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天臺宗凈土修持之特色

2010-08-15 00:44曾其海
臺州學院學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三昧凈土

曾其海

(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隋唐天臺宗凈土修持之特色

曾其海

(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隋唐時期,彌陀凈土信仰以其簡單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彌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凈土為號召力,博得了許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紛紛吸收彌陀凈土信仰,以求發展,天臺宗也不例外。但天臺宗在繼承慧遠“念佛三昧”的基礎上,從天臺的立場出發,把彌陀凈土信仰定格在天臺“止觀雙修”的“觀”的范疇,只作為禪觀的一部分內容。試以智《凈土十疑論》、飛錫的《念佛三昧寶王論》為例加以說明。

念佛三昧;彌陀凈土;凈土十疑論;念佛寶王論;智;飛錫

漢末、三國時期,《無量壽經》、《般舟三昧經》等彌陀凈土經典已傳譯中土,中土的彌陀凈土信仰也因之而萌芽、發展。彌陀凈土信仰在中土的流布,一般認為分成三支,日本凈土宗宗祖源空在《選擇本愿念佛集》中說:

如圣道家血脈,凈土宗亦有血脈。但于凈土一宗,諸家不同,所謂廬山慧遠法師、慈愍三藏、道綽善導等是也。[1]

源空把中國凈土信仰流布劃分為三系:即慧遠、慧日、道綽善導。顯然,源空的劃分帶有地域色彩。道綽善導一系代表的是北方凈土信仰特色,此系以持名念佛為主,強調他力往生,此系充分體現了凈土信仰的簡易性特色;廬山慧遠一系所代表的是南方凈土信仰的特色,此系以觀想念佛為主,融禪、智、凈三者于般舟念佛三昧中,偏重于般若空慧,不強調他力往生。其后天臺宗弘傳的凈土信仰就屬該系;而慈愍慧日一系,則糅合凈土信仰內部南北二系以及禪教戒凈等各宗特點,因而自家特色不明顯。

一、慧遠的 “念佛三昧”

東晉末年,中國南方的彌陀凈土信仰主要以廬山慧遠結蓮社念佛為代表。由此,他被南宋宗曉和志磐等人尊為凈土初祖。[2]關于慧遠彌陀凈土信仰的特點,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史》卷二中認為:

就禪法言,慧遠贊賞的有兩種:一是所謂念佛三昧,一是所謂達磨多羅禪。[3]

慧遠于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入廬山,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始結社念佛,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卒于廬山,在廬山35年。而佛馱跋陀羅是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左右到廬山,從時間上推算,慧遠只是死前的四五年時間里才從佛馱跋陀羅受達磨多羅禪法。這表明慧遠居廬山主要修習的禪法還是念佛三昧。

何謂“念佛三昧”禪法?念佛三昧一般分為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稄V弘明集》卷三十載有慧遠的《念佛三昧詩集序》,《序》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它有“感物通靈”的“神變”之功效?!坝种T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因為,入此三昧者能以外之所緣和內心“交映而萬象生焉”。[4]《大智度論》卷七也載:

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問曰:“云何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于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F在前?!保?]

可見,慧遠所說的念佛三昧即大乘禪法的般舟三昧。關于這一點,也可從慧遠與鳩摩羅什關于教義的討論中看出。如慧遠的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的《次問念佛三昧并答》中云:“遠問曰:念佛三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為喻?!保?]可見,慧遠將念佛三昧和般舟三昧同等視之?!栋阒廴两洝分写_多引夢中虛境來喻見佛現前。如其《行品》就說:

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族,其人于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族,喜共言語。[7]

可見,慧遠在廬山結社念佛所行的 “念佛三昧”就是“般舟三昧”。那么,慧遠修般舟三昧禪法與彌陀凈土信仰又有何聯系呢?《般舟三昧經》的“行品”能說明這個問題?!缎衅贰吩疲?/p>

佛言,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7]

慧遠晚年尤重禪法而行般舟念佛三昧,而行般舟三昧導致他信仰彌陀凈土。般舟三昧禪法提倡觀想彌陀身相、凈土莊嚴境界,另一方面,般舟三昧是隨般若學而發展起來的大乘禪法,它以“假有性空”(般若思想)為旨趣。如《般舟三昧經·行品》。云:

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7]

這就是說,行般舟三昧禪法中所見的佛相是心相(心作佛),是假有故。所見之佛非外來佛,非實有,是性空故??梢?,慧遠的念佛三昧體現的是禪智并重,般若學與凈土思想相結合的特點。這一點也成了后來智處理天臺思想與凈土思想關系的準則。

這十個問題,從提問看,前九個問題的內容皆未超出曇鸞《往生論注》和道綽《安樂集》的內容范圍。從回答看,這些題答也大多本于曇鸞和道綽的著述。比如:它用難行道、易行道之說,以及《大智度論》中先須成就自利然后才能利他的思想去應答第一個問題;用二諦說去應答第二個問題;用《隨愿往生經》的義旨去應答第三個問題;用《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之旨去應答第四個問題;用自力、他力、易行道、難行道之說去應答第五個問題;從在心、在緣、在決定三方面去比較十念與無始以來惡業間的輕重,去應答第八個問題。以上應答皆復述曇鸞和道綽的思想。另外,在對第六、七、九這三問題的應答,也有與曇鸞、道綽相似思想。

天臺彌陀凈土思想,主要受晉末慧遠般舟念佛三昧禪法的影響,在修凈土時主要奉持觀想念佛,這個特征也體現在《凈土十疑論》之中。比如在生因業行方面,《凈土十疑論》認為具有厭離行和欣愿行二種。

所謂厭離行,即以不凈觀去觀自身之不凈,以引起對自身的厭離想;同時又以七種不凈觀去觀男女交合、懷胎分娩諸事之不凈,以引起對淫欲的厭離想。

不凈觀為五停心觀之一,為治貪身,觀身之不凈也。此中有二:一者觀自身之不凈,二者觀他身之不凈。

觀自身之不凈有九想,又作九相:一用脹想,觀想死尸之膨脹相;二青瘀想,觀想風吹日曬,死尸變為青瘀之色相;三壞想,觀想死尸腐敗之相;四血涂想,觀想死尸敗壞后,血肉涂地之相;五膿爛想,觀想死尸膿爛腐敗相;六啖想,觀想鳥獸來啄食死尸相;七散想,觀想鳥獸啄食后,死尸筋骨頭手分裂破散相;八骨想,觀想死尸血肉既盡,只有白骨狼籍相;九燒想,觀想火燒歸于灰土相。智的《法華玄義》卷四上,在“九想”中加進“死想”而刪去“散想”,并以此九想對治六欲:死想破威儀、言語之兩欲;脹想、壞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膿爛想破色欲;骨想、燒想破細滑欲。

觀他身之不凈有“五不凈”:一種子不凈,是身以過去之結業為種,現以父母之精血為種;二住處不凈,住母胎不凈之處;三自相不凈,是身具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凈;四自體不凈,由三十六種不凈物之所合而成;五終竟不凈,此身死竟,埋則成土,蟲啖成糞,火燒成灰,究竟推求,無一凈相。

又七種不凈為:一種子不凈,煩惱業因之內種,父母遺體之外種,皆為不凈;二受生不凈,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凈;三住處不凈,于不凈之女體,胎處十月者;四食啖不凈,胎中食母血之不凈;五初生不凈,言十月滿足初生時之腥穢狼籍;六舉體不凈,薄皮之下,皆為穢物;七究竟不凈,業盡報終,捐棄于 間之不凈流溢。

不凈觀法,是天臺宗一種重要的修持法,如智在《童蒙止觀》的“正修行”中說,修觀有對治觀與正觀二種,其中的“對治觀”即包括以“不凈觀對治貪欲”。[8]智在同書的“善根發”中也大力提倡“不凈善根發相”,主張修九想不凈觀。[8]此外,智 在他的《摩訶止觀》、《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中對不凈觀都有專論。

欣愿行又分為:“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凈土莊嚴等事欣心愿求”兩種。所謂明求往生意者,“即是發菩提心,遠離三種障菩提門,得三種順菩提門(慈悲門、智慧門、方便門)。這實際上是本于天親《往生論》中的說法。

所謂“觀彼凈土莊嚴等事欣心愿求”行,其內容為: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凈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等,修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愿門也。

三、飛錫《念佛三昧寶王論》主張通念三世佛

飛錫,《宋高僧傳》卷三有其傳。他初學律儀,后研習天臺法門。著有《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今存)。[9]

《念佛三昧寶王論》旨在“通念三世佛”。所謂“三世佛”是指未來佛、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一般都指彌勒佛。但飛錫的未來佛卻指現在的眾生。飛錫立論的根據是《楞伽經》,該經有“如來藏自性清凈,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眾生心中”的文句。所以,飛錫認為“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未來都將成佛。因此,不當存佛與眾生的分別之心,而應當象《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一樣,凡有所見,不論是何眾生,皆當禮拜贊嘆而敬之。一般學界認為,飛錫的念一切現在眾生即為念未來佛的思想,是受了三階教的不分凡圣大小而普敬一切眾生的 “普真普心佛法”思想的影響。

飛錫的念現在佛指念阿彌陀佛,并認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即有通念三世佛的效果。他在《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專論念現在佛。

飛錫的念過去佛是指釋迦牟尼等佛,他的《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下專論念過去佛。在該卷中,他還論述了有念與無念、心與佛、往生與無生等對立觀念的關系,以及是否以獻花等三業去供養佛等問題。最后提出了“八萬四千波羅蜜門皆是念佛三昧之異名”的“萬善同歸,皆成三昧”的主張。

值得一提的是,飛錫的《念佛三昧寶王論》仍體現天臺法門的“一心三觀”和“止觀并重”的修持特色。如《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云: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名第一義中道之理也,此顯法身矣??占词窍?,名俗諦之理也;恒沙萬德,皆依俗諦,此顯示報身矣。想即是空,名真諦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粘;?,和光利物,此顯化身矣。是則以三觀觀三諦,證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種三法。[9]

飛錫認為,佛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故念佛三昧禪法的步驟也應與顯佛三身相對應,亦與天臺的空、假、中三觀三諦相結合。這種禪法的步驟為:先以“想即是空”的真諦空觀去顯化身,再以“空即是想”的俗諦假觀去顯報身,再以“想不異空、空不異想”的第一義諦中觀去顯法身。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的《念佛三身佛破三種障門》又云:

若欲將念三身破三種障,今試明之。爾佛身之生,以止觀生,止觀不均,其障必起。念佛之人,修止必沈,昏暗障起,而障化身佛又須以觀心第之,念白毫光,破昏暗障也。修觀心浮,無惡不造,而障報身佛;還修于止,止一切惡……若二邊障動……障法身佛也;以中道第一義空破之。

飛錫主張“止觀雙修”,不可偏頗,否則就障顯三身佛。

總之,隋唐時期天臺宗對彌陀凈土修持,始終站在天臺宗的“止觀雙修”、“一心三觀”等立場上,把它納入“觀”的內容。智主張觀想念佛(包括厭離想和欣愿想);飛錫把三諦三觀與顯佛三身結合起來的通念三世佛。

[1]選擇本愿念佛集[M]//大正藏·卷四六.

[2]樂邦文集[M]//大正藏·卷四七.

[3]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2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4]廣弘明集[M]//大正藏·卷五二.

[5]大智度論[M]//大正藏·卷二五.

[6]鳩摩羅什法師大義[M]//大正藏·卷四五.

[7]般舟三昧經[M]//大正藏·卷一三.

[8]童蒙止觀[M]//大正藏·卷四六.

[9]念佛三昧寶王論[M]//大正藏·卷四七.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re Land Practice” of Tiantai Buddhism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Zeng Qihai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eligion of Amitabha pura land belief had get lots of believers by its simple practice way and going to pure land after death by the original power of Maitreya.The other schools of Buddhism like Tiantai Buddhism developed themselves by adopting Amitabha belief.Based on Hui Yuan’s idea of “Pray to Buddha in Samadhi” and the position of Tiantai Buddhism,Tiantai Buddhism had positioned its Amitabha belief on the category of “Guan” practice in samathavipa syana,which was only one part of Zan thoughts.This paper will explain it with a case study ofZhi’s Jing Tu Shi Ning Lunand Fei Xi’sNian Fo San Wei Bao Wang Lun.

Pray to Buddha in Samadhi;Amitabha pure land;Jing Tu Shi Ning Lun;Nian Fo San Wei Bao Wang Lun;Zhi;Feixi

B946

A

1672-3708(2010)01-0005-03

2009-12-13

曾其海(1948- ),男,浙江臨海人,教授。

猜你喜歡
三昧凈土
保衛凈土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地球上最后一塊凈土”——瓦努阿圖
構建“三昧”書屋,提升核心素養
守住心中感恩的凈土——《一飯千金》讀后感
放翁“詩中三昧”淺論
冬日偶感
創造一方醫療凈土
天臺學者的“王三昧”觀
蘇東坡的睡眠“三昧”
雜文“三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