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與20世紀前期中國美術

2011-02-19 18:53何修棟
肇慶學院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美術史廣東美術

何修棟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系,廣東 陽江 529566)

廣東與20世紀前期中國美術

何修棟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系,廣東 陽江 529566)

20世紀前期中國美術史的前半葉中國美術有3個集中地:北京、上海和廣州。3個地域的美術發展狀態各有不同,北京注重傳統文化的整合與建構,出現了一大批傳統派的領軍美術家;上海注重藝術實踐和藝術市場的結合,傾心于在美術理論與美術出版方向;廣東地域的美術家更注重對現代美術的探索和實踐,展現了強烈的現代性姿態。但是,由于素來對廣東文化的偏見,廣東美術對20中國美術史的貢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普遍認同,這與時代的文化觀念、研究意識、成果媒介皆有關系。筆者系展示廣東美術的輪廓,談其中所潛藏的美術研究話語權問題。

廣東美術;貢獻;生存狀態

2007年11月,廣東美術館舉行了“開館十年慶”特展,進行了一名為“浮游的現代性:20世紀前半葉廣州、上海、東京的美術運動河都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之一就是梳理和再現廣東與20世紀以來上海、日本東京的美術活動的關系,尤其以“中華獨立美術協會”①中華獨立美術協會成立于1935的東京,其創會成員是廣東的李東平、梁錫鴻、趙獸等洋畫家。這些畫家在東京、廣州、上海等地進行了一系列的藝術活動,形式有舉辦展覽、籌辦刊物、組織研究所、開展現代美術教育等多種方式。中華獨立美術協會鼓吹超現實主義和野獸主義藝術。協會僅存在一年即告解體。為個案,展現了廣東與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運動的演繹關系: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為廣東美術的生存背景,廣東為中國美術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個案資源,為探討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命題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學術話題。本次展覽和研討會的順利進行透露出這樣一條信息:中國現代美術的行進路線有著豐富的生存狀態,遠遠不是之前缺乏深入探究資料的情景,廣東與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的關系值得我們仔細梳理和探討,其所提供的可能性和獨特性有可能反映出一個美術時代的全部特征。

(一)研究的意識和問題

廣東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地位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美術學界的很好認同。在相關美術史的著作中,對上海和京津地域畫家的肯定最為常見,這不僅僅是因為兩地域畫家的畫學理論和作品成就較高,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文化和思想的傳統基地必須有其領導地位,尤其是新中國建都北京,上海為中國經濟的第一城市,政治上的優勢使文化研究和發展產生遞進式步伐。國字號的美術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設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也聚集了一批文化藝術界的核心人物,他們在此也不斷推動著兩地域畫壇的繁榮狀態。眾所周知,文化和藝術的角色有兩種資源可以供其利用和引申,即推動其發展有兩個資本因素: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此外,二者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心地位,心理上的優越感和自信心使學者更熱衷于探索其地位和價值意義。再加上最近幾十年來新中國美術的教育、收藏、研究、展覽中心被政府統轄于北京,相當多“中國當代藝術”的風云人物也活躍于政治中心北京,所以北京地區的美術生存狀態在“以今觀古”的思維模式下易使人產生更多的想象。而廣東,一直被認為是“南蠻之地”、“文化沙漠”,這種不自然的心理狀態決定其很難被學者認真發掘地位,尤其是廣東地區的美術史研究者很少,而且心理上很不自信,往往被北方學者對近代廣東美術史的價值定位所局限,在探討廣東與20世紀中國美術的關系時顯得保守。其實,這種話語權的不自信,也凸現出廣東地域美術史研究者在學術能力上的不足。

廣東在20世紀前半葉中國美術史上的位置曾一度被局限于對“嶺南畫派”的論述[1],并且這些論述都是被放置于京津畫壇、海上畫派之后,陳陳相因……而且由于僅僅是談中國畫革新時才將廣東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關鍵詞“廣東”在其它領域的論述并沒有得到強調,學習者很容易產生對廣東美術狀態的認識偏差。同時,由于這種不重視,廣東美術史的資料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掘和整理,對廣東與20世紀中國美術的比較沒有進行過整體研究,相當多有價值的史料信息分散和隱藏在對畫家個案的分析探討上[2]。而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撰述者都不是廣東人,他們對于這些資料的欠缺也受廣東地域美術史研究者研究的局限。在歷史的研究上,很多價值判斷都依靠大量研究文字的發表,這些研究文字就算是重疊和反復,也能夠支撐起一種語言框架,進而形成一種印象。關鍵是這篇文字由誰來主刀,又要在怎樣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廣東美術史研究也受到這種因素的局限——廣東并沒有美術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而北京地區有《世界美術》、《美術研究》、《美術觀察》、《裝飾》等藝術類中文核心期刊。不要小視這種差異,這造成很多廣東美術史研究者的文章只能夠發表在發行量較小的研究性期刊上,很大程度上限制著廣東美術史的研究和推廣。

對廣東20世紀以來的美術史研究在近兩年有不少進步,所展現出的豐富性和探索深度給20世紀前半葉美術史研究者提供了諸多話題,塑造了新語境。廣東美術館的工作功不可沒,在發掘和研究廣東20世紀美術有重要貢獻,其陸續舉辦“廣東與20世紀中國美術特展”等專題性介紹廣東20世紀美術家的展覽和研討,另外還有“廣州三年展”、“毛澤東美術時代藝術文獻展”等重要展覽推動廣東與中國美術的發展;發掘和整理了一批被20世紀美術史遺忘的廣東美術家如攝影藝術家沙飛,漫畫藝術家廖冰兄,油畫藝術家馮鋼百、譚華牧、趙獸、梁錫鴻,木刻版畫家胡一川、黃新波、符羅飛,國畫家黃少強、方人定等。另外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藝術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藝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的機構和研究者也在不斷發掘和整理廣東美術史資料。更由于經濟上的逐漸發展,廣東地區市級美術館和博物館都建立和完善起來,逐漸開始重視并整理民間收藏,形成一定的文化效應。廣東由于地處偏遠,經濟、文化之前并沒有獲得充分的發展,明清之前的史料和作品流傳已經非常有限,給之前美術史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明清時期,廣東還是出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書畫家,可惜中國美術史上很少提及,尤其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相當一批作品都沒有為外界所認識和評價。而20世紀伊始,廣東在中國地域的影響逐漸增強,甚至達到一個頂峰的時期,各種文化思潮的碰撞、交匯、融合都得以體現。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起于廣州,更有康有為、梁啟超等文化界名流,尤其是作為政治革命的中心,廣東人的觀念也出現了變化。由于近代交通通訊等事業的發展,廣東地區也逐漸進入國人的視野,廣東畫人也不斷嘗試并開始與北方藝事重鎮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進行溝通,尤其是廣東地域的地理關系,其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市場規模,使北方很多重要畫人與廣東發生了文化與市場的關系。

(二)廣東美術的研究資源

20世紀早期,中國美術的很多重要活動都與廣東和廣東人有重要關系,試舉例為證。中國最早的美術留學生為廣東鶴山人李鐵夫(1869—1952),其早于1887年便考入英國的阿靈頓美術學校,大半生在美國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學,行跡顯為人知;其次為廣東新會人馮鋼百(1884—1984),1990年在墨西哥國立美術學院學習。1905年,高劍父、潘達微、陳垣、何劍士等任編輯了《真相畫報》,是中國近代最早創辦的畫報之一,畫報刊發了大量的諷刺畫作品,作者有譚云波、馮潤芝、尹笛云、羅寶珊等,畫報刊發到廣東各地及廣西、云南各省,并發行至越南、新加坡、馬來亞、日本、美國、緬甸等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08年,高劍父從日本學畫歸來在廣州舉辦了個人展覽會,這完全不同于傳統雅集,開中國個人展覽先風。1912年,高劍父與兄冠天、弟奇峰道上海創辦《真相畫報》和審美書館,1926年,廣東臺山人伍聯德創辦了著名的《良友畫報》,畫報在臺灣和香港等地都產生極大影響。

研究20世紀早期中國畫革新問題,廣東畫壇可以提供非常鮮明的個案。關于明清時期之前的廣東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不高、作用不明顯之論,大可直言。伴隨中國社會、經濟、交通、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廣東藝文、經濟等在明清之際開始崛起并成為一強,與北方傳統重鎮逐漸互成犄角。相信各領域研究中國文化的專家都會將整個中國地理面貌概括成一個面,這個面有很多的結點相系,而這些結點即為有歷史意義的事件、人物、文化特征……20世紀以來,相信所有研究中國美術史的方家不可能忽略南中國的廣東,其與北京、上海逐漸構成“面”的形態。所有談近現代中國美術史的文章、論著皆將廣東作為一個章節,但是對資料的發掘和把握卻沒有對北方那般嚴謹、完整。尤其在中國畫變革的問題上,廣東提供給研究者最完整的個案就是代表廣東“革新精神”的嶺南畫派,而關于“傳統派”的研究方面主要側重點于京津畫派。更是由于20世紀以來“革新”的口號一直占據話語權,對“傳統派”的發掘和價值認同一度出現危機。在當下全球文化與中國文化比較性的生存態勢下,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肯定也不斷被提出和強調,面對康有為等革新派的書畫論說,很多人開始探索傳統與現代的重合性問題,也逐漸消解著原本的“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結論,從整個人類歷史文化的演化過程來看這種變化無可厚非。對北京地區、上海、南京、杭州幾地的所謂“國粹派”的發掘整理工作日益取得成果,包括當代的藝術市場,對這些傳統畫學前輩的認同出現高漲的情形,收藏和拍賣的價格飆升,藝術市場的繁榮一定程度促進了美術史的研究。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廣東地區也有一大批“國粹派”的代表人物,惜尚未得到發掘和認識。這批國粹派的畫人于1925年結社成“廣東國畫研究會”,前身為成立于1923年的“癸亥合作畫社”,主要畫人有潘至中、黃般若、羅艮齋、盧鎮寰、黃少梅、盧觀海、盧子樞、姚禮修(粟若)、鄧誦先(芬)、李耀屏、黃君璧、張谷雛、何冠五、趙浩公、容祖椿(仲生)、張虹(谷雛)、馮緗碧、羅仲彭、蔡守、李鳳廷、李居端(研山)、溫其球(幼菊)等,他們研究中國畫傳統思想、結合畫學實踐以對抗“用日本畫來改造中國畫”的命題,出版十余本刊物、辦學、辦展覽、收集和整理古人作品,參與國際性大型展覽會、參與藝術市場的活動,據資料顯示,其有姓名可知的會員也有200人左右,但是由于人事和歷史的多重原因,廣東國畫研究會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和價值肯定,尤其是他們的作品,分散在廣東地區的很多藏家手中,但是收藏和拍賣價格非常之低?,F在其作品大部分被收藏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藝術博物院、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東莞博物館等收藏和研究機構。他們的命運和廣東此時期的其它畫學領域經歷類似,都很少被北方的學者研究和整體觀察。

中國油畫史,梁江先生言,中國的第一張油畫應該在廣東?,F有確鑿的文獻記載,西方繪畫傳入中國發生在明代萬歷年間。率先把油畫帶進中國的是意大利耶穌會修士羅明堅,他于1579年奉命來華建立教堂,當他經澳門轉入廣東肇慶時,當地總督檢查其所攜帶的物品中“發現了一些筆致精細的彩繪圣像畫”②向達.明清之際中國美術所受西洋之影響,東方雜志[J],第27卷第1號,1930年10月版。。隨后的中國油畫史都是從澳門開始,如1582年意大利人耶穌會士、油畫家喬瓦尼和利瑪竇、巴范濟等一起到澳門。據阮榮春、胡光華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考1583年喬瓦尼應賈方濟之邀為澳門大三巴教堂繪制的油畫《救世者》為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繪制的第一張油畫。后來喬瓦尼在澳門創辦了圣保祿修院繪畫學校,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傳授西方繪畫的美術學校。在廣東澳門登陸的其他西方畫家還有游文輝等,可以說南中國的廣東開始了中國油畫史。清代從廣東澳門登陸的西方油畫家還有格拉爾迪尼、馬國賢、郎世寧、王致誠、蔣有仁、艾奇蒙、潘廷章等,他們傳播西方油畫的過程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廣東到北京及腹地。實際上廣東地域已經開始了油畫繪制的傳統,在廣州的新學油畫家已經開始創作和銷售“外銷玻璃畫”,這也是中國對外商業油畫的濫觴。出現了像史貝霖、錢納利、關喬昌、煜呱、新呱、林呱等一大批中外油畫外銷創作者,有了這種氣候,廣東三地的油畫完成了中國油畫史的初期準備。后來廣東出現了中國最早一批留學東洋、歐美的油畫家如李鐵夫、馮鋼百、梁錫鴻、李東平、趙獸、李超士、林風眠、譚華牧、陳抱一、關良、胡根天、許敦谷、余本、關金鰲、徐東白、吳琬、何三峰、陳士潔、司徒喬、符羅飛、梁鑾、雷毓湘、趙雅庭、許敦谷、梁鼎銘、陳丘山、徐守義、梅雨天、容有機、李澄之、關金鰲、胡善余、胡光弼、任真漢等,他們對整個中國油畫史的貢獻不容小覷,但是其中大部分藝術家并沒有沒有受到學界關注[3]。

中國現代版畫史,廣東更是滋生和盛開之地,著名革命版畫藝術家有羅工柳、李樺、黃新波、古元、羅清楨、蔡迪支、張望、陳吾、蔡迪支、劉侖、賴少其、關夫生等,他們在20世紀中國革命事業中所做出的貢獻至今尚未得以完整地呈現[4]。從這些版畫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廣東在整個20世紀中國“革新”、“革命”史痕跡,也可以看到廣東美術史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重要地位。尤其是20世紀中后期,廣東的美術作者創作出了一大批“紅色經典”,都是新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經典案例。2006年12月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慶祝廣東美協50年系列活動”之一的“新中國美術與廣東現象——廣東美術論壇”在廣東美術館舉行,這些研討會和美術活動的勃興,也使得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者對廣東美術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三)結語

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在大的層面上一直有這樣的欠缺:以北京傳統中心思考出發的模式,沒有能夠對更多區域美術事件、美術家和活動進行概括和協調,可能是因為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史所需儲備的歷史資源太過于寬泛和龐大,我們無法準確作出積極反應。更由于出版的頗多可能性以及研究者時間精力有限,相當多的信息還隱藏在囊括范圍狹窄的區域內,這就給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提出另外的寫作思路——加強地方美術史的研究。這也許是一個折中的可行方案,其能夠最大程度地保存美術史信息,不至于在中國美術史的層面上顯得拖沓和臃腫,更何況這些資料是當下的研究者所難能完整掌握的。廣東在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其提供了很多闡釋時代問題的個案,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會更持續和更具推動力。

[1] 上海書畫出版社.嶺南畫派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1-320.

[2] 黃小庚,吳瑾.廣東現代畫壇實錄[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1-439.

[3] 李超.中國現代油畫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1-392.

[4] 李允經.中國現代版畫史[M].大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32-36,137-164,289-299.

Guangdong and Chinese Ar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 Xiudong

(School of Fine Art,Yang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angjiang,Guangdong,529566,China)

Chinese Fine Arts mainly were in three plac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namely Beijing,Shanghai and Guangzhou.However,different modes of art development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se three regions.Beijing repres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a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artist leaders emerged at that period.Fine Arts Practice and art market was emphasized in Shanghai,especially in the direction of art theory and art publication.Artists in Guangdong,nevertheless,hav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 art,and showed modernity intensively.However,due to the conventional prejudice to Guangdong’s culture,the contribution that Guangdong Fine Arts has made to the Chinese Fine Arts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never been recognized.This paper will mainly display the outline of Guangdong Fine Arts and the hidden problems of talking powers in the research of art.

Guangdong fine arts;contribute;survival condition

J110.9

A

1009-8445(2011)01-0082-04

(責任編輯:禤展圖)

2010-11-03

何修棟(1984-),男,廣東陽江人,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助教。

猜你喜歡
美術史廣東美術
高校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創意美術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中外美術史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郭詩奇作品
廣東輿情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明清美術史上一顆燦爛明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