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地禁區稻花香——記黑龍江農墾科學院寒地水稻專家徐一戎

2012-08-15 00:46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宣傳部
黑龍江史志 2012年8期
關鍵詞:寒地農墾北大荒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宣傳部

徐一戎先生系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終身不退休研究員,我國北方水稻科學技術協會榮譽理事長?,F任省農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八一農墾大學兼職教授、省水稻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務。他1924年出生于遼寧北鎮,畢業于原奉天農業大學和東北大學農學院,1951投身于北大荒的開發建設,曾任農業技術員、副場長、總農藝師等職。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省特等勞動模范等稱號,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徐一戎先生兩次榮獲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

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雖四季分明,卻冬寒春涼,無霜期短,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水稻不能高產的禁區。60年來,黑龍江農墾科學院水稻專家徐一戎沿著實踐出真知的探索之路,在70多個水稻農場和全省30多個市縣的稻田地里累計走了8萬多里的路程,寫出論文、筆記和有關水稻研究資料318本計2300多萬字。在我國寒地水稻開發史上,他首次創造了寒地水稻直播畝產千斤的高產紀錄,首次提出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術,首次提出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術,首次完成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系統研究,首次提出寒地水稻主莖11葉品種生育葉齡診斷技術模式圖,首次繪制出寒地直播水稻畝產千斤栽培模式圖,首次編制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圖例。

隨著一系列制約寒地水稻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黑龍江墾區寒地水稻生產實現了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從1984年至今,黑龍江墾區改造了1000多畝低洼易澇低產田,徹底打破了麥豆一統天下的種植業格局,實現了種植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墾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由1984年前的21.6萬畝,發展到2011年的2182.4萬畝,水稻單產、總產分別由159.7公斤/畝、0.4億公斤提高到單產586公斤/畝,總產255.8億斤,水稻總產已占全墾區糧食總產量的62.8%。

1988年以來,黑龍江墾區累計推廣應用徐一戎先生的水稻栽培技術面積近2億畝,累計增產糧食600多億斤。徐一戎被稻農和群眾親切地譽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

徐一戎勵志高寒地區水稻發展的歷程,也是他熱愛祖國、奉獻人民的歷程。

稻緣結自北大荒

1950年初,徐一戎來到了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當他走遍確定要開發建設的十多個農場荒原時,高興地發現這些地方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塊,心里萌發了想在這里研究發展水稻的意念。這一想法得到領導支持后,他高興地找到了讀大學時有關水稻栽培方面的資料,又四處搜尋,利用半年多的時間跑遍了中國北方幾個省,搜集到了938個水稻品種,開始了《高寒地區水稻品種資源研究》的課題。通過幾年的研究實驗,他又篩選出142個品種試驗,并采取了一些常規技術措施,有30多個品種超400斤,最高達到484斤。

在1969年,隨著十年動亂,他被遣返老家遼寧省“插隊落戶”。徐一戎在回家務稻的第一本筆記扉頁上寫上了這樣一句話:“我最美的心愿是研究水稻”。在家鄉土地上,這美的心愿終于結出了希望的果實。他回到家鄉的第二個年頭,全縣50多個村大約10多萬畝水稻平均畝產提升了124斤,震驚了那里的縣官、村官和隊官兒。這年冬天,縣里召集了各鄉鄉長、村長、隊長,在縣俱樂部濟濟一堂,讓徐一戎講水稻增產栽培技術。

一天,徐一戎正在一塊稻田地頭上和邴萬才查找產量低的原因,北大荒合江實驗農場來了兩名干部,一見到徐一戎便高興地說,老徐,你平反了,領導讓我們來接你回去呢!邴萬才一聽,說道:大黑個子,你不能走,我們早就給你平反了。來接徐一戎的北大荒干部說,老徐,你一平反還是干部身份,戶口和檔案都在北大荒呀。

徐一戎決定回去。他想的不是什么干部身份,也不是檔案,他想的是北大荒那片神奇的黑土地,他一下子想起參加勘測過的梧桐河、綏棱等十多個農場水資源豐富,適于種水稻,在那里研究水稻增產的價值更符合他那美好的心愿。

開啟高寒禁區種稻大門

1974年早春,徐一戎重返水稻所,先后接受了農業部下達的寒地水稻直播高產和防御冷害兩個課題,開始了直播水稻高產的試驗。

他利用珍藏的730多份育種材料開始研究。他和助手丈量出6分地,定名為品種資源“小區”,按品種特性,分成三個熟期類型進行試驗。徐一戎認為寒地水稻種植的關鍵性問題是如何解決抗御冷害問題。他帶著助手,傾入全部心血研究這一難題。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徐一戎選擇出20多個有希望的品種進行了耐冷性試驗。條件有限,他們就將秧苗栽在60多個花盆10多個木槽里,放在經過處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驗耐冷性能。同時,他們采用不同的調控措施,從中篩選適宜北大荒的耐冷品種。同時,徐一戎采用調控手段,讓分蘗早發,讓長穗期提前錯過低溫段。徐一戎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大膽的第一步實踐證實,北大荒地處寒地稻區。這里前期升溫慢、中期高溫時間短、后期降溫快。他把握了當地氣溫規律,著手預報水稻低溫敏感期;明確了水稻生育及栽培界限時期,開始選用適于當地溫度條件的耐冷早熟高產品種;他以葉齡生育進程和長勢長相為指標進行計劃栽培,以肥、水、植保為主要手段,適時調控水稻生育,在減數分裂期中確保水稻安全抽穗成熟。在8畝試驗田中,徐一戎使用合江19號品種,創造了直播水稻畝產千斤的紀錄。這消息很快傳遍了北大荒,傳進了北京,傳遍了全國。

1984年初,徐一戎主持的水稻高產技術開發研究列入國家科委三江平原農業區域綜合開發治理科研攻關計劃,時限為1984-1985兩年,產量指標為畝產300公斤?;c選在完達山八五O農場一隊。這里種過幾年水稻,雖然產量只有二三百斤,畢竟有一定基礎。早春四月,徐一戎就帶著助手趕到一隊。他們租到了當地職工的一個住處,擠住在一套磚房里。撂下鋪蓋,徐一戎就頂著春寒去看地。這算什么地喲,面積不小,940多畝。砂質草甸白漿土,不是坑,就是包,沒多少平的地方。隊長說,這里種旱田,十年九不收,種水田有二三百斤的產量。助手一聽發愁了。徐一戎卻十分滿意,他連叫好,助手不解。徐一戎一字一板地說:“你說,咱們干什么來了?!敝终f:“試驗??!”“這不結了。種地挑好地,試驗找薄地。這白漿土有啃頭,咱就是要在這近千畝地上樹個樣板,讓北大荒的1000萬畝澇洼地翻個身”。一年里,徐一戎有3個多月的時間,住在完達山下的小屋里,領導了近千畝水稻直播計劃栽培的全過程。制約寒地水稻種植的瓶頸難題解開了。在北大荒最具代表性的千畝低產田塊上,徐一戎再一次獲得巨大成功。1984-1985兩年間,八五O農場一隊千畝推廣田,平均畝產303.4公斤,實現了畝產300公斤的計劃指標。其中,1985年全田平均畝產369.9公斤,是這個農場前三年水稻單產的3倍,成為北大荒水稻有史以來單產最高紀錄。

改寫中國寒地水稻的歷史

1981年,日本農民藤原長作為報答中國農民撫養日本遺孤之恩,通過中日友好協會的聯系來到了方正縣德善鄉。藤原長作帶來了北海道水稻栽培技術,在第二年試驗成功了。

一時間,黑龍江墾區稻作走哪條路倍受關注。作為北大荒稻作技術支撐的徐一戎一言九鼎。此前,北大荒水稻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嚴格遵照徐一戎等專家的規劃,全程實行專家導航??墒钱斵r墾總局領導與徐一戎對話時,運籌良久的徐一戎果斷地否定了自己:“旱直播打破了‘北大荒種不出高產稻’的觀點,大面積高產只有走旱育稀植之路,通過旱育壯苗在插秧前搶回300度以上活動積溫,才能在北緯45度以上創造大面積水稻高產?!?/p>

徐一戎把一個科學家對祖國、對北大荒、對農民的博大之愛全部融入了水稻事業的發展之中。在決策層的部署下,南興(興凱湖農場)北查(查哈陽農場)雙基點實驗成為攀登寒地稻作高峰的兩個階梯。但自1985年起,徐一戎等科技人員推行新法,大部推廣區連連失利。當年,寒地水稻種植戶們習慣了直播的傳統方式,旱育稀植技術推廣參差不齊。按照大農場與小農場的出租、發包合同,小農場必須執行大農場推行的配套高產模式和新技術,以確保全墾區規模經營和大面積均衡增產。旱育稀植列入了每年的承包合同??墒强鄞笈?,筑秧臺,購秧盤,當時畝投入就需要100多元。老百姓看不準的,誰舍得大投入。一些種稻戶,上午當眾簽訂了新技術推廣合約,下午照樣躲著人“大把揚”。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壯,栽培失時,產量不高,關鍵性技術不到位。那些日子,徐一戎寢食難安,眼睛熬紅了,嘴角起泡了,雙腿也腫了起來。

一個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讓徐一戎想到了更多。一個好的成果不一定就有好的結果。要讓千家萬戶接受,科技工作者需要做更多更細的工作。在1993年他和他的同事們綜合組裝形成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即旱育秧田規范化、旱育壯苗模式化、本田管理葉齡指標計劃化,提高應變技術能力,使用栽培技術調控水稻生育,達到安全抽穗、安全成熟,確保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益。

一場“旱改水”的戰役在千里北大荒全線鋪開,徐一戎往來于80多個國有農場,教剛剛學種水田的職工栽種技術。1992年至1999年全墾區旱改水田近1000萬畝,每塊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黑龍江墾區有水稻戶68000戶,幾乎所有人都接受過他的指導。

從1985年到1991年,黑龍江墾區水稻旱育稀植累計推廣2206萬畝,占這7年水稻總面積的46.8%。1985年水稻面積為38.9萬畝,平均畝產369.7公斤,到1991年水稻面積發展到102.7萬畝,平均畝產達到534.9公斤,分別增長了164%和44.6%。稻農普遍反映,1畝水稻等于2畝旱田的產量、3畝旱田的產值、4畝旱田的效益。過去好些人抱著直播不放,念念不忘漫撒籽?,F在說“讓我直播也不干了”。

1991年底,大轉折出現了。牡丹江分局上下同心,形成了來年翻一番的呼聲。徐一戎坐不住了。12月底,徐一戎頂著“大煙泡”趕到牡丹江分局。他親臨大戰之前舉辦的水稻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員培訓班,為參會的148名骨干連講了7天課。他還是不放心。第二年4月,他再次趕到這里,前后奔波16天,行程2400公里,到10個農場、34個生產隊的秧田、本田面對面地講要領,手把手地教操作。他不顧勞累,應邀參加4個農場座談會、7個農場報告會?!叭痹耘嘈录夹g、“三化”栽培的根本環節、“三化”栽培的操作等技術要領傳遍了千家萬戶。過去直播水稻畝產四五百斤,就當作新聞四處傳,如今,采用“三化”栽培,畝產千斤不解渴了?!叭焙芸鞆霓r場傳進了農村,好多農民爭著比著搞起了“三化”栽培。

在黑龍江墾區水稻面積由150多萬畝迅速發展到1000萬畝的8年間,年均增長速度達150多萬畝,最高年份達200多萬畝。1999年,黑龍江墾區水稻首次實現“雙超千”目標: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平均畝產超過1000斤,水稻生產登上了新的高程。當年黑龍江墾區水稻面積為1029萬畝,是旱育稀植推廣前3年(1982-1984)平均水稻面積的45.7倍;平均畝產502.5公斤,是旱育稀植推廣前3年平均畝產的3.2倍。

十余年間,徐一戎在試驗、示范、普及的基礎上,推出了“旱育秧田規范化、旱育壯苗模式化、本田管理葉齡指標計劃化”的全盤計劃。自此,《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開始在黑龍江墾區全面鋪開,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新疆、寧夏等省、市、自治區大面積推廣。徐一戎創造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填補了國內寒地水稻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一等獎、黑龍江省長特別獎。

水稻創新永無止境

永不滿足,不斷前行。88歲的水稻專家徐一戎,一直到現在,依然走在北大荒的田埂上。他說:“我覺得我的身體還能自己走到水稻地頭,為稻農現場服務,所以我堅持每年多下農場幾次,親自到地頭查看稻情”。農墾總局、農墾科學院領導考慮到他的歲數太大,怕發生意外事情,勸阻他不要下去了。他十分理解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好意,所以,他以后每次下去的時候便寫個紙條放在自己的上衣衣兜里,紙條上寫著:“徐一戎自愿來的,發生意外自己負責,與別人無關?!彼褪沁@樣的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一位心里時時裝著稻農卻唯獨沒有自己的老人,一位永遠也離不開北大荒的水稻的老專家!

60年里,徐一戎從無懈怠,攻克了一個難題,又沖刺另一個難題。他對水稻的追求永無止境。打破了禁區,北大荒能種水稻了,他覺得不夠,開始向千斤稻沖刺;千斤稻實現了,他覺得水稻單產還有向上的空間,開始扣動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大門。在大面積推廣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的同時,他就開始了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研究。近年來,他又主持了寒地水稻高產優質群體素質標準及調控技術研究,最終又取得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研究成果。在他的心中總是舊課題還沒有結題,新課題已經開題。

在1994年初,著眼于國內外市場的徐一戎就提出并主持了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研究課題。他集中北大荒南北四場一所的力量,奮力攻關。這一課題集品種、農時、土壤、育苗、密度、施肥、灌溉,以及收獲后的干燥、貯藏、加工等于一身。14個子課題如同14張網,形成了“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主要技術規范”,為北大荒的水稻登高張開新翅膀。

這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為進軍超級稻夯下了基石。經1997-1998年黑龍江墾區5個分局、23個農場的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469.4萬畝,新增總產值3.8億元。徐一戎所在的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被黑龍江省定為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依托單位。

我國著名水稻專家、江蘇省人大副主任凌啟鴻心系黑土地。起先,他并不十分相信寒地水稻能有這么高的產量。他先到牡丹江分局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那里溫度相對較高,不具有代表性。后來,又一個秋天,凌啟鴻帶著兩位博士生,專程來北大荒考察。徐一戎陪著他們來到二九一農場,隨手畫出一張水田分布圖,介紹說:“這個場的水稻,你隨便選,隨便看,隨便查?!绷鑶Ⅷ櫤退膶W生,隨機選了幾個地方,畝產均在1000斤以上。這回,凌啟鴻一行人信服了。在中國,凌啟鴻是葉齡診斷模式研究第一人,但是在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技術研究上,在1000多萬畝全面推行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上,徐一戎走得更遠。

據資料調查,在北緯45度線以北,只有北大荒創造了全面積水稻平均畝產千斤的產量。1999年,北大荒當年涌現小區累加96萬畝稻田,平均畝產600公斤以上。2004年,858戶的8.2萬畝水稻平均畝產700公斤以上。

2001年,78歲的徐一戎開始了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群體素質標準及調控技術的研究。在幾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徐一戎開始將個體標準轉為群體標準,將大類標準細化,所有指標系統化,提出了一系列群體素質標準,并以葉齡診斷栽培技術為核心制定了群體調控的相關措施。徐一戎以農墾科學院水稻所為中心基點,在4個農場設定攻關基點,迅速打開了大面積提升產量的途徑。這項課題把傳統的種、管、收流程式栽培技術,發展成為群體葉齡診斷、指標評定、群體調控的栽培技術新體系,拓寬了水稻提質增效的新空間,可使大面積水稻產量提高8%左右。

為了這項課題,徐一戎先后翻譯總結了150多萬字的技術材料,制定了總分實施方案。黑龍江墾區在2003年開始示范這項技術,2004年—2005年進入大面積示范。目前,這項成果已成為北大荒的水稻生產將進一步提升的主要技術支撐,2010年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黑龍江省重大效益獎即省長特別獎。

暮年之志 捐贈百萬元發展水稻科研

徐一戎的節儉是出了名的,現在北大荒博物館還至今保存著他用了幾十年的一個文件包、一個圓珠筆和一個放大鏡。一臺單缸荷花牌的洗衣機用了30年,幾套老式的衣服也已經穿了10多年。他下基層從來都搭乘方便車,凡是有車接他,他就不報銷差旅費。1997年以來,僅不要的講課費和不報銷差旅費補助就達30余萬元。他曾深有感慨地說:“搞農業科研不容易,農民種地更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呀?!?/p>

1989年1月徐一戎退休了??墒潜贝蠡牡牡巨r離不開他。農墾科學院的課題離不開他,水稻所有事還找他,稻農的電話幾乎每日不斷;徐一戎也離不開水稻,離不開稻農,離不開崗位。

有一天,院里的領導找到徐一戎,希望他能繼續工作,徐一戎欣然同意。關于待遇多少,院里沒說,他也沒問,沒想。發第一個月退休工資,徐一戎發現“其他”欄里多了50元,第二個月變成60元。這可能就是返聘補貼吧。有人開玩笑,說他是“一個月多了一條煙錢,干得還挺來勁。圖啥?”徐一戎啥想法呢?就是一分錢不加,他也會照樣干。好多地方爭著高薪聘請他,年薪17萬,有人答應另加一套百平方米的高檔住宅。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徐一戎65歲后接受外界聘請,按年薪5萬元計,17年就是85萬元。對這些,徐一戎一直無動于衷。他說:“就是后面再加一個零,我也絕不會動心。17萬元年薪的追加收入確實是一個大數字,他說,在科學院能為全墾區服務,我要是到一個農場去,雖然給我的錢多,但是其他農場的水稻我就看不到了,我離不開水稻,多么高的待遇和報酬,也不能使我離開有著上千萬畝稻田的墾區,有了北大荒才有我徐一戎?!?年后,75歲的徐一戎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科技大會上被授予墾區終身不退休科研專家榮譽。

徐一戎常說,一個人對物質的需求越少,快樂就越大。他的生活簡單得已經不能再簡單了,一支只有七角錢的圓珠筆,徐一戎已經使用了30多年。幾套老式的衣服,他已穿了十幾年。直到現在,他還時常穿著那條打了一塊小補丁的灰色粗布褲子。

在2008年的10月份,他又做出令所有人欽佩之舉。他將一輩子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受到獎勵的錢共計100萬元,捐給所在的單位省農墾科學院。其實,在當年年初他就做出了這一決定,只是他攢到10月份加上這幾個月的工資才湊齊100萬這個整數。他說:“只要對水稻科研推廣有益處的話,我的愿望就滿足了。哪怕是買做試驗用的一個試管,或讓水稻少結個半癟子,我也就知足了?!苯涋r墾總局批準農墾科學院用他的捐款,設立了“黑龍江墾區一戎水稻科技獎勵基金”,用于獎勵為寒地水稻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或團隊。

徐一戎先生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和水稻大米打了一輩子交道,我想我怎么也得干到八十八,完成這個米字。我還想為水稻事業再貢獻點兒余熱,哪怕多教會農民一點兒技術,多幫助農民解決一點兒問題,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他在最近的一次報告會上說:“我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八十八歲生命夕陽的時候,我想的是,哪怕我有再為稻農減少一個癟粒兒的能力,也要繼續努力到底,這是我最真誠的心愿!

猜你喜歡
寒地農墾北大荒
基于寒地公園適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長春為例
寒地黑土無公害水產品健康養殖發展思路
體驗休閑采摘 感受農墾文化
多彩的秋天
當延安精神遇見北大荒
國內首個“海水稻”寒地育種站設立
我國寒地中小學教師體質及骨密度調查研究
本期新聞圖片
——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
北大荒的脊梁——《老軍墾》獲獎感言
困知勉行 積厚成器——快速成長的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會計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