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談我國民俗文化與影視創作的結合

2012-04-13 13:01
關鍵詞:事象民俗文化民俗

劉 燁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民俗文化由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民眾在長久的生活中創造、享用和傳承,與其族群特定的傳統歷史息息相關。因而,擁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藝術作品往往更容易得到廣泛的認可。影視藝術是當今文化傳播中覆蓋面最廣、感染力最強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對于人們的思想認知與生活、思維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影視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敘述性”—— 運用特有的聲畫符號敘述出生動、直觀的故事。這一特性決定了影視在構圖與時空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再現”能力。藝術創作的基礎是生活,現代影視的創作就是通過科技手段將大眾生活與審美藝術融合起來的過程。作為一種表達人們精神與愿望寄托的有效方式,民俗文化與影視創作的結合,往往能取得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效果。

一、民俗文化與影視藝術結合的價值

符號學家蘇珊·朗格說過:“電影像夢境,在于它的表現方式:創造虛幻的現實……”[1]民俗事象經過藝術加工,轉化為一種蘊含了創作者情感與想象的審美意象。影視創作者往往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幻想,在已有的民俗事象基礎上加工出具有更純粹的審美價值的“幻象”。這種圖景經常包含著比現實中的民俗事象更多的韻味。象征性的、表演性的儀式和民俗圖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準確地找到實例,因而更接近于一種浪漫的虛構。

現代電影已經不僅僅是一門影像藝術,更是一個生動直觀的文化傳播平臺?!霸绞敲褡宓?,越是世界的?!泵褡逍钥梢哉f是我國成功的文學藝術作品必須堅守的理念。民俗元素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獨特品質,因為承傳民俗便是在保證著民族文化的持續性與長久性。中國電影中的民俗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和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傳統民族文化的聚合物。而傳統的民族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影視藝術發展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例如,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原著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我國南方的故事,但電影卻選在山西拍攝,從而轉為使用更具“山西味”的民俗特點。其實,我國南方和山西地區過去都并沒有影片中描述的風俗習慣,如有錢人娶了好幾房妻妾,每晚去誰的房間里過夜就在門前掛個大紅燈籠。據考證,這種風俗是不存在的。但在電影完成之后,拍攝地及周邊的景區就迅速參照電影中的畫面布置起來并開放給游人參觀,仿佛成為了一種新的“民俗”。

民俗文化的發生和發展需要以文藝作品為契機,同樣,現代影視作品的發生和發展也需要以民俗文化為依托。古老而文明的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傳統積淀下深厚的精神資源,這可以說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在當今的語境下,電影電視的文化傳播能力首屈一指,就此而言,影視藝術承擔著文化傳播的重任。同已擁有的豐厚文化相比,我國影視藝術創作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在影視創作的實踐中探索融入傳統民俗文化的多重路徑,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國民俗文化與影視藝術的結合方式

我國的很多影視作品都與民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民俗所蘊藏的文化情感經常成為影視作品中重要的結構性要素。我國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拍攝于1913年,該片便取材于潮州地區的“買賣婚姻”習俗。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各類民俗文化影視作品推陳出新,以其獨特的方式逐步將濃墨重彩的中國文化推向國際舞臺。大體上,我國的民俗影視作品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民俗紀錄片

所謂“民俗紀錄片”,簡單說來就是以民俗文化作為敘事主體和創作主題的載體,使用各種手法展現傳統民俗的內容與文化,通過對特定種類的建筑、服裝、儀式等元素的強化,來演繹特定人群生活狀態的電影。西北民俗紀錄片《祈雨》便展現了黃土高原上干旱、缺水的山溝里孕育出的獨特文化,祖祖輩輩在此生活的黨項族拓拔氏后裔們忍受著苦水的澀口,期盼著甜水的滋潤。影片記錄下他們祈雨時虔誠而蒼涼的歌唱場面,令觀眾也不由得為之震撼。

在民俗電影中,多彩的民俗事象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散發著歷史的光輝。這類電影中有一部分作品偏重于還原和再現,即通過聲畫采集的技術對民俗現象進行復制,經過條理化的編輯之后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出來。紀錄片的拍攝者常常遠離熟識的現代生活,去往邊緣的文化環境中訪古獵奇,深入偏遠的民族聚居地區體驗、記錄古老的習俗與文化。這種復制作品以其極強的臨場感與不容置疑的真實性,為觀眾提供了探究、了解各種民俗現象的機會?!懊袼住北旧砭褪侨康膬热??!洞蜩F人》一片以我國手工打鐵傳統起源地——山東章丘市袁莊村——現存的唯一一對鐵匠夫婦為主角,通過對鐵匠夫婦、老鐵匠、現代鐵廠三條線索的探訪和記錄,展現了在高科技技術的發展之下飽受沖擊的傳統手工業文明。該片的拍攝者曾說:“或許十年之后,手工打鐵這門技術將徹底消失。我們不是為了保存這樣一門傳統手藝,而是為了將它紀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曾經,它存在過?!贝祟愑耙曌髌啡〔挠诿袼资孪?,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影視作品,它更具有一種“搶救”文化遺產的功能,因而在提高自身的文獻性價值之外,也有助于傳統民俗在現代傳播環境中保持不朽的生命力。

(二)著重民俗描繪

這是一種更為觀眾喜聞樂見的類型。此類影視作品中含有大量對民間習俗、儀式的描繪,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感官刺激。對民俗的描述使得影片更具真實感和可看性,這也正是導演想要達到的效果——強化特定場景和儀式,調動觀眾的情緒,把情節發展和影像描繪巧妙地結合起來,以達到“好看”的審美效果。

這類影片的典型代表是觀眾熟知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張藝謀導演早期的作品。這類影片中的不少優秀作品都為“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聲譽,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風情向全世界提供東方元素的視覺盛宴,淋漓盡致地展示著東方魅力。在這類影片中,敘述主體不是人物形象,而變成了花轎、鑼鼓、祭祀等民俗元素集結成的審美意象?!洞蠹t燈籠高高掛》的故事情節可能已經沒有多少人能準確復述出來,但其中出現的紅燈籠畫面、“點燈—滅燈—封燈”的儀式場景等卻令人過目不忘;《紅高粱》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爺爺奶奶的故事或抗日戰爭的經歷,而是濃墨重彩描繪的送親儀式、顛轎、紅高粱、高粱酒等畫面和片段。民俗給影視藝術創作帶來新的素材,給觀眾帶來更加鮮明、直觀的審美感受,進而使得影視作品發生審美特性上的轉變:改變了電影的敘事習慣,突出了其影像性;削弱了內容中的理性成份,提升了娛樂性。反過來,這也使得民俗本身的“典型”價值被發掘出來并發揚光大,民俗這一元素成為了某種特定觀念的載體。

(三)整合民俗元素

民俗現象中很多元素具有娛樂功能,影視藝術創作的目的之一,便是使觀眾獲得身心上的享受和愉悅。這就促成一種影視與民俗結合時更為廣泛、普遍的形式:民俗元素作為點綴和不可或缺的陪襯,被整合進影視作品的敘事中,為敘述故事、渲染環境、塑造人物而服務,為故事中的人物提供特具民俗氛圍的生存環境。當然,這使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作品的敘事特性。

經電影整合后的民俗意象常?;癁榱肆闼?、靜態、背景化的事物,有時可能從頭至尾都不會進入敘事結構,不會和主要人物發生直接互動,但卻發揮著潛移默化、不可或缺的作用。蘊意豐富的背景環境與故事主線相融合,作為場景氛圍、器物等而出現的民俗事象,既有歷史的積淀,又有現實的根基。在根據魯迅小說《祝?!犯木幍耐娪爸?,原著里濃厚的民俗韻味被直觀地展現出來。影片中再現的“魯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居民們恪守男尊女卑、長尊幼卑,家院中貼著老舊的條幅,走在街上的人們謹言慎行——祥林嫂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影視作品與民俗元素通過這樣的整合而融為一體,娛樂性成為二者的結合點,也可以說,通常情況下,民俗所占的比重越大,影視作品的娛樂性越強;反之,民俗的比重越小,其理性成分就越重。絕大多數在歐美國家上映的中國電影都包含有大量的民俗元素。對于西方觀眾來說,這些影片中敘事的方式是熟悉的,敘述的故事是新奇的,故事發生的環境氛圍是完全陌生的。通常,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民俗元素更能為此類影片創造出商業價值。

當然,點綴在影視作品中的民俗細節也會從側面傳達創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在刻畫人物的過程中,利用民俗元素暗示人物內心也是常見的方法。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葬禮出殯的一幕里,兒子認為父親的遺體該用車拉走,母親卻堅持要按照傳統的習俗由人來抬,這種固執令角色形象進一步豐滿起來,更加真實可信,令觀眾印象深刻。電影《霸王別姬》中,身為京劇戲子的主人公跌宕糾結的命運與其所處時代下動蕩扭曲的社會環境細致地糅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產生出濃烈厚重的藝術效果。顯而易見的,民俗元素不會單純地作為一種視覺效果鮮明的影像而存在,但會在電影情節結構以及深層敘事的空間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蘇珊·朗格. 情感與形式[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80.

猜你喜歡
事象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節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民俗節
禁戲下行與“以神為戲”之民間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劇為例
詩學事象研究綜論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地理事象運動與分布的教學把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