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幾點思考

2012-08-15 00:45馬佰蓮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社會科學哲學文化

馬佰蓮

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幾點思考

馬佰蓮

哲學社會科學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我國高校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陣地和主導力量,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須高度重視高校的主導地位。但是,我國高校社會科學發展的滯后性,不能有效地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了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的管理體制和機制。

哲學社會科學;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文化發展

一、充分認識哲學社會科學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哲學社會科學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的思想文化的核心,它集中體現著國家和民族的理論素養、思維能力、精神狀況以及文明素質,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給予哲學社會科學以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大力發展自然科學,而且要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的舉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化道路,把中國建成文化和文明強國,必須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使之更好地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重要功能??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無論對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還是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社會的進步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經濟持久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近代以來西方社會文明的歷史向我們充分證明,在工業化初期,資本、勞動和技術等要素是物質生產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第一生產力。其中無論是制度文化,還是思想文化,對于科學技術創新都具有巨大而又重要的激勵作用。在當代知識社會,隨著國際競爭日益在綜合國力方面、創新能力方面的體現,文化的進步作為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于經濟社會發展,反過來,文化的進步對于物質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包括自然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兩種文化,其中,自然科學側重于物質價值,科學技術文化是第一生產力,物質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變革離不開自然科學和技術創新;哲學社會科學更側重于精神價值,是文化的內核和靈魂,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激勵和促進作用??茖W技術的物質功利價值的實現,需要以精神文化為其定向。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人文文化的強盛,沒有對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加強,國家綜合實力和經濟競爭力就都上不去。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思想文化的核心,它以研究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等為對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但經濟的增長仍然是粗放式的,正處于從經濟總量的增長向經濟內涵的質量轉變的新時期,即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能否實現這一轉變,是一個系統性的挑戰,其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哲學社會科學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重心

哲學社會科學是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火車頭,如果沒有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就缺少了重心與動力。因此,要推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呈現繁榮發展的局面,我黨在理論創新方面先后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它們構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然而,與自然科學硬科學比較,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調查中發現,國內許多科技工作者,缺乏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功能的充分認識,甚至否認哲學社會科學是科學。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研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現有的理論成果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主要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能夠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實踐的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具有原創性和實際價值、能很好回答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多見;在現實中各學科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唯西方馬首是瞻,盲目照搬西方理論觀點或體系的現象,等等。同上述成果研究狀況相聯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也已過去30多年,但我國目前缺乏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理論大師和優秀中青年理論人才。因此,為了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強化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的本土化及其對于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功能。

(三)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對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大意義

近2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增長持續的時間也最長的國家,至今仍不見減弱的跡象,在1997、2008年的兩次世界金融危機中能夠逆勢上揚,展現風采,使我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在世界上有了一定話語權,這是我國硬實力的體現。但是,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不僅需要硬實力,而且需要與之相應的文化軟實力。隨著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世界話語權的爭取也不僅是表現為國家經濟實力、國防實力之間的較量,而且越來越表現為文化之間的較量。在現當代社會,西方國家借助其強大的經濟后盾和科技世界領先,始終沒有松懈通過各種媒體、互聯網等手段對我國進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哲學社會科學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和靈魂,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和話語權,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立足中國特色實踐,總結經驗,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品牌,最后創造自己的哲學話語體系,形成我們國際競爭的制度優勢和人才優勢,而不是簡單地從西方拿來主義。

(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一部分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以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科教興國”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是以教育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翱平膛d國”之“科學”不僅指自然科學,也包括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便提出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哲學都是科學的論斷。馬克思指出,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但又離不開人;人文科學以人、人的社會為研究對象,但又離不開自然?!白匀唤缡顷P于人的科學的直接對象。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盵1]后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進一步闡發了馬克思關于人文學科和哲學是科學的思想?!斗炊帕终摗返母睒祟},即“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明確認定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都是科學。鄧小平在中國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明確提出了“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社會科學也是生產力的論斷,從而糾正了以“自然科學”為標準劃分科學與非科學、進而把人文社會科學排除在外的錯誤主張。因此,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自主創新的社會制度優勢。如何讓這種制度優勢變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人文環境優勢,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繁榮大發展。有人稱,中國并不缺乏沖擊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杰出科學家和杰出科學思想,缺乏的是適宜科學思想成長的軟硬環境。這一觀點對于哲學社會科學也同樣適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迎來了科學研究的春天,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現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國內政治穩定,人民生活質量、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研條件和科研環境不斷改善。但目前我們缺乏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這就需要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解放生產力。

二、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于中世紀后期的歐洲(1150-1500年),由宗教進行控制,其主要責任是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如教師、行政人員、律師、醫生和商業職員等;這一時期大學的目標強調教學。到了18和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歐洲大學逐漸被收為國有。19世紀初,以德國普魯士教育大臣洪堡(Humboldt,B.A.)和哲學家費希特(Fichte,J.G.)等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義者,首倡將學術研究納入大學教育中,主張徹底改變傳統大學中重宗教、法律和醫學等實用學科、而輕視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的哲學和人文學科的狀況,強調大學同時是以知識為對象的學術研究機構,追求知識本身是目的,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2]直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大學作為“象牙塔”,其主要責任就是培養社會精英人才和生產新知識。這是大學最重要的功用。二戰后,現代工業化經濟的發展密切了政府與大學、企業與大學之間的聯系,政府和工業成為大學的主要資金提供者,大學研究開始介入政府和工業界的工作,于是,現代大學的責任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執行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項職能,強化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但是,任何時代,知識或文化傳承與創新都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也是高校之能夠實現其服務社會的目標的前提。美國加州大學分校校長克爾對大學的基本學術價值進行了如下概括:“它在維護、傳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在探索新知識方面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綜觀整個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務于文明社會眾多領域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盵3]克爾在這里指明了大學的功用依次是文化傳承和培養人才、知識創新、服務社會。

高校是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陣地和主力軍。在我國,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創新最核心的力量。在我國公開發表和出版的自然科學成果中,有70%左右的科技論文成果(即SCI、EI、ISTP的總和)和80%以上的基礎研究(僅SCI)來自高校。[4]高校不僅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而且也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陣地。有關資料統計表明,高校產出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數量占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總數的80%以上,充分顯示了我國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主力軍作用。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我國高??蒲挟a出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高校也是學術不端行為或誠信問題的多發地帶,大學中的誠信問題逐漸成為學界和各類媒體關注的焦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持續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經濟利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高校研發經費支出上的實用主義傾向和科研管理上過分追求投入產出效率,致使大學的學術氛圍被沖淡,嚴重威脅著大學的進一步發展。例如,我國大學擁有全球第一的本科生、研究生數量,教育質量卻大幅滑坡,大批畢業生就業難;高校的學術腐敗如今愈演愈烈,研究生論文、博士生論文造假,院長、校長論文抄襲等丑聞、學風浮躁、學術質量降低以及高校中更普遍的科研倫理等頻頻見諸報端。沒有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便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既是高校的社會責任,又是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總的來說,研究成果中抽象規范性研究多,具體實證性研究少;滯后性研究多,超前性研究少;原理解釋性研究多,應用操作性研究少;學術爭鳴的氣氛不夠,學術視野不開闊。以上這些遠遠不能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勢在必行。

為了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圍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又制定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規定了今后10年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各項任務和重點建設內容等。黨中央、國務院在短短半年時間里,連續發布了系列輔助和配套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重要使命,同時也體現了在我國繁榮發展高校社會科學的迫切性。

三、改革和完善高校體制機制,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體制機制創新是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的重要保障。體制機制創新主要內容包括科研投入與基礎設施、人才隊伍、組織與管理制度、科研環境等要素。

1.大力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經費投入,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在科學創新活動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創新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最根本的是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理論工作者隊伍和一批優秀的學術領軍人物。目前我國高校理論人才隊伍面臨總量不夠、結構不合理、素質不適應等突出問題。劉延東國務委員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開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新局面》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努力建設一支扎根實踐、勇于創新、治學嚴謹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但是,眾多創新人才的產生,離不開政府對教育和哲學社會科學經費巨大的持續不斷的投入。首先,從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看,我國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長期以來一直在3%左右,2009年創歷史新高,也只有3.59%。[5]與之比較,發達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為5%左右,欠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4.1%。換言之,中國公共教育經費投入強度不如非洲窮國。其次,從哲學社會科學經費投入看,長期以來,全國R&D經費投入強度低下,中央政府把大部分研究經費投入到了以試驗發展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的政府研究機構,致使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度只有5%左右,遠低于OECD國家的平均值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研究的主要經費來源,在國家研發經費中僅占很小的比例。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經費投入比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項目經費投入更是嚴重不足,與自然科學相差甚遠。以2010年為例,NSFC投入經費總額為96.8億元,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投入經費總額為5.99億元,僅為NSFC的6.18%。[6]最后,從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評價體系看,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學術評價體系中,理工科都設有院士,還有三大國家級獎勵。而哲學社會科學明顯處于劣勢,既沒有人文學科的院士,又沒有國家級的學術獎,至于杰青、長江學者的人數遠遠少于理工科,“千人計劃”也只限于經濟管理類等少數學科。

總之,由于政府對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為了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龍頭的作用,首先必須加大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經費的支持力度,加大對高校關注現實問題的基礎理論研究項目及經費的投入比例;其次要完善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激勵機制,加大對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獎勵范圍和力度。

2.強化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激發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活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加快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敝泄仓醒胝尉殖N铋L春在2011年11月17日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也強調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進行新的理論創造。從高校的職能發展趨勢看,當代高教機構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軸心,又是文化發展的軸心,也應該成為周圍社會的源泉,因此應該向社會開放。在未來知識社會,高校與社會的直接聯系將更廣泛、更深入,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服務站”。[7]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理論創新的源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另一方面,基礎理論是實踐應用之源,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只有將以上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理論上的重大創新成果產生和成功的實踐應用。哲學社會科學作為社會意識,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只有同密切和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實際,理論本身才會有活力。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率不高,眾多研究成果和社會服務水平還遠遠不能回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出的新課題,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近年來學界對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產生了大量成果,停留在概念論爭的層面上,深度理論研究成果較少。產生這一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問題是理論研究和現實結合得不夠緊密。因此,要推出更多能夠“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秀成果”(同上),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必須立足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際,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實踐需要中凝練問題。

3.改革和完善科研評價體系,提升高校學術創新能力。目前在國內學術界備受非議的,是中國現有的量化科研評價體系和科研評價制度的行政化管理[8]。由于現有科研評價體制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阻礙著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例如,在高??蒲性u價工作中,過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視長期發展,如過多地強調在一定時期內發表論文、課題及科研經費的數量、獎勵等指標,而缺乏更為客觀、系統的評價與考核機制,人們疲于應付各類考核和檢查等。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必須加強科研評價制度建設,使科研評價體系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積極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為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改變科研管理上計劃性過強的體制弊端,充分發揮學術專家的獨立性,建立以同行專家為核心的評價機制,避免行政干預學術工作的評審和成果鑒定。

第二,遵循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規律,建立和完善以質量和創新為主導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一是要兼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建立健全適合于不同評價目標的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并注重對其社會效用的評價,而不單純看發表論著等文獻指標。二是改革現有的量化科研評價方式,建立一種以知識創新能力為主的評價標準,將發表論著成果的水平評價與同行專家的能力評價相結合,真正發揮科研評價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導向、激勵及診斷作用;三是以法律保障學術民主,包容多樣,適當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評審工作,為高校教學和科研人員創造一個寬松的學術環境;四是鼓勵開展健康的學術批評,加強學術規范和品德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懲治學術敗德行為。學術敗德行為是由學術過程中的不誠實帶來的,學術不誠實已使學者喪失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德準則。因此,僅僅依靠學者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根治敗德行為還需要采取一定法律手段,建立科研誠信制度和嚴肅的學術道德懲處制度,以凈化學術風氣。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0.

[2]馬佰蓮.國家目標下的科學家個人自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61.

[3]【美】克拉克·克爾(陳學飛等譯).大學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9.

[4]朱軍文,劉念才.我國高?;A研究產出變遷軌跡: 1978-2009[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5]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Z].科學出版社,2010.

[6]唐景莉.程天權訪談:哲學社會科學是文化的內核和靈魂[N].中國教育報,2012-03-12(9).

[7]朱國仁.從“象牙塔”到社會“服務站”——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演變的歷史考察[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999,(1).

[8]馬佰蓮.我國科研評價體制改革與科技創新環境的構建[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0,(4).

(責任編輯 曹連海)

book=85,ebook=85

馬佰蓮,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哲學博士(郵政編碼 250100)

G640

:A

:1672-6359(2012)04-0032-04

猜你喜歡
社會科學哲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喜報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菱的哲學
誰遠誰近?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社會科學總論
晾衣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