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源與多義——從成書過程看世本《西游記》文本的多義性

2011-11-19 19:00馮大建
明清小說研究 2011年4期
關鍵詞:題旨雜劇西游記

·馮大建·

世本《西游記》自明代中葉成書,四百年來,始終盛行。在其傳播過程中,主旨闡釋眾說紛紜。闡釋者中,試圖將整部小說主旨納于一元者大有人在。如清代的張書紳,認定“《西游》一書,古人命為證道書,原是證圣賢儒者之道”①。又如汪象旭、黃周星,認為小說“一百回中,自取經以至正果,首尾皆佛家之事,而其間心猿意馬、木母金公、嬰兒姹女、夾脊雙關等類,又無一非玄門妙諦”②。自民初胡適、魯迅倡導游戲說以來,明清文人西游闡釋的具體結論已經少有人追隨,但此種解釋思路在今天卻并不鮮見。比如這篇發表于2010年的論文開篇,作者就寫道:

根據創作學原理,根據對極大多數成功作品的創作考察,任何一部優秀小說都應當有貫穿全書的邏輯題旨;否則,將不可能形成有機完整的藝術整體而被人們接受與稱道。于是,我們顯然可以得出這樣的推理:凡是無法找出貫穿全書邏輯題旨的作品必然是平庸的作品;反過來則是,一部為人們稱道的優秀作品而出現題旨紛出的現象,那必然是尚未找到那么一條貫穿全書的邏輯題旨的緣故。③

盡管這篇論文對《西游》題旨的歸納確與前人不同,但其研究邏輯——將作品題旨做一元化歸納、主張“一部作品,一種邏輯,一種題旨”的闡釋思路卻與前人無異。筆者以為,這正是《西游記》題旨研究中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以上面這段引述為例,如果拋開其論述的邏輯問題不談,假定“優秀作品”應該都具有“貫穿全書”的“邏輯題旨”是普遍規律,那么這一規律是否適用于《西游記》,也很值得懷疑?!段饔斡洝肥且徊渴来鄯e、最終由文人寫定的小說作品,而非獨創④。漫長的歷史累積、多源化的素材來源、多種體裁“西游故事”的交互演變,最終形成了世本《西游記》。雖經文人“寫定”,但在世本文本中仍有不少意義“裂痕”并未被消弭。忽略這些意義的斷裂之處,將之視為一部“完整”的作品,強為之解,就產生了很多脫離文本、過度闡釋的《西游》題旨專論。綜上所述,對《西游記》題旨、意蘊方面的研究,應當充分考慮到這部小說復雜的傳播形態與形成過程。

一、宋元以來的西游故事傳播

追溯《西游記》小說成書的歷程,一般會追溯到南宋問世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一詩話的產生說明“西游”故事從歷史書寫走向文藝敘說,正式進入了一個以娛樂為目的、以“敘說”為形態的文藝傳播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它與其他的傳說“故事”母題發生互動,其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會因為要滿足讀者的探奇和娛樂需求而衍生出種種新變,最終又會因為某個版本特別受到人們的認可,而走向定型⑤。

到元代,“西游”故事大量出現在戲曲中。學者在元代鐘嗣成《錄鬼簿》中搜檢出“西游戲”多種:如《鎮水母》、《劉泉進瓜》、《劈華岳》、《眼睛記》、《西天取經》⑥。

在這些雜劇創作中,與小說《西游記》有直接情節關聯的只有吳昌齡雜劇《西天取經》一種。趙景深先生在《元人雜劇鉤沉》中輯錄了吳昌齡《西天取經》的兩段曲文。在第二套中,老回回訴說唐僧取經的路程,提到十余處西域國名,路上有一些“外道邪魔”;唯一比較神異的地方就是所謂的“橫河”,寬八百里??梢?,此時《西天取經》的戲曲情節還不那么“神魔”化,比較接近“史實”。否則,老回回此處的講述何必棄“神異”而取“平?!?列舉各種神妖魔怪,應當比這些半真半假的域外國名,更能調動觀眾的興趣⑦。

除《西天取經》外,其他幾部元代雜劇文類系統中的“西游戲”,更準確的稱謂應該是“神魔戲”,即以“神魔”故事為題材的戲劇作品。這些作品是因為其情節(《劉泉進瓜》)、人物(《鎮水母》、《眼睛記》)出現在后世小說《西游記》中,才反過來被認定為“西游”小說的源頭遺跡。所以,發現了這些劇目,實際上揭示出小說“西游記”在成書過程中對各種題材廣泛的吸納,以及眾多文藝作品間復雜的互動性影響。它們的出現,說明各種民間神怪傳說開始不斷地搬演到舞臺之上,這些戲劇的傳播,為后來在各種更大規模的母題融合⑧做好了材料性的準備。因此,它們不僅是“西游”小說產生的基礎,也是后來神魔小說繁榮的基礎。

二、元末明初的“平話”與“雜劇”

元末明初,是后來小說“西游”情節初步成型的階段?!短迫匚饔斡洝菲皆捯约啊段饔斡涬s劇》是兩部重要的“西游”敘事作品。此一平話與雜劇雖同樣敷衍“西游”故事,但在情節上有很多不同。然而,在后來的“世本”中,平話與雜劇中的很多元素又都可以找到。有學者對《諺解》中所述“平話”與楊氏雜劇對世本《西游記》的影響進行過詳細比較⑨,發現“世本”于二者均有繼承。這顯然是世本系統充分汲取前代“西游”故事素材的結果。

但就平話和雜劇而言,實為“西游”故事母題在不同藝術體裁、文類中產生的分化衍生?!拔饔巍薄@個長期流傳的母題——在平話與雜劇兩種文類系統中,依據不同的載體特點、傳播形態,在特定時期、在不同地域衍生為兩個不同文本。這種分化與衍生回饋給母題的是更加豐富的細節與情節模式,從而為后來“世本”小說的形成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西游記》平話中,一個較之前代更為“神異不經”、但已初具規模的“西游”故事框架已經形成了。目前,這一平話已不可見,只能通過域外材料——朝鮮漢語教學材料《樸通事諺解》中追溯其約略。

據《諺解》介紹,這一作品中已有如下情節:釋迦牟尼在西天設經三藏,觀音赴東土尋找取經人,化老僧入城。太宗正開法會,玄奘已是“著名”僧侶,正登壇講經。于是領法旨西行。途中收猴精,賜名“吾空”,號“孫行者”,又收沙和尚、以及還是“黑豬精”的朱八戒。路上經師陀國(遇猛獸毒蛇),又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兒怪,又過棘溝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以及車遲國。六年始還。法師證果“梅檀佛如來”、孫行者證果“大力王菩薩”、朱八戒證果“香華會上凈壇使者”。

在平話中,孫行者形象也已經有了充分的發展:居于花果山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本身是老猴精,稱號是“齊天大圣”,擅偷,偷蟠桃、老君靈丹、王母繡仙衣一套。天王引木叉來戰,失利,復請小圣二郎神。大圣被擒,觀音請免大圣死罪,巨靈神奉玉帝旨,將之壓在花果山下,食鐵丸銅汁。遇玄奘法師西行,得救?!败囘t國”一節敘述得比較詳盡:行者使“鐵棒”,可以拔毛變化成自身,自己也可變為“焦苗蟲兒”、“大黑狗”,可役使“千里眼、順風耳”二鬼,油炸不死,可變化大小,可割頭續頭。而且一路上“降妖去怪、救師脫難,皆是孫行者神通之力也”。

通過上述種種線索,或可做如下推論:

(一)據朝鮮學者考證,平話傳入朝鮮大約是在元至正七年(1347年)前,此時距明建國僅有21年⑩。而據《樸通事諺解》所載,《唐三藏西游記》是部前賣的“文書”,那么,這一平話在明代初年便已經成書并刊行了。筆者以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它說明:在元末明初之際,“平話”?已經走向了出版傳播——開始從“說唱”曲藝轉向了文學“小說”?!吨V解》中還提到:此類“平話”文本的價值就在于“熱鬧,悶時節好看”,這說明了平話已經是訴諸閱讀的文本,滿足娛樂消費是其讀者對此類文本的心理期待??梢?,以書籍為載體、以娛樂為目的通俗文藝作品在明初就已刊印并流傳。因此,“三國”、“水滸”之類歷史類題材在元末明初率先被改寫為經典的小說文本,實已有了充分的傳播與接受基礎。

(二)從長度上看,這部平話的篇幅并不短?!俺侄贩ā钡那楣澏温浔涣_列了十三處,加上取經緣起、行者本事,則平話中應該包含至少15個左右的情節大段落。如果以車遲國情節的復雜程度看,則此平話應初步具有了長篇小說的規模。

(三)此則平話可能還是個較為單純的佛教故事。此刻玄奘的出身還沒有與“江流兒”故事融合,玄奘法師仍是僧徒們彼此激勵的精神象征。但整個作品的表現重點已經從宏揚教徒不屈精神向“斗法”轉移;孫行者種種神通具體化;西行的路程不再以西域地名為記,而轉以那些“割地自立”的妖精名目、險山惡水之地名為記……產生這種變化是與平話要滿足文藝娛樂的消費功能吻合的,且這種情節布局模式也被后來世本《西游》全盤接受下來。

楊景賢《西游記雜劇》在情節上與平話有較多不同。雜劇共六本二十四折,折目如下:

第一本 之官逢盜 逼母棄兒 江流認親 擒賊雪仇

第二本 詔餞西行 村姑演說 木叉售馬 華光署保

第三本 神佛降孫 收孫演咒 行者除妖 鬼母皈依

第四本 妖豬幻惑 海棠傳耗 導女還裴 細犬禽豬

第五本 女王逼配 迷路問仙 鐵扇兇威 水部滅火

第六本 貧婆心印 參佛取經 送歸東土 三藏朝元

這一雜劇在世本小說成型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如“江流兒”故事正式與唐僧故事關聯起來,“龍馬”出現,木叉已經歸屬觀音統帥。而幫助李天王的則是三子哪吒。悟空已是銅頭鐵背、火眼金睛。偷丹盜仙桃佛衣。其與豬妖一樣的好色。?而且歸降之后,被唐僧制以緊箍咒……在情節的衍生方式上,與平話相比,雜劇更多地展現出了融合的特色:一些已經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如“江流兒”故事,“華光”、“鬼子母”、“哪吒”故事,均一一融入了“西游”敘事系統。

此外,戲劇對于情節的修訂可能也受到舞臺表演形態的影響。比如可能是為了滿足舞臺上生、旦共同表演的需要,第五本中的故事均以女妖為主體,而其他故事中也都涉及了女性角色——如江流兒之母、“村姑”、“海棠”、“貧婆”。此外,小說中以人物為中心設定情節段落,將取經降妖故事壓縮到六本中的兩本,也可能是舞臺表現的需要。在缺乏特技手法的技術條件下,此類依靠文字敘述的情節比神魔斗法更容易表演。

雜劇創作中,也表現出一些劇作家對通俗作品進行雅化的傾向:如“貧婆心印”的情節設計,就與禪僧機鋒斗智的模式類似;“心”的主題也第一次(就目前所見)融入到“西游”故事中。這一融合,于“西游”故事,是為雅化;于作者則是化文化“經典”情境于通俗作品中。再如觀音為男神形象,劇中自稱老僧,也與一般的民間文學不同。

綜上所述,以這兩部保留下部分資料的平話與戲劇作品來看——在元末明初,“西游記”故事實已流行并發展的相當充分了。

三、明中前期的“西游”故事傳播與發展

世本《西游》中,有一些情節與平話和雜劇很類似,很像是平話、雜劇情節演化的結果。但平話與雜劇是世本《西游記》的直接來源嗎?證據卻還并不充足。拋開所謂前世本的問題不談,自明建國到萬歷間世本刊行,二百余年中,除世本外,還保留下來大量“西游”作品的記錄。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發現明代的“西游”母題下的產生的敘事作品實際上是相當豐富的。下面將依照不同傳播形態分而述之:

1.戲曲系統形態:正德十二年刊印的《盛世新聲》中提到《西游記》的一些片段,如卷六“火猢猻生扭斷鐵鎖”,“半夜斬龍”,“順風耳、千里眼騎著這火騾子四圣超凡”,卷八“取經回白馬馱著”,卷九“唐僧三藏取經回”等。部分內容在《雍熙樂府》、《詞林摘艷》等書中也可見到。

2.佛教說唱形態——拋頌《西游記》。卒于明萬歷二十一年的文人李詡在其《戒庵老人漫筆》“禪玄二門唱”條下,云:“道家所唱有道情,僧家所唱有拋頌,詞說如《西游記》《藍關記》,實匹休耳?!?/p>

3.民間宗教說唱形態——寶卷傳播:明成化正德間民間宗教——羅教《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和《苦功悟道寶卷》中都載有簡單的“西游”故事。西大乘教《二郎寶卷》而師徒五眾與五行等內容已經發生了關聯。

4.小說文本形態。

①在《永樂大典》(成書于1403年~1408年)記載了魏徵夢斬涇河龍的片段,并說明引自《西游記》。這個《西游記》當是從“諺解”平話本記載的“唐王開無遮大會”、雜劇本“唐王祈雨法會”的基礎上再加衍化,而與“唐王游地府”的故事聯系了起來。從《永樂大典》將其收錄的情況來看,這個《西游記》也應該是以“書籍”的形態傳播了。

②《警世通言》中《旌陽宮鐵樹鎮妖》和《西洋記》中涉及不同的“西游”故事,如敖欽龍王三太子受觀音指點去鷹愁澗避難,變騾子給唐僧取經?!段餮笥洝分休d唐太宗入陰司,允諾還陽后去西天取經,后召玄奘代行;唐僧的徒弟是齊天大圣、淌來僧和朱八戒。軟水洋,言唐僧師徒借來硬水方才得過。

③世本《西游記》陳元之序中提到的底本——由唐光祿所購、并請人修訂的版本——又可稱為“前世本”。

④盛余斯《休庵影語》也記載了兩個“西游”小說版本:一個99回之關合“性命真宗”的《西游記》“抄本”;還有一個增補為百回的刻本。盛余斯生于1597年,如其在筆記中所述,上述抄本、刻本均是其幼年所讀,則此兩個版本當與世本同時或稍后。也就是說,與世本同時,還很有可能存在著其他版本的《西游記》小說。

材料的羅列,是為了將世本小說產生的背景勾勒得更加具體,為審視這部小說的最終定型提供一個全面的視野。

依據上述材料,可以發現,明永樂年間,已經有了成書的《西游記》小說。在世本之前或同時,還流行著一個“性命真宗”的99回《西游記》小說。鑒于世本《西游記》與道教全真思想?有密切的關系,這一99回本系統也很可能是世本系統的重要參考物。而永樂本之后、“前世本”之前的百余年中,還有多種非小說“西游”作品活躍流傳。

筆者相信,在這近百年的、缺乏具體記載的歷史時空中,在“戲劇”、“宗教說唱”、“文學”的各自文類系統中,“西游故事”被按照各類文藝活動之需,衍生出種種變化,產生多種區域性流傳的說唱韻文“西游記”,完全是有可能的。這些“西游”作品并行流傳、互相影響,而其中的某些版本或情節設定,最終進而被世本吸納,保留在世本的文本中。到世本誕生并取得廣泛認可后,其他那些“別開生面”的“西游”故事才被取代并逐漸消失,只能在諸如《西洋記》這樣的小說中一窺其殘跡了。

四、結語

前面三節對世本多源化形成過程進行了勾勒。實際上,在世本文本中,其實也可看出此類多源文本修訂、攢集的痕跡。小說中的韻文詩詞就是個很好的說明。小說韻文詩詞數百則,水平不一、雅俗不一、體制形態極度豐富,應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顯然是從多種來源的“西游”敘事作品中繼承下來的,而世本的寫定者并未將之完全梳理,因此才保留了這些詩贊的多樣性,或可作為《西游記》小說吸收前代故事素材的一個旁證。因篇幅所限,關于此點不再展開敘述。

世本系統在形成過程中廣泛吸收故事素材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而這正是小說文本中種種的矛盾、意義斷裂的重要原因。進一步看,正是基于這種獨特的成書過程,則世本的意義判讀應該以承認小說文本的多源性構成、存在邏輯斷裂、意義指向多元為前提。不應該過于關注所謂“作者意圖”,應更多從史料出發、從文本出發,將世本《西游記》視為一部攢集了各種文化意指符號的作品,探尋種種文化因子在作品中的比重、影響、投射所指,不好斷然“指認”其明確的思想指歸。至于強求齊一甚至探佚索隱,就偏離得太多了。

注:

①朱一玄《西游記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頁

②劉蔭柏《西游記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97頁

③徐乃為《〈西游記〉題旨新論》《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第70頁。

④即便是獨創作品,作者意圖與作品意圖之間存在差異也是文藝理論中之共識。

⑤除詩話外,宋金時期還有少量“西游”主題戲曲的記載,如戲文《陳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唐三藏》(分見[明]徐渭《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與[元]陶宗儀《南村綴耕錄》)。因劇本已佚,所以其對后來小說的影響無從查考。

⑥⑨ 王平《“西游戲”與〈西游記〉的傳播》,《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2期。

⑦這可能是“雜劇作為舞臺演出用的劇本,受舞臺時空條件的限制,很難適合表演非現實、虛幻化的神魔形象和騰挪變化爭斗”。參見竺洪波《〈西游記〉雜劇對〈西游記〉小說影響的再認識》,《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⑧比如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圣》雜劇。這出雜劇疑出于元代。其中,二郎神、齊天大圣、水母等人物眾皆登場。齊天大圣為猿怪,與眾妖結義,偷丹盜酒、天宮派二郎神捉拿這一基本情節架構已經顯現。

⑩吳圣昔《〈西游記〉詞話本問題追蹤和串述》,《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第4期。

?關于平話,學者認為“元代的平話,即宋代的講史,是講史的發展”,“從講史到平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說話形式,這就是完全用散說的長篇說話。它的文字中雖常插有詩詞,但并不歌唱,只是念誦”。換言之,平話仍屬一種“說唱”文類。但筆者以為,這部“平話”已不是說唱底本,更近于文學小說,或許當與《平妖傳》一起被視為明代神魔小說的濫觴之作。

?雜劇中,悟空先是娶金鼎國女子為妻。爾后,看到豬妖讓“海棠”陪唱陪酒,便自道“這廝到受用似我”。

?陳洪、陳宏《論〈西游記〉與全真教之緣》,《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第110~120頁。

猜你喜歡
題旨雜劇西游記
以《度柳翠》雜劇為例看《紅樓夢》與元人度脫劇的關系
西游記
西游記
西游記
優化詩歌教學的幾點思考
清代雜劇的研究
楊景賢《西游記》雜劇對同名小說創作的獨特貢獻
談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權意識覺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