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普特南內在實在論中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

2011-08-15 00:49張艷輝
關鍵詞:實在論普特客觀性

張艷輝

淺析普特南內在實在論中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

張艷輝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是科學實在論的倡導者。他涉獵廣泛,著述頗豐,對于語言哲學、邏輯哲學、精神哲學等眾多的哲學分支都有研究。他的思想經歷了由科學實在論到內在實在論再到自然實在論的一個轉變和發展過程。從其內在實在論的角度闡述了其對于事實與價值、科學與倫理學的統一問題。

價值;事實;合理性

傳統經驗論者認為,我們的知識來源于客觀實在,外部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知識與外部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聯系。這一觀念受到了休謨、康德的激烈批判,他們認為外部世界與我們知識之間的這種因果性值得商榷。普特南在繼承休謨、康德哲學的基礎上,提出我們在認識客觀世界的時候,只能達到我們所具有概念框架內的客觀性。也就是說,這種客觀性是由人的知識、文化、背景所決定的,而知識本身就包含著人對這種知識所做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在普特南那里,事實與價值的分離被推翻,而科學與倫理學之間不應該有界限。

一、缽中之腦的論證

普特南早年曾經是一個形而上學實在論者,他也把這種實在論稱為外在實在論或科學實在論。這種形而上學的實在論認為:“世界是由不依賴于心靈之對象的某種確定的總和構成的。對‘世界的存在方式’只有一個真實的、全面的描述。真理不外乎在于此或思想符號與外部事物和事物集之間的某種符合關系,是一種上帝的眼光?!保?]根據形而上學實在論的觀點,事物與其本來面目之間存在著一種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通過一定的語言符號指向表現出來,這個指向并不是朝向某一特定的客體。我們能夠掌握這種對應關系,因此我們能夠思考或者談論事物的本來面目與我們的思想無關。當我們在指稱某個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實在客體時,實際上是在指稱數字、倫理價值等非物理意義的東西。

普特南后來拋棄了自己的這種形而上學實在論的看法,提出了他著名的內在實在論。這種內在實在論主張:“構成世界的對象是什么這個問題,只有在某個理論或某種描述之內提出,才有意義……‘真理’是某種(理想化的)合理的可接受性——是我們的諸信念之間,我們的信念同我們的經驗之間的某種理性的融貫——而不是我們的信念同不依賴于心靈或不依賴于花語的‘事實’之間的符合。并不存在我們能知道或能有效地想象的上帝的眼光;存在著的只是現實的人的各種看法,這些現實的人思考著他們的理論或描述為之服務的各種利益和目的?!保?]同時這種實在論還進一步主張,我們對世界真的描述和理論不止一個??梢钥闯?,這種觀點和康德的理論具有承繼關系,他們都主張我們所認識的世界都是屬于我們觀念之內的世界。但是,他反對康德把主體的人作為世界的立法者,反對世界是由我們的觀念構造出來的。他的內在實在論的根本目標就是要超越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對立,建立起主客觀相統一、應然與實然相統一的世界。

普特南用了著名的“缸中之腦”來闡釋他這一觀點:“設想一個人(你可以設想這正是閣下本人)被一位邪惡的科學家作了一次手術。此人的大腦(閣下的大腦)從身體上被截下并放入一個營養缽,以使之存活。神經末梢同一臺超科學的計算機相連接,這臺計算機使這個大腦的主人具有一切如常的幻覺。人群、物體、天空,等等,似乎都存在著,但實際上此人(即閣下)所經驗到的一切都是從那架計算機傳輸到神經末梢的電子脈沖的結果。這臺計算機十分聰明,此人若要抬起手來,計算機發出的反饋就會使他‘看到’并‘感到’手正被抬起。不僅如此,那位邪惡的科學家還可以通過變換程序使得受害者‘經驗到’(即幻覺到)這個邪惡的科學家所希望的任何情境或環境。他還可以消除腦手術的痕跡,從而使受害者覺得自己一直是處于這種環境的。這位受害者甚至會以為他正坐著讀書,讀的就是這樣一個有趣但荒唐之極的假定:一個邪惡的科學家把人腦從人體上截下并放入營養缽中使之存活。神經末梢據說接上了一臺超科學的計算機,它使這個大腦的主人具有如此這般的幻覺……”[1]

在普特南看來,內在實在論關于“缽中之腦”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我們認為我們是“缽中之腦”的話,我們是不可能想到我們是“缽中之腦”,因為我們的一切感覺經驗都是虛幻的模擬,并非真實的存在,一切的指稱也都沒有根據。外在實在論者假定了一個“上帝”的存在,并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離開現實世界孤立地看待某一事物,除非他是用這種“上帝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們在作出某個價值描述或判斷時是基于事實的,脫離了事實我們就失去了價值判斷的對象。同時我們的價值判斷和描述是基于我們已有的經驗和自身文化價值的知識背景,脫離了這個背景,我們就失去了判斷的依據和標準。事實與價值不能截然分離,而科學與倫理學也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

二、事實與價值

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哲學史上長期爭論的話題。事實與價值之間是否存在著同一,能否同一在一起,不同的哲學家對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尤其是到了20世紀,邏輯實證主義者反對價值與事實的統一,他們認為真理只是對事實的一個描述,并沒有人的情感倫理因素在里面,因而與價值是無關的;科學只是追求真理,并不對事實作出價值上的判斷,與價值無關,與倫理學亦無關系,即便“科學包含價值……這些價值不是倫理價值?!保?]

普特南從根本上反對這種觀點。他指出,從形式上看,事實與真理是等價概念。按照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當我們說“雪是白的”這一命題為真時,當且僅當“雪是白的”是事實,這只是真理在形式上的定義的問題,跟真理為人們所接受的方式、原由并沒有關系,即使人們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但問題的關鍵是,人們在作出“雪是白的”這一判斷時的依據是什么。根據普特南“缽中之腦”的論證,我們不可能在“雪是白的”這一類命題內部來判斷這是事實,當我們在對“雪是白的”作出判斷的時候,我們并沒有一個客觀的真理標準,只存在一個所謂的判斷的合理性標準,這一標準是我們根據自己的感覺經驗和觀察所得出的,并以此來判定事實。只有先了解了合理性標準才能對事實作出判斷,才能知道這一判斷是否為真,是否合理。判定事實的標準就是接受它的合理性與否,真理與價值是否有關系的問題就轉化成了合理性標準與價值是否有關系的問題。真理與合理性相關,從而與價值相關,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的科學理論要被人們所接受,無法離開價值。

普特南認為想融貫性、簡單性、工具的有效性不但包含著對理論的事實描述,同時也是對理論的價值認同,事實與價值不可分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來論證某種理論具有融貫性、簡單性、工具的有效性時,我們本身就是對理論抱著一種贊成肯定的態度,這種態度直接與我們的文化知識背景和切身利益相關。另一方面,我們對理論所做的這種判斷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受到人們生活境遇的制約,并沒有沒有絕對肯定的標準。真理和合理性密切相關,從而也就與價值密切相關,我們在對某一理論表示接受時,離不開我們所具有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離不開我們的價值與利益。我們所承認的客觀性只能是人所具有的客觀性,是建立在文化的價值與利益基礎上的客觀性。事實與合理性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事實并不具有絕對的客觀性,而是滲透了人們的文化價值,與價值互相滲透,不可分離?!耙粋€文化的貼切性標準以及與其相關的‘合理性的可接受性的標準’是事實得以成立的前提,也是客觀性的前提?!保?]一個存在如果不具有價值的意義,那么它就不能稱之為一個事實。

在普特南那里,事實與價值的存在都是基于人的基礎而存在的,都是人們根據自身的需要創造出來的?!拔覀儭畡撛臁聦?,我們‘創造’價值;但我們創造事實和價值這個事實并不意味著他們是任意的,或意味著它們不可能更好或更壞?!保?]68我們創造是“因為有實實在在的人的需要,而不是渴望,它在區分好的或壞的價值方面很有意義……人的需要也不是先在的,人類在不斷地重新設計自身,我們創造需要?!保?]69價值是根據人的需要而生成的,價值本身就意味著對人的需要的一種滿足。人的需要并非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更新,而基于此生成的合理性標準也是會隨之而改變的,一個確定的合理性標準是無法實現的。作為“本身還要從我們的合理的可接受性標準那里獲得生命”[1]147的真理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而只能是人類不斷追尋、不斷趨近的一個目標,而非終極目標。要解決真理的問題,就必須注重價值的問題,只有在價值問題解決的基礎上,真理問題才有其存在的意義。普特南的真理觀歸根到底是由其價值觀決定的,要想使科學理論為人們所接受,就必須考慮到人的需要,必須符合人們的倫理價值觀。甚至科學本身的產生,最初也不過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于“真理”的好奇。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又在人們的倫理價值的選擇中不斷地延伸或改變其發展的領域和程度。既然事實與價值不可分離,客觀性只是相對于人來說的客觀性,那么邏輯實證主義者所作的倫理學與科學理論之間的區分也就不能成立了??梢哉f,脫離了價值談真理,真理就失去了判斷的標準。脫離了倫理學單純地看待科學,科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基石與方向??茖W和倫理學不應該分離,而且實際上也不能分離。

三、對普特南事實與價值關系論證的評價

普特南對事實與價值、科學與倫理學的關系的論述是其整個內在實在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論述反映了普特南超越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努力,反映出了普特南由科學主義轉向生活實踐的立場。

普特南認為事實與價值、科學與倫理學密切相關,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一方面,普特南反對邏輯實證主義者對事實與價值所做的區分,他通過“缽中之腦”的例子論證了在事實內部根本無法獲得判斷事實的標準,我們只有通過經驗來檢驗事實,而經驗的獲得又與我們的文化價值與利益密切相關,脫離價值的事實判斷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他又堅決反對實在論的相對主義。他認為我們又能夠達到客觀性,強調合理的可接受性概念是客觀的,正當性的證明條件也是客觀的。同時普特南也認為人的價值觀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合理性問題本身就是價值觀的組成部分。這樣事實與價值的界限就被打破了,真理本身就具有價值屬性。換句話說,評判一切陳述和命題都取決于人們的興趣和價值,人們的興趣和價值觀念改變了,判斷命題的依據和理由也就隨之發生了改變。這無疑激烈地批判了邏輯實證主義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的缺陷,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普特南的內在實在論和真理觀并非像他說的那樣中立于外在實在論和主觀相對主義之間,他雖然批評了相對自我主義否定的錯誤,但是最終沒能脫離主觀相對主義的束縛。

首先,普特南為了維護其內在實在論而提出的“缽中之腦”的論證也并非無懈可擊。他首先就假定了一個外在世界對象與語言指稱相對立的前提,實際上就陷入了二分法。雖然他認為外部世界對象與語言指稱不是一一相對的,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并不能就此擺脫二分的境地。同時他的論證也沒能說明作為一個“缽中之腦”,它所產生的語言指稱和外部世界對象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他在論證中將一個人從世界中分離出去,然后讓他站在外面看這個世界,并以此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種論證是不清晰的,是以結果假設前提,再進行論證,陷入了循環。

其次,就事實與價值層面來看,雖然他力圖彌補二者之間的分裂,將科學與倫理學進行整合,但是由于其內在實在論論證的不足,陷入了主觀相對主義的尷尬,雖然他在本意上是反對相對主義的。并且,雖然事實與價值的界限是模糊的,事實與價值的相對區分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事實與價值的相對區分還是可以做出的。

盡管如此,他的思想觀點仍然使人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意識到了傳統形而上實在論和事實價值二分法的局限性,并試圖引導人們突破傳統的束縛來彌補事實與價值、科學與倫理學的裂痕,這無疑是對西方科學主義傳統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也為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融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1]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M].童世俊,李光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希拉里·普特南.實在論的多副面孔[M].馮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B712.59

:A

:1673-1999(2011)04-0025-03

張艷輝(1981-),男,河南永城,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徐州221116)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

2010-12-10

猜你喜歡
實在論普特客觀性
憲法解釋與實踐客觀性
“嚴肅”的“戲仿”——從《普特邁瑟故事集》看辛西婭·奧茲克的“禮拜式”敘事
探索小日歷
客觀性與解釋
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
實現“歷史解釋”多樣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霍金的依賴模型實在論與馬克思的“有機哲學”
阿奎那關于原罪的實在論解析
論柴靜新聞采訪對客觀性的踐行
EPR 悖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