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喬木與喬冠華的同名佳話

2012-06-10 03:30茆貴鳴鹽城市委黨史辦江蘇鹽城224005
檔案與建設 2012年5期
關鍵詞:喬冠華胡喬木鹽城

茆貴鳴(鹽城市委黨史辦,江蘇鹽城,224005)

鹽城“二喬”胡喬木與喬冠華,世人耳熟能詳的兩位中共才子。當年,毛澤東曾用“靠喬木,有飯吃”戲說胡喬木的積累和才氣;曾用“可頂戰場上的幾個坦克師”喻指喬冠華大有橫掃千軍之勢的國際述評。這兩人雖為鹽城同鄉,早年卻無緣相識;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讓他們在清華園里相識相知,結下友情。短暫的校園生活后兩人很快失去聯系,此后分處南天北地的兩位清華才子竟心有靈犀地同時起用“喬木”筆名。由此,他們給日后的中國文壇、政壇留下了一段關于重名“喬木”的佳話。

“南喬”“北喬”

胡喬木(1912-1992),原名胡鼎新。這位被胡繩譽為“百科全書式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幼時被小伙伴們戲稱為“土包子”、“書癡子”?!巴痢?,是因為他總愛穿一身黑色粗布衣裳,不像一些富家子弟講穿著,愛翻新;“癡”,是由于他讀書過于用功,不但讀先生教的書,還把父親的藏書一本本地翻出來“啃”,常常是晚飯之后一人獨坐在油燈下入迷地翻看到深夜。嗜書如命又酷愛讀書的胡喬木,后來受父親影響逐漸養成了藏書習 慣。 讀 書——藏書——讀書,成了他一生的嗜好。

憑著自己的博學強記,胡喬木12 歲考進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進入“正直向上,樂于求知”的中學時代。18 歲步入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的清華園,與先他一年入學卻小他一歲的喬冠華相識相知,并很快走上革命道路。20 歲因故與喬冠華握別清華后,返回鹽城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并與喬冠華的長兄喬冠軍一起共同創辦《海霞》、《文藝青年》等進步文藝刊物。21 歲時因叛徒告密而離開家鄉,經上海轉赴浙江大學外語系讀書,繼續組織和領導學生運動。

1935年2月,被浙大開除的胡喬木自杭州來到上海后,與時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組織部長、同為鹽城籍青年的王翰(時名陳延慶)取得了聯系。經王介紹,胡喬木重新加入中共,不久擔任“社聯”常委、宣傳部長。同年10月,出任新成立的左翼文化界總同盟黨團書記。次年2月,改任剛成立的中共江蘇省臨時工作委員會宣傳部長。1937年7月,胡喬木在馮雪峰安排下來到延安,并將原名“胡鼎新”改為“喬木”。

改名,是那個特殊年代許多熱血青年的時尚舉動,以示告別舊我,煥然一新?!皢棠尽币幻?,顯然是受《詩經·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的啟示。喬,形容高大;喬木,就是高聳、挺拔的大樹。號角在前,光明在前,大時代在前,延安的紅色青年誰不希望成為一株拔地擎天的棟梁之樹?改了名的“喬木”后來還動員妻子李桂英改名“谷羽”?!肮取?,就是山谷;“羽”,就是鳥?!肮扔稹奔藿o了“喬木”就是鳥兒從深谷飛出,一翅落在高枝上。

來到延安后,“喬木”先任安吳堡陜北戰時青年訓練班副主任,后調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員、宣傳部長,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教務長,主編中央青委機關刊物《中國青年》?!拔逅摹边\動20 周年之際,毛澤東先是寫《五四運動》一文,繼而在抗大作《青年運動的方向》講演。恰在此時,“喬木”在自己主編的《中國青年》上發表新近撰寫的《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反迷信提綱》、《科學和科學家的故事》等文章。其中《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從青年運動和思想運動的密切聯系以及革命運動需要有先進的思想作指導說起,從“馬列主義本身的優點”和“它實際的成果和行動的表現”,分別論述了馬列主義的特點和“廣大的中國青年趨向馬列主義”乃歷史發展的必然。正是在紀念“五四”運動20 周年這件事上的“心有靈犀”,不約而同,胡喬木與毛澤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久,由于毛澤東賞識“喬木是個人才”,胡喬木一步跨入了毛澤東的窯洞,出任毛澤東秘書和中央政治局秘書,從此直接為黨中央和中央最高領導人起草、修改和完善各類重要文件,包括決議、社論、政論、報告、講話及重要綱領和憲法等,時間長達20 多年,直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

無獨有偶,幾乎就在胡喬木出任《中國青年》雜志主編并為毛澤東所賞識的同時,遠在“世外桃園”的南國香港,亦有一支勁筆在以“喬木”筆名不輟筆耕。他的那些既目光如炬、洞中肯綮,又文氣淋漓、感性十足的,以剖析時局而獨樹一幟的篇篇國際述評,將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梳理得清楚了然,其筆之所觸,入木三分,剔透清晰,讀后令人蕩氣回腸。此“喬木”便是喬冠華。

喬冠華(1913-1983),筆名喬木、于懷、于潮。這位被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稱為“才思敏捷,口才雄辯,知識廣博的外交家”,自幼聰穎過人,人稱“蘇北神童”。少年時代,他即口出驚人之語——“天下文章李杜喬”!當年,他父親在讀到他的這一詩句時雖然批評他狂妄,內心卻十分賞識,認為小小年紀抱負不凡?,F在看來,當年喬冠華自詡詩文能比千古詩人李白與杜甫,足見其少時的壯志豪情,他那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的豪放性格由此亦可窺見一斑!

胡喬木天資過人,喬冠華則過目成誦。他5 歲熟讀“四書”“五經”,12 歲廣泛接觸進步文學作品,14 歲起頻繁地投身進步學生運動,16 歲開始全面系統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21 歲譯成日本進步作家山本申太郎《日本帝國主義分析》一書,24 歲時已分別留學過日本、德國并獲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6歲時以“喬木”筆名飲譽香港及東南亞各地,成為名噪一時的國際問題評論家和滯港進步青年中的“精神領袖”,同年加入中共,實現了他人生中的重大政治轉折。

與胡喬木一樣,喬冠華那少年老成的逼人才氣同樣得益于他如癡如醉的業余收藏。他自幼讀書藏書、看報集報,尤其喜愛收集珍藏地圖。青少年時期,他已將收集各種類型地圖的習慣養成了一種獨特的業余收藏癖好。那一張張滿布數十萬個地名的地圖,他能象天文學家熟悉星座圖一樣地了如指掌。他曾直言不諱地說過,青少年時期養成的這個習慣和癖好,對于后來研究國際問題特別是評論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個戰場局勢的演變,以及日后所從事的職業外交生涯,大有裨益。

還是在1936年留學德國圖賓根大學時,躊躇滿志的喬冠華已不甘做曾自稱的“百分之百的書生”和“書呆子”了。他一方面與進步同學頻繁往來于圖賓根與柏林之間,積極參加柏林中國留學生組織的各種抗戰活動;一方面開始“不務正業”地鉆研軍事科學,認真研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后來干脆自開新課,廣泛研讀歐洲戰爭史和軍事地理,反復思考當時乃至日后世界的戰爭局勢。國內“西安事變”的消息傳到德國后,喬冠華與留德同學一起創辦了一個《抗戰時報》 油印刊物,及時向留學生們傳播國內抗戰消息。

“七七”事變后,胡喬木已從上海抵達延安。喬冠華也合上書本果斷回國。1938年春,經香港來到廣州的喬冠華,先在自己主辦的內部刊物發表國際評論文章,后被點將赴港,創辦《時事晚報》并出任主筆。自此,他每天以“喬木”筆名撰寫的國際述評,不僅僅在香港,同時在華僑最為集中的東南亞地區廣為流傳開來。就這樣,分處南天北地的喬冠華和胡喬木,幾乎同時在以“喬木”筆名發表那遙相互應的國際述評和社論文章。細心的讀者在捧讀之余,頗感蹺蹊:“喬木”既在延安發表社論,又在香港發表述評,莫非他有分身之術?

1995年5月15日,筆者采訪胡喬木女兒胡木英時,她告訴過我這樣一件事:時在白區工作的胡喬木妹妹胡文新(方銘),一次讀到香港報紙上的“喬木”述評后,誤以為哥哥胡鼎新已到香港,于是給香港的“喬木”寫了一封家信。香港的喬冠華接此“家信”,自然是云里霧里:怎么會在白區出現個素昧平生的妹妹?

原來,南北“喬木”實為二人:“南喬”喬冠華,“北喬”胡鼎新。

同名之爭

兩“喬木”同是文壇奇才,皆為風云才子;他們各懷雄才大略,互有千秋之色。

“北喬”胡鼎新,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理論精深,其嚴謹的學風堪稱典范。因為長期工作在中共高層,許多彪炳史冊的中共重要文獻都出自他的手筆。當年,“和他在延安相識,長期共事,斷斷續續,前后有五十多年”的楊尚昆,曾深情地寫下《我所知道的胡喬木》憶文,稱頌“他的思想,他的感情,他的期望,都已經流瀉在他畢生寫作的不計其數的文字之中了。這些文字寫上他個人名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是用了黨的和國家的名義。他個人已經同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融為一體了。這是一個終生用筆來為人民服務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的境地,也是我們最應該學習喬木同志的地方”。喬冠華曾由衷地嘆言:“寫文章,搞文件,我們十個也頂不了一個胡喬木!”

1933年喬冠華畢業于清華大學

早年胡喬木

與“北喬”胡鼎新那嚴謹、穩健作風迥異的“南喬”喬冠華,秉性曠達,浪漫灑脫,不拘小節。他博學英才,思想開闊,睿智超群,其才思如行云流水,文章明快活潑。崔奇稱頌他“年輕時,就以文才著稱”,“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他有詩人的氣質,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才華”。胡喬木在喬冠華臨終之際,公允地評價:雖“遭遇坎坷”,但“博學英才”,“投身革命近半個世紀,對黨和國家的貢獻不可磨滅”。

與胡喬木一樣,當年的喬冠華同樣深得毛澤東的賞識。毛澤東曾用“可頂戰場上的幾個坦克師”,喻指過“喬老爺”(喬冠華)那大有橫掃千軍之勢的國際述評。伴隨著喬冠華日后的外交輝煌,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領袖人物戲說過的“喬老爺”這一美名,可謂婦孺皆知。

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曾出現過與一代梟雄孫策、周瑜聯系一起的“江南二喬”,她們國色天香的風流姿色,可謂傾國傾城、家喻戶曉。20 世紀后的中國共產黨內,又并世出了“蘇北二喬”,他們才華橫溢的風流文采,更是風靡華夏、譽滿全球。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壇、政壇上的一樁奇事、趣事。更巧合的是:這“蘇北二喬”不僅同出清華園,還同為鹽城人,且兩家住地相距不過十公里?!氨眴獭北取澳蠁獭蹦觊L一歲,“南喬”比“北喬”早一年步入清華;兩人幾乎是同時參加革命,又幾乎同時進京擔任要職。毛澤東曾親切地將“蘇北二喬”稱為“鹽城二喬”。

“鹽城二喬”分處南北,可以“南喬”“北喬”相稱;相聚一起,問題便來了。1945年,“北喬”胡鼎新隨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此前的1942年秋,“南喬”喬冠華自香港撤退后已從韶關輾轉至重慶,在周恩來身邊出任《新華日報》編委,負責國際述評專欄的撰稿和編輯工作,主編《群眾》周刊,并參加中共代表團外事組活動。

兩個鹽城籍的清華校友,一別十多年互無音訊。如今在山城重慶,他們意外地握手重逢。然而,一番寒暄敘舊之后,“麻煩”也來了——他們不約而同地起用了同一個名字:“喬木”!當年喬冠華在《新華日報》社的同仁劉白羽,在回憶毛澤東抵渝當天的情景時,有過這樣一段介紹:

……就在紅巖一間小會客室里,毛主席接見了我們。報社有潘梓年、熊瑾玎、喬冠華、胡繩等人,我是延安就熟悉的,在重慶見面格外歡喜。當介紹到胡繩時,毛主席打量了一下,親切地說:“哲學家?!眴坦谌A(當時叫喬木)和毛主席握手時,毛主席幽默地說:“跟我來了個喬木,這兒又有一個喬木,不能叫大喬小喬,就叫南喬北喬!……”立即引起哄堂大笑,我覺得我又看見了延安時候的毛主席……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因為兩個“喬木”經常聚在一起,又頻繁地在同一份《新華日報》發表署以同樣筆名的不同文章,這可真的讓人生出“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感慨了。他們的同事和朋友們都希望他倆能有一人把名字改一改,以減少因同名帶來的“麻煩”。然而,只要談及重名問題,他們誰也不愿放棄。

“南喬”喬冠華巧舌連珠,據理力爭。他風趣地對長他一歲卻低他一屆的老校友說:“我的列祖列宗本來就姓喬嘛。再說,我這一米八三的個頭,不正是一棵挺拔的喬木嗎?我這姓喬的起名‘喬木’,難道還不順理成章?”

“北喬”胡鼎新則不緊不慢,和聲細雨地向他的老同鄉、老校友娓娓道來:“《詩經·周南》有《漢廣》一首。開篇四句,明白如話:‘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畣棠尽?,林中之秀木,挺拔堅直,可作棟梁砥柱。我到延安之所以取名‘喬木’,是因為10年前在上?!稌r事新報》發表文學評論時就署名‘喬木’。1938年7月,我在延安與李桂英結婚時又將她的名字改成‘谷羽’。谷羽者,‘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之鳥也。明明是我這個‘喬木’注冊在先嘛?!?/p>

各說各的理,誰也“不可休思”。好在這場同名之爭,因重慶談判的結束和毛澤東的離渝返延而暫告段落,因為“北喬”胡鼎新已隨毛澤東回到延安。

主席斷名

“休戰”僅僅四年。隨著新中國的即將誕生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即將成立,喬冠華奉召由香港護送最后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北上,1949年9月抵達北平;而一年前已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華社社長和總編輯的胡喬木,已跟隨毛澤東先由西柏坡北上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繼入中南海靜谷院,早于喬冠華半年進京。

1949年11月8日晚上8 時,周恩來在外交部“老部”大禮堂主持召開外交部成立大會。在隨后宣布的新中國外交部成員名單中,喬冠華出任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并代理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在此之前,喬冠華已任政務院辦公廳副主任和政務院出版總署下的國際新聞局局長。

“不是冤家不聚頭”。政務院出版總署首任署長不是別人,恰巧又是與喬冠華有過同名之爭的胡喬木。此時的胡喬木,不僅身兼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新華通訊社社長和《人民日報》社社長,而且還多了一項重要任命:中央人民政府發言人?!鷨棠境闪嗣逼鋵嵉摹靶侣勅宋铩?。

兩個“喬木”聚首北京,并同在中共高層任職。如此一來,“休戰”了四年的兩個“喬木”紛爭再起。終于,“喬木”的“同名官司”驚動了毛澤東。為妥善處理好“鹽城二喬”的重名,毛澤東專門召集他倆,為他們斷名。

毛澤東先問“南喬”:原來用什么名字?“南喬”答:原名喬冠華。毛澤東說:這個名字很好,以后你就叫喬冠華,仍然姓喬。接著,毛澤東又轉向胡喬木:至于“北喬”你嘛,本來姓胡,可以恢復胡姓,以后就叫“胡喬木”好了。

“南喬”留姓,“北喬”用名。一個死結就這樣被毛澤東給解了。打了“平手”的兩個“喬木”,雙雙接受毛澤東的“調?!?。

“鹽城二喬”相繼作古已二三十年,今明兩年又分別恰逢他倆百年誕辰。雖說這儒雅、睿智的“鹽城二喬”已漸行漸遠,但只要緬懷起他們的文采風流和他們之間的友誼佳話,人們還總能體味到他們給世人所留下的流風余韻。

猜你喜歡
喬冠華胡喬木鹽城
從鹽瀆到鹽城——鹽城命名記
非遺鹽城
三個關鍵詞,讀懂鹽城這座城!
小小冠華,抱負不凡
急智
“東方濕地之都”——鹽城
來而不往
來而不往
來而不往
“反冒進”與批判“反冒進”:胡喬木的經歷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