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戰初期(1949~1954)美國對東歐準軍事行動探析

2011-02-09 09:12伍斌
關鍵詞:阿爾巴尼亞東歐中情局

伍斌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準軍事行動(Paramilitary Operation,或Paramilitary Action)是美國在冷戰期間同蘇聯爭奪過程中不斷運用的一項重要政策工具或戰略手段,是美國對外隱蔽行動(Covert Action)戰略中的重要子戰略之一。冷戰伊始,美國即集中在東歐實施了這一子戰略。東歐各國在冷戰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僅是蘇聯與美國對抗的同盟與伙伴,更是蘇聯維系東西方戰略平衡的重要籌碼。美國極其重視對東歐政策,試圖通過這些政策來分化瓦解社會主義陣營,孤立和打擊蘇聯,最終在冷戰中獲勝。無論是杜魯門政府的“遏制”戰略,還是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大規模報復”戰略,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采取的不同戰略,準軍事行動是其中重要而特殊的一環。本文擬在利用美國相關檔案的基礎 上,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于微觀角度分析美國戰后初期準軍事行動政策的確立、實施及失敗原因,以求更為深切地透視冷戰初期美國對蘇聯的戰略目標。

一、行動政策的制訂

“準軍事行動”是指介于傳統軍事行動與非軍事活動之間的行動,①具體包括支持、訓練敵對國家的反政府力量從事武裝破壞、顛覆政權的活動,也包括諜報人員直接或訓練當事國特工實施武裝破壞及暗殺等行動。本文所說的準軍事行動屬于隱蔽行動下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以下簡稱“中情局”)的特工人員訓練特工對當事國進行滲透,或從事鼓動變亂和組織反叛勢力等活動;秘密組織和訓練準備潛回東歐社會主義諸國的流亡者組織和武裝,為他們提供情報、技術支持和軍事訓練,提供軍用物資與活動經費;對東歐各國的通信、交通等軍事設施進行秘密破壞的行動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時期的準軍事行動也是一種軍事行動,但這是一種“一般不直接使用軍隊”,[1](15)政府不予承認并拒絕承擔責任、烈度相對較低的軍事行動。

盡管美國在二戰期間實施的準軍事行動戰功赫赫,但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y Service )仍未在二戰后得以幸存。杜魯門執政伊始,他并不認為在和平時期需要戰略情報局這樣的諜報結構,也不信任其負責人、被譽為“中情局之父”的多諾萬。由于多諾萬的超凡影響力及在公眾中的崇高威望直接威脅到杜魯門的政治權力,杜魯門于1945年9月20日頒布9621號總統行政命令,解散戰略情報局,[2]這一舉措標志美國準軍事行動能力的暫時輟斷。然而現實超乎杜魯門的想象。1946年,美國情報分析人員根據對各種情報的分析得出結論:“最近蘇聯的所作所為使得美國的國家安全陷入危險境地?!盵3](353)鑒于這種局勢,1946年1月20日,杜魯門頒布了建立中央情報組(Central Intelligence Group)的行政命令,從而為美國重拾準軍事行動這一政策手段進行了必要的機構鋪墊。[4](84)

二戰后美國的準軍事行動作為隱蔽行動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立法是隨著隱蔽行動在立法上的全面確立而確立的。1947年7月25,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安全法》,9月18日中情局成立,為包括準軍事行動在內的隱蔽行動的推行搭建了舞臺,同時也使得確立隱蔽行動的法律依據更加迫切。鑒于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經過諸多辯論與修改,[5](6)于1947年12月17 日召開第4 次會議,批準了名為《協調對外情報手段》的NSC 4-A號文件,核心內容是文件附件。附件指出,為了達到美國對外政策的目的,美國的對外情報活動必須輔之以隱蔽心理戰(Psychological Warfare),并認為“由中情局執行這一行動是符合邏輯的結果”。[6]雖然NSC 4-A號文件只涉及到隱蔽心理戰相關內容,但這一文件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對隱蔽行動的最初授權指令,對中情局實施包括準軍事行動在內的隱蔽行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后不久,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于1948年6月18日頒布了被美國學者稱為“隱蔽行動轉折點”的NSC 10/2號文件。[7](36)該文件:①規定了美國政府公開的外交活動必須輔之以隱蔽行動;②大大拓展了中情局的隱蔽行動,將隱蔽行動的內容擴展到包括政治戰、經濟戰、宣傳戰以及準軍事行動;③在法律上明確了“如果美國政府計劃與推行的隱蔽行動一旦暴露,美國政府可以拒絕其責任”。[8]自此,準軍事行動作為隱蔽行動一個重要分支獲得立法支持。該文件使隱蔽行動上升為美國推行冷戰的戰略之一,為以后歷屆美國政府所沿用并日臻完善,而準軍事行動因其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特殊地位而逐漸成為隱蔽行動戰略下的一個重要子戰略。

二、行動的具體實施

(一)具體行動

隨著美國“隱蔽行動”戰略的確立,作為其重要子戰略的準軍事行動也隨之在美國的對外政策中日趨活躍。東歐是戰后初期美國實施準軍事行動的重點地區之一。這期間美國對幾乎所有東歐國家實施了規模不等的準軍事行動,其中以在阿爾巴尼亞的“寶貴行動”(Operation Valuable)最為典型。該行動的直接目的是通過英美準軍事行動推翻霍查政權,在阿爾巴尼亞建立起親西方政府,從而削弱蘇聯在地中海的勢力。[9]

最初美國通過地中海上的馬耳他島對阿爾巴尼亞展開行動。為了準備以后的行動,中情局成員在該島建立訓練營、修建機場,并與英國共建總部。在行動之初,英國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提供了大量人力,而且經驗也較美國更為豐富,然而隨著1949年蘇聯原子彈的引爆、新中國的成立以及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英國政府考慮到準軍事行動可能引發全面核戰的嚴重后果而從“寶貴行動”中抽身,英、美在這一行動上的合作也逐漸結束。美國人并沒有因英國的退出而終止在阿爾巴尼亞實施準軍事行動。1951 年 10月23 日,杜魯門總統批準了NSC 10/5 號文件:《隱蔽行動的范圍與步驟》。[10]該文件進一步完善了杜魯門政府的隱蔽行動戰略,使其目標、范圍與步驟明確和具體化。此后,美國在阿爾巴尼亞的準軍事行動進一步擴大。NSC 10/5出臺后不久,由前戰略情報局成員邁克爾?波爾克總體負責在阿爾巴尼亞準軍事行動的實施。1951年,波爾克挑選了十二名新招募的成員,將他們空投至阿爾巴尼亞,但行動成員一著陸即遭到阿爾巴尼亞國防軍的攻擊,六人被當場擊斃,四人被圍并燒死在熊熊烈火中,剩余兩人被捕。從1949年到1951年間,共有60人被空投到阿爾巴尼亞,但是鮮有人生還。[10](433)雖然屢次失敗,但行動仍在繼續。1952年,美國對阿爾巴尼亞又一次實施了空降。被美國人稱為“英雄人物”的米特亞尼在這次行動中被捕并被阿爾巴尼亞國防軍處決。此人在美國人眼里精力充沛、經驗豐富、膽識過人,這是他第十六次潛入自己的國家,他的死對美國在阿爾巴尼亞的準軍事行動是個不小的打擊,而對阿爾巴尼亞國防軍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勝利。此后美國在阿爾巴尼亞的準軍事行動鮮有動靜,1954年夏,中情局東南歐處負責人理查森奉命清理“寶貴行動”這一爛攤子。[11](62)美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準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

美國戰后初期在東歐的準軍事行動甚至也包括蘇聯的加盟國烏克蘭。烏克蘭對于西方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因為烏克蘭位于俄羅斯與巴爾干之間,更在于其國內有二戰后東歐最龐大的反共勢力。[13](168)二戰后蘇聯軍隊加強了在烏克蘭的控制,烏克蘭反共勢力也遭削弱,但仍有一部分反共組織成員在卡帕特山區建立了基地,同時烏克蘭反政府逃亡者在德國美控區建立了流亡政府。烏克蘭境內的各反政府武裝也組成了準軍事同盟,并從1949年開始積極展開游擊戰爭。嚴酷的自然環境以及政府軍的地毯式掃蕩,使得反政府武裝的行動非常艱難,效果十分有限。英美情報機構在二戰結束后很快就派飛機到卡帕特山區,向這些反政府組織空投宣傳材料,通告他們蘇聯政府軍的行蹤,鼓勵他們堅持抵抗。美國在烏克蘭的準軍事行動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對美國來說,向烏克蘭反政府組織提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間接援助,其所冒的危險也大得足以令人戰栗。烏克蘭并非蘇聯的衛星國,而是其組成部分。美國在冷戰期間對烏克蘭的準軍事行動無疑會使美國陷于危險境地的邊緣,蘇聯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包括軍事回應——來捍衛自己的主權,因此美國只能約束自我,采取十分有限的準軍事行動。到1953年底,美國官方對烏克蘭的準軍事行動在無聲無息中結束。

在羅馬尼亞的準軍事行動也是這一時期美國對東歐準軍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弗蘭克·威斯納戰后與羅馬尼亞國內的抵抗組織保持著聯系。1948年5月,他與“鐵衛士”取得了聯系②,并著手代號為“敵后行動”的準軍事行動;具體以每兩個或每四個人組成小組潛入羅馬尼亞,以獲取蘇聯和羅馬尼亞軍隊調動情況的相關情報。在對羅馬尼亞的行動中,美國政策協調辦公室(Office of Policy Coordination)與特別行動辦公室(Office of Special Operation)的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政策協調辦公室在這一時期受到特別器重,可優先挑選人員與裝備;更重要的是其工作人員的待遇也較特別行動辦公室的更為優越,致使特別行動辦公室招募的成員經常改換門庭,轉投政策協調辦公室,兩部門的關系因而更趨緊張。中情局內部兩個最重要分支機構間的緊張關系,是導致美國在羅馬尼亞準軍事行動失敗的直接因素。

在波蘭的準軍事行動又是一個典型。波蘭在地理上同樣具有戰略意義。美國認為蘇聯要對西歐發動進攻必須經過波蘭。因此,中情局試圖以準軍事行動阻止或延緩蘇聯軍事實力在波蘭的加強,以便為北約在西歐部署常規軍事力量贏得時間。中情局在波蘭實施的準軍事行動達兩年之久,主要手段是通過空投方式將大量資金和軍用物資投給波蘭境內的反政府武裝力量,但令美國無法想到的是,幾乎所有物資都落在了波蘭政府的手中。早在1950年,波蘭情報機構就發現且逮捕了名叫塞恩科的反政府特工,并迅速使其“變節”。塞恩科向西方提供了大量假情報,包括虛構反政府組織的成就,要求提供資金、物資援助。中情局被塞恩科所提供的“誘餌”吸引,向波蘭空投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毫無疑問這些物資皆落入波蘭政府手里。隨著美國在波蘭準軍事行動在 1952年逐漸結束,波蘭政府1952年12月28日將美國在波蘭準軍事行動的真相大白于天下。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給美國情報機構以巨大沖擊。中情局在隨后的調查中也證實了這一消息的可靠性??梢圆豢鋸埖卣f,美國在波蘭的準軍事行動是其整個戰后初期準軍事行動最為慘重的失敗。

除上述行動外,中情局在東歐同樣開展了其他一系列準軍事行動以加深蘇聯與其衛星國內部及其彼此之間的猜疑。這些行動加劇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以及保加利亞等國國內的政治斗爭擴大化,其結果導致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遍及整個東歐的“政治清洗”,美國無疑要為此承擔重要責任。[14](137)

(二)失敗原因分析

在杜魯門第二屆總統的4年任期內,其政府都在試圖通過有計劃的準軍事行動以削弱蘇聯對東歐的影響。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杜魯門離任的1953年,蘇聯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不減反增,戰后初期美國在這些地區的準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戰后初期美國準軍事行動的失敗? 由于準軍事行動的隱蔽特性,要明確回答上述問題存在難度,不過我們仍能從行動的背景和實施過程中探索出失敗原因之一二。

第一,從技術層面來看。首先,總體戰略與具體政策之間的矛盾,影響準軍事行動的效果。戰后初期美國冷戰的總體戰略是對蘇聯進行“遏制”,這一戰略思想是基本明晰的。[15](56?66)不過美國人認為“遏制”戰略本質上是防御性質的,是對蘇聯主動攻勢的一種反應,然而準軍事行動從其本性上來說則是進攻性的。這種總體戰略與具體政策的矛盾即使在美國決策層內部都爭論難休,在準軍事行動實施的過程中難免彼此掣肘。其次,準軍事行動的目標不切實際。如“寶貴行動”的直接目標是推翻霍查的共產主義政權,這一點雖明確,但這一目標嚴重脫離實際。當時霍查政權獲得絕大多數阿爾巴尼亞人支持,在此情況下,要以準軍事行動推翻霍查政權無異于天方夜譚。再次,政策協調辦公室與特別行動辦公室的矛盾糾葛嚴重影響了行動實施的效果。直到1950年末,政策協調辦公室與特別行動辦公室仍然彼此分離,以至于它們在各地區都有各自的工作站,并在人力和資源上展開激烈競爭。不僅如此,“即使是在各情報分支機構之內也很難聽到友善、合作的聲音?!盵16](94)最后,蘇聯間諜行動的成功和美國保密意識的淡薄,使得美國諸多準軍事行動計劃泄露。為了在阿爾巴尼亞展開行動,美國招募了大量阿爾巴尼亞移民后裔,但對移民后裔的篩選工作則極其草率,幾乎沒有對新招募的人員進行相關調查,只要有志愿加入,即會被接納。這無形中為蘇聯的間諜活動大開方便之門。準軍事行動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其“隱蔽性”,這類行動一旦泄密,其失敗自然難免。

第二,從文化層面來看。在對阿爾巴尼亞的“寶貴行動”中,1949年12月15日,中情局一份關于阿爾巴尼亞的報告顯示:“90%的阿爾巴尼亞人反對埃維爾·霍查的統治”,[10](430)這與阿爾巴尼亞的實際情況嚴重不符。阿爾巴尼亞內戰持續超過四年,大多數霍查的反對者不是被迫離國就是進監獄,或者喪命。不可否認其境內仍然存在霍查的反對者,但阿爾巴尼亞人卻安于現狀,他們盡量避免與“政治”扯上瓜葛。更為重要的是,阿爾巴尼亞文化傾向于認為顛覆破壞同恐怖主義一樣是令人不齒的罪惡行為,因此他們對類似準軍事這類行動敬而遠之。而且阿爾巴尼亞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民族意識也非常濃厚,他們不易受人控制,尤其對異族心存芥蒂。大部分阿爾巴尼亞人是穆斯林,他們散居于山谷之間,過著農耕的生活,彼此缺乏聯系,很難凝聚。

三、行動的影響

準軍事行動在戰后初期逐漸上升為美國隱蔽行動戰略下的一個子戰略,但準軍事行動與美國所追求的“民主精神”存在內在的沖突,不僅因其秘密性,更在于其試圖使政府逃避責任。不過,要想在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立足,就有必要推行準軍事行動。[1](16)戰后初期美國在東歐廣泛實施準軍事行動,其關鍵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準軍事行動有其自己的特點:花費少、代價低、冒險性低、以隱蔽形式展開、政府可拒絕承擔責任;二是東歐在美國冷戰戰略中的重要地緣政治地位。由于準軍事行動的非公開性,很難對這一時期的行動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做精確的統計,但我們仍能對美國在戰后初期在東歐各國所實施的具體行動的開支做粗略估算。整個行動期間美國的直接投入約2.7億美元,在行動中喪生者在500~1000之間,其中大部分為東歐諸國政府的反對派,至于這期間所實施的具體行動已難以數計。不難看出,美國戰后初期在東歐實施的準軍事行動耗費并不算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一時期美國的準軍事行動無一成功,與“產出”相比,其投入相對就顯得巨大了。

冷戰初期美國在東歐實施大規模準軍事行動的同時,也在遠東實施了相當規模的同類行動,但兩者在特點上卻有相當大的差別。其一,東歐是雅爾塔體系所承認的蘇聯勢力范圍,而西歐是資本主義的中心,是美國戰略利益的核心。美國擔心蘇聯集團對西歐的入侵,而蘇聯又擔心美國對東歐各國共產主義政權的顛覆。此乃美蘇關鍵利益之所在,雙方都謹慎地維護自己的利益,以免釀成沖突,從而引發美蘇之間的全面戰爭,甚至核大戰。故美國在東歐的準軍事行動受到嚴格限制,確保行動的隱蔽性,并以不引發熱戰為目標。而遠東則不同,遠東對美蘇的冷戰爭奪固然重要,但其政治、經濟和地理位置相對歐洲而言,在冷戰中只能處于次等地位。遠東的得失尚不足以引發美蘇之間的全面戰爭。因此,美國在遠東的準軍事行動是與熱戰交織進行。其二,東歐與遠東的內部狀況也不一樣。美國之所以能在東歐實施準軍事行動,與東歐內部缺乏民主和法制、保安部門控制國家行政機器和黨組織以及由此造成的極不正常的政治生活氣氛有關。此外,東歐“社會生活的極端政治化勢必引起民眾對官方意識形態的厭倦和反感”。[17](4?5)這也有利于美國在東歐展開準軍事行動過程中招募人員??傊?,美國的準軍事行動得到了東歐國內一定程度的響應。遠東諸國此時雖然也有很多內部問題,但其政權卻得到國內的廣泛支持,美國的準軍事行動大多是從外部入手。如在朝鮮北部的空投,在中國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對中國實施的準軍事行動等。不僅美國對東歐與遠東的準軍事行動特點不同,即使是對東歐內部各國的準軍事行動,由于各國具體情況的不同而特點各異。例如,在對烏克蘭的行動中,由于其是蘇聯主權的一部分,美國無疑要冒巨大風險;蘇聯可以采取包括軍事行動在內的任何方式來捍衛其主權,因此美國在烏克蘭的準軍事行動不得不慎之又慎。而在其他東歐國家如波蘭、阿爾巴尼亞以及羅馬尼亞等國的準軍事行動則相對大膽許多。

美國在冷戰初期實施的準軍事行動主觀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無疑是失敗的??陀^上,這些行動對美國來說并非一無所獲。通過戰后初期的檢驗,美國決策者們意識到準軍事行動效果的有限性。如單憑準軍事行動,難以實現重大政策目標,此外,執行者通過執行準軍事行動增長了經驗,純熟了管理,改良了技術,為以后同類行動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其后的冷戰進程中,準軍事行動仍是美國對外戰略的重要子戰略,在冷戰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特別是美國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亞非拉廣泛推行準軍事行動,給蘇聯造成巨大壓力,迫使其進行全面收縮,最終結束冷戰。如里根政府給阿富汗游擊隊秘密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等軍事援助,極大地加強了阿富汗游擊隊的實力,給入侵阿富汗的蘇軍沉重打擊,使阿富汗戰爭變成了“蘇聯的越南戰爭”。

總之,準軍事行動戰略作為隱蔽行動戰略的一個子戰略,是美國冷戰戰略庫中一件形式獨特、威力強大的武器。盡管在冷戰初期美國的準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但在其后的應用中,它對促使蘇東裂變、美國贏得冷戰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不過另一方面準軍事行動也對美國形象造成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美國自詡為開放、法制、自由的理想之國,也常以“人權衛士”自居,以別國專制、法制不健全為借口而橫加指責和干涉。由于美國在和平時期對蘇聯等國實施了多次準軍事行動,于國際法所難容,與其所倡導的開放、法制、自由等理念相悖,可謂自毀形象。冷戰結束后,準軍事行動日漸淡出美國外交舞臺。盡管如此,只要有必要,準軍事行動仍將可能重新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戰略工具。

注釋:

①郭永虎,李曄二人認為:“準軍事行動指介于傳統軍事行動與非軍事活動之間的行動”,這一定義過于籠統;參見郭永虎,李曄:《美國中央情報局對中國西藏的準軍事行動(1949?1969)》,《史學集刊》2005第4期,第75頁。

②“鐵衛士”是二戰后逐漸發展壯大的羅馬尼亞反政府流亡組織,以殘忍和法西斯傾向而著稱。

[1]William J.Daugherty.Executive Secrets: Covert Action and the Presidency [M].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4.

[2]Executive Order 9621,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1950: Emergence of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Department of State [Z].http://www.state.gov/www/about_state/history/intel/10-14.html,2010?03?28.

[3]John Lewis Gaddi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1941?1947 [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

[4]Dennis Merrill edited,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 Vol.23,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Its Founding and the Dispute over Its Misson,1945?1954 [G].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1998.

[5]白建才.冷戰初期美國“隱蔽行動”政策的制定[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6.

[6]NSC 4-A: Coordination of Foreign Information Measures,Memorandum From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Souers)to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1950: Emergence of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Department of State[Z].http://www.state.gov/www/about_state/history/intel/250_259.html,2010?03?28.

[7]Gregory F.Treverton.Covert Action: the Limits of Intervention in the Postwar World [M].New York: 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87.

[8]NSC 10/2: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Directive on Office of Special Project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1950: Emergence of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Department of State[Z].http://www.state.gov/www/about_state/history/intel/290_299.html,2010?03?28.

[9]Department of State Policy Paper on Albania,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9.Eastern Europe; the Soviet Union [G].vol.5 pp.321?322.

[10]NSC 10/5: Scope and Pace of Covert Operations,23 October 1951,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chieve[Z].DNSA,PD00030.

[11]于力人.中央情報局50年[M].北京: 時事出版社,1998.

[12]Harry Rositzke,The CIA’s Secret Operations: Espionage,Counterespionage,and Covert Action [M].Westview Encore Edition,Boulder: Westview Press,1988.

[13]John Ranelagh,The Agenc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CIA[M].New York: Simon&Schuster,1987.

[14]白建才.論冷戰期間美國“隱蔽行動”戰略[J].世界歷史,2005(5): 137.

[15]Sarah-Jane Corke.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Cold War Strategy:Truman,secret warfare and the CIA,1945-53[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16]時殷弘.激變戰略與解放戰略——冷戰初期美國政府對蘇聯東歐內部狀況的政策[J].世界歷史,1995(3): 94.

猜你喜歡
阿爾巴尼亞東歐中情局
三國漫——古董中情局
我就看著不說話
簽證·VISA
東歐掛車第一品牌 Wielton策馬加鞭瞄準更大市場
東歐的后共產主義變革
從波蘭看東歐劇變
東歐劇變改變了什么
美國中情局遭空前質疑
塔利班炸死8名中情局特工
阿爾巴尼亞申請加入歐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