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專業與課程體系改革探析

2010-08-15 00:44韓冰清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師范生課程體系新課程

韓冰清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專業與課程體系改革探析

韓冰清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素質和學術水平,轉換角色,轉變教學行為等。為此,高師院校必須從構建新型教師教育專業體系、調整課程結構等方面實現課程體系的重建,以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教師。

新課程;高師;專業;課程體系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按計劃在全國順利展開。但是,作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注不夠,兩者缺少對話,以至出現斷裂。高等師范院校的課程體系,相對于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求來說,嚴重滯后,以至于高師培養的師資不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現了思想理念不適應,知識結構不適應,能力素質不適應的現象。因此,高等師范院校必須重新審視并認真研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師范教育改革的步伐,重新構建高師專業與課程體系,以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教師。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課程目標與教師教育觀念的轉換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即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教會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打破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1](P19-26)課程目標的轉變,要求教師教育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發展觀,實現以追求知識為目標向培養學生個性,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轉變。

(二)課程結構改革與教師素質的全面更新

針對課程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上體現課程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一是將原來一些單科性課程整合為綜合性課程,如把小學、初中的音樂和美術課合并為藝術課,把初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整合為科學課,“3+X”高考科目設置方案使綜合課程在考試制度上得到了充分保障;二是專門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取代現行的活動課程,為學生提供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增設了研究型課程。新課程中綜合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沖破學科界線,綜合各門學科的教學能力,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既要有更寬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更強的專業適應能力,又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學技能和全新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三)課程內容現代化與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 新課程針對原有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的這一轉變,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具有前瞻性,站在本學科的學術前沿進行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在知識價值的理解上,超越學科的局限,深切理解知識的生活價值及其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經驗之中,同時還必須保持一種持續的進取精神,具有學術敏感性,善于把握和及時引進本學科前沿知識,經常性地進行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善于進行教學反思。課程內容現代化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具有寬厚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掌握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具有高超教育藝術,從“教書匠”變為“教育專家”。

(四)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與教師角色的轉換新課程改變了過去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從我國國情出發,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使地方和學校擁有了以前從未有過的課程管理權,同時也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在扮演“課程實施者”與“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同時,也是教材的選擇者與處理者,更是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者。要實現這一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改變“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傳統思想,能夠開發各種教學資源,具有相應的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

(五)新課程中學習方式的改革與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傳統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大多為接受學習,學習內容是由教師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新課程中倡導的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是以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和問題性為特征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必須以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為前提。新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要由過去直接給予知識結論變為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思考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學會學習,轉變教學行為,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實現高師專業與課程體系重建,培養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教師

培養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教師,高師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與基礎教育一樣,課程改革既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高師教育改革的關鍵。課程體系是制約整個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要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高等師范教育當務之急就是要跟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重新建構教師教育的專業與課程體系。[2]

(一)重構教師教育專業體系,整合學科優勢資源 課程結構的調整有賴于合理的專業結構,現行教師教育專業設置與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要求極不適應,高師必須首先在總體上重新設置專業體系,然后規范各專業課程結構。鑒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綜合性、主動性、全面性、實踐性等特點,高師在專業設置與調整上應該本著既要考慮到高師各專業的現狀與實際情況,又要考慮到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對教師的客觀需要的原則,還要考慮到教師培養的客觀需要,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高師學生的未來適應性??茖W技術的綜合性、社會問題的整體性和學生發展的全面性,都需要考慮師范院校綜合性問題。[3]高師教師教育專業體系可以將現行相近專業對口進行合并,建立新的教師教育專業體系。具體說來,可以參考設置如下教育專業體系:[4]

數學與信息技術專業:將原來的數學、計算機科學、教育技術學專業合并為數學與信息技術專業,培養數學課、信息技術課的教師與教育技術人員;綜合理科專業:將原來的物理、化學、生物合并為綜合理科專業,培養自然課、科學課教師,或高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分科教師,或綜合課教師;綜合文科專業:將原來的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等專業合并成綜合文科專業,培養文科綜合專業的教師或政治課、歷史課、地理課、社會課的分科教師;藝術專業:將原來的音樂與美術專業合并為藝術專業,培養藝術課教師或中學音樂、美術課分科教師;中文專業:保留原來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語文課教師;外語專業:保留原來的外語專業,培養外語課教師;體育健康專業:保留原來體育專業,增設心理、衛生、保健方面的課程,培養體育、心理健康課教師與心理咨詢與保健人員。

專業體系的重構,特別是一些綜合性專業的設置,在學制沒有延長的前提下,會不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的呢?其實重構專業體系,并不是把原來各專業疊加在一起,而是把各專業進行一定的整合,表現在課程上,綜合專業的課程不是原有各分科專業課程的簡單拼湊,而是要進行重新設計,形成“融合”式新體系。由于每門課程內容都有所調整,教學形式多樣,便會在總課時量不變的情況下容納多門課程,從而使專業體系的調整設置是完全可行的。

(二)調整課程結構,優化師范生綜合素質專業設置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最終必須通過合理有效的課程結構來體現。調整課程結構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和加強基礎、優化結構、提高素質為原則。要加強基礎課程,突出重點課程,優化專業課程,強化教育學科,增設研究性課程,加大實踐性課程,使高師學生成為基礎扎實、知識寬厚,具有基本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能適應新課程教育教學要求的合格師資。

第一,強化通識教育,提高學生文化素養?;A知識通識教育是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為一體的基本文化知識的教育。它有助于學生形成寬闊的視野、立體的思維和全面的智慧與方法。對于師范院校來說,通識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做到視野開拓、思維敏捷、善于啟迪、靈活應變。強化通識課程增加文化基礎課應把整合高師公共必修課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將現有總課時30%的公共課學時進行合理分配,以改變目前外語和“兩課”二分天下但效果不佳的狀況。一方面在提高“兩課”實效性的同時,留出一部分課時給人文、科學基礎教育,設置以人文課程為主干,開設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道德倫理等具有通識意義的人文教育課程,以培養師范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高師要配合外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技術等工具性通識課程的教學。同時,師范院校應依據不同專業,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實行通識教育必須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則,加強文理滲透,使文科學生具有科學素養,理科學生具有人文素質。高師學生不僅應是精通某種專業知識的專家,而且要有科學的認知方法,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為教書又育人的研究型教師。

第二,調整和強化教育學科類課程設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學科類課程在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素質中的作用盡人皆知。但事實上,由于教育類課程在高師課程結構中失去應有地位,課程門類少,課時比例小,加上教育內容陳舊,教育理論滯后于教育實踐等,導致高師畢業生教育基本理論水平不高,教育教學能力較差,難以擔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任。為此,必須改革高師教育學科類課程。[5]首先要確立教育類課程的重要地位,教育學科作為高師課程體系中的重點支柱課程,兼有培養師范生教育理論素養、教育教學實踐技能和鞏固從教專業思想三重任務,其任務的多樣性與不可替代性決定了教育類課程在師范院校的重要地位。其次,調整教育學科類課程體系,我國教育類課程應以教育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為核心,把教育類課程劃分三類開設,一是教育基本理論;二是教育教學的方法策略與技能,包括學科教學論、班主任工作、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育技術等;三是教育實踐,包括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延長教育實習時間至一個學期,加強實習指導與管理,提高師范生的實踐能力。調整后的教育類課程課時至少應占總學時的 15%左右,盡管這與美國教育類課程占總學時的 20%還有差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教學時間上保證教育學類課程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教育基本知識形成教學基本技能。再次,必須加強教育類課程的教材建設。我國目前的教育類教材時代性、實用性以及對基礎教育教學的指導性還很不強,沒有及時反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要求,為此,要加強教育類課程的教材建設,聯系中小學教育實際,增加指導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論新思想的內容,尤其是應補充關于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新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包括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以及教師角色的改變新內容;在心理學課程中增加學習心理、認知心理方面的內容;加強學科教學法與基礎教育新課程的聯系,使其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第三,削減學科專業課程,適應綜合專業發展的需要。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化要求學術性與師范性并舉,為了均衡師范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基礎教育教師的適應能力,高師必須要壓縮專業課,將部分專業課內容精簡,適當降低難度,砍去一些遠離中小學教學實際的偏難、繁的專業課。專業課程濃縮之后,伴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變粗放式教學為科研式教學,變注入式教學為主體式教學,將會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專業水準。濃縮專業課程,增加通識課程和教育學科課程的課時。由于學生在專業之外其它學科領域開擴了視野,拓寬了理論思維,反過來會對專業知識有更加寬廣更加深邃的理解,因而不是沖淡了專業,而是加深了專業的水平?,F行高師院校中專業課程的比例一般占到總學時的 60%左右,如果能精減學科專業課程,那么調整學科專業后,其主干專業課程適當降低難度,即使專業課比例降到只占總學時的 50%,綜合專業的設置也是切實可行的。

(三)改革教學管理和教學方法,培養師范生專業特長和研究能力 專業調整了,課程結構也重新規范了,但以什么方式來管理課程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實問題。我們認為,學分制不失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為學生能力、特長、興趣與愛好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生自主地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生個性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發展個人潛能提供了保障。[6]為此,高師必須完善學分制度,加大選修課比重。選修課是最具個性化的課程,高師應把選修課納入正常的課程管理體系,并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學分要求,逐步實行完全的學分制,按專業課程、教育類課程和文化基礎類課程的學時比例規定相應學分。實行學分制的前提條件是學校必須開出大量的高水平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實行彈性學制。實行真正的學分制,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師范生的專長,尤其是配合專業調整后師范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學習,從而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與課程設置改革同步進行的還須改革課程教學指導思想與教學方法,提高高師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指導思想上要從重“知識積累”走向重“智能養成”。面對信息不斷更新,競爭日趨激烈的學習化社會,必須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將培養思維智慧與實踐能力作為“第一目標”。教學中還要從教師由“主講”變為“主導”,就是不再面面俱到地講授完教材內容,而是通過介紹其內容概要、理論系統等,指點學生自己去閱讀、思考、研究。這樣,必然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又可減省課堂教學時間,也軟化了課程設置的剛性結構。更重要的是,高師教學指導思想與方法的轉變,可以為高師學生在日后的教學中更好適應新課程要求做出示范和表率。

高師在加大選修課程比重的同時,還要開設專題研究性課程。要根據基礎教育課程多樣化和研究性課程的改革需要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的需要,結合師范課程,恰當地設計研究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通過深入基礎教育實際,分析典型的教育案例,嘗試設計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培養師范生具有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能力作準備。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廖哲勛.論高師院校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1,(1).

[3]袁貴仁.我國師范院校改革發展當前面臨的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4]劉和忠.高師課程綜合化改革的構想與初步實踐[J].教育研究,2002,(7).

[5]韓冰清.從農村教師的專業化談地方高師課程的改革[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1).

[6]唐紅妹.我國高校學分制管理初探[J].教育探索,2009,(09).

G658.3

A

1003-8078(2010)05-123-04

2010-09-05

韓冰清 (1966-),女,湖北紅安人,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袁小鵬

猜你喜歡
師范生課程體系新課程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略論師范生兒童文學核心素養
“三位一體”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發揮自制教具在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我區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典型問題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