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視域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
——以陜北道情為例

2018-03-07 05:42崔江紅尹佳慧張文博郭俊良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年34期
關鍵詞:道情陜北戲曲

崔江紅,尹佳慧,張文博,郭俊良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 710128)

1 陜北道情的保護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豐富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2003年10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于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通過此項公約。2006—2011年,共公布了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批共收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1 530項。到目前為止,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2008年6月7日,經陜西省延安市、清澗縣申報,“陜北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陜北道情是發源流傳于陜北地區的一種傳統戲曲。在道情新曲目的創作方面,陜北當地政府與民間藝人展開了多方合作,在政府力量支持下50年代清澗縣推出的道情戲《賽畜會》,80年代延川縣推出的道情小戲《劉栓回頭》、子長縣推出的《老戲迷審案》,在原有曲調劇目基礎上道情藝人進行了積極的改變與創作,結合新時期當地民風民俗與社會風貌,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社會與人民社會又富有當地特色的道情曲目,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好評如好。在80年代后道情的創作高潮逐漸退卻,但隨著道情進入非物質分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后,道情的保護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與落實,近年延川縣、子長縣還在不斷推出道情小戲,并組織了民間表演隊,在節假日及當地廟會期間進行演出,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從目前的保護中我們可以看到,不斷地創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在于對現有內容的創新與發展,無論是在50年代、80年代還是近年,道情保護所取得的成果離不開官方力量與民間力量的結合,但最重要的是不斷豐富內容,所以目前陜北道情取得的成就關鍵在于不斷調動文化活躍度,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這一點應被得到廣泛的借鑒。從陜北道情的保護現狀上來看,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陜北道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更多反映出的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1.1 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不強

隨著越來越多新科技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也隨之產生,人們被日新月異的娛樂方式所吸引,也就越來越不重視曾經風靡一時的娛樂形式,認為它們陳舊,不新穎,沒有適應時代的發展。以陜北道情為例,陜北道情是源于陜北地區的一種傳統戲曲,源于道教,在唐至戰爭年代,都有較好的發展,但由于戰爭對其損壞較大,并且無足夠資金和專業人員對其進行修復和發展,以至于陜北道情面臨失傳的危險。

1.2 立法不完善和不明確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我們生活在法制生活中,經濟關系由《經濟法》所調整,民事關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所調整。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雖然我們在2003年通過了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未對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對破壞其規定的詳細的制裁。并且,對于比較基層或者落后的地區,其法律的實施監督體系也存在較大問題。以陜北道情為例,由于其存在并流傳于陜北地區延安,榆林十余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的實施難度較大,對其實施的監督難度也較大,以至于法律對其保護效果較弱。

1.3 口耳相傳傳承形式本身的局限性

由于是起源于民間的藝術形式,且僅限于陜北地區,作為一種獨特的對“道”文化傳播而改編并逐漸衍生的曲目,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歷史悠久。但也正是這種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道情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傳承模式,在原來技術匱乏的情況下,道情曲目依靠著老一輩和年輕一輩口耳相傳,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在被人們重視且人們生活工作途徑較少的古代與近代,道情的傳承與演繹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也同樣是人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文化方式之一,所以口耳相傳的劣勢并不突出,但隨著現如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豐富的同時,追求的理想與目標也逐漸多元化,文化多元的沖擊下,年輕人對道情的熱愛與認識程度不高,傳承的意愿很低,并且道情自身老一輩的藝術家很難將現有的道情與當代傳播與保存技術相結合,這也就使得口耳相傳模式下的道情,顯得岌岌可危。

2 陜北道情的保護措施

2.1 設立保護道情的專門機構

為陜北道情設立專門保護機構,統籌道情發展,創新等。并在機構內設立資金,為道情發展購置服裝,道具等,資金可以由國家資助,也可由社會捐贈。機構組織各地道情比賽,改變以往道情比賽場地等難以協調的問題。道情流傳至今,保留了道教的風格,有獨特的音樂價值,但劇本創作也越來越艱難,此機構更重要的是,擔負起道情創新的重任,組織道情老藝術家及喜愛道情的人,為道情的發展和創新共同努力。與此同時,還應不斷擴大宣傳,吸引更多人關注道情,提高道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引導人們重視非遺保護。

2.2 完善非遺保護立法和法律實施監督體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國家的,也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財富。我們有權利和義務對其進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五章對法律責任有所劃分。根據我們實地調查,此法實施力度和效果皆難以滿足我們對非遺保護的需要,因此,我們希望我們建立專門法律,對不同類別,不同價值的費用處以專門立法,并與刑法民法相結合,用強制手段對非遺做切實有效的保護,并加強法律實施的監督,由專責機關進行,可以施行獎勵制度,對舉報破壞非遺者獎勵等,切實保證法律的行之有效。

2.3 創新陜北道情傳承方式

不得不說,口耳相傳的傳承是道情發展慢,道情曲譜遺失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創新道情的傳承方式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認為道情的生存固然離不開對于傳統的尊重,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道情與當代人們的心理以及傳播媒介實現有效的結合。首先,是在傳播與傳承方式上,利用好當下新媒體的重要作用,現在文化傳播的途徑多樣,已經不限于傳統的電視、廣播等,尤其當下“互聯網+”及自媒體的廣泛興起,為道情的傳播提供了廣泛的思路,作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尋求的是在網絡上的推廣與宣傳,可依托各大門戶網站與搜索引擎,對道請進行進行一定的推廣,除此,自媒體時代,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人們喜聞樂見也是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對外信息了解方式,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擴大道情自身的影響力通過接近生活的途徑讓人們逐漸熟悉起道情,除了依靠現有的傳播途徑,更要利用現有文化形式包裝道情,點燃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就像華陰老腔在春晚的華麗轉身受到好評,道情應該積極融入流行文化的元素,才能擺脫目前道情口耳相傳手段單一且不被重視的困境。

3 陜北道情的保護意義

3.1 陜北道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是對中國古老文化的傳承

保護與傳承道情不僅是順應時代的潮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與秦腔相比,同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眾所周知,而陜北道情卻鮮為人知,這體現出對于陜北道情保護與傳承的迫切性。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化,怎能讓它被歷史的河流所淹沒。

3.2 陜北道情作為陜北地區的民間藝術,使陜北人民的文娛生活更加豐富

陜北道情最早出現在陜北清澗縣東解家溝的玄武村,后于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陜北新道情有了進一步發展。新道情多演出反應陜甘寧邊區人民革命斗爭生活的現代戲,藝術風格與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壯,新道情歡樂豪放,多富有新的時代特色,受到普遍歡迎。陜北人民將道情作為文娛活動,不僅陶冶情操,還有助于提高藝術修養。

3.3 陜北道情的傳承呈現出地方戲曲的多樣性,為地方戲曲的多元化做出貢獻

陜北道情作為陜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藝術特點劃分,可分為東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澗道情。其中清澗道情最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譽為“正宗的陜北道情”。保護陜北道情在戲曲發展的大潮中不會被消亡,使其在新時代中找重新找回屬于自己的價值。

3.4 陜北道情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傳播積極正面的思想

陜北道情宣揚一種“人是精神自由、獨來獨往的,應拋棄一切功利,擺脫羈絆,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

3.5 陜北道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文化精髓,其唱腔、譜曲、唱詞無不是其精華所在,保護陜北道情也是保護了其作為地方戲曲的審美價值,保護了戲曲文化完整豐富的體系,讓各地人民在戲曲中也能領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情和其所承載的精神和品格,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

猜你喜歡
道情陜北戲曲
河南太康道情戲及其生存現狀
陜北綠了 百姓笑了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晉北道情的保護傳承
歷史回音壁
——藍田上許村道情演唱
我的大陜北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黨建地圖·陜北
“道情窩”里的演唱家
——陜北道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白明理訪談錄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