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香精

2011-10-09 02:35陳蔚青梅建鳳
食品工業科技 2011年1期
關鍵詞:香蘭素生物轉化香精

陳 虹,陳蔚青,梅建鳳

(1.浙江樹人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浙江杭州310032)

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香精

陳 虹1,陳蔚青1,梅建鳳2

(1.浙江樹人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浙江杭州310032)

分析了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香精的優勢與發展前景,概述了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香精的基本原理,介紹了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蘭素和2-苯乙醇的方法,旨在推動對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香精的研究和開發。

天然香料,生物轉化,香蘭素,2-苯乙醇

香料是指具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氣味,用于調配香精的化合物或混合物,而香精則是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香氣和諧、令人喜愛的混合物。香料香精不是直接消費品,而是添加在其他產品中的配套原料。香料香精廣泛配套使用于食品、飲料、酒類、卷煙、日化、醫藥、飼料以及紡織和皮革等工業,其加入量雖不大,但對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極為重要。香料香精具有品種多、配套性高、專用性強、用量少、作用大等特點,它既需要精湛的技術,又需要高超的藝術,香料香精工業與人們的生活悉悉相關,是國民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個組成部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人類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日化用品的質量要求愈來愈高,而工業的發展,生活消費品的拉動,更是加速了世界香料工業的發展。目前世界上香料品種約6000多種,全球對香料的需求年增長率超過4.4%,2008年全球香料香精市場需求量總計超過185.6億美元[1]。

1 香料香精的天然與合成

香料的生產方法有兩種,即從天然動植物原料中提取和化學合成,由此將香料分為兩大類,即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目前,香料香精的使用范圍與添加量的日益擴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之接觸機會逐漸增多,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為了保證香料香精的使用安全,許多國家對已有的各種香料均有關于毒理方面的規定或法規。如美國香料研究所、歐洲的國際日用香料協會專門負責制定日用化學品用香料的法規;美國的調料和提取物制造商協會和歐洲理事會香料專業委員會專門對食用香料安全性嚴格進行評定,公布一般認為安全的香料及其用量等。中國的全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香料分會負責食用香料安全法規的審議工作[2]。即便如此,人類進入21世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化學合成香料香精的安全性還是受到人們的懷疑,始終擔心它們對健康具有潛在的危害,所以越來越青睞無污染的天然產品。從動植物原料中提取的天然香料符合人們這種安全性的需求,但天然動植物香料受原料來源的限制,其開發和應用受到極大地限制,無法滿足人們的這種需要,那么是否有其它方法獲得綠色安全的天然香料香精呢?

按美國和歐洲法律規定,“天然”香料只能由物理方法從動植物原料中提取或酶催化/微生物工藝來制備,如果是采用酶或微生物轉化生產,也要求其前體必須是從自然界中分離獲得的天然物質[3-4]。標記“天然”的香料產品受消費者青睞,便可價格高昂,而其它存在于自然界中但通過化學方法合成生產的香料則只能被標記為“合成”,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雖然,從純粹的化學角度來看,一種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化合物和實驗室中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在分子結構上并沒有區別,作用與功效也應相同,但普通消費者卻不會這樣認為,這使得天然香料的價格要遠遠高于化學合成香料。比如,香蘭素(vanillin)是食品和日化用品中最重要的一種香料,它天然存在于熱帶香子蘭(Vanilla planifolia)的豆莢中,含量為其總重量的2%,從豆莢中萃取分離出的天然香蘭素在全球市場上不到1%,市場價格大約在3200美元/kg左右,相比之下,由愈創木酚(1,2-甲氧基苯酚)合成的香蘭素價格卻低于15美元/kg,價格相差竟達200倍以上[5]。天然和合成的價格差異激發了眾多針對這些有價值的香料化合物而進行生物轉化工藝開發的研究,就是要利用微生物細胞或酶轉化天然前體或全程合成(發酵)來生產各種天然香料。

2 生物轉化與天然香料香精

自古以來,人們已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利用微生物使一些食品更具風味,如各種酒類、醬、醋和面包等發酵類食品都具有一種自然的清香。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才開始認識發酵食品的典型香味與發酵微生物之間的關系,香味物質乃是微生物生長過程合成的一些代謝產物。發酵食品中特定的微生物群已決定了該食品所特有的香氣,比如奶酪、酸奶、醬油、啤酒、泡菜等中的味道各有特點。已知有多種微生物,包括細菌、霉菌和酵母,都可以利用基本的營養成分通過全程合成某些香料化合物,包括揮發性醇類、酯類、羰基化合物、有機酸、硫化物、氨基酸類等。

許多細菌和霉菌都具有合成芳香化合物的能力。如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能夠全程合成吡嗪類物質,從而賦予醬油、豆豉、豆瓣醬和醬香型白酒特有的香味[6]。擬孢長喙殼菌(Ceratocystis variospora)能產生多種帶有果味花香的萜烯類化合物[7];念珠長喙殼菌(Ceratocysis moniliformis)能產生包括乙酸異丁酯、乙酸異戊酯、香茅醇(citronellol)和香葉醇(geraniol)等多種香氣物質 ;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菌株能有效地形成具有椰子味的內酯6-戊基-!-吡喃酮[9]。

酵母菌合成天然香料的能力則更強,多種酵母具有合成果味酯的能力。如乳酸克魯維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能合成果味、花香味的萜烯,如香茅醇、里那醇(linalool)和香葉醇等[10];香氣擲孢酵母(Sporobolomyces odorus)能合成香味內酯,如具桃子味的化合物"-癸內酯和4-羥基-順式-6-十二碳烯酸"-內酯[11];土星擬威爾酵母一變種(Williopsis saturnus var mrakii)能夠合成具有香蕉香味的乙酸3-甲基丁酯[12];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發酵畢赤酵母(Pichia fermentans)可合成具有玫瑰香味的2-苯乙醇[13]。

還有很多微生物能夠全程合成各種香料化合物,但不管是細菌、霉菌還是酵母,合成香料物質的濃度非常低,很少能高于1g/L的濃度。即使通過菌種選育、代謝工程、基因工程和發酵工藝優化等手段,香料化合物的濃度也難以提高。如果采用微生物全發酵法生產這類天然香料,唯恐價格比動植物提取的天然香料還要高,所以靠單純的發酵法生產天然香料工業化應用的可行性不大。

從生物化學的代謝過程來看,酵母自身合成的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等氨基酸可以被自身酶系所作用,分別被分解為支鏈醇中間體,如異丁醇、2-甲基丁醇和3-甲基丁醇,隨后通過醇乙?;D移酶的作用,形成相應的揮發性支鏈乙酸酯類香氣物質,即乙酸異丁酯、乙酸-3-甲基丁酯和乙酸-2-甲基丁酯,這是酵母細胞全程合成乙酸酯類物質的基本代謝途徑。實際上,酵母也能夠將加入到培養基中的外源支鏈醇或氨基酸轉化為相應的果味乙酸酯,此時乙酸酯的濃度便可以大大提高。前體支鏈醇的一個天然來源就是雜醇油(發酵酒精精餾的一種廉價副產物);前體氨基酸的天然來源則是由微生物發酵生產,這種方法得到的乙酸酯無疑屬于天然產物,產率則可以大大提高。由此,這種方法使得廉價的天然前體雜醇油或氨基酸變為了昂貴的天然香料。如克氏地霉(Geotrichum klebahnii)能全程合成多種支鏈羧酸的乙酯,產生一種令人愉快的果香,當培養基中加入異亮氨酸時,主要產物是2-甲基丁酸乙酯。芳香地霉(Geotrichum fragrans)通過氧化脫氨分解L-亮氨酸,加入乙醇后引發酯化,形成具有香味的酯如異戊酸乙酯[14-15]。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微生物培養過程中添加一些天然的前體化合物,可以顯著提高微生物合成香料化合物的能力,這就是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化合物的基本思路。按照歐美國家的法律規定,這樣方法生產的香料可以標稱為“天然”,利用生物轉化法制備天然香料化合物的例子很多,如香蘭素、2-苯乙醇、"-癸內酯、安息香醛,羧酸和酯類等,本文僅列舉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蘭素和2-苯乙醇的方法。

3 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蘭素

香蘭素,即香草醛(vanillaldehyde),化學名為3-甲氧基-4-羥基苯甲醛,是一種以奶油甜香味為特征的風味物質,廣泛用于冰淇淋、巧克力和乳制甜點等食品中,堪稱世界上使用最廣的增香劑。目前,市場上的香蘭素大多是以愈創木酚(1,2-甲氧基苯酚)為原料經化學方法合成(年產12000t,15美元/kg),僅有極少一部分是從香子蘭(Vanilla planifolia)豆莢中提取生產(年產20t,3200美元/kg)。天然香蘭素的高昂價格以及人們對天然香料的消費趨勢推動了利用生物轉化生產天然香蘭素的研究[5]。

依據使用的前體不同,生物轉化法合成香蘭素有3條路線(見圖1)。第一條路線以來源于玉米麩、谷糠、甜菜等農副產物中的阿魏酸(ferulic acid)為前體,一些細菌和真菌就能夠將阿魏酸轉化為香蘭酸或直接轉化為香蘭素。如惡臭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能將阿魏酸非常高效地轉化為香蘭酸,轉化濃度可達 2.25g/L;擬無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DSM 9992菌株則能將阿魏酸直接轉化成香蘭素,轉化濃度高達11.5g/L。此外,也有研究開出兩步轉化工藝,首先由黑根霉(Aspergillus niger)將阿魏酸轉化為香蘭酸,再由朱紅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barinus)再將香蘭酸進一步轉化為香蘭素,轉化濃度可以達到1.45g/L[16]。

生物轉化法合成香蘭素的第二種路線是以丁香酚或異丁香酚為前體。丁香酚是丁香油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天然前體,市場上有大量供應,價格也不貴。有些微生物菌株能將丁香酚轉化為阿魏酸、阿魏醛或松柏醛,繼而再轉化為香蘭素,如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轉化丁香酚,轉化9h可產生香蘭素280mg/L,香草醇100mg/L以及阿魏酸48mg/L;利用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轉化異丁香酚,香蘭素濃度可達0.61g/L,摩爾轉化率為12.4%,其無細胞萃取液能產生0.9g/L香蘭素,摩爾轉化率為 14%[17]。

圖1 香蘭素的生物轉化路線

第三條路線采用酶法進行轉化,天然前體來源于云杉樹皮中的1,2-二苯乙烯或異土大黃苷,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的某些菌株能夠產生1,2-二苯乙烯雙加氧酶,將1,2-二苯乙烯或異土大黃苷氧化成香蘭素[18]。

4 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2-苯乙醇

2-苯乙醇(2-phenylethanol)是一種具有柔和細膩玫瑰氣味的芳香醇,天然存在于玫瑰、茉莉、百合和丁香等多種植物的精油中,這些植物也因含2-苯乙醇而芳香怡人。2-苯乙醇的玫瑰香氣頗受人歡迎,是國際香精香料的主流風格,大量應用于玫瑰型及其他類型的香精配方中,在食品和日化用品等領域中均有廣泛應用。

目前,全球市場的2-苯乙醇基本上都是采用廉價的化工原料化學合成方法生產,僅有很少一部分從玫瑰油中提取?;瘜W合成的2-苯乙醇純度已能達到了較高水平,價格也較便宜,在2008年1月份的國際市場價格為5.5美元/kg。但是人們還是青睞無污染的天然2-苯乙醇,天然2-苯乙醇在2002年的文獻報道其價格已高達1000美元/kg以上[13]。從玫瑰或其它植物的精油中提取天然2-苯乙醇,由于原料來源和提取成本等原因而難以滿足人們對天然2-苯乙醇的需求,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天然來源。

許多發酵食品,如面包、奶酪、醬油以及酒類等都有芬芳的香味,香味物質都是由酵母在發酵過程中自然形成,其中2-苯乙醇是這種香味的主要部分。有多種微生物具有全程合成2-苯乙醇的能力,包括細菌、霉菌和酵母,其中以酵母菌全程合成2-苯乙醇的能力最強。如酸酒酵母(Saccharomyces vini)、馬克斯克魯維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和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酵母細胞可以通過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莽草酸途徑全程合成2-苯乙醇,也可以通過氨基酸分解途徑轉化L-苯丙氨酸為2-苯乙醇。L-苯丙氨酸首先在轉氨酶作用下生成苯丙酮酸,或在脫羧酶的作用下形成苯乙胺,再脫羧或胺氧化形成苯乙醛,進而生成2-苯乙醇,代謝途徑見圖2[19]。

圖2 2-苯乙醇生物合成的艾氏代謝途徑

常規發酵培養液中,酵母全程合成2-苯乙醇最終濃度都非常低,所以,全程合成2-苯乙醇的發酵方法不是一種經濟有效的生產方法,但在培養基中加入L-苯丙氨酸作為酵母生產的唯一氮源,2-苯乙醇的濃度便可以大大提高。如在L-苯丙氨酸濃度為10g/L,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D菌株培養18h,轉化合成的2-苯乙醇濃度可達 4.65g/L[20-21]。利 用 馬 克 斯 克 魯 維 酵 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CBS 600菌株,進行兩相體系轉化合成2-苯乙醇,2-苯乙醇濃度可達5.6g/L,轉化率高達83%[22]??梢钥闯?,利用L-苯丙氨酸為前體,生物轉化法合成2-苯乙醇是實際可行的生產工藝。目前,國際市場上的L-苯丙氨酸基本上都是采用微生物發酵法或酶法生產,屬于天然原料,大量用于阿斯巴甜的合成,且市場價格便宜,可滿足大規模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2-苯乙醇的需要。

5 前景與展望

人們對天然香料香精的青睞以及無法克服的天然動植物香料來源緊張問題,激發了采用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香精的研究與開發。目前各國都在積極開展利用生物轉化法合成天然香料香精的相關研究,也已取得顯著成就,如利用生物轉化法生產香蘭素、苯甲醛、癸內酯和2-苯乙醇等產品研究已取得較多成果[23]。畢竟,生物轉化法制備天然香料香精發展的歷史不長,除了個別例子如發酵生產二元酸用于制備麝香己產業化,大多數研究仍處于實驗室階段或中試過程中。導致產業化進度緩慢的原因基本上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生產過程的低產率導致成本過高,與從動植物原料提取的產品無競爭力;另一方面生物轉化法生產的天然產品尚不能被消費者認可,雖然生物轉化法生產的香料可以標稱“天然”,但普通消費者始終認為其無法與動植物原料提取的天然香料相倫比。有些國家為了便于消費者區分,把香料分為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生物技術香料三類,把發酵法和生物轉化法生產的香料歸類到生物技術香料。這樣一來,消費者必定認為生物技術香料不及天然香料的品質。

生物轉化生產天然香料具有的突出優點和實際可行性顯而易見,雖然目前存在很多問題,但隨著生物技術、生化途徑和微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深入,以及消費者對天然香料化合物的青睞和全球倡導的綠色化工發展,生物轉化法制備天然香料香精發展前景廣闊。

[1]李全宏,黃景榮,楮欣然.香精香料工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食品工業,2007(3):12-13.

[2]趙昌政,劉巖梅,李繼峰.淺議食品用香精香料產品的質量控制和管理[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6(1):105-109.

[3]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21CFR101.22[R].Washington D.C.,2001.

[4]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uncil Directive 88/388/EEC[R].1988.

[5]Priefert H,Rabenhorst J,Steinbuchel A.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vanillin[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6(3-4):294-314.

[6]Larroche C,Besson I,Gros J B.High pyrazine production by Bacillus subtilis in solid substrate fermentation on ground soybeans[J].Process Biochem,1999,34(6,7):67-74.

[7]Collins RP.Terpenes and odoriferous materials from microorganisms[J].Lloydia,1976,39(1):20-24.

[8]Bluemke W,Schrader J.Integrated bioprocess for enhanced production of natural flavors and fragrances by Ceratocystis moniliformis[J].Biomol Eng,2001,17(4-5):137-142.

[9]Palomares M R,Negrete A,Miranda L,et al.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queous two-phase systems for in situ recovery of 6-pentyl-a-pyrone produced by Trichoderma harzianum[J].Enzyme Microb Technol,2001,28(7-8):625-631.

[10]Drawert F,Barton H.Biosynthesis of flavour compounds by microorganisms.3.Production ofmonoterpenesby the yeast Kluyveromyces lactis[J].J Agric Food Chem,1978,26(3):765-766.

[11]Tahara S,Fujiwara K,Ishizaka H,et al.The!-Decalactone- one ofconstituents ofvolatiles in cultured broth of Sporobolomyces odorus[J].Agric Biol Chem,1972,36(13):2585-2587.

[12]Janssens L,Depooter H L,Vandamme E J,et al.Production of flavours by the yeast Hansenula mrakii[J].Med Fac Landbouwwet Rijksuniv Gent,1987,32(4B):1907-1913.

[13]梅建鳳,陳虹.生物轉化法生產"-苯乙醇[J].微生物學通報,2005,32(2):114-118.

[14]Janssens L,Depooter H L,De Mey L,et al.Fusel oil as a precursor for the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fruity flavours[J].Med Fac Landbouww Rijksuniv Gent,1989,54(4a):1387-1391.

[15]Janssens L,Depooter H L,Schamp N M,et al.Production of flavours by microorganisms[J].Process Biochem,1992,27(4):195-215.

[16]許美玲,王芳,譚天偉.香蘭素生物合成技術進展及展望[J].現代化工,2007,27(增刊):142-145.

[17]姜欣,彭黎旭.香蘭素微生物發酵法研究進展[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7,13(4):35-38.

[18]Vandamme E J,Soetaert W.Bioflavours and fragrances via fermentation and biocatalysis[J].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2002,77(12):1323-1332.

[19]EtschmannM M W,BluemkeW,SellD,etal.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2-phenylethanol[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2,59(1):1-8.

[20]梅建鳳,閔航.生物轉化法合成2-苯乙醇菌種的誘變選育[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7,33(5):22-24.

[21]梅建鳳,閔航,呂鎮梅.利用酵母細胞生物催化合成2-苯乙醇[J].催化學報,2007,28(11):993-998.

[22]Etschmann,M M W,SellD,SchraderJ.Medium optimiz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aroma compound 2-phenylethanol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J].J Mol Catal B:Enzym,2004,29(1-6):187-193.

[23]Schrader J,Etschmann M M W,Sell D,et al.Applied biocatalysis for the synthesis of natural flavor compounds-current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future prospects[J].Biotechnol Lett,2004,26(6):463-472.

[10]陳美娟,李亞明,郝歆愚,等.SPE-HPLC和HPLC-ESI/MS法測定食品中微量蘇丹紅[J].分析實驗室,2007,26(4):77-80.

[11]喻凌寒,宋之光,蘇流坤,等.高效液相色譜-離子阱質譜聯用測定食品中7種蘇丹紅類染料[J].質譜學報,2006,27(4):221-225.

[12]喻凌寒,宋之光,牟德海,等.液相色譜-離子阱質譜聯用分析食品中的對位紅[J].分析測試學報,2006,25(5):86-88.

[13]陳安珍,楊釗,李會輕,等.液質聯用法測定豬肝中克侖特羅殘留的不確定度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9,19(4):948-958.

[14]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譯編.歐盟動物源食品安全管理法規[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5]許牡丹,毛跟年.食品安全性與分析檢測[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16]吳永寧.現代食品安全科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17]陳小霞,岳振峰,鄭衛平,等.液質聯用法測定雞肉組織中氯霉素殘留的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2006,26(1):110-113.

[18]仲岳桐,柳其芳,羅若榮.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檢測果汁中的展青霉素[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7,17(10):1778-1779.

[19]Lina Kantiani,Marinella Farre′,Damia′Barcelo.Analytical methodolog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b-lactam antibiotics in milk and feed samples[J].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09,28(6):729-774.

[20]王浩,劉艷琴,殷曉燕,等.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離子阱質譜法測定乳品中的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殘留[J].中國食品學報,2008,8(5):138-140.

[21]楊紅梅,王浩,劉艷琴,等.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測定乳制品中6種四環素類抗生素[J].中國乳品工業,2007,35(11):50-52.

[22]劉彩云,唐守嶸,邵建寧,等.蜂蜜中氯霉素的UPLCMS/MS檢測方法研究[J].中國釀造,2008(2):101-103.

[23]岳振峰,謝麗琪,陳小霞,等.牛奶中16種喹諾酮類藥物殘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J].分析測試學報,2008,27(3):240-243.

[24]Della Wai-mei Sin,Clare Ho,Yiu-chung Wong,et al.Analysis of major components of residual bacitracin and colistin in food sample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5,535:23-31.

[25]祝偉霞,楊冀州,魏蔚,等.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動物性食品中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J].現代畜牧獸醫,(1):47-50.

[26]謝建軍,陳捷,王嵐,等.氣相色譜及液質聯用法檢測和確證5種動物食品中丙線磷殘留量[J].檢驗檢疫科學,2008,18(4):33-37.

[27]Ma?gorzata Olejnik,Teresa Szprengier-Juszkiewicz,Piotr Jedziniak.Multi-residue confirmatory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welve coccidiostats in chicken liver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spectrometry[J].Journalof Chromatography A,2009.

[28]Wei-xia Zhu,Ji-zhou Yang,Wei-wei,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13 aminoglycoside resi-dues in foods of animal origin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with two consecutive solid-phase extraction step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8,1207:29-37.

[29]袁寧,余彬彬,張茂升,等.微波輔助萃?。滔辔⑤腿。瓪庀嗌V法同時測定茶葉中的有機氯和擬除蟲菊酯農藥殘留[J].色譜,2006,24(6):636-640.

[30]丁濤,徐錦忠,沈崇鈺,等.高效液相色譜2柱后衍生和質譜聯用測定大米中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量[J].分析實驗室,2007,26(9):77-80.

[31]陳波,靳保輝,謝麗琪,等.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對植物源性食品中4種吡啶類除草劑殘留量的測定[J].分析測試學報,2008,27(10):1080-1083.

[32]Ionara R Pizzutti a,André de Kokb,Maurice Hiemstrab,et al.Method 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 of acetonitrile and acetone extrac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169 pesticides in soya grain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9,1216:4539-4552.

[33]X Esparza,E Moyano,MT Galceran.Analysis of chlormequat and mepiquat by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in food sample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9,1216:4402-4406.

[34]Saoussem Harrabi,Wahid Herchi,Habib Kallel,et al.Liquid chromatographic-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glycerol phospholipids in corn oil[J].Food Chemistry,2009,114:712-716.

[35]汪雋,范必威,許淑霞,等.固相萃?。嘿|聯用法測定乳制品中對羥基苯甲酸酯[J].食品科學,2008,29(7):328-331.

[36]秦昉,王林祥,陶冠軍,等.液質聯用法同時測定黃酒中糖精鈉和甜蜜素[J].釀酒科技,2005,135(9):84-86.

[37]徐春祥,秦金平.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直接測定白酒中的甜蜜素[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6,32(2):106-107.

[38]李凱年.從“放心肉”到“安全肉”勢在必行[J].畜禽業,2001(2):6-7.

Production of natural flavors and fragrances by bioconversion

CHEN Hong1,CHEN Wei-qing1,MEI Jian-feng2
(1.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2.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32,China)

A brief overview was given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natural flavors and fragrances by bioconversion.In the paper,the advantages in,perspectives for and basic principle of production of nature flavors and fragrances by bioconversion were put forward.The production of vanillin and 2-phenylethanol by bioconversion were illustrated to gi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is topic.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can stimulate people’s interes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natural flavors and fragrances;bioconversion;vanillin;2-phenylethanol

TS264.3

A

1002-0306(2011)01-0317-04

2009-07-21

陳虹(1978-),女,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應用微生物。

浙江省制藥重中之重學科建設開放基金資助項目。

猜你喜歡
香蘭素生物轉化香精
二流體噴霧干燥制備微膠囊香精及其在油墨中的應用
火星表面高氯酸鹽生物轉化及原位制氧工藝技術
香蘭素在大孔吸附樹脂上的吸附平衡、動力學及動態吸附過程
苦丁茶冬青總皂苷生物轉化工藝的優化
天然香精比人造香精更健康?
香蘭素在納米金修飾電極上的電化學行為
皂苷體外生物轉化水解反應的研究進展
香蘭素在食品貯藏保鮮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優選菌株對神府煤的生物轉化方式研究
香蘭素延緩桂花精油香氣釋放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