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農產品貿易格局的長期變化趨勢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2012-11-20 11:00陳恭軍田維明
關鍵詞:東亞東南亞比重

陳恭軍, 田維明

(中國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3)

一、引言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11年亞洲經濟仍處于全面復蘇中,貿易環境的復雜性和各種不確定性依然廣泛存在。農產品貿易作為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不斷加強的趨勢下,農產品貿易格局的變化深刻影響著各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農產品貿易的區域格局和產品結構日益取決于各國在不同產品上的比較優勢,而比較優勢又隨著資源稟賦、技術、收入和消費需求變化而改變[1]。

由于農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對農產品貿易格局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國際貿易研究的重點領域,總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單項農產品貿易格局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對象主要有糧食作物(谷物和豆類等)、畜產品、水產品、棉花等,如何秀榮、Thomas.Wahl,安玉發、焦長豐,陳云、顧海英,杜珉,劉李峰、李東偉、張照新、武拉平,潘耀國等對中國和世界部分主要農產品貿易的結構與格局進行了實證研究[2-7];二是對世界部分主要進出口國家和區域農產品貿易格局的研究。如胡鐵華、肖海峰,劉合光、周愛蓮、孫東升,Andreas Maurer 、Christophe Degain,M.Ataman Aksoy、 Francis Ng等對中國、東盟等國家和區域的農產品貿易格局進行了分析[8-11]。以上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對部分產品和部分國家、相鄰區域貿易格局或雙邊貿易格局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對某個較大區域范圍內總體貿易格局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對較長時期跨度內農產品貿易格局演化時序特征的研究?;诖吮疚睦肎TAP數據庫資料描述并分析了過去40多年間亞洲各區域的農產品貿易規模、結構、格局和流向變化情況,剖析導致這些變化的重要因素,進而判斷未來的演變前景,最后總結了對中國的一些啟示,這對于保障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平穩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農產品貿易規模和結構變化

在過去的40多年中,亞洲的農業產出實現了快速增長,加上“基于規則的多邊和雙邊貿易體系”的建立推動了貿易的進一步開放,更快地促進了農產品貿易額的增加。表1、2顯示了1965—2006年間亞洲各大類農產品貿易規模和結構變化情況[注]文章中所采用的農產品貿易數據如沒有特別說明均來自GTAP統計數據庫,或對數據庫中貿易數據整理計算的結果。其中前三期采用GTAP V6標準,后兩期采用GTAP V7標準。由于GTAP數據庫數據的可得性,文章最新的數據為2005—2006年。以下分析使用了GTAP歷史數據庫中報告的1965—2006年間的名義價值農產品貿易金額。使用該數據庫的主要理由,一是包括的期間較長,二是利用其數據處理模塊可以方便地對商品和國家(地區)進行歸類,三是便于獲取和處理涉及多個國家、多種農產品的貿易流量數據。本文選取1965—1966年、1975—1976年、1985—1986年、1995—1996年和2005—2006年5個時點做比較,這種處理方式不僅使各時段長度相同,而且還避開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等對貿易造成重大沖擊的年份。為減少貿易額波動的影響,采用兩年平均值做分析。處理數據時發現,GTAP歷史數據庫報告的水產品貿易額在1991年出現了非正常變化。為了保證數據口徑的一致性,同時也由于在1965—2006年中,水產品占進出口總額的平均比例分別僅為4.44%和3.88%,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將水產品排除在外,這對區域貿易流向的分析基本影響不大。統計中發現的另一個問題是,該數據庫未能整理出獨聯體和東歐地區1992年之前的貿易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對區域間貿易流量的分析。。從農產品貿易的規模來看,到2005—2006年,進、出口額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加工食品、油料油脂、畜產品和加工食品、其他作物產品、油料油脂[注]在GTAP數據庫中的農產品分類是:⑴谷物:稻谷、大米、小麥、其他谷物;⑵油料油脂:油料、植物油和脂肪;⑶其他作物產品:蔬菜、水果和堅果、糖料、其他農作物;⑷畜產品:牛羊馬、其他動物產品、原奶、牛羊馬肉、其他肉類;⑸水產品:水產品;⑹農產工業原料:植物纖維、動物毛和絲;⑺加工食品:糖、其他食品、飲料和煙草、乳制品。,分別占其當年農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的42.29%、16.61%、13.78%和50.80%、19.62%、14.77%。

表1 各類農產品進口總額變化 單位:億美元

表2 各類農產品出口總額變化 單位:億美元

從農產品貿易的結構來看,不同類別農產品的貿易增長速度差異引起了商品構成變化(如圖1、2)。在1965-2006年期間,加工食品占總進口額的比重從初期的18.40%提高到末期的42.29%,出口總額的比重也從初期的20.29%提高到末期的50.81%,油料油脂的進、出口比重分別從期初的8.54%、9.67%上升到16.61%、14.77%,而畜產品占進出口額的比重在先迅速上升之后又略有下降,谷物、其他作物產品和農產工業原料所占的比重均顯著下降。

圖1 1965—2006年農產品進口貿易結構變化

圖2 1965—2006年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化

三、農產品貿易區域格局變化

1965-2006年期間,亞洲各區域的農產品貿易額均顯著增長[注]為了更加詳細的分析亞洲農產品的貿易格局,本文按照區域關系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三個區域。在GTAP數據庫中的區域劃分是:(1)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其他大洋洲國家;(2)東亞: 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其他東亞經濟體;(3)東南亞:東盟十國;(4)南亞和西亞: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其他南亞國家、伊朗、土耳其、其他西亞國家;(5)北美洲: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其他北美國家;(6)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7)西歐:歐盟25國、北歐國家;(8)獨聯體和東歐:獨聯體國家、未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9)非洲:非洲國家。(表3)。東亞一直是亞洲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和凈進口區域,2005—2006年,進口額約占當期整個亞洲的55.27%,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675.40億美元。而東南亞長期以來都是亞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和凈出口區域,2005—2006年,出口額約占當期整個亞洲的41.14%,出口額達到502.40億美元。而由于自然環境、人口的急劇膨脹等原因,西亞和南亞地區也由早期的農產品貿易基本均衡轉為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

表3 各區域的農產品出口和進口格局變化 單位:億美元

表4列出了亞洲各區域不同時期貿易額最大的兩類出口農產品和進口農產品,為此可以從中揭示出以下三點內容:

(一)所有區域的農產品進口和出口都呈現向以加工食品居首的模式收斂

從進、出口方面看, 1965—1966年期間,三個區域中只有一個加工食品排第一位,而到2005—2006年時,所有三個區域進出口均呈現加工食品居首位的局面。

表4 各區域出口和進口的主要農產品變化

(二)農業資源稟賦和生產能力是貿易模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在三個區域中,相比之下,在農業資源相對稀缺的東亞地區,出口產品一直以加工食品為主,東亞早期主要進口谷物,其后轉為加工食品;而以熱帶氣候條件為主的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地區長期以出口其他作物產品居首,進口則以加工食品居首。

(三)經濟發展是引起貿易結構向加工食品演變的重要原因

經濟發展水平從兩個方面影響到貿易結構:其一是資源稟賦,經濟發達區域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相對密集,而加工食品生產要求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營銷管理能力,因而經濟發達國家具有較強優勢;其二是需求偏好,加工食品、畜產品和水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較高,因而經濟增長對需求的拉動作用大,消費結構這種長期性變化導致貿易結構發生相應變化。從表4可以看出,以韓國、日本等中高收入國家地區為主體的東亞區域的農產品出口長期以來一直都以加工食品為主,進口則由谷物、農產品工業原料轉向以加工食品和畜產品為主。而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兩個區域均呈現進口和出口向以加工食品居首的演變模式。

四、農產品區域間貿易流向變化

表5和表6列出了1965—2006年期間亞洲各區域農產品貿易流向結構演變情況,可以看出每個區域呈現出不同的貿易流向。

(一)東亞

該區域各主要經濟體在農產品貿易上目前均為凈進口,其中日本的凈進口額最大,中國則同時大量進口和出口。東亞的區域內出口比重1965—1966年為42.15%,1995—1996年上升到62.95%,其后下降到46.91%;而區域內進口比重則很低,最高的1985—1986年只為17.37%。形成這種區域內貿易格局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域的農產品出口大部分來自中國,由于作為中國傳統出口市場的日本和韓國不斷提高進口農產品的安全標準,并且中國自身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使得區域內貿易發展面臨瓶頸。東亞的區域外主要出口市場有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對東南亞的出口比重相對穩定,建立自由貿易區的促進作用還有待顯現;對北美洲的出口比重在8.54%到15.20%之間波動;對西歐出口的比重趨于萎縮,2005—2006年時下降到12.30%,東亞區域內部需求增加和歐盟加強安全標準是影響出口擴大的重要因素。東亞的區域外進口來源地相對分散,北美洲所占比重最大,大洋洲和東南亞的份額相近。進口方面表現出的突出趨勢有大洋洲和北美洲所占份額下降,拉丁美洲、西歐兩地所占份額提高。

(二)東南亞

東南亞農業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內部需求增長較快。東盟國家加強經濟整合的時間并不長,進展速度也受到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的制約。東南亞區域內出口所占比重較低,增幅也較小,2005—2006年時僅為18.45%;區域內進口比重較高,但卻呈現下降趨勢,2005—2006年時為28.44%,比1965—1966年下降了7.08個百分點。東南亞的出口市場呈現由傳統的西歐和北美洲向東亞、南亞和西亞兩地轉移的態勢。目前最大的區域外出口市場是東亞,但增勢不夠穩定,西歐和北美洲占的比重均顯著下降。東南亞的區域外進口市場非常分散,2005—2006年從大洋洲、東亞、北美洲、拉丁美洲、西歐五地的進口比重均略高于10%,其中從北美洲的進口比重顯著下降,從拉丁美洲進口的比重快速上升[1]。

(三)南亞和西亞

南亞和西亞地區的內部貿易呈現與東亞類似的出口比重大、進口比重小的格局,但兩者均顯著增長,表明該區域的經濟一體化有所加深。2005—2006年,區域內出口和進口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7.65%和25.24%,比1965—1966年提高24.8個百分點和12.1個百分點。西歐和北美洲是南亞和西亞地區的傳統出口市場,但兩者所占比重都趨于下降。該地區的其他出口市場相對分散,其中對東南亞和非洲的出口比重呈增長趨勢[1]。北美洲曾經是區域外進口最大來源地,但所占份額由1965—1966年的超過50%降低到2005—2006年的10.6%;西歐是另一個重要來源地,但份額波動較大。該地區從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進口比重增長,從非洲的進口比重下降。

表5 亞洲各區域農產品的進口來源情況 單位:%

注:符號 - 表示無統計數據。

表6 亞洲各區域農產品的出口來源情況 單位:%

注:符號 - 表示無統計數據。

表5和表6反映的亞洲各區域貿易流向格局變化呈現出顯著的特點:各貿易區域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均有向區域內、相鄰地區集中的特征。這是因為除了傳統的貿易聯系外,而且還由于地理上毗鄰、消費偏好相似等因素,這些區域生產的產品在口味和質量上更適合相互需要,面臨的綠色壁壘低,貿易便利化程度高,這使得區域貿易建立在更加穩固的基礎上。在進口上,到2005—2006年,東南亞、南亞和西亞都是以區域內農產品進口為主,分別占其總農產品進口的28.44%和25.24%,盡管東亞的農產品進口仍以北美洲為主,但這個比例明顯下降,而區域內的貿易卻一直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在出口上,到2005—2006年,在這三個區域中,東亞、南亞和西亞都是以區域內貿易為主,分別占其總農產品出口貿易的46.91%和37.65%,而東南亞地區區域內的農產品出口比例達到18.45%,僅次于其最大的出口地區東亞(26.63%)。

五、亞洲農產品區域貿易發展前景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從未來發展前景看,一方面受資源和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東亞、南亞和西亞將可能長期為農產品凈進口地區。其中東亞、南亞和西亞兩個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以進口土地密集型大宗農作物產品為主,同時出口部分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另一方面東南亞在農產品貿易上可望保持凈出口地位,但東南亞擴大出口的潛力有限,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和收入增長將拉動內部需求。由于資源和氣候條件的特殊性,該地區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仍將集中在熱帶作物產品及其加工品上,對溫帶產品的進口需求預期會增加[12]。

從以上對亞洲農產品貿易格局演變和前景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對中國的啟示:

1.中國應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出口向以加工食品為主的模式轉變。從世界范圍看,目前在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的各個區域,加工食品都已經上升為農產品貿易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類別,未來這種趨勢還將不斷強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對食品質量的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使得生產技術含量高、品牌信譽優的加工食品成為拓展海外市場的必由之路。這一轉變也符合中國受農業資源條件限制而只能在深加工農產品上實現增值的現狀。然而,生產和出口深加工食品,需要形成高效率的產業鏈,而目前的農業經營模式很難支撐起這樣的產業鏈,推動農村經營制度改革是一個無法避開的任務。

2.中國應在認真考慮未來貿易地位演變前景的基礎上制定區域性經貿合作戰略,充分利用國際貿易機會來高效率地保障農產品供給。世界農產品貿易的區域分布呈現顯著的不平衡特征,東亞是最大的凈進口市場,拉丁美洲則是最大的凈出口市場。從未來發展前景看,有能力向我國大量供給初級農產品的區域有大洋洲、東南亞、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其中拉丁美洲的潛力最大。目前我國已經與東盟、新西蘭、智利、秘魯等國著手建立自由貿易區,但后面三個國家在其各自區域都屬于小國,擴大供給的能力有限。中國更應該注意發展與澳大利亞、巴西和阿根廷等重要農產品出口國的合作關系,多方位地拓展供給來源,增加供給的穩定性和降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成本。在這一發展中,如何加強本國農民對開放貿易的適應能力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并著手解決的問題。

3.中國需要認真考慮擴大“南南”農業合作的戰略,努力擴大與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貿易。近年來,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農業增產潛力已經得到較好的發揮,而南亞和西亞、非洲、獨聯體和東歐等地區的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農業生產力都存在提升的空間。就擴大南南合作而言,中國可以通過對外輸出適用農業技術和直接投資等方式發揮重要作用,在促進這些地區農業發展的同時提高本國和世界農產品供給保障程度。從未來前景看,這些地區在世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必將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農產品貿易辦公室,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47.

[2] 何秀榮,THOMAS W. 中國農產品貿易:最近20年的變化[J] . 中國農村經濟,2002,(6):2-10.

[3] 安玉發,焦長豐.世界主要農產品貿易格局分析[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4] 陳 云,顧海英.中國蔬菜出口貿易的總量與結構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04,(3):23-29.

[5] 杜 珉.世界棉花生產與市場貿易[J]. 農業展望,2006,(3):14-17.

[6] 劉李峰,李東偉,張照新,武拉平.入世以來中國水產品貿易的格局特征及發展前景[J].漁業經濟研究,2006,(6):21-27.

[7] 潘耀國.世界畜產品貿易格局及新特點[J]. 中國牧業通訊,2007,(4):19-24.

[8] 胡鐵華,肖海峰.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格局分析[J]. 世界農業,2006,(6):21-23.

[9] 劉合光,周愛蓮,孫東升.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與前景展望[J].農業展望,2007,(3):30-33.

[10] ANDREAS M, CHRISTOPHE D. Globalization and trade flows: 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get ! [M] . Geneva:WTO Economic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Division,2010:22.

[11] ATAMAN AKSOY M, FRANCIS NG.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trade flows[M]. Washington :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Trade and Integration Team,2010:14.

[12] 張 楠. 世界貿易新格局的形成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 亞太經濟,2011,(1):8-14.

猜你喜歡
東亞東南亞比重
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我校東亞研究院一行應邀訪問韓國東亞大學
第7 屆東亞焊接技術論壇(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閩菜“太平肉燕”飄香東南亞
學霸“三小只”
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及比重
奇幻迷香 尋味東南亞
美俄聚焦東南亞
未定的東亞多邊體制與能動的中國東亞政策
關于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的幾個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