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成絕響的黑龍江單鼓藝術——黑龍江單鼓藝術述略

2012-08-15 00:46薛成榮
黑龍江史志 2012年8期
關鍵詞:曲牌黑龍江藝人

靳 蕾 薛成榮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單鼓燒香,又稱太平鼓、答祖宗、唱家班、唱陰陽戲等。曾在黑龍江農村廣泛流行。單鼓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它燒“愿香”以酬神祭祖、免災除病、祈求昌盛;燒“樂香”以歡慶豐收、祝賀婚嫁、慶幸平安,又稱“太平香”,多在中秋節至年末、正月至端午節期間活動。前者稱“秋香”,后者稱“春香”。單鼓在表演時,不僅親戚朋友前來“送禮”(上禮錢),而且附近村屯、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都來看熱鬧。

單鼓的形成、沿革及傳入黑龍江地區的確切時間已無從查考。但有關史料及口碑可以證實,清代中葉,單鼓已在黑龍江地區廣泛流行。呼蘭縣單鼓藝人孫明遠(1921—)介紹說:“祖父輩五人孫萬富、孫萬貴、孫萬榮、孫萬華、孫萬年(人稱五位爺)于清咸豐初年(1851)便在呼蘭府掌壇燒香,經?;顒佑谔m西、青崗、明水、綏化、巴彥、肇東等地。父親孫德發、叔父孫德財繼承父輩技藝也掌壇燒香,于同治、光緒年間活動在同一地區?!泵駠迥辏?926)出版的《雙城縣志》也將單鼓的祭祀、表演等情形做了描?。骸皾h軍旗人祭祀曰燒香,每因許愿而舉,祭前一日晚在院內懸掛畫像神位數軸及家譜,設香案,陳供品,招跳單鼓者,頭戴繡帽,身著長裙,手執皮鼓,在香案前擊鼓唱舞,為能博先祖之歡心。祭畢移神像于室內。祭之日跳單子鼓者,又來如前狀?!泵駠辏?943)《牡丹江風土志》載:“打單骨,亦名跳大神,祭神時,在室內西炕懸宗譜,或木室,前設香案,燃蠟焚香,及供品等,門外設一斗,盛高粱,插一旗,名七星壇。跳時四人,多至十二人,鼓有柄,并有使鞭名曰‘霸王鞭’,且唱且誦,有就地十八滾之名。歌詞分九腔十八調,亦為一種巫俗?!?/p>

關于單鼓的類別,有人說“單鼓分為八旗香、跳家神、漢軍旗香、民香四種”;也有人說:“單鼓分大八旗香、漢三旗香、民香三種”等等。經反復調查研究證實,單鼓實際只有兩種:一為漢族人燒的民香;二為漢軍旗人燒的旗香,稱“漢軍旗香”。漢軍旗人,俗稱漢軍八旗,即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屬于滿族,故可以認定單鼓為漢滿兩族共有曲種)。但旗香是清初形成八旗漢軍群體之后由民香脫胎而出。西清著《黑龍江外記》卷六載“漢軍舊家祭先有燒香禮,亦春秋舉行”可資佐證。因兩者大同小異同屬一類,所以黑龍江許多單鼓香班和藝人,民香旗香都會燒,如海倫的惠忠義、劉忠堯,呼蘭的云維廷、云繼武兄弟,巴彥的單鼓藝人張廣文之父“張三郎”,民香藝人范景田等都曾為旗人燒過香。因為兩者都用漢語演唱,演唱內容大體相似,運用的曲牌、鼓點子基本相像,表演形式均為站堂鼓、跑圈子、坐堂鼓,其動作、舞蹈、武術、雜技等亦相當,服飾除末鋪鼓(送神)外,余鋪皆穿灰色和深藍色長衫,道具皆用大小單鼓、霸王鞭、鍘刀、流星、兩節棍、七節鞭等。旗香、民香的差異主要是,漢軍旗人漸習滿族風俗和祭祀禮儀,在婚娶時有燒香的風俗,與滿族婚娶時有薩滿參與的習俗相似,漢族則無。旗香祭具中使用的花紅桿子與滿族薩滿跳神所用的索羅桿子相像,民香則不用此物。旗香中有時夾雜滿語,如“訥家”(娘家)、“瑪訥”(媽媽)及“滿漢文字寫得清”等景物描寫,民香中沒有這樣的詞句,民香多為十二鋪鼓由三人演唱半天一宿,或只一宿;旗香多為二十四鋪鼓由二人演唱一天一宿,都必須在雞叫前完成。

民香的十二鋪鼓為:開壇鼓、請九郎、開光、過天河、接天神、闖天門、亡魂圈子、接亡魂、安座、排張郎、請灶王、送神。其中《闖天門》后半部分的“軍師點將”可分出來單列一鋪,《亡魂圈子》后半部分的“過山”也分出來單列一鋪,使整臺香變為十四鋪。旗香的二十四鋪鼓為:開壇鼓、安天策、請土地、請五月師傅、開光、擺桌張、下廣陵、請九郎、批文、過天河、指路、闖天門、點將、搭棚、接天神、請地神、亡魂圈子、安座、排張郎、請灶王、化神、打刀、送神。

單鼓的演唱內容主要是把天上的神仙、地下的亡魂都請到家中來赴宴,之后一一送回。值得提及的是,神譜(唱詞)中演唱的九郎神幾乎貫穿始終,每鋪鼓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并分若干段落。許多鋪鼓有比較生動的人物,如《請九郎》中的白馬先鋒、九郎神,《亡魂圈子》中香主的爺爺奶奶、老少墓童。尚有比較具體情節,如《過天河》中九郎神騎龍馬闖過天河的經過,《過山》中老少亡魂依次闖過十座大山。更有著較為逼真的情境描繪的,如《闖天門》中九郎神“闖十層天門”、“夸天宮”,《軍師點將》中玉皇大帝“排執事”、“啟程下天”。除必須唱的“內路鼓”外,還有可增可減的“外路鼓”,如穿插進來的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十大賢良、各種勸人為善的唱段,《排張郎》、《孟姜女哭長城》等被稱為“掛匾”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前者故事情節最為生動,講述張云昌家大業大,終日游手好閑。一次游鬧時遇到了一個好吃懶做的風塵女子李海棠,兩人勾搭成奸。在李海棠的挑撥唆使下,張云昌將其妻丁香休了,娶過李海棠。丁香流落四方,苦度春秋。三年后,張云昌將家業敗盡,家中又起大火,李海棠被燒死,張云昌被砸傷,淪為乞丐。一日,他無意中討飯到丁香門前,見到了丁香,并將往日與李海棠合謀陷害丁香之事說了一遍。丁香出于仁義之心,把張云昌叫進屋內,并為他做了一碗疙瘩湯。見此情景,張云昌悔恨交加,無地自容,撞灶而死。

單鼓的表演形式可分為站堂鼓、坐堂鼓和跑圈子三種。站堂鼓統稱為站鼓、由二人或三人執大鼓站著演唱。坐堂鼓,由二人或一人執大堂坐唱。跑圈子統稱走鼓,由一人執小鼓與二人或三人執大鼓跑圈子演唱,也可由二人執大鼓跑圈子演唱。并有動作、舞蹈、武術、雜技等穿插其中,也常摹仿某些人物的音容笑貌,但它主要還是靠唱來講故事。

單鼓的唱腔結構形式為曲牌體,被黑龍江單鼓藝人用過的曲牌約六十余支。有些單鼓曲牌是許多先輩單鼓藝人切磋琢磨、反復實踐從原有的曲牌(母曲)中派生出來的。如由“慢四棒”派生出來的“緊四棒”、“四棒鼓”、“四棒腔”,由“觀天河調”派生出來的“反琴調”等。派生是單鼓藝人對單鼓音樂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不僅使單鼓增加了曲牌數量,而且拓寬和增強了單鼓曲牌的表現力。單鼓亦從兄弟曲種、劇種、民歌中吸收來的曲牌,被普遍應用的有十余支。其中有的已形成了通用于許多鋪鼓的主要曲牌,如來自二人轉的“咳嘛咳調”(本名“小武咳”、“文武咳咳”);來自拉場戲的“游陰調”(本名“紅柳子”);來自皮影戲外調的“小派調”等。單鼓曲牌結構獨到,特色鮮明,不論是雙句體或單句子,又都以前半句唱正詞、后半句為正腔,且都穿插了鼓點子當過門。在黑龍江單鼓藝人用過的六十余支曲牌中,也含有當代單鼓藝人的新創作。如海倫縣單鼓藝人惠忠義、劉忠堯創作的“闖中央”,不僅單鼓味兒十足,而且旋律新奇、節奏明快,好學好唱好聽。拜泉縣單鼓藝人范景田的老師戴忠山與同香班藝人創作的“勾灶調”,其母曲也是雙句體,但在實地演唱時,他并不簡單地套唱新詞,而是根據不同唱詞需要聯綴演唱它的各種變體,即統一又富于變化,使之取代了原用的“辭灶調”。

單鼓的演唱形式有四種:獨唱、對唱、一領一和、一領眾和。除獨唱外,后三者都是互相銜接的。主要是領唱與和唱是在對方的尾字時進入,這種“魚咬尾”式的銜接,聽來緊密,連綿不斷,沒有茬口。單鼓的演唱,同樣講求氣息充足,發自丹田,善于使用偷氣,快吸氣,淺吸、深吸等方法,追求吐字準確、清晰,但咬而不死,依字行腔潤飾母曲使之字正腔圓。單鼓藝人特別注意彼此之間的不同韻味,因而各有風格。單鼓藝人既要會唱,還要會表演,模聲擬形,活靈活現。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后,在黑龍江境內的解放區,由于單鼓涉嫌為迷信活動,基本停止演出。個別地區的新文藝工作者把單鼓當做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采錄過單鼓音樂。如1948年東北書店在佳木斯市印行的中國音樂研究會編《東北民歌選》中輯入了單鼓曲牌。

新中國成立后,演唱內容煥然一新的單鼓相繼涌現,曲目中上場的演員增多,歌舞成分加濃,且常?;龌氲匕缪萑宋?。如海倫縣單鼓藝人惠忠義、劉忠堯演唱的新單鼓《春耕時節》,綏化縣永合村農民業余劇團演出的新單鼓《控訴封建婚姻》等,受到業內人士和觀眾的好評。拜泉縣單鼓藝人范景田參加了黑龍江省文藝工作團,他與請來的惠忠義、劉忠堯向該團有關人員傳授單鼓技藝,創作演出了由崔嵐、黎朗作詞的《歌唱黑龍江》,引起文化部門領導和廣大觀眾的注目。1953年,黑龍江省文藝工作團參加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文藝工作團第二團,他們演出的由魯琪作詞的單鼓《慶豐收》,受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戰員的歡迎,回國后參加東北區第一屆戲劇、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獲集體表演獎,范景田獲教學成績獎。1956年,呼蘭縣白奎區孤榆樹農民業余劇團創作演出的新單鼓《跳起單鼓唱豐收》,參加黑龍江省民間藝術會演獲演出獎。1960年后,還出現了以單鼓音樂為基礎創造的新劇種,或以單鼓曲牌為素材創作的歌曲,如明水縣劇團創作演出的單鼓戲《木匠迎親》,黑龍江省歌舞團郭頌演唱的以單鼓曲牌為素材創作的歌曲《串門兒》等等。

對單鼓藝術的挖掘、研究雖斷斷續續,但一直受到有關人士的關注。1957年,音樂出版社出版了陸逵震在黑龍江省搜集整理的《單鼓音樂》一書。1957年5月25日至6月25日,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組成調查組深入雙城縣的農豐、青嶺、希勤等地調查采風,對雙城的漢軍旗香做了全面的調查和搜集,寫出了《雙城漢軍旗香<太平鼓>調查報告》和神將(單鼓藝人祁鳳樓、閆太思、張繼勤)的情況介紹,由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印發。黑龍江省歌舞團李松華等人在六十年代經常到民間挖掘整理單鼓藝術,并先后寫出了《單鼓藝人范景田》、《談傳統單鼓的演出》、《單鼓名稱及形制初考》、《東北跳神及神鼓初考》等文章,于八十年代陸續發表于《黑龍江音樂舞蹈通訊》、《藝術研究》刊物上。1979年8月,松花江行署群眾藝術館和呼蘭縣文化館在呼蘭縣舉辦了單鼓挖掘學習班,邀請十六位單鼓藝人用了十五天的時間,把民香、旗香按舊時燒香的程序,從頭到尾進行了錄音,并對單鼓藝術作了比較全面的采訪,會后整理的《單鼓音樂》一書由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編印出版。八十年代初,中國文化部、中國舞蹈家協會、北京舞蹈學院在哈爾濱召開東北民間舞蹈研究會,特邀單鼓藝人范景田到會做了傳統單鼓示范表演,范景田還當場傳授了一些單鼓唱詞、鼓技和唱腔。

目前,省內已沒有單鼓演出活動。藝術研究專業人員對采集、錄制、整理的單鼓藝術資料仍在深入探索研究中。

猜你喜歡
曲牌黑龍江藝人
曲牌的傳播與傳承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曲牌性視角下的器樂曲《海青》
黑龍江蒙古族古籍考錄
“《常用曲牌新譜》出版座談會”在本社舉行
老藝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藝人
昆曲曲牌與昆笛演奏
“守藝人”孫曼亭: 慢漆坊里聲聲慢
羨慕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