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誕的玫瑰——愛米麗的悲劇人生解析

2012-08-15 00:42周櫻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淑女悲劇

周櫻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國現代派文學大師威廉·??思{最具知名度的短篇小說之一。這篇小說通過若干個碎片的并置堆積,講述了一個類似于偵探小說的故事,而同時又帶有歌特式恐怖小說的風格與特點。如標題所示,該小說的中心人物是愛米麗·格里爾生,在??思{的筆下,她是舊南方沒落的象征,她的死標志著舊秩序、舊道德觀念已“無可奈何花落去”。但如果從更靠近個人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觀察整個故事,讀者就會發現小說中對于舊南方殘余傳統的描述是與對愛米麗悲劇人生的刻畫緊緊交織在一起的,更明確地說,是對愛米麗·格里爾生悲劇人生的刻畫。格里爾生這個姓氏不僅是她貴族血統的象征,更是她難以逃脫的牢籠。①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可參閱Judith Fetterley,“A Rose for‘A Rose for Emily’,”(New York:W.W.Norton,1998)460.“Because she is Miss Emily Grierson,Emily’s father dresses her in white,places her in background,and drives away her suitors.Because she is Miss Emily Grierson,the town invests her with that communal significance which makes her the object of her obsession and the subject of their incessant scrutiny.”

在格里爾生家族監獄般的大屋內,愛米麗謀殺了自己的愛人并與其尸首共眠四十余年。她的悲劇與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家庭出身及其自身的性格弱點密不可分——事實上,當她在美國內戰前后出生成長,當她總是淪為“我們”(小說敘述者)評頭論足的對象,當她難逃“格里爾生”這一父系姓氏,當她最終向所謂的南方傳統與家長制度投降,她的命運就已注定在劫難逃。

愛米麗出生的時候美國內戰正當開始,這是貴族階層命運之輪的轉折點。作為“格里爾生家族末代人物”[1]P40的愛米麗在其74年的人生中經歷了從舊南方到新南方的歷史性的轉變。她的家族在戰前是貴族,在戰后卻逐漸失去了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與威望。這是愛米麗悲劇人生的時代背景,也是產生愛米麗式悲劇人物的歷史根源。

如果新舊社會的轉變完整徹底,愛米麗所生活的杰弗生鎮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新城,那么她就不會陷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更不會因新舊勢力的對峙而陷入瘋狂的精神狀態,因為她根本沒有機會被舊南方過時的道德準則與社會風俗束手束腳。但不幸的是,以新換舊的必要轉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凹词故切履戏降淖顭崆械闹С终咭财毡榈夭幌Mc南方的過去徹底地割裂”[2]P534-535,過去“仍然構成了人們的思想與價值觀的支架”[3]P891。因而從童年開始,愛米麗就始終為舊南方陳腐的價值觀念所擾。這一價值觀念在她內心深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她的靈魂接受了它并將其帶進她所生活其間的現實世界。所以說愛米麗是由舊傳統所催生所滋養的產物。正是這些傳統使她自認高人一等,要求人們承認“她的尊嚴”[1]P40。盡管小說中很少直接提及愛米麗在30歲以前的生活,但這段日子的情況可以從其日后的行為得到推斷。即使“單身獨處,貧苦無告”,她也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小鎮中所處的衰敗的經濟地位,從來既不能也不會“體會到多一便士就激動喜悅、少一便士就痛苦失望的那種人皆有之的心情”。[1]P38-39她相信沙多里斯上校所編造的其父曾貸款給鎮上的謊言,拒絕交納稅款?!拔以诮芨ド鸁o稅可繳”[1]P36-37,這句話她重復多達三次,把人們出于同情而給予的特免當成是上帝的真理,拒不接受這一事實,曾經環繞于其頭頂的家族榮譽的光環在流逝的歲月中已逐漸消退。

隨著美國南部工業化的進程,烙印于愛米麗頭腦中的舊南方的道德、價值、文化觀念不斷地遭到一系列新價值取向的沖擊與蠶食(向過去的貴族征收稅款便是一例)。當年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所聚居的最考究的街道如今已被汽車間、軋棉機之類的東西所湮沒。而新舊交替的轉變又何止這些外在形態的變化呢?它也同樣作用于人們的思維,使人們的思想產生巨大的變化。

歷史大背景的不斷變革導致了思想上的混亂,這種混亂不僅僅發生在愛米麗的身上,也發生在杰弗生鎮民們的身上:“這一邊矗立的是內戰之前南方的完美理想,它仍然誘人卻又逐漸遠去;那一邊是現代的作風,以其全新的眼光而同樣誘人”[3]P891。其結果用艾倫·泰特的話來說就是導致“雙重聚焦,雙向觀望”(doublefocus,a looking two ways)。這一點在小鎮居民對待愛米麗的矛盾的態度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作為愛米麗故事的敘述者,杰弗生的居民們以“我們”的口吻來闡述故事。盡管這些南方人在南北戰爭結束后經歷了世事的劇變,但他們在情感上仍對某些舊傳統、舊習俗迷戀不已,其中之一便是南方淑女情結①見傅景川:《二十世紀美國小說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其中有如下論述:“當其(南方淑女情結)賴以生存的蓄奴制經濟被南北戰爭的炮火摧毀之后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變得日益空洞,抽象,僵化,迂腐,卻以其殘存的舊日理想的余輝誘惑著處于歷史交替時期的南方人,造成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嚴重錯位?!薄熬褪潜瘋膊粫幸粋€真正高貴的婦女忘記‘貴人舉止’(noblesseo blige)”[1]P40。在他們的眼中,愛米麗是“傳統的化身,是義務的象征,也是人們關注的對象”[1]P35,那她自然而然就應該是一個真正高貴的淑女。所以她必須按淑女準則行事,“絕對不會真的看中一個北方佬,一個拿日工資的人”[1]P40。為了阻止愛米麗愛上荷默·伯隆,“我們”無所不用其極,不僅迫使浸禮會牧師去勸阻她,甚至還寫信給她住在亞拉巴馬的親屬。他們的所作所為似乎都能從南方淑女情結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蛇@是愛米麗從父親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后,第一次享受到年輕人的幸福,所以她頂住了“我們”嘲笑的目光與輕蔑的議論,“她把頭抬得高高——甚至當我們深信她已經墮落了的時候也是如此?!盵1]P40當愛米麗與伯隆駕車出游時她也總是把頭高高抬起,這一姿態不僅是對小鎮居民集體意志的輕蔑,更是對南方淑女情結的挑釁。表面上,高高揚頭的愛米麗是高傲的,但誰又知道她的內心世界呢。成為“全鎮的羞辱,青年的壞榜樣”[1]P41,與整個杰弗生對抗,怎么可能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呢。當時的愛米麗必定承受著被輕蔑和被憐憫的雙重折磨:每逢禮拜天下午愛米麗和伯隆乘著馬車駛過街頭的時候,“我們在百葉窗背后都不禁要說一聲:‘可憐的愛米麗’?!盵1]P41

事實上,愛米麗不僅被杰弗生的鎮民們憐憫,同時也被他們孤立。一方面,他們似乎想和愛米麗交朋友,因此在她父親死后“所有的婦女們都準備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濟的心意?!盵1]P39但另一方面,他們內心中的淑女情結和對于舊南方的浪漫的想象與回憶交織在一起,使他們不由自主地把愛米麗的形象理想化,希望她成為淑女的典范和光輝過往的象征?!霸谒麄兛磥?,過去的歲月不是一條越來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廣袤的連冬天也對它無所影響的大草地,只是近十年來才像窄小的瓶口一樣,把他們同過去隔斷了?!盵1]P44而愛米麗就是幫助他們聯系過往的一座橋梁。于是,作為一個被理想化了的如同偶像般的人物,愛米麗被隔絕了。是啊,誰又能與只應存在于想象中的理想人物成為真正的朋友呢?只可惜,與人們的幻想相反,愛米麗不是個木偶,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著的人,她需要愛情,擁有渴望,也理應參與到公眾生活中來。但不幸的是,“我們”(小鎮居民)從不給她任何機會。對“我們”而言,愛米麗象征著光輝的傳統準則,應是南方淑女的楷模;對愛米麗來說,“我們”是在她父親死后繼續操控她生活的莫名力量,阻撓了她心理上的成長,并且最終促成了她的悲劇。

令人費解的是小鎮居民們在將愛米麗理想化的同時,卻也十分討厭她,對于她的不幸常常幸災樂禍?!爱斔◥勖悾┠杲?,尚未婚配時,我們實在沒有喜幸的心理,只是覺得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證實?!盵1]P38在這里“證實”二字是對愛米麗多大的嘲諷啊,其潛臺詞恐怕就是:“我們早料到了,你是活該”。在愛米麗父親死后,“傳說留給她的全部財產就是那座房子,人們倒也有點感到高興。到頭來,他們可以對愛米麗表示憐憫之情了?!盵1]P38鎮民們對愛米麗的矛盾的態度實際上是其頭腦中新舊觀念交鋒爭斗的體現。是遵循舊道德還是追逐新思想?在時代歷史咄咄逼人的拷問面前,他們無所適從。

除了不可抗拒的社會潮流以及鎮民們對她的態度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促成了愛米麗的人生悲劇。其中之一便是家長等級制度。愛米麗的父親,這個本該最愛她的人,卻以家長的面貌,給她帶來了最大的傷害。

這對父女之間的關系似乎從來不曾平等過。小鎮上的居民都記得這樣一幅場景:“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愛米麗小姐立在背后,她父親叉開雙腿的側影在前面,背對愛米麗,手執一根馬鞭,一扇向后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盵1]P38多么強烈的對比!女兒只能“立在背后”,父親卻“在前面”;女兒“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父親卻“手執一根馬鞭”。這根馬鞭不僅趕走了愛米麗所有的追求者,更象征著把她禁錮于其父“背后”的至高無上的家長權力。在其父的操縱統治之下,愛米麗從一開始就不得不依附于他,最終像折翅的小鳥一樣無法自立。

愛米麗的父親,這個家長式的人物,希望永遠成為女兒的主人。正是他的所作所為將愛米麗與外部世界隔離,截斷了她獲得嶄新生活與健康靈魂的唯一途徑。馬鞭是有形的,而精神鎖鏈是無形的。這條無形的鎖鏈把愛米麗禁錮在其父幽閉的領域,使她感受不到外界哪怕一縷陽光的溫暖,最終扭曲了她的性格。她不能接受父親死亡的事實,因為“她現在已經一無所有,只好像人們常常所做的一樣,死死拖住搶走她一切的那個人?!盵1]P39是的,她的確一無所有,沒有愛人,沒有朋友,而最可怕的是也沒有一絲一毫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和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的能力。家長等級制度導致了她對于父親的過度依賴,而這種依賴又剝奪了她生活中所有彌足珍貴的東西。即便在死后,愛米麗的停尸架上方仍然“懸掛著她父親的炭筆畫像”[1]P44,她仍在父親眼皮下接受監視。

愛德華·愛爾士(EdwardAyers)說:“婦女、兒童和奴隸沒有榮譽;榮譽只屬于成年的男性白人?!盵4]P108婦女只有依附于男性才有享受榮譽的可能。但即使這樣,她們所享有的榮譽也并非真實意義上的榮譽,而是帶有欺騙性的。事實上這種榮譽恰恰反映出了她們在社會中只處于從屬的地位。因此,在這篇小說中,愛米麗的悲劇也在于她無法從社會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只能依附于她的父親,這個家長等級制度的代言人。

通過敘述者支離破碎的描述,完整的故事以及隱藏在愛米麗房中四十余年的秘密終于在小說的最后部分被揭開。愛米麗毒死了她的情人,把自己幽閉在父親留下的腐朽的大屋中,最終完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這篇小說留下了許多未盡之迷,無論是荷默·伯隆被毒殺,還是愛米麗與其尸體同床共枕四十多年,作者都沒有對這些事情作正面的描述。就連愛米麗殺死伯隆的動機,作者也同樣諱莫如深。究竟是因為伯隆沒有成婚的打算,還是因為愛米麗承受不了外界的壓力?這一懸念導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是哪種原因,恐怕都同愛米麗自身的欲望有關。自父親死后,愛米麗一直是孤獨的,她死了父親,沒有親情,沒有友愛,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所以她深切地渴望擁有某些東西,某些能牢牢把握于手中的東西。她可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觸碰它,愛撫它,沒有失去的危險,也無需遭受他人品頭論足的非議。這欲望令其魂牽夢縈,心智迷失,以至于她不在乎所擁有的東西是生是死。實際上,愛米麗甚至有可能根本分辨不出生與死的區別。要證明這一點,只需看看她在父親死后的行為:“她告訴她們(鎮上的婦女)她的父親并未死,一連三天她都是那樣?!盵1]P39她需要一樣東西(在這里是伯?。┏蔀樗木融H,使她免于陷入完全的絕望與恐慌,所以她殺了他,讓他永遠留在她的身邊。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犯罪從來就不是自我救贖的方式,相反它只會讓人陷入更深的泥淖,意味著愛米麗徹底的自暴自棄。這就像那些癮君子,他們想在毒品中尋求慰藉,但卻加速了自我毀滅的過程。愛米麗毒死的不僅是伯隆,還有她自己?!八瓷先ハ耖L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腫脹發白”[1]P36,儼然一幅活死人的形象。害怕失去的恐懼扭曲了她的理智與人性,甚至使她擁有摧毀生命的膽量,無論是自己的抑或是他人的生命。對于生命的漠視與無動于衷,是她自身最可怕的墮落之源。

一座充滿家族歷史陰影的老宅是哥特式恐怖小說的一個要素。在《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就有這樣一所陰霾重重的宅子??纯醋髡呤窃趺疵鑼懰模骸澳鞘且淮边^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當年一條最考究的街道上,還裝點著有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風格的圓形屋頂,尖塔和渦形花紋的陽臺?!盵1]P34-35這所房子不僅具有哥特式恐怖的氛圍,更是愛米麗的監獄和流放地。她小心翼翼地把她自己、她的愛戀、她的欲望隱藏在房中,躲避小鎮居民們的探頭探腦和不斷窺視。如果說在她父親生前,這種禁錮是強加于她的,那么她大可以在父親死后逃離束縛,從而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但她并沒那么做,她沒有足夠的勇氣忘記過去的夢魘,徹底擺脫過時的舊南方準則,反而采取了極端的行為,徹底地自我放棄。

看低生命的價值,無視人生的意義,這本身就是個悲劇。愛米麗的謀殺行為與自我放逐終于寫就了她悲劇人生的全部畫卷。

綜上所述,造成愛米麗的悲劇的歷史根源在于南北戰爭后美國南方所處的尷尬的歷史背景,其社會思想根源在于陳腐的南方傳統與家長制度兩股勢力的結合,其內在根源在于愛米麗自身的人性弱點。我們僅能夠從小說敘述者的所言、所見、所想中推測出這些造成愛米麗悲劇人生的原因,因為她不像《喧嘩與騷動》中的昆丁那樣可以通過意識流表達自己的心理和思想。愛米麗沒有獲得剖白自己的機會,其內心世界究竟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個謎。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一個人把自己與社會隔絕,這個人必定會走向悲劇性的結局。

[1] ??思{.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A].陶潔.??思{作品精粹[M].楊豈深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2] Brinkley,Alan.American History,A Survey:Volume 2:since 1865[M].New York:McGrow-Hill College,1999.

[3] Elliott,Emory et al,eds.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4] Joyner,Charles.“ Sutpen’s Honor:William Faulkner and the Historians.”Faulkner:Achievementand Endurance[M].Beijing:Pecking University Press,1998.

猜你喜歡
淑女悲劇
偉大的悲劇
第23章連環悲劇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做淑女好難
快樂的小淑女
祝你新年快樂
你要有拒演悲劇的底氣
畫家的悲劇
近視的悲劇
文藝小淑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