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習,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1-03-20 11:10施靖虹
文教資料 2011年2期
關鍵詞:課文文章語文

施靖虹

(上海梅山一中,江蘇 南京 210012)

引言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基本理念: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每一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那么怎樣把這一新理念貫穿于教學實踐中呢?我認為,課前做好預習,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1.預習的方法

1.1 掌握預習方法的重要性。

“學習有法,學無定法”。學習是有規律的,而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預習則是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讀指導前,得先令學生預習。著名專家楊再隋教授也曾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是必要的。

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準備程度和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一般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若對新的認識對象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于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不易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結果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

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弄懂新課的內容和概念,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動機,為聽課做好準備。

1.2 教給學生的預習方法。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布置預習后,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充其量只是讀一遍課文,讀第二遍課文就沒有興趣;或者教師提出一個要求,學生就讀一遍課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讀的目標,更沒有讀的方法。學得被動,讀得無力、無味,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說形象一點:人走過去了,沒有留下足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學生甚至會養成做事草率的壞習慣。那么應教給學生怎樣的行之有效的預習方法呢?

葉圣陶先生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币龅綄嵭?,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1.2.1 適時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在課外的延伸。在預習中教師可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鋪墊,同時有助于學生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自學能力。如在學習《生命的意義》一文前我向學生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因為本文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理解保爾“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一段名言,而理解這段名言的關鍵,則是對保爾這個人物的理解。因此讓學生事先閱讀這本書,有助于了解保爾艱難的人生經歷和頑強的戰斗精神。

有的文章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才有助于了解課文,我就要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 (可以利用便捷的網絡來查找)來理解。比如我在上《羚羊木雕》這課前就布置了這樣的練習: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羚羊木雕貴重在哪里?等了解了這個問題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文中父母與孩子沖突的緣由,課文也就很容易展開分析了。

可見,課外閱讀適時,學生很容易深入課本,上課時就能收到實效。

1.2.2 從讀中感悟。

我們現在所用的新教材都是以單元做為基本單位的,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除各具有特色外,還有其共同的知識和規律。比如新教材六(下)第二單元是有關少年心事的,各課之間必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讓學生課前把整個單元瀏覽一遍,預先形成一個知識系統,明確單元要點,將有助于了解所要預習的課文的基本內容,有助于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體會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

其次,預習一篇課文時,要求學生不僅要閱讀,而且要反復讀,讓學生學會從讀中去領悟文章的內涵。比如我在教授課文前一般會布置以下預習:一讀課文,消滅遇到的“攔路虎”——生字詞等;二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三讀課文,揣摩文章中關鍵詞語的含義或作用;四讀課文,領悟文章的主旨等。經過多次訓練,學生看到一篇文章就不會感到茫然,閱讀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1.2.3 學會圈點批注。

“不動筆墨不讀書”。馬克思讀書,就常常在自己書上劃線。宋代教育家朱熹讀書時很愛用各種顏色筆作記號。所以在學生預習讀課文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圈畫一些優美的詞句,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又可以理解段意;也可以把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標注出來,打上“?”,把這些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時就能特別留心聽老師講課;有時還可以通過圈點批注理解全篇課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初讀一遍課文,馬上就感到有一種凄涼之情籠罩全篇,如果學生在預習時能圈出課文開頭部分的“禍不單行”、“奔喪”、“狼藉”、“變賣典質”等詞,答案就很容易知曉了。如果學生在預習時再讀課文時,能圈出父親買橘子的幾個動詞,和前者結合起來看,想想父親在窮困潦倒、精神上屢受打擊的情況下,對來往兩三次北京的二十多歲的兒子還如此牽腸掛肚,竟拖著臃腫的身體艱難地爬上爬下,去給兒子買橘子,就能體會到父親愛子之滌程度。這樣,文章的主題就很快彰顯出來了。

預習時看似簡單的圈點標注,不失為一個好的預習方法。我們常常會看到那些樂思好學的孩子把書上標注的滿滿的,每到交流發言的時候,說起來也是頭頭是道。這樣聽課效率自然就好。

1.2.4 學會質疑,努力解疑。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學須生疑”。這就是說,預習課文時要學會“生疑”,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文章多問幾個為什么。如學生預習《變色龍》一文時,可多問幾個為什么:主人公的基本特點是什么,文中是如何刻畫這一點的?為什么叫他變色龍?他為什么變來變去?他變來變去,什么沒變?如果我們逐一解決了這些疑問,理解文章主題還難嗎?可見,疑可以促進積極思維,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1.2.5 鼓勵學生拓展思維。

對于難度較低的課文,我主張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比如我在布置《梟將東徙》預習時,讓學生續寫故事。因為故事結尾只講到了鳩的勸告,至于梟最后的行動并沒有說。學生續寫的內容不外乎有兩種:一是搬家了,仍被人厭惡;二是沒有搬家,因為努力改變了叫聲,贏得了大家的喜愛。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本文的寓意:治標要治本,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學生學習本文既感到輕松又有興趣,足見預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2.6 其它方法。

當然預習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我在教授《百草園》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便于理解文章,課前讓學生先寫自己心目中的百草園;在教授《統籌方法》一文前,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統籌方法的意義,我事先給學生預設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事例,讓學生用合理、省時的方法編排順序;在教授《梟將東徙》一課前,因為故事簡單易懂,我讓學生把故事用現代文改編,并且在課堂上進行表演,等等。通過這些預習作業的布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想如果我們每節課前都能在預習這個環節上多下功夫,那么一定會讓課堂更加鮮活、有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2.預習的意義

2.1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可以說,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已有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堅持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如果學生預習工作做得好,就可以幫助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以讓學生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抓緊時間及時彌補,掃清學習新知識的攔路虎,在聽課時,就不會因舊知識的不會而影響新知識的學習。而且由于在預習時了解了新課的內容,在聽課時,老師口里講的、手中寫的、書本里說的,問題哪有哪無,哪里是難點,哪里是重點,哪里已經懂了,哪里還有疑問,自己就可做到一清二楚。這樣,學起來積極,聽課時輕松,聽課效率就好。上課聽懂了,下課后復習就省力,完成作業的速度快了,語文學習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2.2 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強化了“導”的效果。

葉圣陶曾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痹陬A習中,學生已對學習對象作了初步探究,對課文已有所認識和了解。對學生領悟了的、研究出來的,則無須教師“講”了;而對學生困惑之處、謬誤之處或見不到之處、不得要領之處,教師則要有的放矢地給學生以進一步引導、啟發乃至糾正、補充和闡發,從而真正使教師的“講”成為學生所需,真正使教師講到學生的惑處,講到關鍵處,講到深奧處。這樣的“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有益于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強化“導”的效果。

結語

總之,學生預習、自我求知的過程,就是良好讀書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自學能力培養的過程。如果教師切實重視對預習的指導,學生就會在日積月累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煉,從而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自學能力。當然,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成之不易,教師要反復培養訓練。而且教師在檢查的過程中,要注意學法指導,督促學生完成預習任務。課堂上,對于在預習過程中表現積極的學生,要不吝贊美之詞,及時表揚、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調動其預習的積極性,從而使預習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服務于課堂。

猜你喜歡
課文文章語文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背課文的小偷
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文章熠熠生輝
放屁文章
小處著眼,寫大文章
關于初中課文知識拓展教學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