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實踐有利于培養創新型頭腦

2011-10-09 13:51鄭月瓊
文教資料 2011年2期
關鍵詞:頭腦美學創作

鄭月瓊

(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杭州臨安311300)

音樂實踐有利于培養創新型頭腦

鄭月瓊

(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杭州臨安311300)

本文在闡明大腦皮層如何處理音樂信息的生理問題的基礎上,討論了樂音的基本屬性及有目的的組織形式對聽眾帶來的心理反應,提出了可以通過對音樂的訓練,如創作、欣賞等手段,培養具有創新型頭腦的認識的建議。

“實驗美學”音樂藝術聽眾作用

音樂對人的影響,可以通過音樂作用的規律來把握。在我國當代音樂美學研究中,對音樂作用規律的研究存在著兩種流派:“認識論音樂美學”(美的研究)和“實踐論美學”(審美的研究),這兩種卻有著西方美學思想淵源的沉淀,“認識論音樂美學”是一種思辨性質的、功能性質的、形而上的學理研究,它企圖找到音樂的本質、規律及作用;“實踐論美學”產生自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它從個體主觀感受出發研究音樂的作用,然而卻缺少科學性與實證性。19世紀后“認識論音樂美學”逐漸開始遭到普遍懷疑,出現了“反本質主義”論、“反邏格斯中心主義”論、反“宏大敘事”等思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在“實踐論美學”基礎上的“實驗美學”誕生,加上從具有實證性質的“實驗心理學”及其它外圍學科獲得的學理支撐,“實驗美學”一躍成為音樂美學思想的重要方法。下文我將通過這一思想方法來闡釋音樂藝術對于聽眾的作用。

一、音樂在人腦中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已說明聽眾的生理、心理及“高級神經活動”[1],認為大腦由Frontal lobe(額葉)、Parietal lobe(頂葉)、Temporal lobe(顳葉)、Occipital lobe(枕葉)、Cerebellum(小腦)這幾個區域組成,音樂生理學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區域也負責感知不同的音樂元素,如左腦的Frontal lobe(額葉)、Parietal lobe(頂葉)和Temporal lobe(顳葉)區可以處理節奏信號,右腦的Frontal lobe(額葉)處理音高信號,Parietal lobe(頂葉)和Temporal lobe(顳葉)負責旋律,顳葉區同時還負責復雜的音樂結構信息的處理,更為重要的是對聲音的記憶也是這個區的功能,只有Occipital lobe(枕葉)對音樂的行為相對不產生功能。另外,小腦對節奏也有感知,如圖1[2]。

圖1:Scientific Am erican M ind Jan.2004,Music In YourHeard by EckartO.Altenm u ller

(科學美國人,2004年7月作用在大腦中的音樂作者E.O.奧特穆勒爾)

“我們人耳能聽辨的范圍大約在20-20000HZ這個頻段”[3],這些兩萬多個頻段的聲音,是所謂不帶信息的“編碼”,是不具有認知性的。隨著這些聲音和情景融合的增多,通過記憶,我們對聽到的聲音也漸漸有了與它相對應的心理感受,聽到的聲音被喚起了感受,進入我們心理感知層,心理感知加工這些編碼,并且它具有不斷更新不斷重組的能力。當社會逐漸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化,這種依附在情景上(文化上)心理感知的編碼,也就穩定了下來,成為一種與文化相對應的結構,是一種具有認知性結構。藝術活動就是我們每天在訓練的“創新課程”,因為,沒有對編碼的加工與創新,我們就很難良好的進行藝術活動,反過來講,藝術活動的過程就是一種創新心理的進行過程,這一點對當今藝術教育中呼吁的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學理層面的回應,事實上,在大量的音樂活動過程中,我們能更加發現藝術對于創新頭腦的訓練。

二、音樂活動對于創新頭腦的訓練

我們的感官在音樂作品面前應該怎樣敞開,或者聽眾需要從音樂作品中獲得什么?如何變被動的欣賞為主動的索取式賞析,以滿足我們內心豐富的欲求,同時訓練我們的大腦。這些聽起來似乎是子虛烏有、虛張聲勢,但音樂作為藝術中最具感官體驗價值的藝術,除了調動我們內心豐富的欲求并給我們以滿足外,的的確確也在使我們的大腦進行著創新性訓練。下文從音樂欣賞的內容中來滌入認識創新頭腦培養的可能及如何進行音樂感知的訓練,從而探討創新性頭腦的培養。

(一)如何進行音樂欣賞。

我們知道作為對象化的音樂作品,它是通過對應我們內心或共鳴或表現或引發我們的情緒、情感及對外物形態的感官經驗(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美感體驗的載體,欣賞者需要有豐富的、不同的感官體驗儲存而作為感知來源的素材,然而事實上如果完全拋開具有情感與形態審美意義的美感內容,還有著一種豐富的美感內容,這種美感內容以引發與契合的方式作用在聽眾的內心,作為共同美感的體驗部分。

共同美感中有這樣幾種心理需求:期待與釋放的滿足感、松弛與緊張的張力感、豐富與有節律的秩序感、飽和后的新需求感、對比感、和諧感、動態感和形象感。如圖2第一層的描述,這些心理的共同需求感將來自于對音樂素材的審美,比如張力感從節奏、旋律、和聲、形象感等獲得的體驗。張力感作為音樂作用于我們內心的最直接的內容,通過樂音的高低、強弱、時值、音色等因素來表現。然而樂音的這幾種屬性并不只發生一種張力的感覺,它們也是豐富性、秩序感、對比感、形象感等的表現素材,因此音樂的這幾個基本屬性是審美的最小元素,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此進行感知訓練,比如對音高帶來的張力感的感受。音高主要是頻率的作用,按常識來說,低頻給我們松弛,高頻給我們緊張,因此一旦樂音運動起來,理論上,就給我們造成緊張與松弛的感受,這樣的理論和實際體驗是通過訓練才能得到的敏感的把握。首先要求對樂音的運動進行凝神聆聽,較鄰近的音符所帶來的張力感或許不容易為我們感知,但我們可以很容易把握到相互距離較遠的音符,比如bass底音的輪廓,鋼琴和聲的I-IV-V-I的進行、音色明暗對比的張力感、節奏強弱律動的張力感等,慢慢的我們對樂音運動細微的張力感也就有所感覺了,從而可以極大地發揮一部作品的意義。

(二)音樂的基本屬性與秩序感的體驗。

節奏是造成我們內心秩序感的最為明顯的因素,不需要怎么對其去做聆聽的訓練,然而音樂中還有很多元素有待我們去體驗它的持續感,比如作品結構,這就需要我們對結構有理性的把握,古典曲式已經發展了十分成熟與豐富的結構,欣賞者需要對此有素養。音色也能給我們帶來秩序感,比如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鮑萊羅》,一個節奏形、一段鮮明的主題,在層次分明的配器中給我們帶來秩序感;另外,作品中素材也是提供秩序感的手段,如Bach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作品565中的主題次序進入的感覺,答題素材的豐富性都在我們聆聽過后,給我們理性的思考以滿足。秩序感來源于我們的視覺經驗,因此秩序感也可以從形態感中獲得,這些還將需要音樂創作者不斷實踐。

(三)音樂的基本屬性與對比感、動態感的體驗。

作品表現的對比通??梢允褂弥黝}的素材、音色、節奏、不同音軌節奏的律動疊加后帶來的對比感(同豐富感)等等。

這樣的審美體驗,不僅存在于當下的流行音樂之中,事實上巴羅克音樂、古典音樂及浪漫音樂都提供著豐富的美感內容。只不過作為音樂文化,它們更多的是時代的歷史的、文化的及哲學美學的要求。音樂作品除了滿足我們內在需求感之外,還會作用在我們的情感之中帶來無比豐富的美感體驗,此時體驗的材料已從上文的音樂元素引發的內在自然需求,同時它在不同人的面前會發生不同的情感判斷和不同共鳴,聽眾會在此共鳴中或感動或慰籍或玩味。最后我們在此基礎上產生一種精神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判斷。

圖2:音樂體驗方式圖

音樂的體驗非常豐富,如圖2所示,“節奏”、“和聲”、“旋律”、“音色”、“形象感”等作為內容或美的形式,它提供給欣賞者以體驗,如圖最下層的體驗內容在第二層每個歷史時代風格中都存在,因此可以清晰地發現,就體驗而言,音樂提供聽者內心是十分豐富的,這些信息同時產生的內心能量推動了音樂形式與內容的期待,以及滿足的渴望——經典的作品引起聽者共鳴,使其感動,最后再進入聽者的精神冥想之中。

音樂的體驗除了提供給美的感受、認知的獲得外,通過音樂中提供豐富的體驗來開發我們的大腦,開發“通覺”的認知能力、聯想、聯覺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理解力及記憶能力等,這些都是一個創新頭腦最基本的具備與能力要求。

(四)創新性頭腦的訓練。

上述對音樂感知訓練的分析,充分說明了音樂作為體驗的藝術它的復雜“技藝”與對于人心理的作用,正是音樂有著其它藝術無法比擬的這些“技藝”與作用——比任何其它藝術更直接而豐富地和頭腦發生作用,從而為我們的頭腦提供創新的可能。

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的神經元是人類行為的基礎活動,對中風的人的病理學研究中發現,中風之后人之所以嚴重喪失自我行動能力,智力突然就像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是因為中風嚴重損害了大腦的神經通路,我們日常的學習事實上正是在制造與更新這些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通路的,中風的人由于短時間內使大腦缺血與沒有足夠可以維持神經元活動的氧氣,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對人腦病理學研究中科研究者們發現,成熟的人腦中有億兆個神經元,它們通過人自身不斷地學習與認識,相互構成可以再喚起通路,這些通路再將信號傳遞給我們大腦。我們可以辨別不同人的五官,但我們看猴子卻感到“千猴一面”,原因正是我們在日常中經常會塑造我們自己相貌的神經通路,當我們在辨別不同人時,這些已有過構建的神經通路,將給我們大腦以指令,而我們不和猴子打交道因此我們沒有這方面神經元彼此通路的構建,因此在給我們大腦以指令時,我們的反應是模糊的。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不同膚色、國籍的人中發現。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當從生理學基礎發現我們生理運作的機制時,我們便可以對癥下藥,比如對于創新頭腦的訓練,神經元與神經通路是具有可塑性的,當我們不斷進行創新性活動時,神經元的可塑性便會使一個具有這樣練習的人漸漸具有自覺創造力品質。這種顯現可以在胎兒還在母親的子宮里孕育時就可以發現,由于母嬰聯結,給母親聽古典音樂,這個嬰兒在以后的成長中便會和別的孩子對音樂有不同的反應,同樣從小聽古典音樂長大的人也具有比旁人從古典音樂中獲得感動的更多內容。

1.音樂創作對創新頭腦的訓練

創作活動,是一個有著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創作目的的人進行的活動,同時他還得明確他的對象是什么,應該使用怎樣的技術手段。在這些內容中,我們的頭腦足以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訓練,創作活動本身就是創新的過程,因此經常進行創作的人,他們對新事物的要求總那么“伶牙俐齒”,相反一個從不進行或偶爾進行創作的人,他甚至在社交中也是非常沉悶的。

創作需要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這一點早在中國古典的文論中就有所說明,如道家關于“大巧落拙”、“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論述,正是要求我們在創作中一定要自然而然與返璞歸真。創作的訓練正是依次為理念的,初學藝時學習技術,而后為技術而技術,最后達到技術完全融化于藝術中。這樣的一整個訓練可謂“十年磨一劍”,然而十年后當他成為一個藝術家時,其實對于他最為可貴的,就是他的這個創新的頭腦。這個頭腦完全在這樣的藝術訓練的要求中牢不可破地建立起來。

音樂藝術提供了很好的創新訓練,比如在規范與自由中,好的作曲家在和聲學的束縛下總會游刃有余地進行更為自我個性的創造,和聲學確定了調性音樂中的和弦結構、各和弦的調性身份(穩定或不穩定及其程度;功能性、色彩性)、和弦連接的基本原則(功能進行、曲式意義、聲部進行、連接禁忌)等。這些規則很具體,甚至創作還直接可以依照套路在樂譜上進行演繹,然而優秀的音樂家會在這種限制中充分的自由發揮,這就是因為他在這樣創作的訓練中具備了一種較好的創新素養,歌德說精明的藝術家應是“越是受限制的多,就越是自由”,靠的就是創新的頭腦。

同樣我們從當代音樂的創作中也能找到音樂創作的創新素質的要求,比如十二音與整體序列的寫作。十二音技法創作對創作者有著很高的要求,即從樂譜中尋找序列原則、逆行、倒影、逆行倒影及其各個移位,這些更不用說直觀上去聽辨,十二音作品如此,整體序列作品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有些現代音樂作品織體非常復雜,聲部眾多,每個樂器組甚至還做了更多的細分,這些還并沒有加上曲式安排與配器的工作,某些作品的創作甚至是給眼睛看的,而不是給耳朵聽得,這樣如此的創造怎能不使一個創作者具有創新的頭腦。加之藝術理論中本身就要求對傳統具有創新性,對于創作者來說,創新就是藝術的生命。

創作活動對人創新品質的培養不僅在音樂中,任何創作的行為只要持之以恒,都能有效果,比如最簡單的,從寫作記事起,隨著對美與敘事手段的增進,不斷對自己有所要求,經常寫詩也可以訓練一個人具有創新性的頭腦,還有繪畫、舞蹈等活動??傊?,只要進行創作活動,你就得到創新訓練了。

除了創作對頭腦的影響,表演被稱為“二度創作”,具有審美、轉化、交流等功能,創作過程也是整個活動的重要因素。表演者總是在作品進行忠實性與創造性的權衡,要有技術性和藝術性間的創造,同時還要兼顧個人體驗和集體交流中的結合,他們的創造性活動無不滲透其中,表演并不是作曲家的傳聲機,每個時代的表演家對同部經典作品的演奏也都是不同的,因為時代的不同、美學要求的不同,他們需要從中進行大量的創造活動,這種創新性活動正是對表演藝術家們的要求。

2.音樂欣賞對創新頭腦的訓練

NEW AGE(新世紀)作為近代以來的一種音樂風格,是一種以運用較多電子和合成器創作的音樂,聽眾在聽賞音樂中,是一個將主體情感情緒與心理美感投放進對象的活動過程,這個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如NEW AGE中有些具有濃濃的Ethnic(民族)味,稱做Fusion (溶合)的音樂,比如與有濃郁的Celtic(凱爾特)音樂/女聲結合的電子風格中恩雅那如天籟般的天使之聲,結合音色瑰變的電子,加上恩雅愛爾蘭式的對天際幻想的美學,使我們感到歌聲擁抱于地面奔碌生活的人們(這樣的想象,仰仗我們的創造性想象思維);McKennitt的《on air》讓我們的心魂隨著它的翹首撫弄,等待一個絕美的撩人天際,讓我們瞬間忘卻一切臃腫與凡庸,而后在神圣的無欲境界里獲得快意。再或者從“宗教/靈學色彩”較濃的Fusion里,體會MASS那加重了宗教行為的那份沉重或信仰絕滅后讓人執著的心理情緒。除以上的Fusion,以電子科技為手段變換著靡麗形式的所謂“Techno,Dance/Club的音樂”貴為在時尚界所追捧,這樣的音樂經常在華麗的劇場或是一棟后現代味十足的建筑的party里走秀,挑動人的快樂神經,甚至這些音樂也可以變換在現代社會中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想想在地鐵里,在擁擠的馬路上,你會感到你身邊的人包括你自己多么具有現代文明的氣息,那是整合了你對歷史、文明、科技所知道的一切現代知識后萌發的自豪的心理體驗,同時立刻又在精神的滿足中獲得情緒的平靜。在古典音樂界里,New age的風格大師們也不忘從中確立他們的風格與標新立異出新的味道,樂迷們熱情洋溢地稱作“Neo-Classical”,“Neo-Classical”以新瓶裝舊酒的形式重新塑造了古典音樂給人帶來的全新品味,當美籍華人陳美用電小提琴以90分貝的音量拉著300多年前原本一幅典雅正裝演奏的托卡塔與賦格時,那絢麗的舞姿可以叫人感到新的靈動分解了古典音樂的嚴肅后,如阿波羅藝術酒神的鼓動、魔鬼般的引誘,等等。

藝術作品可以啟發我們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這些正是創新頭腦訓練的基本功課,事實也證明古典音樂這樣的高雅藝術的確使人們變得富有詩意、具有高尚的情操,這些變化和創新頭腦的培育也是不無關系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藝術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創新頭腦的,但如果想通過藝術可以讓這個人想創新什么就創新什么那就錯了,藝術的訓練只是提供了他一個創新頭腦的可能,并培養了基本素養。

[1]M勃里諾娃.音調表現作用與生理學的關系探討[J].音樂譯叢,2:33.

[2]Eckart O.Altenmuller.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Jan.2004,Music In Your Heard by EckartO.Altenmuller[J]. 2004,7:25-31.

[3]單金龍.音樂心理研究[J].文教資料,2009,12:71-73.

猜你喜歡
頭腦美學創作
仝仺美學館
頭腦對對碰
頭腦對對碰
頭腦對對碰
盤中的意式美學
頭腦對對碰
《一墻之隔》創作談
純白美學
“妝”飾美學
創作隨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