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的價值取向與中華民族精神

2011-08-15 00:43李佑球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儒學儒家孔子

★ 李佑球

中華民族精神是指中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反映中華各族人民思想內核的,支配人們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民族總體特征。它由社會道德規范、品行操守、氣質氣節等內容共同組成,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整體價值觀念、心理素質和精神風貌。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儒學一直處于核心位置,是大家公認的中華傳統文化主干,奠定了民族精神的基調。儒學重道德、講和諧、重整體、講踐行的價值取向在中華民族的仁愛精神、愛好和平的精神、愛國主義以及自強不息等精神形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道德至上與仁愛精神

儒家倡導的第一個價值取向是“道德至上”,主要表現在道德本位、忠君尊上和家族中心三個方面。從家族中尊卑長幼的禮節到社會秩序、國家管理的理念,從一般人的內省修身到對統治者的人格要求,儒學無不把人的道德自覺作為人生價值實現的最高境界。關于道德理性這當中最能體現的應是孔子所代表的仁學思想。據統計,仁在《論語》一書中出現了一百零九次。它包含著以下幾層意思:一是愛自己,即對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價值的肯定、尊重和珍愛。二是愛親人,即以“孝悌”為本,對家庭親人的摯愛;三是“泛愛眾而親仁”,即對蕓蕓眾生有差等的博愛。

出于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儒家相信人性是善的。孟子在《公孫丑》中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納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闭J為人性的善良如同身體擁有四肢般與生俱來,“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盵1]

基于人性本善的理論,儒家認為人性中存在著自我完善的內在根據,只要經過不斷的修身努力,就可以成就圣人人格,即“人皆可以為堯舜”。儒家所說的人性善,是說人可以養成善的品格,即通過努力和提升,可以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從現實的人到完善的人,需要經歷修身的過程。這一修身的途徑,儒家提出了兩種方法,一是內省方法,“吾日三省吾身?!薄耙娰t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绷硪环N是“格物致知”方法,主張通過接觸外在事物提高道德知識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儒家將道德理性作為維系社會人際關系普遍存在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會自覺履行道德義務和責任,講求“克己”的無私奉獻精神。這種道德理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地表現在日常的生活之中,需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鬃訌南麡O和積極兩個方面提出了達到仁德的具體途徑。所謂消極的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要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視人如己,善解人意,成己成人。所謂積極的方式,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比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說,這是一種更高的道德層次,主張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要幫助別人做起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也要幫助別人達到。這種推己及人、立己成人的理念再向上一層就是孔子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耙灾眻笤?,以德報德”直接造就中華民族寬厚博大、悲天憫人的寬廣情懷。孟子在孔子基礎上,提出不僅要愛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而且要對社會上所有的人,不分貧富貴賤、尊卑長幼,一以愛之?!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拔从腥识z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薄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種道德本位的價值取向奠定了中華民族仁愛精神的基礎。至此之后,中華民族無論什么時候都以一種“感恩之情、感激之懷”來關懷關愛這個世界。

二、以和為貴與愛好和平精神

儒家倡導的第二個價值取向是“以和為貴”?!耙院蜑橘F”是在儒家“以人為本”理念上的引申與展開?!耙匀藶楸尽笔菍ψ鳛槊褡宄蓡T的個體說的,是安頓個體價值的理念;“以和為貴”是就民族群體內人與人的關系說的,是安頓群體價值的理念?!耙院蜑橘F”理念的內涵,湯一介先生稱之為“普遍和諧”,主要包括四個層次: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這種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主張“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即強調人類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朋友,人類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在對外關系上,表現為主張“協和萬邦”,即強調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各國和睦相處;在思想文化上,則表現為兼容并包,相輔相成,有容乃大,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儒家“普遍和諧”的最高層次是政治上的和諧。這一理念的極致就是孔子所說的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在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2]

儒家認為,通向和諧目標的途徑便是“中庸之道”?!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盵3]認為“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主張為人辦事,應無過無不及。朱熹解釋時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奔凑J為不偏不倚的求中的方式是人生為人處世的日常準則。

“以和為貴”的理念,經過長期的豐富和選擇,已經為中華民族廣大成員普遍接受,逐漸形成和發展成了中華民族的寬厚包容、團結統一、獨立自主的民族品格?!耙院蜑橘F”的理念要求每個民族成員忠誠地維護民族的整體利益,為國家事業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儒家的“以和為貴”的理念,不僅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和諧環境,使民族群體中的成員不斷地自覺加強修養,而且影響著成員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親和力。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千年滄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與魅力,正是儒家的“以和為貴”觀念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扎下了根,具有了全民族共同的心理認知,產生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整體至上與愛國主義精神

儒家倡導的第三個價值取向就是“整體至上”,即個人與集體對立時,注重集體;地方與中央發生矛盾時,服從中央。由“整體至上”的價值取向出發,中華民族形成了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關于愛國主義,其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注重中華領土的“大一統”。早在西周時期,當時人們的思想就有了這樣的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贝呵飸饑鴷r期,柳下惠更是最早提出了“父母之邦”即國的概念: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盵4]在早期的地理概念中,“九服”、“中國”、“天下”等詞語也表達出了這種理念?;谶@種理念,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將是否維護國家統一作為評判人物與功績的重要標準。春秋戰國之時,孔子主張重新恢復天下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所以,他極力稱贊觀眾輔佐齊桓公的歷史功績,他說:“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彼^“一匡天下”就是天下一統,統一于周的意思。孟子說:“天下惡乎定,定于一?!薄耙弧币布唇y一的意思。荀子提出“四海一家”以及“一統”的思想,也是這種理念的流露。

二是深沉博大的憂患意識。中華兒女內心有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命運深切的關懷意識和責任感??鬃泳帉憽洞呵铩?,是為了能讓“亂臣賊子懼”,屈原做《離騷》,是為了表達“哀民生之多艱”?;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等類似話語最能激起人們的共鳴。這種憂國憂民的意識,說到底,就是要關心并推進國家社會的進步。

三是注重民族氣節??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安唤灯渲?,不辱其身”。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薄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說:“偉大的抗日戰爭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并表現出了許多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于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得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于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堅持正義、自覺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民族精神?!盵5]這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概括。

四、實踐理性與自強不息精神

儒家倡導的第四個價值取向就是“實踐理性”?!墩撜Z》中記載了子路向孔子請教鬼神問題,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向孔子請教關于死的問題,孔子的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對于鬼神以及死后的事情,孔子諱莫如深,“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道德至上”的理念、“以和為貴”的理念、“整體至上”的理念最終都要落實到“經世致用”上。

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明確地提出以行來致知的原則。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認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從政的本領,不具備應酬專對的外交能力,即使書讀得再多再好,也無濟于事。另一位儒家大師荀子也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卑研袆右暈闄z驗知識的重要標準,他認為實踐是學習的目的,學習必須服從服務于行動,行動遠遠比學習要重要。

本著“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儒家反對把個人同社會割裂開來,認為如果離開了社會,任何個人都無法實現真正的完善。因而,它要求人們把個人的生命、人生的價值同國家、社會的利益聯系在一起,追求個人與社會的共同完善。也正是基于這種理念,儒家認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成就宏偉的事業需要有恒心,有毅力,“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也正是基于這種理念,中華民族形成了敢于擔當、剛毅進取、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等一系列優秀民族精神。

儒學作為中國的文化,有其時代性的一面,也有其民族性的一面。作為農業社會的產物,不可能不表現出歷史的局限性。對其局限性,我們不能苛求于古人。但作為民族精神形成的主體,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十六大報告中說:“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狈鼱柼┱f:“一個民族即便沒有神,也要造出一個神來?!痹谛聲r期,重構民族精神,必須要從儒學的傳承與弘揚著手。當前,以儒學重構民族精神,我認為首先要破除文化虛無論,重塑文化自信心。這種自信心不是盲目的對已有文化的堅守,需要樹立開放意識、大局意識和發展意識。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基礎上,主動走出去,和不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在交流和融合中弘揚儒學中的優秀理念。其次,要去偽存真,把握儒學的精髓。再次要認真要時代的需要和價值的需求,賦予儒學新內涵,創新儒家文化,賦予儒家文化新的生命力。最后,要通過系列載體和活動,為儒學提供發揮作用的土壤,讓儒學從純學理性,從高??蒲性核哌M日常生活,進一步發揮儒學的實踐理性作用。

[1]孟子.告子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禮記.禮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9-03.

猜你喜歡
儒學儒家孔子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儒學交流在路上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什么是儒學之本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