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正旨擇要》嘔吐證治規律的分析研究

2012-12-09 14:24周榮福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2年8期
關鍵詞:病位胃氣臟腑

周榮福

(云南省宜良縣福泰醫院, 云南 昆明 652100)

《醫學正旨擇要》是清代光緒年間云南醫學堂所用教材,內容涉及從中醫基礎到臨床中醫學各科,其中嘔吐篇[1]見于該書第13卷,計有1萬4千余字,是全書論述較多的病種之一,表明嘔吐在當時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嘔吐篇詳論嘔吐的病因、證、脈、治等內容,重點突出而內容豐富,研究該篇論述,對診治嘔吐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通過分析該篇內容對《醫學正旨擇要》一書嘔吐病的證治規律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統計數據

1.1 病因、病位、病性統計分析 筆者將《醫學正旨擇要》嘔吐篇(以下簡稱該篇)所論的嘔吐證治等內容逐句分解為328條,又依據其各自所論嘔吐的病因、病機、病位、診斷、治療等的不同,將之以八綱、臟腑、六經等為據,分條進行歸類以探求其證治規律。經計數統計,論及嘔吐病因,痰飲水濕最多為29條,火熱次之22條,寒邪8條,另有食積(7條)、風(3條)、暑(2條)、蛔蟲(2條)、酒(1條)、溫毒(1條),這表明導致嘔吐的原因可有多種,但最重要的病邪當屬痰飲水濕。論及嘔吐病位的有156條(臟腑病位107條,六經病位41條,八綱病位8條),其中言及病位在胃者49條(另有論及病位在陽明經者7條),在脾者18條(另有論及太陰經者2條),在中焦者5條,此外論及病位還涉及到心、肺、肝、腎、膽、小腸、上焦、下焦及六經等,除脾胃外,論述病位較多的臟腑是肝(7條)、膽(5條),由此可知,嘔吐一病,從臟腑病位上看,盡管可能與五臟均有關,但最關鍵的病位是胃腑,與之關系密切的病位還有脾肝等內臟。此外,從六經病位上看,41條六經病位內容中,論及最多的是太陽(11條),其次是少陰(9條),與臟腑病位最多的脾胃所對應的太陰陽明并非是論及最多六經病位,這表明在外感病傳變過程中,太陽病、少陰病階段是較易見到嘔吐一癥的階段。在八綱病位中,論及在表的有4條,半表半里的3條,在里的2條,表明嘔吐一病,可有外感內傷所致,結合臟腑病位,終由胃氣失和所致。328條中論及病性者有84條,其中論及病性寒熱,明確言明病性屬寒者31條(其中虛寒6條),病性屬熱者26條,病性虛實,明確言明屬虛者19條(其中虛寒6條),屬實者7條,另有陰(3條)陽(2條)及寒熱錯雜病性(2條),這反映了該篇用了大量篇幅討論嘔吐的寒熱病性。

1.2 治療用方統計分析 該篇共論及治療嘔吐病癥的方劑121首,其中83首僅出現1次,出現2次及以上的有38首,這38首方劑共出現頻次171次,平均出現頻次4.5次,其中出現頻次高于平均頻次(4次以上)的方劑有二陳湯(19次)、小柴胡湯(15次)、理中湯(13次)、小半夏湯(11次)、五苓散(7次)、六君子湯(7次)、吳茱萸湯(6次)。由此可以推測,依據該篇所載,以上為臨床治療嘔吐病癥最常用的方劑。

2 主要證型

依據以上計數統計為基礎,分析《醫學正旨擇要》嘔吐篇的內容,將該篇論嘔吐病證治的主要證型歸納于下。

2.1 痰飲停胃 水濕痰飲停于胃脘或胃腸之間,則胃之和降受阻,胃氣失和,不僅不降,而反上逆,則發嘔吐,因有痰飲水濕停聚,“脾經濕痰郁滯上中二焦,時時惡心,吐出清水,或如豆汁者”(明·李梴《醫學入門》),其嘔吐最典型的特點為水入即吐的水逆證,其治療也應以滲利水濕為主,如該篇引明·戴思恭《證治要訣及類方·論嘔吐》所言“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吐已復渴,名曰水逆……,宜五苓散?!?,亦可治以“胃苓湯加半夏、檳榔”(明·李梴《醫學入門》)。若痰飲日久,蘊而化熱,痰熱相兼,則不僅應化痰蠲飲,還應清熱,則可選用竹葉石膏湯,如該篇引明·戴思恭《證治要訣及類方·論嘔吐》所言“此飲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膏湯”,亦可治以二陳湯加味,如該篇引明·李梴《醫學入門》言“嘔吐,痰火為多,二陳湯加姜炒芩連……主之”。

2.2 胃實熱證 若傷寒瘥后,有余熱在胃中,或由于過食辛辣肥甘厚味,而致“腸胃陽氣怫郁而為熱”(金·劉完素《劉河間醫學六書》),則可見“色赤,氣粗,脈洪大而數,……煩渴,嘔吐……其吐必酸”等癥,治療可用桔梗湯,如該篇引宋·朱肱《傷寒類證活人書》言“脾胃有熱,故使干嘔。官局中桔梗湯最佳”,亦可治以大柴胡湯,如該篇引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言“大柴胡湯主之者,是邪熱而嘔者也”,或可治以二陳湯,如該篇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言“胃中有熱,惡心者,以二陳加生姜汁、炒黃連、黃芩各一錢,最妙”。

2.3 胃實寒證 貪涼飲冷,寒邪客于胃中,失于和降,氣逆于上,則致嘔吐。正如該篇引宋·嚴用和《濟生方》所言“其或飲食失節,溫涼不調?;蛳膊托饶捜槔?,或貪食生冷肥膩,露臥濕處,當風取涼,動擾于胃,胃既病矣,則脾氣停滯,清濁不分,中焦為之痞塞,遂成嘔吐之患焉”。癥見吐利腹穢,或干嘔,吐涎沫,頭痛,脈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治以吳茱萸湯,如該篇引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言“吳茱萸湯主之,是寒邪為嘔者也”。

2.4 脾胃陽氣虛 素稟不足,久病耗傷,或因誤汗誤下,脾胃陽氣虛弱,虛不納谷,亦可致嘔吐,正如該篇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言“久病嘔者,胃虛不納谷也”。脾胃氣虛可見聞食氣則嘔,嘔吐清水,嘔吐而胸膈不利,若脾胃陽虛,虛寒內生則又可見腹滿而吐,自利,腸鳴氣走,足冷手寒。應補益脾胃陽氣,使中焦脾胃陽氣充足,則自然清升濁降,無復嘔吐,補氣可用四君子湯,如該篇引明·李梴《醫學入門》言“久病胃氣虛弱,全不納食,聞食氣則嘔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香附、參、芪”,六君子湯,如該篇引明·薛己《薛氏醫案》言“脾胃氣虛,……用六君子湯,壯脾土,生元氣”。若脾胃陽虛,寒從中生,則宜溫補脾胃陽氣,可選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如該篇引宋·朱肱《傷寒類證活人書》言“胃中虛冷而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亦可用理中湯,如該篇引明·李梴《醫學入門》言“胃寒……理中湯”。

2.5 食滯胃脘 飲食不節,攝食過多,積滯于胃脘,阻礙胃之和降,而致嘔吐,則可見“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敗卵臭,畏食,頭痛,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耳……聞食氣則嘔”(明·戴思恭《證治要訣及類方》),治以消食導滯以降逆止嘔,方用二陳湯或治中湯加減,如該篇引明·戴思恭《證治要訣及類方》言“食過多而傷,停留中脘,……二陳湯加砂仁一錢,未愈,更加丁香半錢,或治中湯加砂仁一錢,丁香十?!?,“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紅圓子、小七香圓和服”,該篇引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認為“食積者,消導乃安”,藥可用“枳實、厚樸、蒼術、神曲、麥芽、山楂、砂仁”。

2.7 肝氣犯胃 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發為嘔吐,可見胃脹,嘔逆,食不消,吐酸,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治療應疏肝理氣以降逆止嘔,方用黃連丸、左金丸,如該篇引明·李梴《醫學入門》言“肝火沖胃者,單黃連丸”,該篇引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言“吐酸責之肝臟,挾熱者,左金丸加白蔻、生姜、竹茹、梔子;挾寒者,左金丸加丁香、干姜、白術、沉香?!?/p>

嘔吐之發,終是因于胃氣失和,失于通降而反上逆所致,其病除與胃腑本身有關外,還與脾肝腎膽等臟腑有關,若在傷寒病傳變過程中,影響及胃之和降,亦可見到嘔吐,據該篇所論,與嘔吐關系最密切的是太陽病及少陰病,在太陽病過程中,若有汗出嘔吐則宜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如該篇引明·陶華《傷寒六書》言“太陽汗出,干嘔,桂枝湯,主自汗也”,出現于太陽病中的嘔吐,可能與水飲等其他因素有關,如該篇引明·陶華《傷寒六書》言“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身熱干嘔者,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又或者與合病有關,如該篇引明·戴思恭《證治要訣及類方》言“太陽與陽明合病,身熱,頭痛,項強,煩熱,鼻干,目疼而嘔,宜葛根湯加半夏一錢。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疼,腰疼,往來寒熱,胸脅疼痛而嘔,宜黃芩湯加半夏一錢半,入生姜五片煎”。見于少陰病中的嘔吐,則多與陽虛內寒有關,治療亦多用溫陽之方藥,如該篇引明·陶華《傷寒六書》言“若少陰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少陰下利,里寒外熱,脈微欲絕,或干嘔者,通脈四逆湯也”。

3 小結

綜觀全篇,全面論述了嘔吐病癥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豐富的內容,不僅從臟腑病位、六經病位討論了嘔吐病的多種證型,亦從多種疾病過程中出現嘔吐一癥的角度討論了對癥治療的方藥,全篇共論及方劑121首,其中又以二陳湯小柴胡湯等七首方劑應用最為廣泛。此外,文中還多次提出嘔吐一癥的發生總的病機在于胃氣失和,而生姜可以和胃止嘔,稱為嘔家圣藥,則不止從辨證論治的角度探討了嘔吐病的分證治療,也從對癥治療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的專藥。這些內容對于中醫內科相關疾病的臨證治療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1]楚更五,李平.重訂醫學正旨擇要[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1,8:735~751.

猜你喜歡
病位胃氣臟腑
胃氣足 活百歲(上)
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案例舉偶
胃氣足,活百歲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
消渴病合并抑郁癥之病位探析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研究進展
傾聽“臟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香砂消脹湯治療胃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