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社會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路徑新選擇

2010-08-15 00:44鄭忠梅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道德行為道德教育道德

鄭忠梅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網絡社會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路徑新選擇

鄭忠梅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面對網絡社會中青少年道德行為失范現象,需要正視網絡社會的新挑戰,從倡導網絡社會倫理道德規范、構建網絡社會青少年主體性道德教育體系、接受文化反哺、完善網絡技術、加強網絡立法等方面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路徑上作出新的選擇。

網絡社會;青少年;道德教育;路徑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 IC)于 2010年 1月發布的最新的《第 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 2009年 12月 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 3.84億人,普及率達到28.9%,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同時報告顯示,低齡網民占比也在上升,10歲以下網民群體增至1.1%;10-19歲網民規模為 31.8%,20-29歲網民規模為 28.6%。這樣,網民中 10-29歲的青少年網民占 60.4%,成為 2009年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網絡低齡化態勢明顯。網絡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日益增強,不可避免地會給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帶來負面影響。正視網絡社會青少年道德失范現象并予以積極應對,對于規范青少年的網絡生存方式,引導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面對事實:網絡社會中的青少年道德行為失范現象鋪陳

所謂網絡道德行為失范,是指網絡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規范的缺失、不健全所導致的社會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以及失靈,個體的道德行為暫時出現某種程度失控的狀況,并由此產生整個網絡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和失序。[1]目前,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

(一)沉溺網絡,道德價值判斷迷失 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聊天,對網絡產生強烈的依戀以致于網絡成癮。2009年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顯示: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約占 14.1%,人數約為 2404.2萬。18-23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 (15.6%)最高,其次為 24-29歲的網癮比例 (14.6%)以及 13-17歲的網癮比例 (14.3%)。網絡信息量大,內容繁雜,思想、觀點良莠不齊、泥沙俱下,黃色信息、有害信息泛濫。在網絡社會多元文化交織的鏡像面前,在大量未經過濾、選擇的信息的直接輻射下,青少年常常無力判別信息的真假,容易產生道德價值判斷的失誤?;ヂ摼W給人們創造了虛擬生存的新方式,在網絡社會中青少年可以充分隱匿和改變身份、行為 ,隨心所欲地成為“另類 ”、“破壞者 ”、“英雄”、“大俠”等虛擬人物,做自己愿意做的任何事情,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成為一個完全“理想的自我”??▋然仿〈髮W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往往具有喜歡獨處、敏感、傾向于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范等人格特點。[2]這種不當的自主意識甚至人格變異沖擊、弱化了他們的責任感,引發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為。如有的學生在校做出好學生的行為表現,在家受到家人親朋及鄰里的稱贊,在社會上遵章守紀;可是在網絡社會中則表現出自私、貪婪、殘忍等完全不顧倫理道德的相反行為。

(二)充當“黑客”,干擾網絡社會正常秩序“黑客”最初是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精英,現在一般指那些未經授權而隨意或故意進入他方網絡系統,破壞、擾亂、篡改、刪除網絡程序,讀取、下載或變更數據及程序文件的人。絕大多數“黑客”都是青少年,他們是極具天賦的電腦行家,熱衷挑戰,崇尚自由,試圖別出心裁地改變某種網絡生存規則,充滿對世界的反叛甚至破壞心理。他們將其信念在網絡中以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缺乏起碼的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更不顧社會道德責任。應該說,“黑客”行為的性質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技術行為,而是一種危及他人或社會利益的越軌行為。其行為不僅對網絡信息和網絡安全構成巨大威脅,而且嚴重干擾了網絡社會中的正常秩序,給整個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帶來難以彌補的物質、精神和心理的損失。

(三)熱衷窺探,肆意侵犯他人隱私 在網絡社會中,網絡的開放性、高互動性和相對隱匿等特點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某些人更容易獲取他人的個人隱私和機密信息。合理的個人隱私受到保障是人的基本權利。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是對人性自由和尊嚴的尊重,是一項基本的社會倫理要求。然而,一些青少年缺乏起碼的網絡道德規范意識和法律意識,熱衷于“人肉搜索”,窺探他人隱私,同時自己“匿名現身”,未經允許便擅自在網上提供或公布他人信息資料,或在網上散布謠言,肆意攻擊、侮辱他人人格。

(四)坐享其成,隨意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一方面有利于人們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為一些人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創造了條件。一些青少年直接在網上抄襲甚至下載作業已屢見不鮮,大學生研究生通過網絡抄襲畢業論文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其它的網絡知識產權侵犯的現象更突出表現為:未經許可將網上作品下載到傳統媒體公布發表或出版;復制或抄襲別人程序源碼的邏輯結構、順序和設計思想,嵌入自己的源碼來出售謀利等。網絡上大量信息和服務被任意免費使用,嚴重地侵害了信息生產者、網上信息和服務提供者的正當權益。

(五)無視法律,網絡犯罪行為不斷加劇 網絡犯罪行為是指利用網絡技術或以此傳播虛假信息達到非法占有他人物質或精神財產目的的行為?;ヂ摼W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習慣通過網絡來處理和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然而形形色色的網絡犯罪卻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愈演愈烈之勢。第 25次 CNN I C調查顯示:56.6%的網民遭遇過木馬病毒的攻擊,31.5%的網民遭遇過帳號密碼被盜的問題,65.9%的網民認為“網絡交易不安全”。幾乎所有在現實社會物理空間中發生的社會犯罪現象,目前在網絡空間中都已經有所體現。在網絡違法犯罪的人群中,大學生是高發群體之一。這與其在一般違法犯罪中低發率形成較強的反差,值得引起重視。[3]

二、頷首沉思:網絡社會中的青少年道德失范原因檢討

(一)網絡社會的離散結構為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創設了環境 社會環境對道德的形成和實現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制約作用?,F實社會中人們的道德行為會受到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的影響。但在網絡社會,互聯網所采用的特殊離散結構沒有中心、沒有界限、不受任何組織機構控制的“數字化”、“虛擬化”特點,使在現實社會中受到教師和家長嚴格管教的青少年表現得非常自由,難以控制。進入網絡社會的人是通過數字化技術以符號的方式存在的人。同一個人可以有多個符號,同一個符號可以表示與自己的自然特征和社會特征完全不同的意義,這就使網絡社會對活動主體的認定變得相對困難。在一個失去了某些強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間,青少年意志的軟弱性特點也就暴露得更加突出,容易誘發道德失范行為。

(二)網絡社會道德管理機制脆弱為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提供了可能 網絡社會信息開放,價值多元。那些缺乏明確的判斷是非善惡標準的青少年,在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上往往會十分矛盾,并陷入信任的迷茫。當教師和家長難以控制青少年上網,又不能及時給予指導時,面對多元文化結構的網絡社會中的多種價值標準,以及主流道德文化話語的式微,青少年容易產生道德價值判斷的失誤,表現出不同的思想覺悟和道德言行,甚至表現出與現實社會不一致的人格特征。當受多重價值標準的影響而又缺乏統一、權威的道德理想的引領時,必然造成網絡社會輿論監督的混亂和道德良知的淡化,使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控制系統無法在網絡社會發揮其功能,自然使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能力相對較弱的青少年發生道德行為失范。同時,相應的網絡管理機制遠遠跟不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速度,網絡本身的脆弱性和不安全因素,網絡管理滯后等問題,也給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留下了巨大的可能空間。

(三)學校、家庭對網絡道德教育重視不夠、方法滯后,導致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現象日趨嚴重 當前學校網絡道德教育的狀況并不令人樂觀。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勞凱聲教授組織的調查顯示,在回答“你所在的學校進行過哪些有關網絡的道德教育”時,有 31.1%的學生選擇“從未進行過網絡道德教育”;在回答“學校是否開設有關網上與倫理道德的課程或者主題班會、討論”時,94.8%的學生認為所在學校沒有做到??梢?學校教育對網絡時代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反應遲鈍,學校網絡德育不能及時跟進,德育內容缺少與網絡相關的價值判斷指導;一些教師對學校網絡道德教育認識模糊,缺少學習信息技術和網絡道德教育知識的積極性,缺乏網絡道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必然會導致青少年思想道德及行為出現問題。

不少家長只看中孩子的學習分數,根本不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和心理特點,不善于對孩子進行啟發引導,與孩子難以溝通。多數父母對網絡和游戲了解不多,難以理解孩子“e網情深”的感受,只是對孩子接觸網絡顧慮重重,或簡單粗暴地否定、干涉或阻止孩子上網,結果適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對抗和叛逆,使他們更加癡迷網絡,加劇了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危險性。[4]

三、抬頭看路:網絡社會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路徑選擇

(一)加強理論研究,提升網絡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系統性 目前,國內網絡道德行為規范的研究明顯滯后于網絡技術發展的速度,至今還沒有比較權威的關于網絡道德行為規范的系統表述。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網絡倫理已成為大學的教育課程,被正式納入“計算機文化”現象中加以研究。如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就開設了“倫理學和國際互聯網絡”課程,授課者和學習者可以就某一具體議題在環球網上交流,或通過參加討論組發表意見,從而使學習者將網絡倫理和網絡技術置于同樣重要的地位來認真學習,培養自覺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各種網絡道德規范的要求,使網絡世界處于有序狀態。[2]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我國實情,在通用規范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青少年的特點,制定出合適的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并通過課堂內外的多種教學形式、方式方法,不斷開辟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新渠道,提升網絡道德教育的系統性。

(二)尊重道德主體,強化網絡社會青少年道德教育體系的主體性 青少年是網絡社會道德建構的主體,然而網絡這把“雙刃劍”在給青少年提供廣闊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導致了其主體性的弱化與喪失。就青少年的網絡學習來說,網絡學習空間的創造有賴于計算機網絡和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提供硬件支持之外,還需要軟件來支持。而軟件中滲透著計算機專家編制和設計時的意志和觀念,運用這些軟件的人只能完全服從這些設計,自身處于被動地位。當青少年進行網絡自主學習又缺少教師主導時,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而不知所措。網絡能輕而易舉地把有目的的尋求變成無目的的漫游。青少年學習自主性的弱化,必將使主體性的發展受到嚴重束縛。[5]

青少年主體性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主要依賴于青少年主體意識的喚醒。網絡道德教育要側重于激發青少年內心深層的道德力,著重培養他們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識和獨特個性,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價值觀。這需要改變以往的約束、禁止等簡單教育形式,給予青少年充分的發言權、思維權、分析權、決策權,要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在網絡對話的游戲規則中,將話語權下放,以適應青少年的身心及思想發展的要求?,F在青少年接觸的信息比十年前的同齡孩子的十倍還多,因此,無論是信息的獲取、問題的形成、過程的分析、策略的制定都應該讓青少年在經歷中自行構建,讓他們在不斷的主體構建中獲得發展。[6]

(三)接受文化反哺,提高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項人類技術創新能象互聯網這樣深深地影響和改變青少年一代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理念、道德風貌。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代表未來的不是成人群體,而是正處在發展中的、具有“未完成性”的年青一代“新人類”,因此,“2000年的教育應該準備迎接這樣一種青年:他們竭盡全力以克服嚴重的心理問題,反對那些令他們感到陌生、有害并和 20世紀主導價值觀念相去甚遠的制度、標準和模式?!盵7]網絡社會使青少年這種反逆性、求異性和創造性得以成為現實,他們不再遵從成人世界的“呵護”和“導引”,而要創造自己的生存規則。網絡社會也徹底動搖了現實社會中“長者為尊”的地位,青少年一代“攙著成人上網”已成時尚。他們所創立的網絡生存規則、道德規范雖顯稚嫩,存在許多不足,也受到成人社會諸多的責難,然而青少年的確在創造著網絡共同生存規則,并反哺著社會的道德進步。[8]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網絡道德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開展德育工作面臨的新任務,廣大教師和家長要主動研究、探索網絡道德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提高自身網絡德育信息素養,及時掌握網絡社會環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特點,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四)完善網絡技術,提高網絡技術的倫理性

網絡時代是一個技術取勝的時代,面對技術性的道德行為失范如網絡犯罪,只有以技術的力量還制技術,才能徹底地從根本上杜絕其可能性。目前就網絡技術整體發展來看,計算機安全技術比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落后 5年到 10年。隨著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及網絡犯罪問題的日趨嚴重,各國政府及網絡專家都加大了對網絡安全技術的開發,為防止互聯網的濫用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在完善網絡技術的同時還應重視技術背后的人性內涵。計算機知識、操作技能以及相關的信息技術對網絡社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但它們對人的生存發展所可能產生的歷史性影響等方面的教育卻遠未得到重視?!敖逃绻麑﹄娔X、信息、網絡等只停留于技術、知識層的傳授,不去關懷這些知識和技術的人性內涵、人的主體性統攝,這種意識的滯后可能導致網絡社會中人和人的主體性失范,操作電腦的人會成為電腦的奴隸,進入網絡的人也成為網中之物”。[9]為此,改變教育中的“技術主義”傾向至為重要。教育不僅要使青少年掌握信息技術,而且還要使青少年能以網絡倫理把握信息時代。

(五)借鑒國外經驗,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法治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其它一些國家為凈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立法的做法,對我們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提供令了很好的借鑒。[2]美國是世界上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具有最廣泛的成人網站分布。為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免受毒害,1996年起至今一共通過了《通信內容端正法》、《兒童在線保護法》、《兒童網絡隱私規則》、《兒童互聯網保護法》等 4部相關法律對成人網站進行限制?!秲和ヂ摼W保護法》特別要求全國公共圖書館為聯網計算機安裝色情過濾系統,否則圖書館將無法獲得政府提供的技術補助資金。這里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明確的分級制度,便于實際執法中對違法信息內容和游戲的識別鑒定;二是將違規網站和經營者、有網絡性犯罪污點的人納入黑名單全國公布,對不法分子有著極大的震懾作用。法國于 1998年 6月對《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關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定罪量刑做了部分修改,從嚴從重處罰利用網絡手段腐蝕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尤其對網絡色情課以重罪。德國在打擊網絡犯罪策略上注重預防,注重“先發制人”。德國內政部調集專業人員和技術力量成立了“信息和通信技術服務中心”,為警方通過網絡展開調查和采取措施時提供技術支持。該中心還下設一個被形容為“網上巡警”的調查機構,并賦予其特殊的調查權限。

[1]徐元紅.網絡社會道德失范現象的倫理反思[J].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2]周春燕.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 (高教研究版),2006,(5).

[3]丁云,陸文頤.大學生網絡違法犯罪問題初探 [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2,(5).

[4]王希華,等.網絡社會背景下的學校德育對策 [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5,(4).

[5]李亞寧.網絡社會青年學生主體性的弱化與提升[J].教育探索,2005,(1).

[6]謝同祥,等.構建網絡社會內源性道德教育體系初探[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5).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現在到 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61

[8]沈貴鵬.網絡社會與青少年亞道德——兼談網絡道德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0,(2).

[9]魯潔.網絡社會.人.教育 [J].江蘇高教,2000.(1).

G416

A

1003-8078(2010)05-119-04

2010-09-03

鄭忠梅 (1969-),女,湖北黃岡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鄂東教育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 2008JD008和湖北省教育廳 2008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課題,項目編號 2008z069。

責任編輯 袁小鵬

猜你喜歡
道德行為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如何對幼兒開展道德教育
遠和近
論《三字經》與兒童道德行為的培養
論黑格爾的道德行為歸責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