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英筆蘸硝煙情注鹽阜

2012-06-10 03:30劉小清鹽城市委黨史辦江蘇鹽城224005
檔案與建設 2012年5期
關鍵詞:阿英鹽阜蘇北

劉小清(鹽城市委黨史辦,江蘇鹽城,224005)

義無反顧“北行難”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上海文化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因戰局的變化,不少文化人相繼撤離上海。這時中共黨組織決定阿英(錢杏邨)留在“孤島”,以“風雨書屋”為掩護,出版雜志,宣傳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抗戰。阿英的活動很快引起汪偽特務的注意,不久,書屋被查封,阿英受到通緝。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租界在一夜之間為日軍占領。面對惡劣的形勢,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決定阿英火速撤離。

阿英在上海十多年的經歷,將他塑造成為一名革命文化戰士。如今要離開這片土地,離開患難與共的戰友,舍棄朝夕相伴的萬冊圖書,他真的有些依依難舍。而最令他擔心的是,以前都是輕裝而行,這次撤離卻是挈婦將雛,拖兒帶女。當時阿英的四個孩子中,最小的僅11歲。臨近1941年歲末,黨組織正式通知阿英前往蘇北新四軍抗日根據地。阿英立刻整理行裝,帶領全家乘船離開上海。

上海到蘇北如果不繞行,行程只需幾日??墒?,此時日偽重重封鎖,關卡甚多,途中迂回輾轉,時遇險情。阿英最終抵達鹽阜區,竟花了半年多時間。

當阿英風塵仆仆踏上阜寧縣境時,在阜寧停翅港新四軍軍部的代軍長陳毅正翹首以盼。7月中旬的一天,阿英終于抵達停翅港軍部并與陳毅相見。后來阿英回憶這一情景時寫道:“到達蘇北后,我才得知,要我去新四軍,乃是陳毅同志的主意。我們一家能夠安全抵達軍部,全賴華中局和陳毅同志多方關照”。

陳毅對阿英的到來欣喜萬分。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陳毅說,早在十多年前就讀過阿英的作品,對他表示“吾軍在文藝及戲劇上反映甚弱,人才如得開展,頗想致力于此?!辈⑾M⒂ⅰ傲舸俗詈媚軐J聦懽鳌?。阿英見肩負指揮全軍作戰重任的陳毅戎馬倥傯中猶能如此重視文化工作,且十分信賴和器重自己,心中充滿知遇之情。

從此,阿英與陳毅相互引為知己,經?;ハ鄷呈阈匾?。阿英成為軍部隨意進出的???。他們相互切磋和交流文學方面的問題和意見,有時話題也拓寬到時局等政治問題。兩人常常到“繁星耿耿一河橫,叢林靜止夜無聲”時,才盡興而歸。

抵達鹽阜根據地后,阿英心情一直極佳。這除了有陳毅的熱情關心外,還與不少故友重逢,其中包括彭康、錢俊瑞、范長江、揚帆、賀綠汀、呂振羽、黃源等。整個蘇北根據地以抗戰為主題的新文化運動正轟轟烈烈,蔚然成風。阿英置身其間,呼吸著一種全新的文化氣息,怎能不為之激動和興奮。他內心涌動著一種創作欲,那是他全部情感積淀的待發。

夢縈情牽“宋公堤”

阿英抵達鹽阜時修筑宋公堤的工程已竣工一年,但他在所到之處經常聽到關于宋公堤的傳說以及修筑這個工程中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非常感人。當地一首民謠給阿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咸潮到阜東。從此不聞沖家禍,每聞潮聲想宋公?!薄八喂奔锤穼幙谷彰裰髡h長宋乃德。老百姓將宋乃德與歷史上修“范公堤”的范仲淹并提,可見對宋的感情之深。

出于職業的敏感,阿英意識到宋公堤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創作題材。他在日記中有如此記述:

晨,就場中讀《新華報》,有于巖《宋公堤》特寫一篇,詳述阜東筑堤經過,不僅艱苦,且極富于戲劇性,顯示我軍除對敵偽殘酷斗爭外,對于自然斗爭,亦在無限迫害中開展,頗思設法一閱此次建筑海堤之全部檔案,并至阜東考察,并詳為訪問主要當事人,期能成一大劇本……旋軍長來訪,余告以《宋公堤》寫作計劃,彼極同意,并愿予以便利。

陳毅的支持,使阿英信心大增。遂持陳毅介紹信策馬前往鹽阜行署所在地阜寧岔頭,拜訪已任行署主任的宋乃德。

宋乃德1926年入黨,曾參加山西犧盟會,任潞城縣、晉城縣縣長,1940年隨八路軍五縱隊南下,任供給部部長。蘇北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他受命出任阜寧縣縣長。

這次與宋乃德晤面,阿英感到收獲頗豐。宋乃德向他講述了很多修堤的細節,對他的劇本創作很有幫助。此后,阿英又查閱了《阜寧縣新志》、《阜寧縣水利工程委員會駐灘辦事處工作紀要》等資料,豐富了自己對海潮、海嘯及海堤的一些感性認識。

1942年底,阿英完成了《宋公堤》劇本初稿。不久,日軍對鹽阜區實施了第二次大“掃蕩”。阿英遂轉移海邊。反“掃蕩”結束后,阿英開始實施他的宋公堤實地考察計劃,陪同他前往考察的是長子錢毅。

沿廢黃河口向南,阿英終于看到了一道蜿蜒曲折、綿延近百里的土崗。它就像一條臥龍,橫亙在黃海之濱,守護著蘇北平原。這就是他情牽已久的宋公堤;這就是華中局書記劉少奇直接關注并拍板修筑的宋公堤;這就是第三師師長黃克誠在關鍵時刻將全師新購軍糧接濟民工而保證工程竣工的宋公堤;這就是八灘區區長陳振東面對匪徒酷刑,從容正色:“我為筑堤而來,今為筑堤而死,何憾!”的宋公堤;這就是工程竣工后海嘯復至,大堤巍然屹立、民眾歡呼雀躍的宋公堤。在宋公堤面前,阿英突然感覺到自己職責的神圣。

阿英準備先寫一篇長文,然后在此基礎上改編成劇本。這年9月,洋洋1.5萬字的《蘇北偉大水利工程建設——宋公堤》一文終于脫稿。這是對宋公堤記述最為詳細的一篇紀實文章。正是阿英的這篇長文,使后來者得以詳細了解到宋公堤修筑過程中跌宕起伏的經過及其偉大之處。在鹽阜區新創刊的《新知識》雜志分兩期連載了阿英此文。遺憾的是阿英后來雖然將《宋公堤》初稿改編成演出臺本,但一直未能搬上舞臺。

瀚墨結緣“藝文社”

1942年,蘇北抗日根據地匯集了眾多的文人雅士,賦文吟詩,抒發胸臆,互贈唱和。這種高密度的文人聚集在根據地是不多見的,由此引發了陳毅的思考。他在考慮能否成立一個詩文社性質的文化組織,把眾多的詩文愛好者吸引到一起來,為抗戰文化出力。

此時蘇北地區已形成抗戰的文化統一戰線,也創造了一種氛圍。1942年10月,鹽阜區參議會的召開,恰為陳毅著手落實成立詩文社創造了契機。

其時,在阜寧賣飯曹村已建有一種文化村,文化人均相對集中居住于此,經常開展一些文化活動。阿英、范長江、揚帆、孫冶方、胡考等人均住文化村。軍部住地就距文化村不遠的停翅港。參議會閉幕那天,陳毅特地至文化村與大家商議詩文組織章程等具體事宜。對此,阿英在日記中記載頗詳:

十月二十七日

軍長約晚間訪龐友蘭、楊芷江二先生,談組織詩文社事。晚飯后,與長江、黃源兩同志到軍長室,旋并偕彭康同訪龐、楊二老,漫談約時許,關于詩文社,推定彼等起草“緣起”,會完后在文化村正式召集會議。

十一月一日

揚帆同志即來,軍長托其約余前往彼處,陪伴諸紳,當即偕往。至則亞農、白桃、闌西諸同志均在。士紳到者為龐友蘭、楊芷江、唐碧澄、喬耀漢、楊幼樵五人,又計雨亭,共六人。

不久,經各方面的磋商,擬定了簽名發起人。除阿英外,尚有陳毅、彭康、龐友蘭、楊芷江、范長江、王闌西、薛暮橋、揚帆、李一氓等22 人。其中有軍部、華中局及蘇北地方政權負責人,有知名文化人,亦有蘇北碩儒及著名士紳。發起人范圍之廣、面之寬,即可見籌建的湖海藝文社五湖四海之性質了。之后,又確定了42 名擬邀入社者名單以及各區負責人,湖海藝文社組織工作基本完成。根據發起人的推薦,湖海藝文社臨時社約由阿英負責起草。它是規范同仁行為的章程,應力求公正、合理、全面。故而,阿英在與同仁們磋商之后,推出六條規程。在蘇北抗戰文化史上頗具影響的湖海藝文社就這樣成立了。

阿英此前參與組織過不少文學社團,其中有著名的太陽社以及左翼作家聯盟等。這次在鹽阜區組織湖海藝文社,更加豐富和充實了他一生的文化生活。

戲劇經典《李闖王》

1945年5月6日,一條消息在阜寧縣益林鎮不脛而走:大型古裝歷史話劇《李闖王》當晚將在益林首次公演。是日晚,駐益林鎮及其附近的機關干部群眾、部隊指戰員紛紛聚集廣場,把戲臺圍得水泄不通。

《李》劇一開幕,就是寧武關外營地。天幕左角,人們隱隱地看到了寧武關城的一角。臺上則是闖王營地,闖王的軍旗、軍帳、軍座。闖王的軍威,戰爭的氣氛,立即展現在眼前。那幕后的炮聲,將軍和探子來去馬蹄聲聲聲入耳。李闖王和文武大臣足智多謀、沉著指揮戰斗的英姿,以及李闖王在拿下寧武關后號令各將士直搗北京城的場面,把李闖王誓取北京、推翻明朝統治的不凡氣勢和必勝的信念刻畫得淋漓盡致。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變化,由緊張轉為喜悅,為闖王的勝利而歡欣鼓舞。然后,隨著劇情一幕一幕發展變化,人們漸漸不安和擔心起來。

北京打下了,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自縊煤山,李闖王勝利了,但悲劇亦從此開始了。李闖王和他的將領幕僚們開始驕傲自滿,忘乎所以,驕奢淫逸,以至埋下了悲劇的種子。最終,觀眾在“晨鐘!暮鼓!”“暮鼓!晨鐘!”“喚醒他人!”“喚醒他人!”意味深長的尾聲中,久久地思考著這個悲劇和它留給今人的教訓。

《李闖王》是阿英在鹽阜區創作的影響較大的劇本之一,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1944年,法西斯德國已面臨總崩潰,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中國人民的抗戰離勝利已為時不遠。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要求全黨把城市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同時告誡全黨全軍牢記歷史上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這一年按干支紀年是甲申年,而300年前的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也是在甲申年,故而時在重慶的郭沫若以敏銳的眼光,鑒古觀今,寫出《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于3月19日至22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連續發表,延安《解放日報》隨即予以轉載。毛澤東認為郭沫若寫的雖謂歷史,卻乃時代檄文,于是要求中共中央宣傳部和總政治部通知各根據地黨、政、軍組織學習,并意味深長提出學好該文的目的“也是叫同志們引以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蘇北根據地也不例外地組織學習《甲申三百年祭》。為把這一教育搞得更廣泛、更生動、更深刻、更有效果,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兼鹽阜軍區司令員張愛萍特地約請阿英根據郭沫若的文章精神,盡快編寫一部反映李自成成敗的歷史劇本,以配合黨內整風、開展思想教育,為部隊入城做好思想準備。

阿英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嚴肅的態度、求實的作風對待《李》劇的創作。在戰爭環境下,阿英盡其最大努力,居然也查閱了不少資料,并對李自成、李巖、劉宗敏等起義軍文官武將,崇禎皇帝、吳三桂等重要歷史人物及事件,逐個進行考證、研究。經過反復的構思,阿英于1945年1月開始他的劇本創作,3月脫稿,五幕歷史話劇《李闖王》劇本問世了。

《李闖王》由八旅文工隊排演。阿英對導演計劃和排練工作很關心,邊排練,邊修改,白天看,晚上改,力求劇本的逐步完善。他還按舞臺要求為該劇設計了各場布景、裝置和每個人物的服裝、大小道具,反映出阿英嚴謹、細膩的創作作風。

《李闖王》演出成功后,黃克誠寫信向阿英祝賀。隨后,八旅文工隊根據師、旅首長的意見,到各部隊和地方巡回演出。在鹽阜區就演出30 余場。蘇中地區及一師部隊也請他們去演出多場。廣大指戰員、機關干部和群眾腦海中,對李自成、李巖、劉宗敏、牛金星等劇中歷史人物印象很深。誰要是有驕傲自滿情緒,誰就會被告誡:“要記住李闖王的教訓??!”“你有點像劉宗敏了,要警惕??!”

阿英1946年隨軍北撤,結束了在鹽阜區五年多的生活。他的《敵后日記》(上下冊)翔實記錄了在蘇北敵后的戰斗生活,成為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資料。

猜你喜歡
阿英鹽阜蘇北
鹽阜民歌研究*
宋公堤,鹽阜大地上的歷史傳奇
盛開在“紅色搖籃”里的一朵奇葩——記鹽阜抗日根據地的木刻藝術
CSAMT在蘇北月亮灣地熱勘查中的應用
鹽阜區抗日根據地高等法院的設立及意義
喊一聲蘇北大平原
遭遇男神
顯年輕
八路軍新四軍的蘇北整編始末
抗戰時期蘇北民眾對新四軍的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