顺姓J:“這種悲慘的境況,在商業史上是無與倫比的。棉織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色一片了?!币约徔椘仿劽谑赖某鞘醒杆偎?,達卡的人口從15萬人減少到2萬人。農村的家庭手工業也被摧毀。建立在家庭工業上面的、或者說建立在“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的基礎上的村社,隨之逐步趨于解體。

3印度人“失掉了舊世界,但沒有獲得新世界”

馬克思認為,印度災難的開端,并不是英國殖民者的入侵,它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但是,不列顛人給印度斯坦帶來的災難,與印度斯坦過去所遭受的一切災難比較起來,“在本質上屬于另一種,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從歷史上看,野蠻的征服者被他們所征服的臣民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規律。相繼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韃靼人和莫臥兒人,由于自身的文明程度都低于印度,他們不久就被印度化了。他們帶來的破壞,只觸及印度社會的表面。盡管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集團、個人以及他們實行統治的方式在不斷地改變,但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仍然保持著,封建社會的基層組織即村社制度也仍然保持著。所以馬克思說,“無論印度過去在政治上變化多么大,它的社會狀況卻始終沒有改變”。

英國殖民者與以往的入侵者不同?!安涣蓄嵢耸堑谝慌拿鞒潭雀哂谟《纫蚨皇苡《任拿饔绊懙恼鞣??!瘪R克思之所以說他們給印度帶來比過去深重得多的災難,這不只是因為他們在亞洲式專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了歐洲式專制、這兩種專制的結合更為可怕,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不只是像以往入侵者進行的破壞那樣只觸及印度的表面,而是把印度社會的基層組織、經濟基礎,把印度社

會的整個結構摧毀了?!八麄兤茐牧吮镜氐墓?,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崇高的一切,從而毀滅了印度的文明”。

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是為了掠奪而不是為了建設,是為了把印度變成任憑自己宰割的殖民地而不是像英國一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馬克思說:英國“摧毀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而且至今還沒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跡象”?!坝《热耸У袅怂麄兊呐f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這就使他們現在所遭受的災難具有一種特殊的悲慘色彩”。因為在過去,無論經歷怎樣的動蕩、混亂、饑餓和死亡,印度的社會生活還是會回復到原先的秩序和軌道的:而如今,原先的秩序和軌道已經被摧毀,動蕩、混亂、饑餓和死亡在持續,人們由于“既喪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喪失祖傳的謀生手段”而陷于無助與無奈的絕望境地,深重的災難似乎變得沒有盡頭了。

正因為如此,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對殖民地人民遭受的苦難懷抱著深切的同情,對殖民主義者的罪行進行了嚴厲的譴責和憤怒的聲討。

三、殖民主義的入侵和印度社會的變化

1用歷史的觀點考察印度社會的變動

對印度的宗法制社會組織即村社的解體,馬克思說,“從人的感情上來說”,“是會感到難過的”?!暗菑臍v史觀點來看”,僅僅停留在這種感情上面,就是不夠的了。對于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及其造成的破壞,不僅要揭露它的罪惡,重要的是應當以嚴格的科學態度,對它進行歷史的考察,揭示它的未來結果。

馬克思認為,不應當把英國殖民者入侵以前的印度社會加以美化。他不同意把過去的印度看作是什么黃金時代。既然村社制度已經成了印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那么它的被破壞就是不值得惋惜的,盡管印度人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過于沉重的代價。

還應當看到,英國殖民者之所以會給印度社會造成嚴重的破壞性的后果,馬克思認為:“這與其說是由于不列顛收稅官和不列顛士兵的粗暴干涉,還不如說是由于英國蒸汽機和英國自由貿易的作用”。以手工業為基礎的落后的生產力,是無法與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先進的生產力相匹敵的?!安涣蓄嵉恼羝麢C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結局。而這種農業和制造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在客觀上會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某種促進作用,由此為印度資本主義的興起創造某種前提。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英國破壞了那些半野蠻半文明的公社,摧毀了它們的經濟基礎,“結果,就在亞洲造成了一場前所未聞的最大的、老實說也是唯一的一次社會革命”。盡管“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英國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能不能把馬克思這個論斷理解為,如果沒有英國殖民者的入侵及其殘暴統治,印度社會將永久地停留在封建社會、印度經濟將永久地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之上呢?不能。認為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外力推動,就將永遠停止不動的觀點,是同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完全不符合的。這不是也不可能是馬克思的思想。毛澤東在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前后中國社會的狀況時說過:“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促進了這種發展?!边@個分析,基本上也可以適用于印度。事實上,既然世界歷史己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既然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開始在印度發生和發展起來,那么,沒有英國殖民者的入侵,印度社會也將逐步地發生變化,印度村社制度也將會緩慢地趨向解體。英國殖民者的入侵,只是用一種猛烈和殘暴的方式促進了這個過程,并且使印度人民為此蒙受了具有特殊悲慘色彩的深重苦難而已。

2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變化和新階級的崛起

前面已經講過,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在早期主要是進行直接的掠奪;在完成工業革命以后,更主要的是把印度變成英國傾銷商品的市場尤其是廉價原料的供應地,變成英國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馬克思指出,英國的工業巨頭們為了達到變印度為生產國的目的,“首先就要供給印度水利設備和國內交通工具”?!八麄儠@樣做。其后果將是無法估量的”。事實正是這樣。

我們看到,為了把印度變成牢固可靠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殖民當局設置了一些用以剝削和控制印度的經濟工具和組織機構。19世紀40年代開始在印度修建鐵路。1813年以后,英國資本家在印度廣設銀行:創立匯兌銀行,從事對外貿易活動融通資金和進行結算業務:成立許多管區銀行,以便于英國產品向印度內地的銷售和對內地資源的榨取。為了便于對印度的殖民控制和經濟剝削,1818年英國殖民當局開始統一印度的貨幣制度。英國殖民主義者出于自私的動機而不得不在印度采取這些步驟,將帶來它沒有預先設想的、而且也是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這些后果,根據馬克思的提示,我們可以著重指出以下幾點:

首先,印度自己的現代工業將產生和發展起來。本來,“英國的工業巨頭們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鐵路,完全是為了要降低他們的工廠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價格。但是,你一旦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鐵有煤的國家的交通運輸,你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自己去制造這些機器了?!庇《热耸翘貏e有本領適應完全新的勞動并取得管理機器所必需的知識的。而隨著印度機器工業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印度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也將形成和發展起來,它們將成為新興的反對殖民主義的力量。

其次,“由鐵路系統產生的現代工業,必然會瓦解印度種姓制度所憑借的傳統的分工,而種姓制度則是印度進步和強盛的基本障礙”。而同這個歷史進程相適應,在種姓制度下受傳統分工束縛的主要群眾一農民,他們將逐步地覺醒,而不會長久地繼續“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了。

再次,為了統治印度,英國殖民者需要培植一批具有新知識的印度知識分子。事實上,“從那些在英國人監督下在加爾各答勉強受到一些很不充分的教育的印度當地人中間,正在崛起一個具有管理國家的必要知識并且熟悉歐洲科學的新的階級?!倍《鹊倪@些新興的知識分子,不會永久充當殖民者的馴服工具,他們中的許多人將成為印度重建的重要力量之一。

最后,為了利用印度人去統治印度人,英國殖民者需要培植掌握新式武器的由印度人組成的軍隊。而“由不列顛教官組織和訓練出來的印度人軍隊,是印度人自己解放自己的不再一遇到外國入侵者就成為戰利品的必要條件”。

據此,馬克思才說,盡管“他們的重建工作在這大堆大堆的廢墟里使人很難看出來”,但是“這種工作還是開始了”。

3對“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的科學理解

基于以上的分析,馬克思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p>

這里所說的破壞的使命,前面已經講過了。這里所說的重建的使命,主要并不是指英國殖民主義統治造成的直接現實,而是指它的“未來結果”。這就是說,殖民主義者為統治和奴役印度而采取的措施和步驟,并不會使印度直接成為“西方式的社會”,但是它們將會最終違背殖民者本來的意愿,產生出埋葬殖民主義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力量;就像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一樣。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四、反對殖民主義、擺脫外國枷鎖,是東方社會獲得重建與新生的前提

1殖民主義者沒有也不能使印度獲得重建與新生

盡管英國殖民者摧毀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并在印度“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但馬克思強調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p>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首先,是關于生產力的發展問題。

“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雖然在客觀上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某種促進作用,由此為印度資本主義的興起創造了某種前提;但是,英國殖民者在印度享有的種種特權,對印度經濟命脈和金融、海關等的控制,對印度人進行的敲骨吸髓的壓榨,變印度為英國所需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的殖民政策等等,將嚴重地阻礙印度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他們在印度培植地主作為殖民統治的社會支柱,對土邦制度加以維持和利用等等,更使印度的主要群眾一農民繼續遭受封建性的壓迫和剝削,嚴重地阻礙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成為印度工業發展的根本性的制約因素。這就是說,在估計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和印度社會的變化時,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一個方面;還應當看到和這個變化同時存在而且阻礙這個變化的另一個方面。

其次,是關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的問題。

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界的關系,生產力具有它本身的自然屬性。人類的生產又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中發展的。生產力也就有為誰占有、怎樣占有和為誰的利益而生產的問題,這就是生產力的社會屬性。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者,馬克思充分肯定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最終決定作用,但他不是孤立地,而是聯系著一定的生產關系來考察生產力的。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關心“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這個問題。英國殖民者的目的,是為了把印度變成任憑自己宰割的殖民地,以便發展英國自身的資本主義。所以,對于作為殖民地的印度來說,“生產力歸人民所有”是根本無從談起的。

由此可見,要使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要使生產力歸人民所有,并由此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并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其前提就是推翻殖民主義的統治。這是馬克思分析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及其未來結果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對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的斗爭給予了熱烈的同情和堅決的支持。對于1857年至1858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他寫道:“人民企圖趕走竟敢對自己的臣民這樣濫用職權的外國征服者,難道不對嗎?如果英國人能夠冷酷無情地干出這種事情,那么就起義的印度人在起義和斗爭的狂怒中犯下了硬說是他們犯下的那些罪行和暴虐,又有什么奇怪呢?”1858年1月14日,他在致恩格斯的信中不僅肯定了印度人對民族壓迫的反抗,并且指出,“印度使英國不斷消耗人力和財力,現在是我們最好的同盟軍”。

2印度社會重建與新生的前提是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

怎樣才能推翻殖民主義的統治,使印度社會得到重建與新生?這就是要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因為英國的統治是印度發展的“枷鎖”。只有經過革命,“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摧毀外國殖民主義者享有的種種特權,摧毀外國殖民主義的社會支柱一封建勢力的統治,印度才能獨立自主地得到發展,才能具有使“生產力歸人民所有”的可能性。所以馬克思強調:“在大不列顛本國現在的統治階級還沒有被工業無產階級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以前,印度人是不會收獲到不列顛資產階級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所結的果實的?!?/p>

不過,馬克思并沒有對印度的未來表示悲觀。他指出:“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支配。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正像地質變革創造了地球表層一樣?!?/p>

為了理解馬克思在這里闡發的思想,我們有必要溫習一下此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述過的有關思想。他們指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而普遍交往,“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他們著重指出,在民族和地區的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歷史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形成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從這個階級中將“產生出必須實行徹底革命的意識,即共產主義意識”。而只有隨著現存社會制度被共產主義革命所消滅,“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將不再受原先支配自身的異己力量的支配(歸根結底表現為世界市場力量的支配),而通過“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支配”。

這就是說,馬克思是“用唯物史觀并聯系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景來考察殖民主義問題”的。他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進步及其在全世界擴張的矛盾性質,指明了解決這種矛盾的途徑和依靠力量。他寫道:“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并且使這一切都服從于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不會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那樣,只有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p>

盡管印度人民面臨的現實苦難是無比的深重,馬克思還是滿懷信心地預言,“在比較遙遠的未來,這個巨大而誘人的國家將得到重建”。他相信,既然隨著印度工業和商業的興起,新的階級力量特別是無產階級將不可遏制地生長起來,那么,不管未來的道路可能多么漫長和曲折,殖民主義的統治終將被推翻,印度社會終將得到重建和新生。

猜你喜歡
殖民主義唯物史觀資本主義
“分配正義”概念的歷史追溯與唯物主義重構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實踐研究的思考
論勒克萊齊奧探索異域文明的積極意義
后殖民主義視域下的《魯濱遜漂流記》解讀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論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觀
論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喬治·奧威爾《馬拉喀什》中的寫作技巧探析
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研究
也談資本主義一詞的使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