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方法的整生建構:論袁鼎生的《超循環:生態方法論》

2011-08-15 00:43胡釘
群文天地 2011年24期
關鍵詞:學術研究方法論范式

■胡釘

袁鼎生在《超循環:生態方法論》一書中提出了學術研究的超循環方法,袁鼎生提出的超循環方法以生態辯證性為本質特點,生態辯證性又集中體現為袁鼎生生發的整生范式,整生范式是生態辯證性的具體體現與演繹,是最高形態的生態范式。因此袁鼎生提出的超循環方法是一種體現系統創新和超越創新的辯證、動態、整生的學術方法,既是一種基于生態美學研究的學術方法,亦是一種普適的學術方法和研究方法。

對學術研究方法的探討,不僅事關學術本身的健康發展、使學術研究實現理性的自覺,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方法論的反思、建構與研究,甄別學術、規范學術、鍛造出真正的學術精神來,提升學術的價值內蘊,使學術具有更為成熟的文化品質,有效推進民族精神內涵素質的塑造。從這意義上來說,探討學術研究方法論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價值。袁鼎生教授即是在學術浮躁和學術價值標準不一的學術研究背景下靜心沉思學術研究的真正理路、創新探究學術方法的整生構建。袁鼎生教授在《超循環:生態方法論》一書中并不是單純的從技術、工具的層面探討一種學術方法,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一種“有意味”的方法,作者是在綜合和深化理論生態美學、歷史生態美學、應用生態美學的基礎上,結合一直以來的生態美學的理論和實踐積淀,系統探討以學術人生、學科系統、學術活動的主體的生態方法。

一、超循環方法提出的基礎

學術研究素有人文方法和科學方法的區分,這兩種方法一直以來是作為學界研究的基本方法,隨著學科邊緣的擴大和學科的交叉發展,學界呼喚新方法的出現,結合學術研究實踐,生態方法由此產生。一直以來,雖然生態方法頻繁被人提及,但只是抽象的提及了生態方法的特點和價值立場,并沒有未形成系統性的方法和方法體系。超循環本由德國科學家M·艾肯在二十世紀70年代直接從生物領域的研究中提出,研究細胞的生化系統、分子系統與信息進化。后來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到自然和人文科學的諸多領域。袁鼎生教授超循環這一自然科學的范疇,提煉為美學范疇,并以此作為生態方法的元范疇,進而建立了生態方法體系。這一方法系統是由袁鼎生教授在生態美學研究過程中生發的生態整生的方式而建構起來的,因而這種方法在根底上是一種生態辯證方法,同時由于生態方法的綜合性,著作中提出的方法適合其他學科方法的探索。

在本書的前言中,作者指出:“超循環是最高的學術規律、生態規律、自然規律,是三者的耦合為一?!瓕W術之道、社會之道、自然之道,都是超循環之道。方法生態、地球生態、宇宙生態,都是超循環生態。學術方法、學術體系、學術對象、學術生境、學術環境,都走向超循環。方法生態與學術生態同一,學術生態與研究對象的生態同一,研究對象的生態與所屬生境、環境的生態同一;憑借遞進的同一性,方法生態與上述諸者耦合并進,遂成整生性,遂成立體或整體的超循環?!?/p>

二、超循環方法的整生建構

超循環作為一種學術方法被引入生態美學理論體系中,具有生態美學方法的一般特點即廣適性、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由此超循環可以上升為一種更為一般的學術方法和研究方法。超循環在袁鼎生的這本著作中,除了以上的特點,還具有本書獨特的理解,在袁鼎生看來,生態辯證性是其超循環方法的核心要素,這一要素亦貫穿著袁鼎生的整個生態美學思想中,生態辯證性以非線性生態有序、復雜性生態中和、動態衡生等為精要,生態辯證性在袁鼎生的方法論中集中體現為其生發的整生范式,整生范式是生態辯證性的具體體現與演繹,是最高形態的生態范式,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學術規范,整生范式的特點主要體現為:系統性、生成性和動態性。

學術目標的確立和實現,學術素質的一步步培養、學術路線的明確和具體化,實則離不開學術活動的展開和深化。學人走向大師的過程亦即學人如何把自己的學術人生融入到學科系統的建設以及學術活動的展開中,三者的每一個體內部是以超循環的方式發展變化,三者之間則是多向互動的關系,更是辯證動態的關系,三者通過整生的方式得以統一起來,最終在整體上形成了超循環。

三、超循環方法的價值立場和意義

學術是人性之內在力量、人性之美的表征。大衛·休謨在《人性論》的引言中指出:“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

雖然袁鼎生教授在書中是在探討一種學術方法,作者希望給學人的學術人生一種指導和啟發,但作者并不簡簡單單的在探討一種方法,僅僅把學術方法當作一種工具,而是強調了學術本身,強調方法與學術的統一,方法與對象的統一。作者正是做到了人生學術化和學術人生化的統一,很好的做到了學術與人生,人生與方法的辯證統一。因而,袁鼎生教授的研究很好的做到了詩性、理性、藝術哲性的統一,從而建立起了科學理性、藝術哲性、人文詩性相結合的生態美學理論體系和生態美學研究方法。

[1]袁鼎生.超循環:生態方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吳元梁.科學方法論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魯樞元.生態文藝學[M].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學術研究方法論范式
中小學安全教育的學科融合創新實踐范式
佛閣:米拉日巴、詩與方法論
從教師視角談“讀思達”課堂范式——以“百分數的認識”為例
學術史是學術研究的第一道門檻——以《紅樓夢》新近失范研究為例
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
中國傳統哲學研究中的認知范式轉移
管窺西方“詩辯”發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淺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