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布克賽爾縣實施牧民搬遷定居工程的實踐與思考

2012-08-15 00:50陳濤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農牧民生態農業開發區

陳濤

(中共和布克賽縣委黨校新疆和布克賽爾834400)

和布克賽爾縣實施牧民搬遷定居工程的實踐與思考

陳濤

(中共和布克賽縣委黨校新疆和布克賽爾834400)

實施貧困山區牧民搬遷定居工程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一項重點工程。新疆和布克賽爾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對實施北部牧民搬遷定居工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和布克賽爾縣牧民搬遷定居實踐措施

和布克賽爾縣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邊陲,地域遼闊,南北氣溫、土壤條件以及資源稟賦等差異較大,南部察和特積溫高、土地肥沃,有著發展大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宜農作物種植,年人均純收入已高達8000余元。而北部牧區氣候惡劣、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大面積草場因過度放牧等因素而逐年退化,草畜矛盾突出,加之農牧業基礎設施極其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雖經多年各種扶持,農牧民收入依然在4000元左右。當前農牧民收入南北差距已拉大到5000元左右。一旦遇到大風、雪災、干旱等自然災害,北部牧區農牧民連基本的生產和生活都難以保證。如何破解發展難題,消除“南北差距”,成為全縣上下關注的熱點問題。為徹底解決北部山區貧困人口的增收問題,加快自治縣扶貧開發工作步伐,2007年,自治縣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照“四個區域、三個轉移”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實施北部山區貧困牧民搬遷定居試點工程。通過五年的實踐,使搬遷牧民的生活發展環境顯著改善,增收渠道大大拓寬,農牧民收入不斷增加。

一、自治縣北部農牧民到察和特農業開發區搬遷定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水資源短缺,減緩了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步伐。水資源缺乏是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的一大難題。1998年自治區黨委會議紀中明確了“635”飲水工程將分配1億立方米用于自治縣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但目前只給我縣配水5000萬立方米,按15%的損耗,實際配水為4250立方米。察合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現已開發土地10萬畝,這是在實現節水灌溉的情況下才基本滿足了10萬畝土地用水和定居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用水。由于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處于和布克河沖擊面,地下水嚴重匱乏,用水基本依賴“635”飲水工程,這些水源遠遠滿足不了牧民生產生活的需要。要進一步開發剩余的5萬畝土地,實現“將北部鄉鎮牧場1000戶貧困農牧民搬遷至察和特開發區實施異地脫貧致富”的戰略目標,不能及時解決缺口用水問題那么這一目標就很難實現。

(二)土地不能滿足大開發的問題。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要實現大開發大發展,加快搬遷定居農牧民增收步伐,就必須加速土地開發,以滿足大開發大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而因“635”引水工程配水遲遲不到位,僅有充足的宜農荒地和自治區下達的開發計劃卻沒有充足的綜合開發用水(農牧業用水和農牧業加工企業用水),這勢必延緩察和特綜合開發步伐,嚴重影響“三個轉移”戰略的實施。

(三)察合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沒有鄉鎮建制。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屬企業性質,無法享受其他鄉鎮同等的國家項目資金和各項優惠政策,對開發區今后快速發展帶來了較大影響。同時,開發區目前已經搬遷定居了247戶,因開發區體制問題無法辦理戶籍,對搬遷戶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難度,也給搬遷定居戶的醫療、培訓、子女教育、社會治安等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目前帶來很大的困難。

(四)種植結構單一,龍頭企業帶動少。種植結構單一,缺乏靈敏的市場信息,沒有按市場需求種植農作物,即使調整種植結構,也只是小面積的試種,形成不了規模優勢和產業優勢,在市場銷售方面就沒有保證?,F有的龍頭企業只有棉花加工廠,因生產資料和人工工資的上漲,種植棉花的利潤正在逐步減少,農牧民和種植大戶人急切盼望有適合本地生產的龍頭企業落戶察合特開發區,形成訂單式農業,規避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五)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立足于品牌高端高效農牧業,農牧業科技含金量高,這就急需要能掌握先進實用的技術人才。而目前,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對病蟲害預防和控制沒有有效的預警機制,給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風險。

(六)沒有健全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察合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種植面積已近10萬畝,每年需要購進大量的種子、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有大量的農產品需要銷售,由于沒有分工協作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種植農戶之間都是各自為戰,形成不了數量優勢,無形之中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收入。目前種植的棉花品種有華億8號、天翼13、新陸早30、中棉42等十幾個品種,品種較雜,形成不了聯合市場的優勢。目前雖有幾個協會,也沒有發揮其作用。加快培育和完善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可以增強農牧民的市場競爭能力。

(七)缺少農業機械。察合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缺乏現代的農業生產機械,春耕生產沒有保證,時間推后,只能等周邊兵團184團的農業機械,這樣每年播種時間比184團晚20多天左右,造成農業產量降低,效益減少。

(八)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強和完善。察合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雖然已是初具規模,但許多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沒有完善,除水、路、電等設施還待加快實施和完善外現有的警務室、醫療點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確保搬遷貧困戶有安定的生活,必須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和配套功能的完善,切實加快建制鎮的申報審批步伐。

(九)科學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由于搬遷農牧民文化素質不高,加之受傳統生產方式影響,難以及時接受一些先進、適用的科學新技術和新方法,多數農牧民對先進科學實用技術持觀望態度,使科學技術推廣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二、自治縣北部農牧民到察和特農業開發區搬遷定居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現種養殖結構多元化和專業化。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要堅持品種調優、規模調大、成本調低、效益調佳的原則,調大有機棉種植面積,做強有機棉產業。按照自治縣5年內建設完成10萬畝有機棉基地的總體思路,抓住國家鼓勵發展有機農業和低碳農業有利時機,充分發揮無污染土地資源和日照充足的優勢,與香港弘港集團緊密合作,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條件,從目前種植1萬畝有機棉,要用3至5年內達到10萬畝有機棉種植面積,建成完成10萬畝有機棉基地,真正做大做強有機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穩妥地發展設施農業,種植蔬菜、中草藥、特色林果業等經濟作物,使設施農業和經濟作物逐漸上規模、上檔次,一方面立足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另一方面要以產品吸引市場,吸引企業,從而減少生產成本,增加農牧民收入。與此同時,要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做到種養結合,同時要探索實施以南農養北牧,以北牧促南農的生產模式,即南部農區根據北部牧業發展的需要,種植飼草料,向北部牧民出售,一方面滿足北部農牧民對飼草料的需求,減少外購成本,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另一方面增加南部農牧民的收入,形成南北互補,相互扶持的發展模式??梢栽嚪N高粱、甜菜、皇竹草等作物,這樣,既可以熟化改良土壤,也可以為北部鄉場或發展農區畜牧業儲備飼草。

(二)進一步探索發展“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帶動經濟發展。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要進一步探索發揮128戶統一管理模式、香港弘港集團與460戶搬遷定居戶聯產聯銷模式,給自治縣現代化、集約化、生態化農業發展探索出可借鑒現代管理模式,同時大力扶持發展10萬畝有機棉基地建設,使有機棉基地成為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優勢基地,有機棉成為優勢產業,搬遷定居戶成為基地產業工人。要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市場化程度。大力發展和興建一批專業市場,完善市場網絡和市場功能,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市場+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專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以及農民經紀人隊伍,使該區農產品參與全國乃至全世界流通,爭奪國內外市場份額。

(三)以龍頭企業帶動農畜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牧業的重要體現,有了大企業作為載體、作為支撐,農牧業生產就有了方向,有了市場,從而真正形成產供銷鏈條,降低農牧民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最大限度的開發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增加農牧民的收入。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要給龍頭企業政策優惠,提供服務重點扶持發展生物制能有機肥廠、生物殺蟲殺菌劑廠、有機棉扎廠、有機打瓜、南瓜加工廠、有機棉精紡紗廠等加工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建廠投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搬遷定居戶脫貧和大幅度增收致富。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業農村健康發展。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我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缺水。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力度,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做好牧民異地搬遷定居住房和配套設施建設,學校、衛生院、自來水、電力、道路、廣播電視、通訊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盡快完成學校和衛生院建設,解決247戶搬遷定居戶后顧之憂。同時加大察和特開發區土地資源整合力度,推進10萬畝有機棉基地建設,完善“公司+基地+搬遷戶”的管理模式,探索農村社區化管理辦法,強化對搬遷定居戶就醫、培訓、就業等公共服務職能,要利用農閑時機,以“科技之冬”培訓為抓手,加強搬遷定居戶技能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搬遷定居戶生產技能,增強科技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搬遷定居戶生產技能水平和適應能力。

(五)加快建制鎮申報審批步伐、理順管理體制。要專門成立建制鎮申報審批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和制定建制鎮項目可行報告和項目審批工作,加大建制鎮工作跑辦力度,盡快理順搬遷定居戶管理體制,使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黨組織和管委會真正成為管理搬遷定居戶醫食住行的心靈歸宿地方,也成為搬遷定居戶在創業的路上引領致富的好黨委、在困難的路上扶困解難的好政府。

(六)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搬遷定居戶提高市場意識。一是建立完善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體系。依托農業現代網絡平臺,農村信息化網絡,利用現代信息平臺,給搬遷定居戶提供網上咨詢、網上銷售等服務。二是建立健全優良種苗繁育體系。要加快新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尤其是要加強如有機棉、無殼南瓜等特色品種的選育,加速特色品種的選、認定工作,全面提升優勢農產品良種化水平。三是要搞好標準化生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提高農業整體效益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的最有效措施,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要把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要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盡早建設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提高檢測手段和技術水平。要抓緊建立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按標準化組織生產,通過示范帶動,逐步向農村全面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七)充分利用農田秸稈資源,大力發展農區畜牧。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10萬畝農田每年秸稈有1萬噸以上,要充分利用這豐富的秸稈資源,引導搬遷定居戶發揮養殖技術的優勢,立足品種改良,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做到種養結合,相互扶持的發展模式,拓寬搬遷定居戶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速度。

(八)土地開發和生態保護并舉,生態特色旅游相結合,統一規劃,通盤考慮發展。察和特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有著三千年不倒的傳奇樹木胡楊林資源,要土地開發和保護特色林業資源并重,提高搬遷定居戶對林業資源的愛護意識,加大胡楊林的保護力度,抓住香港弘港集團擬投資實施察莫高速公路的機遇,依托察莫沿線豐富的大漠、胡楊、鹽湖、晚霞、農業生態等旅游資源,大力開發胡楊林游、大漠游、鹽湖游和有機生態農業旅游等新型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拓寬搬遷定居戶脫貧致富之路。

[責任編輯:唐日

文星]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2.02.15

D422·7

A

1674-6287(2012)02-0049-03

2012-03-14

陳濤,男,新疆和布克賽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猜你喜歡
農牧民生態農業開發區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征稿簡則
發展前景廣闊的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
旅游“井噴”帶動生態農業“泉涌”
新疆吉木乃:“三平臺”助力農牧民增收致富
國辦發文部署開發區工作
黨的生活·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2017年4期)2017-04-22
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研究——以南昌高新開發區為例
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變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問題探析
畢節發展山地高效生態農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