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傳承與創新

2012-04-29 13:16孫安寧
人民論壇 2012年17期
關鍵詞:人才觀馬克思主義人才

孫安寧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與中國發展實踐相結合,其思想一脈相承并有所創新。以馬克思主義人才觀來指導人才的工作與實踐,以及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良好互動的結合,對于傳承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承創新人才觀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及其后繼者對人才問題的基本觀點和總的根本看法。馬克思主義人才觀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才觀,是人民性與實踐性及現實性的有機結合;是與時俱進、包容多樣的人才觀;是以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人才工作的研究作為重要立足點的人才理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積極探索和解決中國人才培養的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才觀。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認知

人才的本質和功能。馬克思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結合,第一次科學地闡述了人才的本質,認為人才培養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其核心觀點是將人才培養放在社會發展中來考察,堅持培養對社會和個人發展有著特殊的效果。馬克思認為,人才培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體現在,人才培養具有階級性,“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雹?對個人發展的作用可概括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

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精髓,為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提供了科學的論證。馬克思提出了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條件,在批判教育萬能論的同時,撥正了教育在社會和人之間的地位,從而真正肯定了教育對人全面發展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定義包含勞動者智力和體力全面發展以及個人、自由、充分的發展兩個部分,指出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全方位的教育,使人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人才培養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人才培養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地論證了人才培養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合理性,分析了具體形式,并認為只有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雹隈R克思主義認為,人才培養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大生產、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生產勞動和現代教育相互關系的一種表現和反映,是植根于現代大生產的本性之中的。

動態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才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眾多既是負擔也是優勢,只要轉化得好,就可以將人口負擔轉變成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這對于奮發進取的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作為當前的根本問題,就在于我們必須抓住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積極應對世界經濟大格局發展的挑戰,努力形成人才快速成長的良好局面,努力培養一批符合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彎道超越發展要求的實用型、科技型、管理型等各方面人才,創造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格局。實現這些,就必須在落實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才觀。

人的本質是自然性、社會性和實踐性三者的有機統一。人的自然性是人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人的社會性是人在社會中存在的表現形式,人的實踐性是人成長發展的根本方式,三者之間集中體現出人的本質問題。人的本質是在社會實踐的大舞臺中不斷發展和提高的,人的才能也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和得到進步的。人的這種本質理論為我們開展人才價值的有效評價提供了重要的參照標準,即只有那些對社會發展創造出勞動成果的人,以及為促進社會進步具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可以被稱為“人才”??梢?,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闡述為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人才觀指明了方向。

同時,人才的本質理論突出了勞動實踐對于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作用。人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力資源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是實現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人才對經濟社會的突出貢獻和突出作用決定了人才成為了最活躍、最先進的生產力。但是,我們看到在有的地方,人才作為最先進的生產力作用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只見物不見人”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舍得花高價買設備,卻舍不得下工夫借“外腦”;有的舍得下氣力建大樓,卻舍不得費心血育大師;有的熱衷于讓建設工程上馬,卻不屑于推動人才工程立項;有的注重引進人才,卻忽視了用好人才,致使人才這一先進生產力沒有充分活躍的舞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第一生產力,而人正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重要因素。我們必須看到人才在創造和發展先進生產力中的突出作用,不斷地解放思想桎梏、不斷地支持人才發展,實現科技生產力的“大釋放”。推動科學發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迫切需要我們深化對“人才是最活躍的先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的認識,真正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在當代中國的發展

第一,戰略地位得到傳承和創新。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認為,教育具有戰略性,應突出教育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對此看得更透徹,十二大明確把教育和科學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十三大則進一步提出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四大確立了:“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苯瓭擅窭^承從戰略高度抓教育的做法,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強調教育的先導性和基礎性地位,并將其作為一個國家最根本的事業。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明確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戰略地位,提出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對人才培養戰略地位的共識,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二,培養目標得到傳承和創新。毛澤東強調以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核心的人才教育目標觀。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倡導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并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提出了“四有新人論”。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推向了新的階段。胡錦濤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強調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促進全面發展。他著重強調了要提高各類人才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繼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第三,根本方向得到傳承和創新。毛澤東始終重視人才培養的政治功能,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鄧小平認為要將人才的教育從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轉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并強調要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江澤民也反復強調要注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又新增了教育“為人民服務”。黨的十七大報告和《規劃綱要》,在堅持十六大確立的教育指導思想的基礎上,突出了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充分回應了人民群眾對接受公平、優質教育的期盼,賦予了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新的內涵和使命。

第四,基本方針得到傳承和創新。解放后,我國在人才培養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后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錯誤地將生產勞動作為懲罰知識分子的手段。鄧小平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出發,主張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強調要使人才的培養工作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江澤民將該理論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提出了堅持學用結合的方針。胡錦濤在此基礎上,特別強調了實踐對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五,改革思路得到傳承和創新。新中國成立后,建立新的人才培養制度迫在眉睫。1951年政務院發布了改革學制的決定,但由于認識上的分歧,出現了偏差。鄧小平高度重視改革,對體制改革、結構改革、教學改革、基礎教育、合作辦學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江澤民認為教學制度改革是人才發展的保障,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法和途徑。胡錦濤更是把改革創新作為人才發展的強大動力,明確將體制機制改革作為重點,著力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深化質量評價和招考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科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梢?,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用在實踐中凝聚的教育大智慧推進人才培養的改革進程堅定向前。

要在落實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社會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才觀。我們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才觀對實踐的指導,還必須以正確的方法來運用、發展和提升馬克思主義的人才理論,進而培養更多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優秀的人才隊伍。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學院;此文系浙江省高教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與實踐》(KT2011085)研究內容)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第210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58頁。

猜你喜歡
人才觀馬克思主義人才
人才云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視野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龔自珍的人才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