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武漢的難民救濟工作探析

2010-08-15 00:42葉瓊瑤
文教資料 2010年27期
關鍵詞:收容國民政府救濟

葉瓊瑤

(武漢理工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抗日戰爭是一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在這場長達八年的戰爭中,淪陷區有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因為不愿做亡國奴,不甘于日本侵略者的蹂躪,紛紛攜妻帶子,背井離鄉,輾轉遷往祖國的大后方和安全區域。這些因為戰爭這一不可抗拒的因素,而被迫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進行無組織的大規模的遷徙的人們被稱之為“難民”。在抗日戰爭中,我國形成了龐大的難民潮,其人數之多、人員成分之復雜、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世所罕見。

抗戰初期一般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棄守為止。這是抗日戰爭的戰爭防御階段,也是抗戰中第一個難民遷移的高潮時期。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北平、上海、南京相繼淪陷,無數華北、華東淪陷地區的中國人淪為難民。武漢深居中國內陸,中國最大河流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水在此交匯,京漢、鄂漢鐵路連通中國南北,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南京失守后,武漢成為國民政府管轄下的全國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重慶為戰時陪都,但實際上此時國民黨軍政要員蔣介石、汪精衛、孔祥熙、何應欽等都在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的重要機關也均移駐武漢辦公,一時間武漢成為全國實際的政治中心。因而武漢也因為交通的便利和政府所在地而成為華北、華東眾多難民的集中地。這些難民來自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工人、農民、商人、城市小手工業者、知識分子、學生等,都是國家的中間分子”。

難民的大量涌入給武漢國民政府帶來了許多棘手的問題,如物資匱乏、糧食與交通工具供給不足、難民食宿條件差、難民之中疾病流行等,此外“難民還帶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使社會矛盾加?。簯馉幍钠茐?、殺戮、奸擄,使難民們情緒極不穩定,始終處于一種驚恐不安狀態,惶惶不可終日。幫會、土匪、娼妓活動盛行于世,許多裝扮成為難民身份的敵偽奸細也大量混入其中,使社會異常動蕩”。

國民政府作為抗戰時期的中國中央政府,肩負著保土為國的責任,理應為救濟難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抗戰中,國民政府對難民的救濟工作不同于傳統的慈善之舉。傳統的慈善行為,是執政者出于憐憫的心情,對弱勢群體的一種關懷仁義之舉。而“難民問題絕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國家社會問題,不是難民們自甘墮落要做難民,而是國家多難不能保障他們”,救濟難民是國民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是現代社會人民的權利與政府義務的體現。

一、國民政府的難民救濟措施

1938年3月29 日到4月1日,國民政府臨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這次大會通過的《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明確指出:“救濟戰區難民及失業民眾,施以組織及訓練,以加強抗戰力量?!彪S著戰爭的深入,國民政府意識到難民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社會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抗日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重大政治問題?!叭褡蹇箲鸬木置?,已經展開,救濟難民的事業,變為當前最最迫切的要求。為了減少政府領導作戰的分心,減少對于軍事上的妨礙,鞏固后防,提高作戰時生產效率,我們對于這廣大的被難同胞,都應有最良善周全的處置辦法,使難民不僅不白白消耗物力而變為提供物力;不僅不妨礙軍事而反有助于軍事;不僅不擾亂后方而且加強后防”。

在抗戰初期的武漢,國民政府的救濟工作可分劃為兩大部分:收容與疏散。這是與以后國民政府組織的難民救濟工作有所區別的。在武漢,國民黨政府已清晰地認識到抗日戰爭面臨的局勢,蔣介石在1938年10月31日武漢棄守后發表的《告全國國民書》中曾指出武漢大會戰的意義:“武漢地位,在過去十月抗戰工作上之重要性,厥在掩護我西部建設之準備與承接南北交通之運輸,故保衛武漢之軍事,其主要意義,原在于阻滯敵軍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后方交通運輸必要武器,遷移我東南與中部之工業,以進行西北西南之建設,蓋唯西北西南交通經濟建設之發展,始為長期抗戰與建國工作堅實之基礎,亦為西北西南交通路線開辟完竣,而后我抗戰實力及經濟建設所需要之物質,始得充實,而供給不感缺乏?!笨梢妵顸h發動武漢大會戰的目的不在于堅守武漢,而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爭取人員與物資的疏散和轉移,為長期的抗戰保存實力。所以對千辛萬苦逃亡到武漢的難民來說,武漢只可能是他們暫時的棲息之地,是他們通往大后方的中轉站。政府的救濟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幫助這些難民轉移到后方更安全的地區,當然疏散還包括對武漢三鎮居民的疏散。在武漢大會戰的后期,某種程度上,疏散工作是重于收容工作的。這是以后國民政府救濟工作中較少遇到的情況。

(一)對難民的收容工作。

對從東北、北平、上海、江蘇、安徽等省或地區逃難而來的難民,國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收容安置。

1.對難民進行登記調查?!半y民救濟委員會或分會,于難民到達時應即迅速調查姓名、籍貫、年齡、健康程度、原來職業、家庭狀況,及具有何種專門技能、志愿作何種職業分別登記致驗誠偽”,這樣做既有利于派遣難民服役和安置難民,又可以清除化裝為難民的漢奸與間諜,維護社會治安。

2.設置難民救濟區、救濟站,收容救濟難民,為難民安排食宿,難民在收容所里“給養大口每人每日三元,八歲以下者兩元”,一日兩餐粥,勉強不會餓死。

3.以工代賑,鼓勵難民進行自救生產。大量的難民涌入武漢,“倘若不妥善辦法,徒待募捐救濟,收容坐食,則人力物力兩受損失,日久必難乎為繼矣”。實際難民是豐富的人力資源,因此國民政府“積極提倡組織各種合作社和建設新的工廠作坊,使有生產能力的人能參加生產,并借疏散人口的機會切實鼓勵壯丁勇于應征兵役,以及一切僑胞同勞工能即刻輸送到內地,以謀充實并建立新的國防工業”。

1938年3 月,行政院頒布《難民服役綱要》,綱要指出難民服役分為“兵役與工役兩項,工役又分為筑路(鐵路公路及軍用路)、沿水、墾荒、軍事工作(運輸掩埋等)、自衡工程及其他適用難民諸事項”,難民,就其中之壯丁,編為運輸、工程隊,為過境軍隊運輸器物,以及從事本市臨時工程修業事項。婦女編為縫紉隊、救護隊和洗滌隊,專為本市傷兵服務。

至于難民潮中的大量農民則移至四川、陜西、甘肅、貴州、云南等省份墾荒,“幸我西北西南各省多有荒地待墾,可以移置應將難民之中能從事農業者,依其籍貫,分送本省或與其風俗習慣相近之省分,令各省政府主持辦理,以補不足”。

4.對難民的醫療救護。由于營養不良、生活條件差、抵抗力下降,又受到戰火的威脅,難民中傷病肆虐。國民政府組織免費施醫贈藥的活動,“難民之受傷者,責成當地公私立醫院,可以收容治療,用費則由募集捐免”,“市政府對難民橫生,極為注意,昨特通令本市各醫院后對過境難民應予免費注射防疫針,以保難民健康”。

5.收容教養難童。戰區流落的難童與難民所攜帶的失學兒童,為數也很多,賑濟委員會采取建立兒童教養院的方式,收容難童,并建立難童學校,“分別設法教育之,老師指定由難民之中曾任教員及公務員者之充任,或由當地處聘請省立各小學現任教員兼任”。

(二)組織難民的疏散工作。

1.向難民解釋宣傳疏散的目的與意義。

難民們飽受遷徙動蕩之苦,此時要他們放棄暫時的安穩,進一步撤離,無疑是一個難題。

武漢警備司令部、全省防空司令部在《為疏散人口告同胞書》中指出武漢大疏散的意義:“在大敵當前的時候,我們疏散人口,并非畏懼敵人的威脅,鼓勵民眾的逃跑;我們疏散人口,除了減少無謂損害以外,還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后方許許多多的工作,需要我們同胞來擔負:第一,我們要把城市里過剩的人口,轉移到內地去,由此可以繁榮農村,發展后方的生產。第二,疏散到內地的民眾,可以把敵人殘暴野蠻的行為,報道給每一個角落里的人民,使得每一個人都能起來參加殺敵救國的工作?!?/p>

在武漢大會戰期間,國民政府在不斷地對武漢難民和武漢三鎮的居民進行宣傳,勸告人們早日疏散:“我們要避免無謂的犧牲,我們應以最大的努力,疏散密集武漢的人口。為著安定后方的秩序,為著減少不必要的死傷,我們迫切地要求所有的老幼婦孺,以及原想逗留在武漢的人民,趕快設法離開武漢地區。鄉下有家的,回鄉下去,其他地方有親戚朋友的,就到其他地方去?!?/p>

在宣傳組織方面武昌和漢陽于1938年7月成立“武陽疏散人口委員會”,“由青年行動隊與武陽兩縣黨部各組四隊,昨日在每一警察分局轄境派出一隊出發宣傳,動員方面,已由省會警察局轉保甲長全體動員,實行沿家沿戶個別動員,武昌市政府,并印制疏散人口告市民書萬份散發,以廣宣傳”。

2.指定遣送地點,征調交通工具,鼓勵難民徒步疏散。

難民的運輸是國民政府的救濟工作重要一環,交通動力供給不足一直是制約難民疏散工作的瓶頸,國民政府表示:“在交通工具需要當局就水陸兩道,盡量征調,竭力籌辦?!倍鴮嶋H上“在交通方面,要將今日武漢的人口實行疏散單靠各路火車輪船增加班次輸送還是一件難事”,所以政府“鼓勵青年,無疾病的男女們,無論貧富,均自告奮勇的加入徒步隊”。車船等交通工具主要是針對老弱病殘、兒童和經濟富裕的難民而言的,大部分難民無法購得車船票,只能以步行方式完成漫長的遷徙。

同時國民政府還指定了難民疏散的路線,“疏散武漢難民暫定潛江、石首、公安、松滋、枝江、宜昌、江陵、宜都八縣,并先漢川、嘉興、黃坡、孝感、云夢,應城等縣以步行方法疏散之”,且規定“各難民經指定遣送地點后,不得提出異議,或借故逗留”。

3.建立運送配置難民總站和難民招待所,幫助難民轉移。

賑濟委員會在難民遷徙路線上設立26個難民運送總站和132個分站、166個招待所,建立起覆蓋主要難民區和難民線的救濟網絡。其中武昌、漢口兩總站處于南北兩條內遷線的起點。難民運送站和難民招待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難民和市民內遷,為遷移的難民提供食宿、醫療護理、交通工具等。

二、抗戰初期國民政府難民救濟工作的特點

(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設置了專門的救濟機構。

“1937年9月7日,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頒布《非常時期難民救濟辦法大綱》,組織非常時期難民救濟委員會,總會設南京,各省份成立分支會,該會‘由行政院、內政部、軍政部、財政部、事業部、交通部、鐵道部、衛生署、賑濟委員會,各指派高級職員一人為委員,以行政院所派之委員為主任委員”。1937年10月13日,武昌漢市兩難民支會分別成立,分別推及楊錦昱、吳國鎮為會長,會址附設于市政處與市府內。但是,這只是個協調性的機構,事權不專不大。為適應時局發展的需要,國民政府于1938年2月24日公布《賑濟委員會組織法》,成立賑濟委員會。4月27日,賑濟委員會在漢口開署辦公,行政院院長孔祥熙兼任委員長,前中國駐日大使許世英被聘為委員,代委員長,主持日常工作,原非常時期難民救濟委員會的下屬機構改為振濟委員會的分、支會。

在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行政院頒布了《非常時期救濟難民辦法大綱》(1937年9月7日)、《振濟委員會組織法》(1938年2月24日)、《非常時期難民服役計劃綱要》(1938年4月23日)、《難童救濟教養實施大綱》(1938年6月27日)、《抗戰建國時期難童救濟實施方案》(1938年10月20日)等有關救濟戰時難民與難童的法規政策。救濟機構的設置與調整,法規政策的頒布,使抗戰初期的國民政府的難民救濟工作走向了高效有序的道路。

(二)從政府救濟的內部看,統分結合的救濟方式。

國民政府的救濟工作自始就是以中央政府為主導,其他各部門和地方政府配合,實行一種統分結合的原則,在“統”的方面,表現機構統一、政策統一、權利統一,即有最高的負責救濟的機構:先是非常時期難民救濟委員會,后設振濟委員會,頒布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統一了救濟工作的目標、方針。在分的方面,“國統區范圍內,各省設立救濟區、賑濟會、運送配置難民總分站、難民組訓委員會、聯合辦事處、招待站、難童教養院所及賑濟學校、難民職業介紹所、賑濟工廠、小本貸款處等機關,分別負責掌管各地難民救濟與安置工作”。

(三)從政府救濟的內容看,收容與遣散并舉。

從1938年2月開始,武漢國民政府就開始有組織地疏散難民,到后期就是一邊收容一邊疏散?!拔洳y民救濟委員會,以自倭寇深入,戰區擴大,各地逃來難民,日益加多,為謀救濟并策安全起見,擬自即日起將最近新由戰亂來鄂難民,隨到隨時疏散,并發口糧救濟外,原有收容各所難民,亦即時加以疏散,以策安全”。到武漢大會站的后期,工作的側重點就轉移到組織難民的疏散上,從1938年7月26日起至8月25日止,漢口市一個月的難民收遣情況如下:“計原有難民26418人,新收14725人,經遣送者30465人,自行他行者6116人,病死者29人,尚有4533人正待遣送?!睆?938年10月21日至10月25日武漢失守,武漢實行緊急疏散,3天內疏散約75萬人。

(四)從全社會范圍看,救濟工作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組織團體廣泛參與的。

難民人數眾多,救濟工作繁重而且艱巨,國民政府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受人力、財力的限制,救濟難民難免顧此失彼?!八跃葷ぷ鞯幕痉椒☉撚烧I導各種公益和慈善團體進行大規模的救濟難民事業老弱婦孺等”,國民政府與青年會、慈善會、善聊會、紅十字會、商會、業主會、佛教會等社會組織團體通力合作,共同承擔了這次難民救濟的工作。其中在武漢市賑濟委員會設立的18處難民收容所共收容20582人,占同期總收容量的60%以上,由此可見政府救濟是當時難民救濟工作的主導力量。

三、歷史的貢獻與局限

不可否認,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武漢對難民的救濟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救濟與幫助了大批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避免了無謂的犧牲。被國民政府收容與遣散的大批難民,轉移到了中國的西部地區,這既為后來抗日戰爭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保留了人力資源,又促進了中國東西部的交流,促進了中國西部落后地區的發展。

同時,政府的救濟與關懷,使得一部分難民的生存條件有所改善,而悲慘的遭遇也使他們意識到了他們的命運是與國家的存亡息息相關的,從而促使他們勇敢地投身于民族解放事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直接或者間接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戰時局勢緊張,國民政府主要應對的是與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在救濟難民問題上所能投入的人力、財力很是有限,再加上國民政府內部的腐敗,武漢難民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傲魍龅碾y民,對于日常的生活問題,不能解決。大都市人口擁塞……”,使難民生活難以為繼,在1938年的國統區,媒介就常有報道呼吁重視難民“還鄉”問題:“江南各縣,依然在敵人統治之下,許多難民紛紛回鄉,無異于回去做‘順民’,我們眼看著當初數十萬難民不辭千辛萬苦、饑寒交迫,跋涉千里地投向祖國統治下的后方安全地區,原來是為了不愿作‘異國的奴隸’,而現在我們又看到成群的難民回家做‘順民’去,這一來一去之間,影響抗戰的力量很大?!边@佐證了國民政府難民救濟工作與對難民宣傳抗日救亡工作的不足。

[1]李澤.武漢抗戰史料選編[M].1985.

[2]孫艷魁.苦難的人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孫艷魁.抗戰初期武漢難民救濟芻議[J].江漢論壇,1996,(6).

[4]吳捷.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難民救濟工作[J].歷史教學,2005,(5).

[5]蔡勤禹.國民政府救難機制研究——以抗戰時期為例[J].零陵學院學報,2004,(7).

猜你喜歡
收容國民政府救濟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從汕頭到上海:國民政府的“廢兩改元”之路(1925—1933)
土地廟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重婚罪及其司法實踐——以湖北為例
不當解雇之復職救濟制度的反思與完善
關系救濟
論私力救濟
2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