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現代詩創作技巧——從聞一多的“三美”主張談起

2012-08-15 00:42宋偉元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江西九江332007
名作欣賞 2012年15期
關鍵詞:三美現代詩新詩

⊙宋偉元[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 九江 332007]

從胡適的《鴿子》開始,現代詩的創作至今已接近一百年。近百年間,中國新詩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繁榮,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詩的流派繁多、色彩紛呈。但由于現代詩出現伊始,詩人們皆以背離傳統為榮,追求創作自由,沒有一個系統的創作理論體系,導致部分新詩的創作走向泛濫和庸俗,這妨礙了新詩的進一步發展。為此,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就當時新詩創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三美”主張。這一主張為新詩提供了圭臬,對當時及后來的中國詩壇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繼“三美”詩論之后,雖然還出現了許多其他的詩學主張,如左“革命詩歌”、“國防詩歌”、“新民歌運動”等。但是真正為大眾所接受,并在藝術的層面形成共識的還是聞一多的“三美”主張。

聞一多的詩歌創作傾向于古典主義,反對放縱,主張理性與節制,強調詩人“帶著鐐銬跳舞”。這“鐐銬”就是要追求“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叭馈痹娬?,建立了新詩的規范,為新詩盡了賦形的使命。

一、音樂美——詩歌語言的節奏

音樂美,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一行詩中音節、音尺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聞一多提出的音樂美,是針對新詩的韻律問題提出的。在當時,由于對文言文學過于“左”傾的抵觸和顛覆,以至于一切與文言文學有重合的內容都被盡量回避,如韻腳就被許多的詩歌創作者所忽略。20年代,冰心根據日本俳句而創立的冰心體,在帶動小詩風潮的同時,更加把詩歌的音樂感這一問題丟進了歷史的灰塵堆里。

文言詩對于格律的要求很嚴,幾近苛刻,對于新生的白話文學而言,如果要求其平仄對仗,嚴格按照平水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詩創作的初期,詩人們多以破壞格律為榮。到了二三十年代,經過了十年創作熱潮的新詩越發隨意,幾乎是隨便說上兩句話,就能冠以詩歌的名義。在這種情況下,聞一多提出了“三美”中的音樂美,并以此作為新月社的詩歌創作宗旨。

今天,現代詩的創作對于韻腳已經不做要求,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又要回歸到20年代那樣幾乎混亂而隨意的詩歌創作狀態。相反,我們更應該學習“音樂美”的理論,并在另一個方面將之體現出來,這就是詩歌語言的節奏感。換句話說,就是詩歌語言內部的旋律,也即語脈。

我們看現代詩佳作,優秀的作品都是節奏感相當強的,以胡適的《鴿子》為例。朗誦一遍,在這首詩中很容易就可以讀出來一條很鮮明的語脈線索,不管是從情緒的抒發上,還是在語法結構上,始終都有二字或四字一落的節奏,經過劃分,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晰:

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只|鴿子/在|空中|游戲/看|他們|三三兩兩/|回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

從第一行開始,就形成了占全詩主題的四字一頓的節奏。四字一頓相對于閱讀來說,是最容易接受的節奏。如最初在《詩經》里常常出現的四字一句、千字文的四字一頓、駢文的四六句式,又如許多詞牌中,也會采用四字一頓的節奏,這都是為了在便于閱讀的同時易于朗誦。反觀部分現代詩,沒有節奏,沒有優美的意象,這樣的詩歌,誰會喜歡呢?

要培養節奏感,語感很重要,這個可以從平日的閱讀中訓練出來。大家可以多讀多看,結合作者在語言中賦予的情感。朗誦是培養語感的好辦法,因此,詩朗誦對鍛煉詩歌寫作中的節奏感,是一個很不錯的練習方法。當然,光擁有節奏感是不夠的,我想如果刻意地在字數或者語法上進行要求,那樣不但會中斷詩意,也會顯得很呆板。我認為,在創作的時候,應把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語言當中。僅有節奏,沒有感情,那樣的詩歌如同一只沒有靈魂的泥人。

二、繪畫美——如畫的詩歌意象

繪畫美,指詩歌的詞藻要力求美麗、富于色彩。聞一多提出繪畫美,是針對當時某些詩歌語言粗糙鄙陋,時下所說的口水詩、垃圾詩或下半身詩歌便屬此類。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即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F代詩中,意象的運用,不求形似,而講求神似。即不求客觀、外形的逼真準確,而求內在神韻的暗合與默契。下以聞一多的《口供》為例作一分析:

我不騙你,我不是什么詩人,/縱然我愛的是白·石·的堅貞,/青松和大海,鴉背馱著夕陽,/黃昏里織滿了蝙蝠的翅膀。/你知道我愛英雄,還愛高山。/我愛一幅國旗在風中招展。/自從鵝黃到古銅色的菊花。/記著我的糧食是一壺苦茶!/可是還有一個我,你怕不怕?/蒼蠅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我們把文中加點的幾組意象串聯起來,可以看出后面的“蒼蠅”、“垃圾桶”和前面的幾組意象是不和諧的,再聯系題目,不難體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復雜的愛國情感。

意象的運用存在兩個很容易犯的錯誤:一是立足于自己的感受進行的意象與實體的掛鉤,作者自己知道,意象要表示什么,但是沒有把二者之間的聯系呈現給讀者,或者說,沒有讓讀者融入到自己的創作思路中,整首詩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思維世界里,這樣會導致自己寫得津津有味,而讀者不知所云;二是如于堅所說,“沒來由的A既是B”,即將兩個沒有任何感情聯系和共同特征的事物或情緒進行強行掛鉤,這樣嫁接的效果是,整首詩純粹是意象的排鋪堆砌,充滿了矛盾和困惑,讓讀者感覺高深莫測、不可理解。

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這兩種情況。首先是要從自我化的寫作中跳出來。詩歌不是單單寫給自己看的,文學接受的過程是作者和讀者互動的過程。不管是暗示還是隱喻,至少要給讀者留下可以去解讀的線索,比如說營造的意境,比如說一些明顯的暗示,比如說一些語言的引導。其次,意象的運用在某些流派中還會走向兩個極端,即沒有意象或者晦澀艱辛的元素化寫作,沒有意象的詩歌,如“梨花體”的部分。而元素化寫作的詩歌,一般出現在長詩中,比如說海子的《太陽七部書》。對于詩歌初學者或是造詣較低者,切忌去追求這種極端,因為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我們在創作中,應盡量選用合適的、準確的、擁有美感的意象,避免嘩眾取寵。

三、建筑美——詩歌的分行技巧及其他

建筑美,主要指從詩的外形要顯得整齊,節與節之間要勻稱,行與行之間要均齊,雖不必呆板地規定每行的字數相同,但相差不應太大。聞一多最初提出建筑美的主張,是提倡每節固定行數,每行固定字數,隔行押韻或者每節頭兩句和最后一句押韻這樣的新格律詩。我們在這里講的“建筑美”,并非當初聞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而是細化為詩歌的分行問題。

在反現代詩的人群中,有一個觀點最為扎眼,即認為現代詩就是把一段話隨便分行,讓人看不懂。說這話的人很明顯沒有認真地去接觸和深入研究過現代詩。其實,現代詩的分行是有講究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現代詩分行的一些基本講究:

1.按思維邏輯分行 這是最簡單,也最常見的分行方式,一行詩就是一個思維邏輯的進行過程,下一行詩和上一行詩間有明顯的邏輯界限和承接關系。這在初學者中最為常見,在20世紀之前的外國詩人中也很常見。如雪萊的《秋:葬歌》,因為比較常見且容易理解,在這里不做深入分析。

2.按語脈進行分行 這在詩歌創作中,屬于高一些的技巧。我們在前面提到的語脈問題,并不僅僅是通過詞匯的語法節奏來完成的,也需要通過分行來達成。比如詩句之間的字數懸殊太大,或者內容太多,情感的密度分布不均,可以通過分行來將一行切成兩行。這樣的分行對于語感和語言的把握要求比較高,切分的好,會渾然天成不留痕跡,切分的不好,會讓整首詩變得破碎,字句拗口。必要的時候,在切分之后,還需要加以潤滑和引導。比如西川的《在哈爾蓋仰望星空》:

有一種神秘你無法駕馭/你只能充當旁觀者的角色/聽憑那神秘的力量/從遙遠的地方發出信號/射出光來,穿透你的心/像今夜,在哈爾蓋/在這個遠離城市的荒涼的/地方,在這青藏高原上的/一個蠶豆般大小的火車站旁/我抬起頭來眺望星空/這對河漢無聲,鳥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瘋狂地生長./馬群忘記了飛翔/風吹著空曠的夜也吹著我/風吹著未來也吹著過去/我成為某個人,某間/點著油燈的陋室/而這陋室冰涼的屋頂/被群星的億萬只腳踩成祭壇/我像一個領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膽子,但屏住呼吸

在這首詩里,第三四行、第七八九行、第十六十七行也是一樣的,通過語脈來斷行,但是這里還是用到了一個模糊化的互文技巧,比如說第七行和第八行的斷行,把“地方”放在第八行之前,一方面是為了強調上下兩行對于這個“地方”的修飾。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古詩中互文的技巧,告訴讀者,這“地方”遠離城市,在青藏高原上,在一個蠶豆般大小的火車站旁。同樣的,第十六十七行的斷行,一方面是每行字數的考慮,另一方面,“點著油燈的陋室”單獨一行,也是強調和連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詩歌邏輯:我—陋室—被群星踩成的祭壇—領取圣餐的孩子—我的虔誠和向往。

3.其他分行技巧 比如說按照作者特有的意圖,讓分行的動作也成為詩歌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的技巧比較偏門,并不能構成普遍性的規律,多出現在哲理詩中,通常表現為把一個整體的意象拆分開,通過對文本的割裂,造成巨大的想象空間和哲理思考,從而形成巨大的張力,如非馬的短詩《鳥籠》。這首詩乍一看肯定有很多人會說,這也算是詩嗎?可是我們仔細地看看就會發現,這樣的分行很有講究。以單純的動作或語素成行,每一行的內容都是簡單、純凈的。這與其他很多詩歌詩意模棱兩可、賦予意象或語言多重理解可能性的美學追求形成鮮明對比。

我們看:/讓鳥飛/走

這里,飛和走,分開兩段,那么就完全不是我們所說的一個“飛走”所能包含的內容?!帮w”可以是動詞,也可以做狀語;“走”可以是動詞,也能夠做狀語,甚至因為另起了一行,所以“走”的主語就擁有了多重可能性,可以是鳥,也可以是自己,也可是兩者兼具。

把自由/還給/鳥/籠

這個被還給自由的對象也可以是鳥,也可以是籠,也可以兩者皆是。這樣的可能性,才是全詩的主題。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解讀,這首詩如果深究的話會有無限的可能。非馬在老年時曾經兩次回顧這首詩,第一次改成了“把自由/還給/天/空”,第二次改成了“鳥籠也是天空”。

學習現代詩,“三美”的主張是無法回避的存在,也是值得深刻領會與恪守的創作原則。承上才能啟下,繼往方能開來,求知的道路上,應有繼承,有發展,有創新,我們的事業才能進步。

[1]聞一多.詩的格律[N].北平晨報·副刊,1926-05-13.

[2]于堅.拒絕隱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三美現代詩新詩
明確文體 指明路徑 解密詩語
新詩之頁
新詩之頁
新詩之頁
破解現代詩的路徑:我們試讀幾首好詩
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三美”
新詩畫
從“三美”理論看杜甫隴右詩的翻譯
許淵沖的“三美”理論視角下《上邪》三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
淺談高考記敘文的“三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