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論語》:互訓法讓文本真正還原

2012-08-15 00:49王富云
中學語文 2012年16期
關鍵詞:譯法從政子路

王富云

自《論語》問世并逐步浩瀚為國之文化主流,再到今天我們回眸審視、認識它的過程,伴隨它而產生的注疏、評點也層出不窮,可謂是汗牛充棟。其中精蕪雜陳,觀點競現,頗令后學者眼花繚亂,莫衷一是。

古漢字的簡潔與多義,年代的久遠與語義的流變,當時語境的缺失等原因,客觀上造成了解讀經典過程中語意存在多義性。故詩無達詁,文難達訓。宋儒在解讀經典的時候素有“六經注我”和“我注六經”之說。前者力求通過訓詁考證,還原文本,后者偏重于借助經書,闡發己思。當然后者的發揮也必須建立在文本的基礎上。這些別裁式的解讀法雖常令人耳目一新,但無疑也增加了《論語》注釋的多義性,因而也增加了廣大師生在解讀《論語》過程中披沙揀金的難度。我們不妨試舉一例——現語文版七年級和舊人教版初一教材都入選過的一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 7.2)

通行的參考譯文是:默默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他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對我來說,哪一樣具備呢?

對于前面三句翻譯,沒什么好爭議,有爭議的是第四句“何有于我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論語通譯》也采用了上述譯法。在它的注釋4中說:“‘何有’句,即‘于我何有哉’。這是孔子嚴格要求自己的謙虛之詞,意思說:以上那幾方面,我做到了哪些(一說,還有什么困難和遺憾)呢?”朱熹《〈論語〉集注》也持同樣的觀點。當然另一派的譯者并不贊成這種譯法。如國學大師錢穆《論語新解》中指出:“何有,猶言有何難,乃承當之辭?!蛞员菊聻橹t辭,實非?!碑斎灰策€有其它的譯法了,但這兩種譯法很典型:翻譯順當,支持的理由顯得充分且易讓人信服。這倒讓初學者棘手:良莠難分,精蕪莫辨,不知何去何從。

在高中《論語》教學中,這種棘手的岐義抉擇又豈止一處,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恨不得把孔夫子請出來做個了斷??追蜃有Χ徽Z:我的《論語》不就是我嗎?是啊,以《論語》來解《論語》,不就讓文本真正還原了嗎?這種方法,姑稱之為互訓法。我們注意到錢穆先生在本則注釋部分還有一句話:“本章所舉三事,盡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自居?!边@真是一句金玉之言——它正體現了以《論語》來解《論語》的注重實據的求證精神。下面,我們不妨列出幾則孔子“亦常自居”的文字:

5.28 子曰:“十室之內,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p>

7.19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p>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p>

7.34 子曰:“若對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p>

以上幾則里的 “不如丘之好學”、“發憤忘食”、“敏以求之”、“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都足夠體現孔子的“亦常自居”。當然也就直接否定了“這些對我來說,哪一樣具備呢”的錯誤譯法。而從“不如”、“女奚不曰”、“則可云爾已矣”更可以看到孔子的那份承當與自信。謙虛固然是孔子的“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更偏重于對人;而對己,我們??梢钥吹娇鬃拥哪欠莩挟斉c自信,例如: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15.36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

可見,僅以謙虛是不足以作為7.2譯文的依據的。另外,我們還要指出,“何有”釋為“有何難”也并不是孤例。例如:

6.8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在這則語錄里,根據語境,“何有”釋為“有何難”,應該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以上三個角度,都是從《論語》本身的角度來提出實據,孰是孰非,已是一目了然。

同樣地,我們可以利用互訓法來解決其它需要正義的語句。例如: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p>

對于文中“無所取材”的翻譯,歷來爭訟不休。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論語通譯》的譯文是:(其他地方)沒有什么可取的,面向高考學子的海風出版社2008年版《論語》也持此論。錢穆《論語新解》的解釋則是:無所取材以為桴。并認為是孔子“無心以逃世”之“托辭”。李澤厚《論語今讀》取朱子之觀點,認為“材”通“裁”,譏其不能裁度自己。這三種譯法應該有一定代表性。以面向學生為主的第一種譯法,以互訓法一檢視,就知大謬不然,可是卻流毒甚廣。子路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之一,一生與孔子亦師亦友,其品質煥然照人,于《論語》中多處可見:

5.8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6.8 ……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

7.35 子疾病,子路請禱?!?/p>

9.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p>

5.13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9.26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這里面給我們呈現出一位立體的子路:富于政治才華,有拳拳的愛師之心,能知行合一,不貪求不嫉妒,善于斷案,信守承諾等等。這顯然推翻了“其他地方沒有可取的”的譯法。

錢注的立足點是孔子“無心以逃世”。但僅以“無心以逃世”作為依據恐怕也是不夠的。儒家固然有兼濟天下的積極用世精神,但也有“獨善其身”的守窮之策?!墩撜Z》一書很多次談到邦“有道”和“無道”時的做法,不妨隨摘幾例: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吾與爾有是夫!”……

8.13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p>

14.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薄?/p>

15.7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p>

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是18.8則了: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在這里,孔子明確否定了柳下惠、少連在邦無道時降志而仕的做法(我則異于是),并指出自己的主張:無可無不可。這正體現了孟子評價孔子的“圣之時者也”,能夠隨時而變的《易經》的變易精神(孔子晚年增刪《易經》)。因此僅以孔子的“無心以逃世”作為本則譯文的依據是不夠的。實際上,本則的主旨原不在于表達孔子的“無心以逃世”,而更多地顯現了孔子對子路的教育思想。本則與9.26則的行文思路有著驚人的相似:先揚子路之長,子路聞之喜甚,于是孔子折其驕,指其短,激其進。再說,在春秋時期,大木尚存,“無所取材以為桴”的托辭就顯得牽強了。那么從第三種譯法看,《論語》是否有子路失于剪裁自己的例子呢?有的:

7.11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p>

6.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前一則見其“果敢而窒”,后二則見其“勇而無禮”,這些失于剪裁的行為是孔子所惡的(參見17.23則)。

綜上互訓法辨析結果可知,“無所取材”的譯文應以第三種為佳。

互訓法在教學中,不僅可以起到正義的功能,還可以發揮助釋的效用。

所謂助釋,就是幫助理解,幫助釋疑。例如:

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其使民也義”,義者,宜也。本句意思是“他役使老百姓合理而適當”。那怎樣才是 “合理而適當”的呢?20.2則中告訴我們“擇可勞而勞之”。那怎樣才是“可勞”的時機呢?我們從19.10則和1.5則中就找到具體的答案了: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了?!薄?/p>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p>

它們分別指出了“信而勞民”和“使民以時”的可勞時機。這樣就大大加深了我們對“使民以義”的理解了。又如: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其中“察其所安”,意思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鞍残母墒裁础蹦??如果有具體的事例支撐,就使人更容易領會本則的內容了。4.2則和17.21則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則為之!”……

這兩則提供的“仁者安仁”和“宰我安于非孝”的例子正好構成了一組對比,使我們對“察其所安”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再如:

2.12 子曰:“君子不器?!?/p>

乍看這一則,頗有些費解,因為行文太簡潔了。而如果聯系5.4則進行閱讀,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痹唬骸昂纹饕??”曰:“瑚璉也?!?/p>

在這則里,子貢問老師自己怎么樣,孔子回答他已經成器了,而且是高級的專才(瑚璉)!這則語錄形象地告訴我們“器”是一才一藝之義,因此“君子不器”的譯文就是“一個君子不像器具一樣(僅有一才一藝)”,言下之意就是君子應當用無不周,融會貫通,由器而道。

以上例舉了互訓法的正義、助釋的兩種功用??梢哉f,這些功用是貫穿于全書的,因而也是一項利器。只要得乎心,必能應于手,達到在《論語》解讀過程中莠中取良、蕪里出精的目的。

(注:本文篇則數目依李澤厚《論語今讀》,三聯書店,2004 年版。)

猜你喜歡
譯法從政子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倒譯法在韓漢翻譯中的應用探究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唐英年:商賈世家 從政報國
有必要制定從政道德法
普羅霍羅夫的從政歷程
“快”字的不同譯法
“好”字譯法種種
談“經脈”等詞的英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