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2012-12-09 14:24吳志明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2年8期
關鍵詞:醫家醫治疾病

石 瑜,吳志明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中醫治未病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文中記載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未病指導思想,倡導無病先防,重在預防。通過養生來預防疾病,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識,定期進行體檢,防病于未然。

1 中醫治未病的歷史淵源: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來源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在《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是中醫早在二千多年就認識到防病的重要性,也是中醫學獨有的原創性的觀點之一,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理論。

歷代醫家對“治未病”有不同的認識。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中就將“治未病”思想貫于其所著《傷寒雜病論》始終,形成了嚴密的體系,其特點在于結合臨床實際,開臨床應用之先河,注重對未病臟腑的保護[1]。在養生防病方面張仲景特別重視飲食節制,因其分篇列舉了禽獸蟲魚禁忌和果實菜谷禁忌這些飲食衛生、禁忌內容,體現了“未病先防”的思想[2]。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也非常重視治未病。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3個層次?!吧厢t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明確提出最高境界的醫生是治療還沒有形成的疾病,也就是做好養生防病,不給疾病發生的機會。所著《千金要方》中記載有全面完整的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金元時代的名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強調“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所謂攝養,就是要調理飲食起居、節制情緒等來調攝養生,通過養生來預防疾病。到了清代,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更加鼎盛,徐大椿《醫學源流論》記載:“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故凡人稍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币匀~天士、吳鞠通等為代表,逐步形成了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體系,其防微杜漸、防止疾病傳變的學術思想成了溫熱病學的重心,至今仍指導著臨床。至此基本形成中醫治未病的思想體系。

綜上所述,“治未病”思想源于《內經》、《難經》,發展于《傷寒雜病論》,成熟于《溫熱論》[3]。中醫治未病的歷史可上至兩千多年前,歷經漫長的時間檢驗,如今它依然是指導臨床的理論依據。

2 “治未病”的思想在防病治病中的運用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強調人的整體觀念,注重天地合一,順應四時之氣調養人身之氣,強調人體自身正氣的重要性,器官組織的整體性,功能活動的和諧性,還強調人與天地自然的相通性、人與社會群體的相融性。通過養生攝身,達到防病祛疾,健康長壽。中醫“治未病”尤其重視調養脾胃來扶助人體的正氣,認為治未病始終要重視脾胃的調養,從而扶助正氣,抵抗邪氣,達到陰陽氣血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重視順應四時之氣調養人身之氣。他認為“人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所以必須順應四時之氣來調養人身之氣。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著有《景岳全書》指出體質強弱對疾病的發生起關鍵作用,“臟病唯虛者能受而實者不受,唯實者能傳而虛者不傳?!彼€強調先天稟賦固然重要,后天調養也不可忽略,“人之氣數,固有定期,而長短不齊者,有出于稟受,有因于人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壽,而盡終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中醫養生強調人的整體觀念,注重天地合一,順應四時之氣調養人身之氣,重視調養脾胃來扶助人體的正氣,認為治未病始終要重視脾胃的調養,從而扶助正氣,抵抗邪氣,達到陰陽氣血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中醫養生理論精深,方法多樣,經驗豐富,其中導引、氣功也是中醫治未病的一大特色。如華佗的五禽戲就是根據5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造、演變成后來的獨特的一類運動健身方法。即分別把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動作編排而成的一套完整的醫療保健體操,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葛洪在總結華佗的五禽戲的基礎上又創編了龍導、虎引、龜咽等多種導引健身方法,同時他首次提出了“胎息”功法,他指出:“行氣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創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饑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4]其次還有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等中醫傳統療法在防病保健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非藥物療法內容豐富,簡便易學,其養生保健的優勢尤其突出。

3 中醫對未病先防的認識

未病先防是醫學所要追求的目標。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就闡述過這樣的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一理論強調了人們應該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心平氣和,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不要刻意去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這樣人的精氣就能暢達而不生病。同時還認識到情志的變化導致疾病產生的重要作用,如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變化均可導致人體氣機的紊亂而使疾病產生。在《素問·舉痛論》中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這些突然強烈的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病,所以必須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勞逸適度,調暢情志才能使氣血調達,身體強健不生病。

生命在于運動,后世醫家均強調健身的重要性,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增強體質,減少或防止疾病的產生。隨著醫學的進步,防病健身方法日益發展。古代醫家創立了“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方法,為后世強身健體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傊鞣N運動方法持之以恒,就能使血脈流通,關節靈活,氣機調暢,形神合一,體質增強,抗御外邪,提高健康水平。

同時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這是健康的條件,即是“飲食者養其精,起居者調其神”[4]。中醫養生防病還強調“冬病夏治”,“夏病冬治”,這也是指導臨床“治未病”的一個有效原則。

4 中醫治未病的意義

中醫治未病的對象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的人群,如果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忽視調理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和惡化。古人早在《上古天真論 》中就提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之后歷代醫家對治未病的意義都有一些精辟的論述,如唐代名醫孫思邈把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明確了養生防病,重在早期防治;明代張介賓在《類經·針刺類十三》指出:“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病,治之遲也,早者易,功收萬全,遲者難,反因病以敗其形”;朱丹溪在其《丹溪心法》中提到:“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歷代醫家這些經典的中醫治未病理論,在指導臨床防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其 《憲章》中提出:“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讓你不生病”?!凹炔》雷?、瘥后防復”是中醫治未病的根本。醫家一直在倡導人們要以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來提高生命質量、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的發生;同時也建議人們從四時陰陽、飲食起居、體育運動、精神情志、藥物調理等方面全面調節,通過養生來預防疾病。作為現代人更應去了解疾病的醫學常識,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識,定期進行體檢,防病于未然。

[1]張玉蘋.張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2(7):443~445.

[2]朱美香 .張仲景“治未病”的預防醫學觀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10):733.

[3]藍毓營.“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9):48~49.

[4]譚興貴.中醫養生保健基礎研究[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8~39.

猜你喜歡
醫家醫治疾病
中醫治疫的歷史拾遺和治療新冠肺炎的理論思考
進擊的疾病
尿碘與甲狀腺疾病的相關性
基于數據挖掘的現代湖湘男科流派醫家治療激素難治性前列腺癌用藥規律研究
易與豬大腸桿菌病混淆的腹瀉類疾病鑒別診斷
夏季養生之疾病篇
分類醫治
明清小說中的醫家形象研究
神奇的醫生
真假難辨!關于電擊治療精神病的傳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