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流轉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影響——以“江灣模式”為例

2011-04-17 10:41□應
區域經濟評論 2011年6期
關鍵詞:江灣經濟區農村土地

□應 媚 王 偉

(1、2.鄭州大學商學院,鄭州 45000)

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及其他主要農產品、畜產品的主產區,中原經濟區的農業生產無疑關系到全國的農業安全。因此,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關鍵在于探索如何走出一條“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崛起之路。而要做到“三化”協調發展,以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集約化、規?;洜I則是首要問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保證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持續穩定轉移,為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創造條件。作為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信陽市把以土地流轉為中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作為試驗區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其中探索出的“江灣模式”,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農村面貌改善,對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土地流轉(尤其是土地集中)機制的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將介紹其基本運作模式,并結合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三化”協調發展的戰略,著重就這一土地流轉機制進一步發展、推廣提出建議。

一、相關理論與文獻評述

(一)相關理論簡介

1.梯度轉移理論

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于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于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

2.增長極理論

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二)已有研究的啟示與存在的不足

中原地區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東部經濟的發展已經為具備工業基礎的中原提供了產業承接和經濟崛起的機遇。由梯度轉移理論,分析中原現狀,建設中原經濟區,要搶抓沿海高梯度區域向中部低梯度地區轉移的有利時機。根據增長極理論的極化和擴散效應,中原經濟區建設應找準自身的增長極,由極化效應帶動周圍地區及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由擴散效應使增長中心擴張和第二極、第三極以至更多增長中心的出現,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

綜合國內外研究,雖然針對各個具體經濟區建設研究很多,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缺乏對中原地區的特殊關注。就廣義的中原來說,發展相對滯后和欠發達的特征更加明顯,是一個面臨特殊困難,有可能被邊緣化的區域(喻新安,2010)。另一方面,中原經濟區擁有人口1.7億,農村人口占較大比重。區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優勢也在農業。建設中原經濟區,在一個傳統農業區域,率先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的“三化”協調推進、科學發展之路,對全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對中西部地區解決“三農”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經濟區建設的研究中應給予中原地區特殊關注,而這正是已有研究所缺乏的。②未考慮農地制度對經濟區建設的影響。中原經濟區耕地面積約1.9億畝,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都需要土地,如何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確保農業安全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關鍵。然而規模經營不是通過行政手段強行收回農民的承包地而實現,不能把規模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對立起來,而要在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前提下,創新農地制度,培育土地要素市場,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實現規模經營。因此,對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原經濟區來說,其建設發展就應充分考慮農地制度的影響。然而,已有文獻往往缺乏對農地制度在經濟區建設中的影響研究,不利于中西部地區解決“三農”問題進行借鑒。

二、“江灣模式”案例分析

(一)“江灣模式”基本情況

信陽市光山縣江灣村共有16個村民組,565戶,2460人,現有耕地面積3482畝。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員900多人,占全村勞動力80%,留在村里的多數是老人和孩子,部分農戶對農業生產的某些環節無力顧及,按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粗放經營土地,“拋荒”、“撂荒”現象較為突出。為提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避免農戶之間自發流轉土地產生的糾紛,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光山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于2009年3月27日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河南省第一家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探索出了土地流轉的“江灣模式”。

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成立后,出現了存貸兩旺、求大于供的好行情。截至2009年底,合作社共吸收存地3300畝,貸出土地3300畝(見圖1),土地流轉率達94.7%,農民實現存地收入87萬元,合作社實現經濟收入5.6萬元,轉移勞動力480人;并將過去流轉的林地、湖面、花卉等1821畝土地規范存貸,完善了合同,發放了《土地信用證》、《土地貸出證》。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成立,奠定了土地集約經營的基礎,機械化服務也應運而生,為此,江灣村又籌集資金175萬元,購置大型農機具13臺套,成立了江灣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

在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周邊的劉渡、蔣樓、周鄉、金大灣等四個村相繼成立了土地專業合作社,并與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社社聯合”,組成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目前,聯合社共完成土地流轉11000余畝,擁有各種農業機械20余臺,使以江灣為代表的土地合作經營規模及土地流轉質量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小田變大田、少田變多田”的實踐步入新高度(見圖2)。江灣村也因此被列為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先行示范村。

(二)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主要內容和做法

1.運作方式

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以合作制為基本形式,實行“三權”分離,即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合作社擁有土地經營權。合作社實行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治理結構(見圖3),并建立了《江灣村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章程》、《江灣村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在運作過程中,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中介組織,吸收“存入”土地(承包經營權),并經整理形成連片,再“貸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存貸差價獲取收益。合作社的收益一部分用于合作社的日常運營開支,一部分作為集體的公共基金用于村內公益項目支出或擴大再生產。農戶自愿以流轉面積存入合作社,從合作社獲取存地利息。這種借用金融業存、貸款機制,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運作方式,被外界形象地稱為農村“土地銀行”。

2.運作流程

江灣村在土地流轉實踐中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做法,操作規范,信息透明,辦事效率高(見圖4)。

①有流轉土地意向的農戶,向合作社提出存地申請,并向所在村備案同意后,經合作社現場確定,在雙方自愿協商的基礎上,對存入的土地,按質量和存入年限分年度向存入方支付利息。②合作社對存入的土地進行整合,提升土地增值空間,多渠道、多形式及時對外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尋求龍頭企業、經營大戶承包,實現規模效益。③與土地承貸方協商,對承貸土地100畝以上的業主,向縣、鄉(鎮)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備案,并對其資質、經營能力、經營項目進行審查,在不違反土地流轉原則的條件下,合作社與承貸方充分協商后簽訂土地租賃合同(使用標準文本)。承貸方需鑒證的,由相關部門給予鑒證。④對存入土地的農戶和承貸土地的業主,從事二、三產業需資金支持時,由合作社提供擔保,農村信用社給予貸款支持。⑤合作社對存入的土地主要租賃給企業從事農業綜合開發和特色產業種植,也可以承包給本社大戶成員經營與合作社自主統一經營。

(三)“江灣模式”的成效

“江灣模式”是對土地流轉機制的新探索,對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1.搭建了流轉平臺,促進了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動

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突破了私下流轉土地存在的信用障礙和信用風險,避免了土地自發流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糾紛,使得存地農戶可以安心從事二、三產業或外出務工、經商,土地承貸方可以按約放心實施規模高效農業產業開發,從而使參與土地流轉的各方利益都得到切實保護。另一方面,龍頭企業、經營大戶等用地方可一次性從合作社批量貸出所需土地,而無需同農戶一家一戶地簽約,減少了自尋土地的麻煩和風險,減輕了前期工作和資金壓力,為有志于投資農業的工商資本、民營資本等社會資金獲取回報創造了條件,為農業生產的規?;蜆藴驶於藞詫嵉幕A。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成立至今,已吸引北京水產商承貸水面50畝進行生態養殖,并吸引當地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先后投資500萬元,創辦了新型環保磚廠、養殖場。

2.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

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成立,實現了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并通過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將原先分散在各家各戶的農機具充分利用起來,進行大規模地機械化作業,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為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便利。目前,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已建立優質小麥高產示范基地1200畝,油菜品種展示基地800畝,基地建設實行三統一:統一機械耕作、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技術服務。合作社的成立,突破了農村經濟“散”的制約,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推動土地這一生產要素向合作社集聚,向龍頭企業、經營大戶集中,推進了農業產業化,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使農業向規?;?、專業化、區域化、特色化發展,解決了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3.實現了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使農民擴大經營規模面臨土地有限地制約,農民在有限的承包土地上增收難度較大。江灣村通過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形式,推動了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規模經營,培育了新型農民,使原本僅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就近轉移,使外出務工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也收獲”,既避免了單個轉包的風險,又加快了農民增收。據統計,農民流轉土地后,每畝土地可以實現3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另外可享受國家各種補貼約100元。轉移出的勞動力可外出務工,或是就近在農業產業化企業中打工。通過土地存貸,江灣村轉移勞動力480人,其中外出務工300人,月工資收入1600元以上,就地就業180人,月收入超過1300元。江灣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3400余元增長至2009年的4100余元。

4.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成立,使村集體增強了經濟實力,解決了有心辦事但無力辦事的問題。江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支付農民的存地租金為300元/畝,貸出土地費用為350元/畝,其間50元的差價作為集體收入。而水面、河灘貸出又為村集體增加了部分收入,合作社貸出河灘地建成的苗木花卉基地,每畝收入由過去的8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4000—5000元。從而,使江灣村能更有效地進行結構調整、村莊整治、土地復墾。以土地流轉為契機,江灣村采取土地互換、拆舊宅劃新宅、整治空心村等措施完成了集體建設用地集約調整,集中搬遷了6個村民組,規劃出308畝建設用地,啟動了江灣社區一期建設工程。截至2009年底,近300戶建筑面積300m2的農民新居已建成;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新建引水電站3座,投資100余萬元硬化渠、道路4000米,整修橋涵365處,硬化村級公路3.8公里。全村已基本形成田成方、樹成網、渠相通、澇能排、旱能抗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格局。

三、“江灣模式”的推廣建議

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過程中,如何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用農業現代化帶動城鎮化,更好地發揮土地這一農業生產基本要素的作用和效益,使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推行“江灣模式”是現階段的較好選擇。

(一)明確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發展目標

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應按照“規?;l展、產業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理念,以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為首要目標。為此,應努力延伸產業鏈。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一體化經營,實行生產(種養)、加工、銷售三結合。因此,土地信用合作社不應僅僅成為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而應以土地流轉為中心,提供優勢項目、農業技術、經營管理、市場信息等綜合服務,通過全程服務,促進農業生產向產前與產后延伸,實現生產技術集約化、生產過程機械化、農產品銷售信息化,提高農業總體經營效益。

(二)培育規模經營主體,帶動土地流轉

目前,我國農村家庭競爭時代已經結束,組織競爭時代已經到來。農民對競爭的反映是組建合作社。土地信用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要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結合起來,以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依托,帶動土地流轉。組建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多渠道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全方位介紹當前相關產業政策、發展環境、發展形勢等,以吸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經營大戶、外出創業成功人士支持和參與高效農業產業化項目,提高流轉規模。

(三)建立政策支持體系,推動土地集中

一是完善管理機制,突破流轉規模和質量制約。明確專門部門作為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部門,負責流轉的政策研究,做好對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監管,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確?!耙婪?、自愿、有償”的流轉原則,確保流轉過程中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保證土地流轉合理、有序、規范。另一方面,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涉及的土地勢必要跨鄉鎮、跨縣區,有專門部門負責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也便于各鄉鎮、縣區間溝通、協調、合作,共同促進土地流轉。二是提高農民的存地意愿,突破觀念制約。各級政府特別是縣鄉政府應做好就業服務,確保農民流轉土地后有一技之長、有業可就;并建立、健全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等社會保障體制,免除農民流轉土地的后顧之憂。通過以上措施,以合力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最終形成存地農戶、土地承貸方、村集體共贏的長效發展機制,形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實現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

[1]程志強.對我國土地信用合作社實踐的思考——以寧夏平羅為例[J].管理世界,2008,(11).

[2]欒貴勤,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4]梁吉義.區域經濟通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許冬紅.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的思考[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6]林增榮.論建設海峽西岸經濟的理論淵源與實踐發展[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7]喻新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意義和路徑[N].鄭州日報,2010-08-13(14).

[8]章玉佩.對土地流轉及金融支持情況的調查——以信陽市為例[J].中國金融,2009,(15):79-80.

[9]鄭有貴.又一次土地制度創新的探索——比較視角下的平羅縣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J].農村經營管理,2008,(2).

[10]黃祖輝,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11]汪孝宗,陳佩忠.河南信陽土地流轉調查[J].中國經濟周刊,2009,(16).

猜你喜歡
江灣經濟區農村土地
珠水之畔 月映江灣 力誠·榕誠灣美學樣板間江灣首映
莘縣農村土地托管的實踐與探索
我家有一位老兵
向Hollywood專業影院看齊 河源東江灣別墅私人影院
首次大修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健全機制推動農村土地確權
最美不過荔江灣
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
甘肅省主要經濟區聯動發展戰略探討
圖解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