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適計算發展概述

2010-08-31 02:54邢長敏劉行芳
中小學電教 2010年5期
關鍵詞:計算機環境

☆ 邢長敏 劉行芳

(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江蘇徐州 221009)

普適計算發展概述

☆ 邢長敏 劉行芳

(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江蘇徐州 221009)

自1946年2月14日世界第一臺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以后,計算模式已經經歷了主機計算時代和桌面計算時代。在主機計算時代,計算模式滿足了人們對運算的要求,人們終于可以從繁瑣的數學運算中解脫出來,計算機被理解為一種功能單一的計算設備。當時的計算機是稀缺資源,通常安裝在為數不多的計算中心或實驗室里,人們必須用生澀的機器語言才能實現人機之間的信息傳遞。20世紀80年代PC開始流行,計算模式也隨之跨入桌面計算時代。隨后,圖形用戶界面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使用者的范圍從計算機專業人員擴展到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和家庭用戶,計算機也從計算中心步入辦公室和家庭,人們能夠方便地獲得計算服務?,F在,伴隨著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計算模式即將步入一個新的時代——普適計算時代。

一、普適計算概述

(一)普適計算的起源

1987年,Xerox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電子和圖像實驗室(EIL)開始研制大型墻面平板計算機系統,它可以用作電子筆以及圖像掃描輸入設備。這種新型計算機系統在按傳統白板方式方便使用的同時又擴展了計算能力,特別是在與其他這類設備聯網的時候,這種“計算機墻面”引發的一種與目前“一人一臺桌面計算機”模式十分不同的研究思想:將計算機無處不在地、不可見地散布到整個環境中。在這種背景下,1988年初以Mark Weiser為首的PARC計算機科學實驗室(CSL)開始了普存計算UC(U-biquitous Computing的簡稱)的研究,現在又稱為普適計算PC(Pervasive Computing,簡稱PC)。1991年 Mark Weiser在《Scientific American》的“The Computer for the21st Century”中正式提出普適計算的思想。[2]MarkWeiser指出:“Themostprofound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disappear..They weave themselves into the fabric of everyday life until they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it.”。當時 Mark Weiser及其同行在施樂公司的實驗室搭建了普適計算系統的原型,但由于當時軟、硬件技術的條件限制,這一系統并沒有產生所期待的影響。隨著定位傳感器、無線通信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和分布式計算技術的進步,普適計算的實現條件越來越成熟,普適計算的概念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二)普適計算的內涵

關于什么是普適計算,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其一,MarkWeiser:他的初衷是將計算機嵌入到環境和日常工具中,使其從人類的視線里消失,讓人的注意中心回歸到要完成的任務本身上。其二,清華大學徐光佑教授:普適計算是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的融合,在這個融合的空間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透明地獲取數字化的服務[3](其中“隨時隨地”是指人們可以在工作、生活的現場就可以獲得服務,而不需離開這個現場而去端坐在一個專門的計算機面前;而“透明”是指獲得這種服務時不需要花費很多注意力,即這種服務的訪問方式是十分自然的甚至是用戶本身注意不到的,即所謂蘊涵式的交互(implicit interaction))。其三,坂村健教授:“‘普適計算’指的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您需要,就可以通過某種設備訪問到所需的信息”。[4]從以上定義不難看出普適計算的內涵包括以下兩點:

一是消失(disappearing)[5]。它是Weiser的一個著名論述,即“最深奧的技術是那些消失了的技術,這些技術將它們的自身交織于日常生活中,直至不可區分?!睆纳鐣绊憗碇v,在我們生活中有兩種這樣的技術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是“書寫”,用符號來記載人類口語的文字技術是最早的信息技術?,F在不僅僅是書刊報紙,從商店標志到廣告牌已無處不在。它們往往并不要求我們主動去注意,而是通過我們一瞥來傳遞信息。另一種是“電”,在每個房間的墻壁中涌流著,通過插頭我們隨時可利用電。所以,現在書寫和電已變得非常平淡和不顯著,以至忘記了這些技術對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猶如消失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適計算也將是那樣一種消失的計算。

二是不可見[5]。一種好的工具是不可見的工具,其含意是這一工具并不進入你的意識,你只是專注于任務而非工具。例如:眼鏡是一個好工具,你是通過它在看世界而非看眼鏡;盲人通過竹竿在感覺街道而非感覺竹竿。當然,工具本身不是不可見的,它只是使用工具這一場景中的一個部分,好工具應增加其不可見性,普適計算也將是那樣一種不可見的工具。因此,普適計算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充滿計算和通信能力的環境,同時使這個環境與人們逐漸地融合在一起。

(三)普適計算的特征

追求普適計算理想的一個最為典型的研究計劃就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Oxygen項目,其目標是“使豐富的計算和通信能力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和自由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因此,普適計算應具有以下的特性:

一是以人為本[6]。這種新型的計算模式強調把計算機嵌入到環境或日常工具中,讓計算機本身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使人們注意的中心回歸到要完成的任務本身,它的本質要求是“以用戶為中心”代替以機器為中心。

二是動態性[6]。系統提供的服務隨著用戶的移動而自主遷移,并不需要用戶主動的命令。在普適計算環境下,用戶可以在移動過程中連續地使用環境提供的各種服務。隨用戶一起運動的通常是手持設備(手機的后代)和可穿戴設備等。

三是不可見[6]。計算機自然、合理地嵌入到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環境中,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在普適計算時代,大量嵌入式設備 被嵌入到諸如汽車、房間、冰箱等日常環境當中,它們彼此互連默默地為人類服務,然而人們并不直接感知到這些計算機的存在。這種“透明性”正是普適計算所追求的,“真正成熟的技術是那些已經消失了的技術”。

四是無處不在[6]。普適計算在提出之初就考慮到計算資源的豐富,它追求的是在任何時間和地點(anytime and anywhere),訪問任何信息。

五是自適應性[7]。數量眾多的計算設備被布置和嵌入到環境中,通過這些設備,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得到計算服務。計算和通信服務可按用戶需要和運行條件提供充分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它能夠自己適應資源缺乏的環境,并且當更多的資源可以獲得時,也能夠進行擴展。

六是永恒性[8]。計算系統不會關機或者重啟,計算模塊可以根據需求、系統錯誤或系統升級等情況加入或離開計算系統。

二、普適計算的研究現狀

普適計算真正引起廣泛關注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后期,許多相關的研究計劃紛紛啟動,目前已經成為一個極具活力和影響力的研究領域。

(一)相關學術會議及刊物

目前已經形成了每年召開的兩個國際會議,即1999年開始的UbiComp會議和2000年開始的Pervasive Computing會議。[9]1999年 9月 27-29日,在德國Karlsruhe舉辦了首屆普適計算國際會議,此后,在英國、美國、瑞士、英格蘭、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均舉辦過普適計算國際會議。此外,還有一部分是以Workshop的形式在一些重要的學術會議上召開,如伴隨CHI 97召開的“Ubiquitous Com -puting: The Impact on Future Interaction-Paradigms and HCI Research”。

針對普適計算已經發行了兩種專門的期刊,即1997年創刊的《Personal andUbiquitous Computing》和2001年創刊的《IEEE Pervasive Computing》。[9]其他一些重要期刊也發行過相關的???,如1999年的《IBM SystemsJournal Special lssue onPervasive Computing》,2001年的《Special lssue of IEEEPersonal Com-munications on Pervasive Computing》等。

(二)典型實驗項目研究

目前世界很多著名高校和企業都投入大量科研人員和資金紛紛開展普適計算研究項目,一些較為典型的項目如下。

1.美國

美國排名前10位的大學無一例外地投巨資設立了以“普及計算”為主要方向的研究計劃。目前有以下幾個研究計劃最具影響力,這些計劃的目標是提出全新的體系結構、應用模式、編程模型等基礎理論模型和方法。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Oxygen項目[10]。Oxygen計劃于2000年在MIT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和人工智能實驗室開始進行,其寓意是:未來計算像氧氣一樣無處不在并可自由獲取。他們認為,與傳統的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計算模式不同,新的計算模式應該以人為本。Oxygen人認為,未來世界是一個到處充斥著嵌入式計算機的環境,充分利用這些計算資源達到“做得更少,完成更多(to do more by doing less)”的目的。Oxygen規劃的未來計算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Oxygen規劃的未來計算環境[11]

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Aura項目[12]。CMU的Aura計劃的目標是為每個用戶提供一個不用關心位置的計算和信息服務的“光環(Halo)”,而“個人信息光輝(Aura)”可穿越各種可穿載的、手持的、桌面的和基礎設施的計算機以及智能空間。該項目包括3個子項目:Darwin智能網絡是Aura的核心,Coda分布式文件管理系統,Odyssey為資源自適應提供操作系統支持。Aura項目的研究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Aura研究框架[11]

IBM公司Watson研究中心的DreamSpace項目[11]。該項目允許用戶在共享空間合作。系統可以“聽”聲音命令,“看”手勢和身體位置,像人那樣進行人機交互。計算機能理解用戶,用戶可以自由地專注于對實際對象和信息進行理解和思維,而最小程度地被計算機所限制和分散精力。目前,該系統使用墻面大小的三維圖像和聲音完成人機交互,但沒有鍵盤、鼠標、導線、遙控器等,其系統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DreamSpace系統示意圖[13]

Microsoft公司的Easy Living研究項目[10]。該項目致力于智能環境體系的開發,涉及中間件、幾何世界建模、定位感知、服務描述等技術。旨在建立智能環境,方便人與人、計算機和設備的交互,使人們更方便地使用計算機。通過計算機視覺,保持跟蹤人、響應聲音和手勢命令。計算機知道自己所處的幾何空間和能力,并便于擴展。該系統的構成如圖4,有三個特征:自我感知的空間、隨意訪問和可擴展性。其關鍵特點是:機器視覺、多傳感器的自動和半自動校準,以及獨立于設備的通信。

圖4 EasyLiving系統的構成[11]

伊利諾伊大學(Illinois)的Gaia項目[11]。上世紀70年代有人將地球上的大氣、海洋、巖石圈和生物圈集合體看作是單一的控制論意義上的自運行的超級有機體,并稱其為Gaia。Illinois大學的Gaia項目將上述概念應用于計算,將傳統的計算機系統延伸到各種設備以及圍繞機器的物理空間,Gaia的架構如圖5。這樣,虛、實兩種對象可以無縫交互,物理空間成為交互空間或稱活動空間(Active Space)。也就是建立起一種新的物理空間環境作為虛、實對象之間間隙的橋梁,并將這種物理環境帶入日常生活中。

圖5 Gaia架構示意圖[11]

華盛頓大學的Portolano計劃。該計劃提出了“數據為中心的網絡”以適應讓計算本身變成不可見的(Invisible Computing)要求。該計劃認為目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仍然是技術驅動而非用戶需求驅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該計劃致力于研究根據用戶的位置變化而自適應地改變軟件用戶界面的機制、以數據為中心的網絡以及新型的分布式服務模型。

UC Berkeley的Endeavour計劃[14]。這是UC Berkeley進行的旨在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提供全新的、全球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方便人們與信息、設備和他人進行交互的計劃。這些信息設施應該能夠動態、實時地協調世界上任何可用的資源來滿足用戶計算的需要,其創新點之一是“流體軟件”(Fluid Software),這種軟件能夠自適應地選擇在何處執行、在何處存儲,它通過協議獲得可用資源并向其他實體提供服務。

2.歐洲

歐盟資助的Disappearing Computer[15]。Disappearing Computer是由歐盟資助的信息社會研究(IST: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ies) 計劃的 FET(Future and Emerging Technology)發起的。目標是通過交互式設備集成來改善和支持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交互式設備將為人們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它們有信息收集、處理和交換的能力,讓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計算機逐步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Disappearing Computer研究者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將計算能力嵌入到日常事物當中的方法和工具;二是將擁有交互能力的人工產品進行集成來提供新的功能和用途;三是保證人們能夠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3.中國

清華大學的Smart Classroom[16]。Smart Classroom是清華大學開展的一項普適計算研究,提出了基于普適計算的網絡教育思路,開發出以智能教室為代表的融合遠程教育和課堂教育的系統平臺(如圖6)。它描述了未來教室的原形:整個系統由兩個部分組成,由一個簾子隔開,主體是教室,簾子的另一側是計算機。教室有兩個跟墻差不多的投影儀,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側面,前面的MediaBoard是一個對觸摸敏感的SmartBoard,它用于顯示教學材料,教師可以使用數字筆和橡皮在上面寫和擦,遠程學生也能夠實時的看到這些改動;側面的StudentBoard顯示遠程學生的圖像和一個計算機驅動的虛擬助手。教師可以用激光筆指向一個學生的圖像,畫一個圈的方式來選中一個遠程學生。教室里裝有很多攝像頭,有些用于捕捉教師的動作,有些攝像頭捕捉教室的圖景,教師的動作將被識別和解釋,例如:如果教師在展示模型,傳送給遠程學生的圖像將來自負責教師手部的攝像頭。教師佩帶麥克風,用于捕捉教師的講話,教師的講話將被分析,以實現教師的要求。這些一起使得遠程學生和課堂之間的交互就像本地學生與課堂的交互一樣。

圖6 基于遠程同步教學的智能教室[17]

此外,方正科技計算機公司推出了專門適用于中、小型企業財務人員辦公環境的財務辦公平臺,該平臺可以實現與金稅卡及財稅軟件、輕松辦公軟件的無縫連接[18];電子科技大學已有幾屆博士生開展專題研究,探討普適計算概念及其應用并通過嵌人式真正地推動普適計算的發展;更可喜的是我國嵌人式信息技術產業強大,使得嵌人式技木有了長足進步,中國式手機成套技術已打進歐洲。這是我們走近普適計算時代的基石。

(三)基于普適計算的國家發展戰略

1.韓國的“U-Korea”[19]

韓國政府非常重視普適計算,并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將普適計算的內涵加以擴展。2004年韓國政府提出了“U-Korea(普適的韓國社會)”的口號,希望建設一個用無處不在的計算機網絡以及其他先進基礎設施武裝起來的社會。韓國信息和通信部部長陳大濟認為:“UKorea”代表著一項進入“無處不在的社會”的國家戰略。在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中,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刻都能享受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

韓國選擇了通過U-IT839戰略來實現其 “UKorea”的目標。這被認為是比較務實的一條技術實現路線。U-IT839戰略的涵義是發展與普適計算密切相關的8項通信廣播服務、3項先進網絡基礎設施和9個IT新增長引擎。韓國希望借助U-IT839戰略,使IT服務市場容量由 2003年的 43.3萬億韓元增加到 2007年的 53.3萬億韓元;整個IT行業的產值由2003年的209億韓元增加到2004年的240萬億韓元,進而在2007年達到380萬億韓元。

2.日本的“U-Japan”[19]

從2004年3月開始,日本總務省就開始探討UJapan政策的可行性。討論的內容包括基本政策、IT產業和應用環境三個部分。通過長達10個月的研討,日本總務省于2004年12月推出了U-Japan戰略,希望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達到促進普適計算網絡發展、促進ICT應用以及促進應用環境發展的目標。

U-Japan指的是無處不在的網絡化日本社會,是日本未來信息產業發展戰略。在政策內容方面,U-Japan側重于五個方面,即為普適計算網絡開發世界上最先進的IT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亞洲電子公告板系統和內容銷售平臺;在資產信用方面加強投資;建立與IT和服務相關聯的業務平臺;實現日常生活、商業、政府和社會系統四種類型的解決方案。

日本總務省和經濟產業省已決定采用普適計算的模式來制定IT使用環境五年遠景規劃。

三、普適計算研究的范圍

普適計算涉及到的學科領域眾多(如圖7)。目前普適計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3]

圖7 普適計算涉及的學科領域[20]

(一)理論建模

普適計算作為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橫跨多個研究領域,如移動計算、嵌入式系統、自然人機交互、軟件結構等,具有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亟待一種統一完備的建模體系,準確、客觀地表達普適計算所特有的普適服務“無所不在”的時空特性、“自然透明”的人機交互模式以及普適計算“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從而為普適計算系統的分析、設計、實施、部署和評估等提供多方面的理論指導,為可擴展性、可維護性、自適應性、易用性及標準化等提供模型層面的支持。

(二)人機交互

普適計算以人為中心的特點迫切需要和諧、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即能利用人的日常技能進行交互、具有意圖感知能力。與傳統的人機交互方式相比,它更強調交互方式的自然性、人機關系的和諧性、交互途徑的隱含性以及感知通道的多樣性。普適計算環境中,交互場所將從計算機面前擴展到人們生活的整個三維物理空間,交互方式應適合于人們的習慣并且盡可能不分散用戶對工作本身的注意力。和諧自然的人機交互是實現普適計算環境,使其脫離桌面計算模式的關鍵所在。從技術上看,鍵盤、鼠標、顯示器等輸入輸出設備要實現多樣智能化,能夠實現與環境的良好交互,并且需要進一步研究語音識別、手寫輸入、電子紙、肢體語言識別(如人的手勢、臉部表情)和多模式人機交互方式。

(三)上下文感知(Context Awareness)

自動感知物理空間中對象與環境的狀態信息及其變化是普適計算的重要特征。感知上下文計算利用上下文信息向用戶提供適合于當時任務、地點、時間和人物的信息或服務。常見的上下文信息包括時間、位置、場景等環境信息,屏幕大小、處理能力等設備信息以及用戶身份、操作習慣、個人喜好、情緒狀態等用戶信息。上下文感知技術是實現服務自發性和無縫移動性的關鍵。上下文感知涉及上下文信息感知和表述、上下文建模和推理、上下文感知應用等多個方面。主要涉及環境內容和交換策略,管理和利用多媒體內容的適應性模型、自適應技術和結構等問題。

(四)中間件

普適計算中的系統軟件多采用中間件技術,它是一種位于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之間的、能夠屏蔽操作系統和網絡協議之間的差異、為異構系統提供服務的軟件。普適計算環境中遇到諸如異構性、擴展性、不可見性等問題都為未來中間件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

(五)智能空間

智能空間是指一個嵌入了計算機、信息設備和多模態傳感器的工作空間,其目的是使用戶能夠方便訪問信息和獲得計算機的服務,高效地實現個人目標和與他人協同工作。智能空間可以在不同尺度上得到體現,以家庭、辦公室、教室、超市或機場等離散環境為基礎逐步實現互連并擴大至全球。智能空間是從縱向剖面的角度研究普適計算,通??醋魇瞧者m計算的一種體現或一種應用方式。

(六)系統軟件

普適計算的系統軟件對普適計算環境中大量聯網的信息設備、智能物體、計算實體進行管理,為它們之間的數據交換、消息交互、服務發現、任務協調、任務遷移等提供系統級支持。由于普適計算環境存在任務動態性和設備異質性等特點,普適計算系統軟件需要解決設備與服務的發現與自適應等問題,實現對物理實體的管理以及模塊間的協調機制,同時還要保證系統的魯棒性和安全性。

(七)普適網絡

普適計算環境是一種普遍互連的網絡環境。普適計算環境下的網絡環境包括各種無線網絡、互聯網、電話網、電視網等,還包括RFID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GPS網絡等多種不同類型的網絡。普適計算網絡支持異構環境和多種設備的自動互連,對環境的動態變化具有自適應性,提供無處不在的通信服務。當前普適計算網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無線和移動網絡、Ad Hoc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P2P等。

(八)安全隱私

在普適計算環境下,安全隱私顯得更為棘手,因為無所不在的網絡將隨時隨地為人們提供服務,但隱私和安全更加難以保障。傳統的用戶授權和訪問控制方式無法適應分布式網絡和普適計算的需要,必須提出不同的解決策略,包括硬件和軟件方法。此外,通過立法、修改完善法律等手段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有效阻止犯罪。

普適計算對計算模式的革新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思考,也改變了我們整個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雖然對它的研究才剛剛開始,但是它已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普適計算使計算機的應用擴展到前所未有的寬度和深度,使人們更方便的得到信息訪問和計算服務。

[1]WeiserM(1991).TheComputerforthe21’st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265(3):94-104.

[2]Guo Yajun(2003).Research on Key Techniques in Security of Pervasive Computing[D].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5.(郭亞軍(2003).普適計算安全的關鍵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15.)

[3]Xu Guangyou,Shi Yuanchun,Xie Weikai(2003).Pervasive/Ubiquitous Computing[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6(9)1042-1050.(徐光祐,史元春,謝偉凱(2003).普適計算[J].計算機學報,26(9):1042-1050.)

[4]Si Mabing(2004).Pervasive Computing——The Future World Is Ubiquitous[J].Data Chemical,57.(司馬冰(2004).普適計算——未來世界無所不在[J].數字化工,57.)

[5]Shen Li(2005).Pervasive Computing[J].Computer Engineering &Science,(7):78.(沈理(2005).普適計算[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7):78.)

[6]http://iknow.seforge.org /sewiki/X_e6_99_ae_e9_80_82_e8_ae_a1_e7_ae_97_e7_9a_84_e7_89_b9_e7_82_b9.

[7]Guo Yajun,Hong Fan,Shen Haibao(2007).Security Challenges in Pervasive Computing[J].Computer Science,(6):2.(郭亞軍,洪帆,沈海波等(2007).普適計算面臨的安全挑戰[J].計算機科學,(6):2.)

[8]Wang Shuxia,Zheng Chenggong(2007).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vasive computing[J].Fujian Computer,(3):67.(王曙霞,鄭艷君(2007).淺議普適計算的發展[J].福建電腦,(3):67.)

[9]Xie Weikai,Xu Guangyou,Shi Yuanchun(2002).Pervasive Computing[J].Computer World,(B01).(謝偉凱,徐光佑,史元春(2002).普適計算 下一代計算模式[J].計算機世界,(B01).)

[10]Shi Guiling(2009).Overview and Experience in Pervasive Computing[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5):460-461.(石桂玲(2009).普適計算概況與經驗[J].科技信息,(5):460-461.)

[11]http://www.ccf.org.cn /.

[12]Shen Li(2005).Pervasive Computing[J].Computer Engineering &Science,(7):79-80.(沈理(2005).普適計算[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7):79-80.)

[13]Wang Haitao,Song Lihua(2005).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Pervasive Computing[J].20-21.( 王 海 濤 , 宋 麗 華(2005.7).普適計算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數據通信,20-21.)

[14]Zhou Zhiqing,Niu Ling(2004).Grid and Pervasive Computing[J].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5):27.(周 志 強,牛 玲(2004).網格技術與普適計算[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5):27.)

[15]http://iknow.seforge.org/sewiki/DisappearingComputer/.

[16]http://iknow.seforge.org/sewiki/SmartClassroom/.

[17]Wang Yingyan,Zhou Xia,Zeng Rui(2007).Prospects of The Distance Education Based on Pervasive Computing Framework[J],(6):62-63.(王英彥,鄒霞,曾瑞(2007).論基于普適計算框架下遠程教育之前景[J].現代遠距離教育,(6):62-63.)

[18]Zhou Lingzhou(2006).on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Tianjin by pervasive computing technology[J].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2):33.(閆凌州(2006).淺談普適計算技術對天津信息產業發展的影響[J].天津科技,(2):33.)

[19]Qiu Chunqin,Wang Changqing(2006.9.4).Pervasive Computing:How Wide Is Blue Ocean芽[N].China Computer Newspaper.(邱善勤,王常青.普適計算:藍海有多寬?[N].中國計算機報.)

[20]http://www.doc88.com/p-90625139119.html.

[編輯:王 喆]

猜你喜歡
計算機環境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計算機操作系統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穿裙子的“計算機”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基于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的機器翻譯技術應用與簡介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初探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