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低碳”

2010-12-27 23:12朱善杰
天涯 2010年5期
關鍵詞:低碳私家車汽車

朱善杰

漫談“低碳”

朱善杰

“低碳”這個詞,近來炙手可熱,頻繁地出現在報紙、電視、網絡、宣傳冊及人們的閑談中。與之有關的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低碳世博”、“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等,最近又出現了“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和“低碳清明”的說法。

那么,何為“低碳”呢?可能多數人都知道,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對其提出的背景,可能還不是很了解。它首次出現在英國2003年頒布的《能源白皮書——構建一個低碳經濟》報告中,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向高效低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這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同。后來,它被引入到生活領域,目的是要通過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和實行新的技術、制度等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我對其一直沒有切身之感,不免覺得這個概念有些抽象。

去年,生活中發生的兩件小事,使我對此有了改變。先說第一個。一個夏日的早上,我徒步從住處去學校,突然發現上大路也開始有了“堵車”現象。這讓我有些不能相信,因這兒地處郊區,在我2005年剛搬到這路邊的一個小區住的時候,這條路還顯得略有些荒涼,來來往往的車并不多。對比后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蛟S,這個變化早已發生,只是我往常在這路上走時行色匆匆,沒有注意到罷了??梢院苊黠@地判斷出來,被堵在路上的一輛輛五顏六色的相當新的轎車中,有很多是私家車。這讓我突然產生了一種驚喜:上海真的成了國際大都市,車水馬龍,算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中國已提前進入了“家庭轎車”的時代。然而,驚喜瞬間變成了驚怵,因我注意到了汽車尾巴上冒出了縷縷黑煙,并第一次細致觀察到每一輛外表豪華的轎車尾巴的隱蔽處,都有一個很大的煙囪。而此前,我一直被它光鮮亮麗的外表所迷惑,沒有去想過它有沒有煙囪和如果有會在哪兒等這樣的問題。忽然,我覺得那一個個冒著煙的黑洞,似乎正在慢慢吞噬著地球上的億萬生命。

再說第二件。過了幾天,我去了一趟日本東京,第一次去,異樣的感受不少,但其中三點讓我特別留意:一是路上跑的汽車沒有我想象中的多;二是步行的人特別多;三是公共交通特別發達,尤其是地鐵線路和站點密集,去這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大概只需在中間換乘一次。

此后的多日,我的腦海一直停留在這兩種強烈的感覺對比中,并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低碳”概念具體所指,并認為提倡“低碳經濟”、“低碳生活”已迫在眉睫。同時,也有了一種對我們國家的一些城市已出現很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的恐懼。

實際上,在我生活的周圍,一方面是聽到的“低碳”之“風”吹得正勁,另一方面是看到的“高碳”之“雨”下得更猛。對后者,天上下的被污染的雨水就不說了,生活在上海的人應該對它有感受,現在就單說我們正在做的吧。這當中,不說別的,就先談談生活中的“汽車文化”。曾幾何時,國人盼望著“現代夢”的實現,但對它的理解,更多地強調實用的成分,于是人們在生活寬裕之后,開始爭相買私家車。隨之而來的是在這過程中形成——看誰家買得好、買得貴——的攀比之風,“車”儼然成為一個人/家庭社會身份及地位的象征,這就大大超出了其使用價值,形成中國特有的“汽車文化”的重要部分。據我所知,其他國家都不是這樣子的。

然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私家車按這樣的速度繼續增長,“汽車文化”以如此的風向刮下去,后果是什么,不需多說。遺憾的是,目前看來,二者強勁的勢頭,似乎不可逆,因在其背后,有著巨大的推動力:一是人們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或被這種文化召喚出來的消費需求,買車幾乎成為人們與買房相提并論的話題;二是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尤其為了走出經濟危機的困境,把汽車行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產業來發展,并且不時地推出各種購車的優惠政策;三是汽車生產商為了追逐利潤,加大企業的投入和生產。這樣,生產與消費所形成的合力,使城市里跑的汽車越來越多,已嚴重超出了它的承載能力,“碳”的排放量,當然是越來越大。其實,農村也在步其后塵。我們作為后發國家,城市的發展,可以吸取歐洲發達國家在“現代”之初的路上所經歷的高污染的教訓,走出一條不同模式的道路,不必因一味發展經濟而讓環境付出慘重的代價。當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和民眾開始在“低碳”方面采取切實行動的時候,我們的“低碳”在不少方面還只停留在口號上,行為上還是相當“高碳”的。

就城市的交通來言,如果要減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比較有效的辦法是發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鐵。而城市里產生碳的領域,遠遠不止汽車,而是牽扯到生產和生活的大大小小的方面。因此,要低碳,不僅需要減少工農業領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要人們改變目前的日常生活方式,并能做到不被流行的“汽車文化”等消費主義的東西所籠罩。據統計,城市里二氧化碳的排放,大約30%是由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

回顧這些年來,社會上曾流行一時的各色口號,大多是“曇花一現”,或“干打雷不下雨”;針對其采取的種種行動和措施,大多是“虎頭蛇尾”,或“掩耳盜鈴”,留下的不少是形象工程。比如,“環?!币辉~,由來已久,結果提得越多,污染越嚴重;針對垃圾分類采取的措施,也已有時日,可街頭上的分類垃圾箱基本上沒起到任何分類的功能,大多數居民不知如何對垃圾分類,在一個媒體宣傳無孔不入的時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怪誕的現象。因此,不得不讓人擔心,今日聽來響亮的“低碳”一詞,難免在展現完時尚、華麗的外衣以后,隨著社會上一邊喊著低碳的口號,一邊生產與消費高碳用品的現實,帶來南轅北轍的后果。

如果想避免此命運,真正做到低碳,當務之急應是:政府在基礎建設、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運用方面切實努力,治理污染,發展公共事業,鼓勵研發新能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GDP;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減排節能,利用新能源,為居民創造一個低碳的環境;居民節電、節氣、廢物再利用,比如提倡騎自行車,選擇乘公共交通出行,不攀比私家車等等。長遠之計是: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都應有一個巨大的改變,大力發展以“風能經濟”、“陽光經濟”和“氫能經濟”為主要內容的“低碳經濟”,全面實踐低碳生活,徹底改變目前的能源結構、環境狀況和生活方式。

可是,我認為要在上述方面取得實效,首要的是打破消費主義的神話,改變人們目前的消費觀念和日常生活方式。而要做出這樣的改變,就需要呼喚與“低碳”相適應的占主流的意識形態的出現,從而改變口號式的“環?!迸c“低碳”,使低碳內化于社會生產與人們的生活之中,進而形成低碳文化,構建低碳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最終走向低碳社會。我覺得,當下如何生產這種文化,應是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工作。

朱善杰,學者,現居上海。曾發表論文若干。

猜你喜歡
低碳私家車汽車
乘坐私家車
圖說
低碳經濟視閾下的廣東省新農村建設研究
汽車們的喜怒哀樂
我們在變,私家車也在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