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壯山河的遷徙

2012-09-22 09:56姜刑敏
非常關注 2012年12期
關鍵詞:西遷伊犁清政府

姜刑敏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農歷四月,大清歷史發生了件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清政府從東北盛京(沈陽)一帶,抽調1020名錫伯族官兵(連同家眷及一些自愿隨行的親友共約4000多人),遷移到新疆伊犁駐防屯墾。

說其小事,是相對于朝廷和中國歷史戰亂頻仍,動輒千軍萬馬地大調動、大征伐、大廝殺的血腥而言,千把軍人的一次調動。本身再平常不過了。然而這件幾乎是隨機的“小事”,對這數千人而言,卻是關乎他們生死存亡的終身大事,深刻而必然地左右了他們乃至一個民族的命運與生存演繹史。且不說別的,在當時既無汽車火車更無飛機的條件下,讓幾千人離鄉背井,從中國的最東北扶老攜幼、全靠兩條腿和牛牽馬拉地長途跋涉逾萬里遷往最西北,不說他們今后面對的是何等陌生而艱險的生存環境和戰事考驗,就是途中那千山萬水、大漠戈壁和風刀霜劍,細想就足以讓人膽寒。實際正如此,這支舉世罕見的男女老幼軍民混雜的長征隊伍走到半途,就先后碰上大雪封山和阿爾泰山積雪融化,山洪泛濫等險阻,歷時長達7個月,以致口糧凈盡而三千多馬、牛、駝也倒斃十之八九。管帶協領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將軍派人接濟,一面帶領兵民采集野菜充饑,重新前進。終于于1765年7月頑強抵達伊犁,勝利完成西遷的偉大歷程??筛杩善氖?,盡管減員不少,這支奇特的遠征隊還在一年零三個月(朝廷給他們的行期是三年>征途中,新添了300多個呱呱的新生命!這不能不說是錫伯民族史上的一大壯舉。無怪他們從此誕生了一個獨特的西遷節,年年紀念之。

更令我動客的是。當年清政府曾允諾這支隊伍60年后可以遷回東北。實際卻是,好幾個60年過去了,清政在早已背棄承諾;而直到今天,這些人及其后人卻忠誠于自己的職守,就此扎根于西北,兩百多年,無論歷史風云如何變幻,沒有一個人后退或逃過邊界、逃回東北。那次遷移成了這一支錫伯人與故土、親人和血脈之地的一次永訣f

曾雄踞中國北方近兩百年的北魏拓跋鮮卑后裔錫伯人,雖然作出了巨大犧牲,卻用事實證明了當初乾隆帝不遠萬里選調他們的決策有其正確性?;蛟S乾隆正是料到,這個民族不僅曉勇善射,更有對國家和使命的絕對忠誠與鐵血意志。而且,如果沒有那次氣壯山河的西遷,錫伯的民族和文化,會否也如今天的滿族人一樣,幾乎完全漢化呢?

(摘自《揚子晚報》2012.10.11)

猜你喜歡
西遷伊犁清政府
伊犁放歌
伊犁將軍長庚
西遷贊歌·東情路——東北地區西遷民族美術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選登
盧漢鐵路籌款問題探析
打傘的人
《里瓦幾亞條約》對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簡述錫伯族的西遷
試述柯爾克孜人西遷后的宗教變化
試論北匈奴西遷的原因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圖與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