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康道情:植根民間的藝術明珠

2012-05-22 08:45邱志強
河南電力 2012年11期
關鍵詞:太康太康縣道情

/_邱志強

在豫東銀城太康縣的老百姓中間,提起太康道情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下起幾歲玩童,上至耄耋老人,都能很隨意的哼上幾句。在太康人中更是有著“寧叫面發酸,也要聽聽太康道情班”、“任憑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道情戲”的美譽,每逢有道情戲團來演出,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扶老攜幼、前呼后擁著去看戲,用老百姓的話說是“聽上一出戲,擋渴也擋饑”。國慶長假期間,筆者特意來到位于太康東關黌學街的太康道情劇團,用心聆聽和了解太康道情的歷史淵源和故事……

太康道情歷史悠久,是源于春秋遠古時代的民間戲曲藝術,分布在太康及其周邊地區。據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一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

太康道情與其他劇種的主要區別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劇,其演員不習武功,科班也無武科;早期并沒有嚴格的行當區分,除生、旦、須為專行演員扮演外,凈、丑、末則無固定行當,丑角僅在聲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襯字與靈巧的顫舌音。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當劃分得也相當精細了。生行根據劇中人物年齡、性格諸方面的不同,被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行又分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閨門旦等;丑行分為小丑、老丑、官丑、丑婆、丑旦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傳統文化的保留。1953年,中共太康縣委指示文化館選拔29名道情老藝人專業培訓,排練節目,經過幾年的培訓和發展,到1957年年初,太康縣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一個道情專業劇團——太康縣道情劇團。

建團之初,編導和演員們對道情戲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整理和加工,選擇三個代表性劇目《張廷秀私訪》、《王金豆借糧》、《雙拜壽》,存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其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特點,對道情音樂和唱腔進行提煉、豐富和改革,以適應青年男女演員的唱腔。樂隊配器增加了三弦、笙、笛、悶笛等撥彈樂器。導演精心構思,將各種藝術綜合得盡可能和諧、完美,致使舞臺上妙趣橫生,極富鄉土氣息。首場匯報演出轟動城鄉,連演數場,方圓幾十里的群眾結隊進城觀看,劇院門口排隊如長龍。

說起道情劇團獲得的榮譽,該團團長張天印更是如數家診:1992年,《王金豆借糧》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八大獎項,劇團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2000年,道情劇團被評為河南省文化先進集體;2001年,《富裕之后》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大賽金獎,隨后又拿得全國人口文化獎;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屆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中,太康道情劇團憑借一部《戀歌》摘得桂冠……與此同時,道情劇團還多次應邀進京獻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

時代的巨輪駛入21世紀,太康道情又有了良好發展。在太康縣,不論千年廟會、商業慶典或是婚喪嫁娶,都少不了道情劇團來助興。2006年,太康道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期,由太康縣文聯聯合北京赤誠天龍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的反映太康道情在近百年來從無到有、從有到盛、從盛到衰,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又重獲新生并繁榮壯大的發展過程的23集電視連續劇《道情》也即將走上熒屏。

如今,太康道情已逾來逾成為豫東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圖:投入的演員

猜你喜歡
太康太康縣道情
我的太康
河南太康:“五養”模式打造鄉村治理新樣本
太康縣
歷史回音壁
——藍田上許村道情演唱
全國中學名校太康縣第一高級中學
太康:傾力打造代表聯絡站基層樣板
法學視域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
——以陜北道情為例
“道情窩”里的演唱家
——陜北道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白明理訪談錄
太康縣
太康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